我在伦敦摄影界的滚打 之一
原名是Tate Modern拍摄记,写了8篇,现在因为不仅给泰特美术馆照相了,就把名字改了。
这个学年开始了两个月,与去年相比,最大的突破居然是金钱上的。以前照相,只有一次给周刊拍照收了费,其余要么是合作项目,要么是volunteer,从来申请不上有酬金的工作。大一时注册的artstemp机构发来的freelance photographer的活儿,我那时申请过几次,从来申请不上,渐渐也死心了。今年有次和朋友聊着天,刷了下邮件突然看见他们在为一个艺术家座谈找摄影师,每个小时£11.58,加格外修图时间的钱,地点在圣马丁学院。我一想自己一直以来拍的最多就是艺术家座谈,把自己给泰特美术馆的照片选了选打了包,在自己的网站做成portfolio, 链接发过去。
这是第一次申请上。那次的manager是laura, artstemp发来邮件说the manager likes your work. 我想了想,你当然会喜欢啦,都是我琢磨着你的喜好准备的。拍照很顺利,那是十月初了,当天下午原本因为一场争执,心情很不好几欲要哭,因为晚上的活动强打精神,专注地拍照,结束时心情居然好了。
后来laura向她的同事ged推荐了我,一场时装设计师的作品的special view,找我去拍。ged先发邮件约我时间,我不好意思直接问薪水,就说:please book me through artstemp? 他就这么做了。这个时装设计师是Hussein Chalayan, 独立日报(The Independent)说是among the most respected creators of our time. 我也没管那么多,但是ged发来邮件说:The brief is a little funny as Hussein is quite nervous about the event. 然后又转述了设计师那边发过来的话:Hussein has agreed for the photographer to be present, but please make sure photographed understands that it is strictly for the Q&A session, and all photos need to be shown to and approved by Hussein before being used. And then none of them can be used until Gravity Fatigue has opened here please.
也就是说,他们请了个摄影师,却不让拍作品,不让拍台上的performance, 只让拍观众。我也是第一次遇见这种要求,保险起见又问了遍ged,他说是,设计师本人在台上说话也可以拍。我说好吧。
地点依然在圣马丁的platform theatre, 还没进门就看见门上的大海报:Strictly No Photos or Filming. 最下面一行小字居然有我的名字:Except m, our official photographer. 后来blahblahblah...几行字。
我一跟门口站着的老爷爷说,我是摄影师我得提前进去,他说哦,你是m吧。我就进去找ged.
很顺利。图片发过去后ged说你要是还有照片就也发过来,要是修图时间太久就不需担心。因为之前他说只要四五张就好,我就发过去8、9张的样子,他那么一说,我想了想,自己刚起步,还是尽力做到最好,又修了8张图,发过去。
后来又通过artstemp申请上了在 shoreditch town hall全天的conference拍照。这个活动10:15开始,18:00结束,中午有午餐,但一连拍上7个多小时的event,我也是从来拍过,时间太长,想来拍完很累。但我觉得试一下也未尝不可。何况这场活动拍下来,加上修图钱,有£120余,event摄影又是我擅长的,就去拍了。这场conference是针对马上毕业的平面设计系学生,主办方是我们学校。
这场event之后是两场泰特美术馆的public event, 周五和周六。除了我还有另外两个摄影师,都是合作项目里的同学,活动前两周还在美术馆开了会,分配了下不同的sessions。我的session都在早晨。因为周五晚上要去拍另一场活动——ged跟我约了新活动,圣马丁的几场座谈和展览和bar里的gig都要拍,这里我最欠缺的便是gig,当然要拍,各个活动的时间都有些重叠,一共四个小时,我在各个场地里窜来窜去,最后结束也是累得够呛。
所以shoreditch的conference在周四,周五周六泰特美术馆两场,周五晚上圣马丁,三天之内居然有四场。
那些天我累得不行,凑巧大姨妈和感冒凑在一块儿,左思右想,推掉了泰特美术馆周六的session。其实他们的这场活动我还蛮想去的,是关于女性摄影师的:fast forward: women in photography. 但想想我已经拍了周五的一场,周六实在起不来了,而且拍了这么多活动周末修图都修不过来,又要做自己的project和写论文,就给活动策划人sandra发了信息,好在有另外两个摄影师顶替我。
虽然在申请活动上有一些进展,但我现在接到的大多依然是event摄影,其他方面的摄影依旧欠缺经验。而且基本都是学校的机构artstemp接活儿,大家想我是学生,对我自然宽容,但我不能永远待在学校的温室里。
很想做一些product photography(产品摄影?)或者sport photography,或者editorial之类的,但是editorial的竞争太大了,不知如何才能找到帮助我的资源。杂志的commission不用说,fashion摄影也不必说,我并不知道如何下手。这些都是方向,或许我应该着重一两个方向努力。一年以来除了给周刊拍的照片,都是event,基本都是艺术家座谈,workshop,展览的preview, 艺术家的肖像摄影拍了一点点,这个是靠运气,在活动场地撞上艺术家,就是好运气。
接触不同机构,渐渐感到活动策划人的水平也有高有底。泰特美术馆的策划人的艺术素养比起其他人来(比如shoreditch那场活动的manager),你和他们谈话,听他们说对图片的要求,事后想想对比一下,就感到水平的差别来。近一年前刚开始拍泰特的活动时,各个curator还给过我feedback,大多都很鼓舞人心。后来拍得多了,他们就不comment了,这次关于女性摄影师的活动,我发图片过去时特地说,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advice so I can improve next time.
curator Anna果然回复了feedback,夸我的话我就不说了,建议是be bolder when select images还有就是更experimental一点。她的回应很到位。如今我对泰特的auditorium已太过熟悉,哪个角度最好,哪处的光线最好,站在什么位置拍观众,我都记熟了,拍照时陷入了一种经验之困,拍出的照片水平自然不错,也很符合标准,但有时我不免感到一种流水线产品的感觉,因为太标准了。be experimental是现在努力的方向。
虽说这些属于给client拍的,都免不了要按照“客户”的要求。毕竟,是别人给你机会,或者别人给你钱。要谋生,自然要学会商业摄影的技巧。
但商业摄影也不是刻板的,摄影毕竟不完全是技术活儿。它需要你的角度,你的风格。
这个学年开始了两个月,与去年相比,最大的突破居然是金钱上的。以前照相,只有一次给周刊拍照收了费,其余要么是合作项目,要么是volunteer,从来申请不上有酬金的工作。大一时注册的artstemp机构发来的freelance photographer的活儿,我那时申请过几次,从来申请不上,渐渐也死心了。今年有次和朋友聊着天,刷了下邮件突然看见他们在为一个艺术家座谈找摄影师,每个小时£11.58,加格外修图时间的钱,地点在圣马丁学院。我一想自己一直以来拍的最多就是艺术家座谈,把自己给泰特美术馆的照片选了选打了包,在自己的网站做成portfolio, 链接发过去。
这是第一次申请上。那次的manager是laura, artstemp发来邮件说the manager likes your work. 我想了想,你当然会喜欢啦,都是我琢磨着你的喜好准备的。拍照很顺利,那是十月初了,当天下午原本因为一场争执,心情很不好几欲要哭,因为晚上的活动强打精神,专注地拍照,结束时心情居然好了。
后来laura向她的同事ged推荐了我,一场时装设计师的作品的special view,找我去拍。ged先发邮件约我时间,我不好意思直接问薪水,就说:please book me through artstemp? 他就这么做了。这个时装设计师是Hussein Chalayan, 独立日报(The Independent)说是among the most respected creators of our time. 我也没管那么多,但是ged发来邮件说:The brief is a little funny as Hussein is quite nervous about the event. 然后又转述了设计师那边发过来的话:Hussein has agreed for the photographer to be present, but please make sure photographed understands that it is strictly for the Q&A session, and all photos need to be shown to and approved by Hussein before being used. And then none of them can be used until Gravity Fatigue has opened here please.
也就是说,他们请了个摄影师,却不让拍作品,不让拍台上的performance, 只让拍观众。我也是第一次遇见这种要求,保险起见又问了遍ged,他说是,设计师本人在台上说话也可以拍。我说好吧。
地点依然在圣马丁的platform theatre, 还没进门就看见门上的大海报:Strictly No Photos or Filming. 最下面一行小字居然有我的名字:Except m, our official photographer. 后来blahblahblah...几行字。
我一跟门口站着的老爷爷说,我是摄影师我得提前进去,他说哦,你是m吧。我就进去找ged.
很顺利。图片发过去后ged说你要是还有照片就也发过来,要是修图时间太久就不需担心。因为之前他说只要四五张就好,我就发过去8、9张的样子,他那么一说,我想了想,自己刚起步,还是尽力做到最好,又修了8张图,发过去。
后来又通过artstemp申请上了在 shoreditch town hall全天的conference拍照。这个活动10:15开始,18:00结束,中午有午餐,但一连拍上7个多小时的event,我也是从来拍过,时间太长,想来拍完很累。但我觉得试一下也未尝不可。何况这场活动拍下来,加上修图钱,有£120余,event摄影又是我擅长的,就去拍了。这场conference是针对马上毕业的平面设计系学生,主办方是我们学校。
这场event之后是两场泰特美术馆的public event, 周五和周六。除了我还有另外两个摄影师,都是合作项目里的同学,活动前两周还在美术馆开了会,分配了下不同的sessions。我的session都在早晨。因为周五晚上要去拍另一场活动——ged跟我约了新活动,圣马丁的几场座谈和展览和bar里的gig都要拍,这里我最欠缺的便是gig,当然要拍,各个活动的时间都有些重叠,一共四个小时,我在各个场地里窜来窜去,最后结束也是累得够呛。
所以shoreditch的conference在周四,周五周六泰特美术馆两场,周五晚上圣马丁,三天之内居然有四场。
那些天我累得不行,凑巧大姨妈和感冒凑在一块儿,左思右想,推掉了泰特美术馆周六的session。其实他们的这场活动我还蛮想去的,是关于女性摄影师的:fast forward: women in photography. 但想想我已经拍了周五的一场,周六实在起不来了,而且拍了这么多活动周末修图都修不过来,又要做自己的project和写论文,就给活动策划人sandra发了信息,好在有另外两个摄影师顶替我。
虽然在申请活动上有一些进展,但我现在接到的大多依然是event摄影,其他方面的摄影依旧欠缺经验。而且基本都是学校的机构artstemp接活儿,大家想我是学生,对我自然宽容,但我不能永远待在学校的温室里。
很想做一些product photography(产品摄影?)或者sport photography,或者editorial之类的,但是editorial的竞争太大了,不知如何才能找到帮助我的资源。杂志的commission不用说,fashion摄影也不必说,我并不知道如何下手。这些都是方向,或许我应该着重一两个方向努力。一年以来除了给周刊拍的照片,都是event,基本都是艺术家座谈,workshop,展览的preview, 艺术家的肖像摄影拍了一点点,这个是靠运气,在活动场地撞上艺术家,就是好运气。
接触不同机构,渐渐感到活动策划人的水平也有高有底。泰特美术馆的策划人的艺术素养比起其他人来(比如shoreditch那场活动的manager),你和他们谈话,听他们说对图片的要求,事后想想对比一下,就感到水平的差别来。近一年前刚开始拍泰特的活动时,各个curator还给过我feedback,大多都很鼓舞人心。后来拍得多了,他们就不comment了,这次关于女性摄影师的活动,我发图片过去时特地说,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advice so I can improve next time.
curator Anna果然回复了feedback,夸我的话我就不说了,建议是be bolder when select images还有就是更experimental一点。她的回应很到位。如今我对泰特的auditorium已太过熟悉,哪个角度最好,哪处的光线最好,站在什么位置拍观众,我都记熟了,拍照时陷入了一种经验之困,拍出的照片水平自然不错,也很符合标准,但有时我不免感到一种流水线产品的感觉,因为太标准了。be experimental是现在努力的方向。
虽说这些属于给client拍的,都免不了要按照“客户”的要求。毕竟,是别人给你机会,或者别人给你钱。要谋生,自然要学会商业摄影的技巧。
但商业摄影也不是刻板的,摄影毕竟不完全是技术活儿。它需要你的角度,你的风格。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70.4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94篇内容 · 31.3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60篇内容 · 48.2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70篇内容 · 899.1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4篇内容 · 28.4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45.0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06篇内容 · 42.6万次浏览
- 我生活着,就是为了这些瞬间250篇内容 · 43.5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