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我有一些话想说
是从什么时候喜欢看电影? 我居然到今天才想到这个问题。 在我读书的年代, 电影远远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只有很小众的人才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小学一年级时,学校组织去看电影,全校人排着队,特别大的阵仗,从学校一直走到电影院,看了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看了李连杰的武打片,还看过一部迷信科教片。
这算是启蒙吧,也是我成长在小城市中,得到的唯一的好。但真正对电影开始有兴趣是高中,非常惭愧的是,我也是受郭小四荼毒的一代,学校小卖部的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都是他的书,《萌芽》杂志他的专栏里,多次提到的都是诸如“电影”、“王家卫”,我们对文艺的定义,就是你若没看过电影,没看过王家卫的电影,你都称不上是文艺。
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高中毕业,我都没去过电影院。其中,还包括07年周杰伦的处女座导演戏《不能说的秘密》,全班有好几个人组织去电影院看,尽管当时的我已经蠢蠢欲动了,但最终还是没能去,也算是遗憾吧。
上了大学后,所在的城市中心广场有一家电影院,每次逛街都是必经之路。那时跟同学每到周末就去看电影,学生证能够打五折,新出的电影我都是必看。也是从09年起,电影产业开始在国内成井喷状,当红的演员都以拍电影,作为电影生涯的高潮。电影,也不再是我们曾经以为的艺术高不可攀,它的表现形式越来越接地气,为普罗大众所接受、吐槽。
对电影真正的热爱,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看电影时全身心去感受它带给我的感动、刺激,色彩丰富的场景、动听的音乐、令人回味的台词,印象颇深的是《盗梦空间》,电影散场了我还在回程上为结局津津乐道。以前好莱坞片总是比国产片显得高大上得多,但也是从那个时候起,许多国产片黑马冲出重围,《失恋33天》,《人在囧途》,《中国合伙人》,《叶问》,无论是爱情片、喜剧片、文艺片、动作片,国产片当中都不乏精品,相反,好莱坞大片相似的特效,超级大英雄拯救地球千篇一律的宗旨反而让我有些疲累,我开始更加期待国产片能带来怎样的春天。可周遭依旧挡不住许多人的吐槽和不满,国产片数量众多,鱼龙混杂,即使是烂片,也有它的市场。但绝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娱乐至死,烂片称道就是国产片的未来。
也数不清那四年到底看了多少电影,对于电影,在我心里,它同音乐一样,是无国界、无地域之分,基于这样的原则,什么国家拍的电影我都看,什么种类的电影(除了极其恐怖的惊悚片)我都看。就像人生,不带偏见去看这个世界,你的心胸才会更开阔,你才能看得更远,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大学里,电影之于我,是业余爱好,是欣赏和喜欢。那时的我,还不能从一部电影中得到什么,收获什么,甚至让我写一篇对于电影的感受,我想我能给出的,都是电影给的基本,它背后的深层意义,我远远触及不到。
毕业后,又经过了两年,工作之后,我看电影的机会更多。有与好友同看,也有一个人下班去附近电影院观看。比起以前,习惯在看电影之前先看电影的简介、片花,甚至大众对它的评价和解说,现在看电影之前,我只需要知道他的名字以及演员阵容即可,其余的我一概不需要知道。这么做,是为了在观看电影时,我能带着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第一直观感受,来欣赏这部影片,而非别人给我的心理预设。它有多搞笑、有多感人、有多悬疑、有多意义非凡,我都想仅凭我的大脑,在这90分钟里 得到第一答案。就像你看一本精彩的小说,不管有多想知道结局,但也会极力让大家不要告诉你结局。
如今电影对于我来说,已经不能跟过去同日而语了。越来越能从电影当中汲取我想要的精神食粮,甚至拍摄者的故事也叫我回味。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细细观察电影的拍摄手法、叙事手法、光影调节、细节上的呼应,读懂的越多,收获越多,就更能体味出电影的博大精深,就像一本书,怎么看都看不够。别人看的仅仅是一部电影,你却能看出七八种人生。每每觉得有一丝亮眼的地方,我都像淘到一壶好酒,心里满溢的很。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能不厌其烦去看不同的电影,我自有我的乐趣。
即便如此,我也不能算是个资深电影爱好者,不能对古今中外的电影如数家珍,不能细说每个国家,每个导演,每个演员都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要达到这个境界,我自认为这将是件特别庞大的事,需要几十年去完成。可品读电影,如同看书写字听音乐,是可以享受一生的事,我自当将它沿袭我这一生。一部好的电影,是值得我们热泪盈眶,拍手称赞,是值得我们除却度过自己的一生之外,还能感知除我之外的人他们的人生。人生于世,与世间万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人之于世界,又是个极其孤独的个体。可在这几十年的光阴里,品尝世间百味,是件乐此不疲的事。而电影,我喜欢将它称作为“表达”,它是集结了拍摄者所有的精神语言,“表达”给所有的观众。若你读懂,电影就可以称之为“传达”。
科学研究表明,每7年时间,人体内的细胞物质将全部更换一遍。换而言之,每7年时间,你就是焕然一新的。这是从生理上来说,但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改变,却不能用时间来准确衡量。我希望它,是一滩活水,永远有注入新鲜,也有清澈的源泉。
这算是启蒙吧,也是我成长在小城市中,得到的唯一的好。但真正对电影开始有兴趣是高中,非常惭愧的是,我也是受郭小四荼毒的一代,学校小卖部的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都是他的书,《萌芽》杂志他的专栏里,多次提到的都是诸如“电影”、“王家卫”,我们对文艺的定义,就是你若没看过电影,没看过王家卫的电影,你都称不上是文艺。
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高中毕业,我都没去过电影院。其中,还包括07年周杰伦的处女座导演戏《不能说的秘密》,全班有好几个人组织去电影院看,尽管当时的我已经蠢蠢欲动了,但最终还是没能去,也算是遗憾吧。
上了大学后,所在的城市中心广场有一家电影院,每次逛街都是必经之路。那时跟同学每到周末就去看电影,学生证能够打五折,新出的电影我都是必看。也是从09年起,电影产业开始在国内成井喷状,当红的演员都以拍电影,作为电影生涯的高潮。电影,也不再是我们曾经以为的艺术高不可攀,它的表现形式越来越接地气,为普罗大众所接受、吐槽。
对电影真正的热爱,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看电影时全身心去感受它带给我的感动、刺激,色彩丰富的场景、动听的音乐、令人回味的台词,印象颇深的是《盗梦空间》,电影散场了我还在回程上为结局津津乐道。以前好莱坞片总是比国产片显得高大上得多,但也是从那个时候起,许多国产片黑马冲出重围,《失恋33天》,《人在囧途》,《中国合伙人》,《叶问》,无论是爱情片、喜剧片、文艺片、动作片,国产片当中都不乏精品,相反,好莱坞大片相似的特效,超级大英雄拯救地球千篇一律的宗旨反而让我有些疲累,我开始更加期待国产片能带来怎样的春天。可周遭依旧挡不住许多人的吐槽和不满,国产片数量众多,鱼龙混杂,即使是烂片,也有它的市场。但绝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娱乐至死,烂片称道就是国产片的未来。
也数不清那四年到底看了多少电影,对于电影,在我心里,它同音乐一样,是无国界、无地域之分,基于这样的原则,什么国家拍的电影我都看,什么种类的电影(除了极其恐怖的惊悚片)我都看。就像人生,不带偏见去看这个世界,你的心胸才会更开阔,你才能看得更远,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大学里,电影之于我,是业余爱好,是欣赏和喜欢。那时的我,还不能从一部电影中得到什么,收获什么,甚至让我写一篇对于电影的感受,我想我能给出的,都是电影给的基本,它背后的深层意义,我远远触及不到。
毕业后,又经过了两年,工作之后,我看电影的机会更多。有与好友同看,也有一个人下班去附近电影院观看。比起以前,习惯在看电影之前先看电影的简介、片花,甚至大众对它的评价和解说,现在看电影之前,我只需要知道他的名字以及演员阵容即可,其余的我一概不需要知道。这么做,是为了在观看电影时,我能带着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第一直观感受,来欣赏这部影片,而非别人给我的心理预设。它有多搞笑、有多感人、有多悬疑、有多意义非凡,我都想仅凭我的大脑,在这90分钟里 得到第一答案。就像你看一本精彩的小说,不管有多想知道结局,但也会极力让大家不要告诉你结局。
![]() |
如今电影对于我来说,已经不能跟过去同日而语了。越来越能从电影当中汲取我想要的精神食粮,甚至拍摄者的故事也叫我回味。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细细观察电影的拍摄手法、叙事手法、光影调节、细节上的呼应,读懂的越多,收获越多,就更能体味出电影的博大精深,就像一本书,怎么看都看不够。别人看的仅仅是一部电影,你却能看出七八种人生。每每觉得有一丝亮眼的地方,我都像淘到一壶好酒,心里满溢的很。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能不厌其烦去看不同的电影,我自有我的乐趣。
即便如此,我也不能算是个资深电影爱好者,不能对古今中外的电影如数家珍,不能细说每个国家,每个导演,每个演员都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要达到这个境界,我自认为这将是件特别庞大的事,需要几十年去完成。可品读电影,如同看书写字听音乐,是可以享受一生的事,我自当将它沿袭我这一生。一部好的电影,是值得我们热泪盈眶,拍手称赞,是值得我们除却度过自己的一生之外,还能感知除我之外的人他们的人生。人生于世,与世间万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人之于世界,又是个极其孤独的个体。可在这几十年的光阴里,品尝世间百味,是件乐此不疲的事。而电影,我喜欢将它称作为“表达”,它是集结了拍摄者所有的精神语言,“表达”给所有的观众。若你读懂,电影就可以称之为“传达”。
科学研究表明,每7年时间,人体内的细胞物质将全部更换一遍。换而言之,每7年时间,你就是焕然一新的。这是从生理上来说,但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改变,却不能用时间来准确衡量。我希望它,是一滩活水,永远有注入新鲜,也有清澈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