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阅读当成一项事业——阅读的终极目标:主题阅读
阅读的最终目标(《选自《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在做主题阅读时,第一个要求就是知道: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牵涉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而已。第二个要求则是:要知道就总的来说,应该读的是哪些书?
在做主题阅读时,会出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虽然这个层次的阅读被定义为就同一个主题,阅读两种以上的书,意思也是指在阅读开始之前,这个主题就已经被确认了,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个主题也是跟着阅读走的,而不是事前就能定出来的。以爱这个例子来说,在你决定自己要读些什么之前,你可能已经读了好几百本相关的著作了。等你都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有一半的书其实跟主题根本无关。
在主题阅读中,检视阅读所扮演的角色
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累积的。较高层次的阅读中也包括了前面的,或较低层次的阅读。在主题阅读中,我们就要说明这一点。
在解说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的关系时,我们指出在检视阅读中的两个步骤——第一个是浏览,第二个是粗浅地阅读——也就是分析阅读的前两个步骤。浏览能帮助你准备做分析阅读的第一个步骤:你能确定自己在读的是什么主题,能说明这是什么样的书,并拟出大纲架构。粗浅的阅读对分析阅读的第一步骤也有帮助。基本上这是进入第二步骤的准备动作。在第二个步骤中,你要能够与作者达成共识,说明他的主旨,跟随他的论述,才能够诠释整本书的内容。
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也可以当作是进入主题阅读的前置作业或准备动作。事实上,在这个阶段,检视阅读已经是读者在阅读时主要的工具或手段了。如果你有上百本的参考书目,面对我们前面谈过的主题阅读中会出现的矛盾问题,那么就需要一些捷径。这个捷径是要靠你的检视阅读技巧来建立的。
你收集好书目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检视阅读具有两种基本的功能。第一,它会让你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接下来你针对某几本书做分析阅读时,会大有助益。其次,它会简化你的书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
能够熟练检视阅读的读者,不但能在心中将书籍分类,而且能对内容有一个粗浅的了解。他也会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发现,这本书谈的内容对他研究的主题到底重不重要。
一旦你检视过,确定某些书跟你研究的主题相关后,你就可以开始做主题阅读了。分析阅读的技巧只适用于单一的作品,主要的目标是要了解这本书。而我们会看到,主题阅读的目标却大不相同。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在主题阅读中一共有五个步骤。
主题阅读步骤一:找到相关的章节。
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在你已经确定哪些书是相关的之后,主题阅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把这些书整体检视阅读一遍。你的目标是找出书中与你的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你的阅读是别有用心的——也就是说,你是为了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才阅读——而不是为了这本书本身的目的而阅读。
第一步的检视阅读是要集中焦点在你要进一步做主题阅读的主题上。在主题阅读中,能够把你所阅读的第一批书,与你后来针对这个主题阅读的许多本书的差别区分出来,是很重要的事。
总之,你要记得你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是找出这本书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而这可能与作者本身的写作目的相去甚远。在主题阅读中,是书服务你,而不是你在服务书。因此,主题阅读是最主动的一种阅读法。当然,分析阅读也需要主动的阅读方式。但是你在分析阅读一本书时,你就像是把书当作主人,供他使唤。而你在做主题阅读时,却一定要做书的主人。
主题阅读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在诠释阅读中(分析阅读的第二步骤),第一个规则是要你与作者达成共识,也就是要能找出关键字,发现他是如何使用这些字的。在这时候就是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
我们不只要能够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一位作者的词汇,还得愿意面对可能没有任何一位作者的词汇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事实。在进行主题阅读时,我们要建立一组词汇,首先帮助我们了解所有的作者,而不是其中一两个作者;其次帮助我们解决我们的问题。这一点认识会带我们进入第三步骤。
主题阅读步骤三:厘清问题。
诠释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关键句子。然后从中逐步了解作者的主旨。在主题阅读中,我们也得建立起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
主要阅读步骤四:界定议题。
通常,对一个问题会有超过两种以上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找出不同意见彼此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的观点来作分类。
当两个作者对同一问题有相当的了解,所作的回答却完全相反或矛盾时,这才是一个真正有参与的议题。
许多议题绕着一组相互关联密切的问题打转,就会形成这个主题的争议。这样的争议可能很复杂,这时主题阅读的读者就要将所有争议的前后关系整理清楚。厘清争议,同时将相关议题整理出来之后,我们便要进入主题阅读的最后一个步骤。
主题阅读步骤五:分析讨论。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检验过作品,找出相关的章节,设定了一个不偏不倚的共识,适用于所有被检视过的作者,再设定出一整套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都能在作者的说明中找到答案。然后就不同的答案界定并安排出议题。
前面四个步骤与分析阅读的前两组规则是互相辉映的。这些规则应用在任何一本书中,都会要我们回答一个问题:这本书在说些什么?是如何说明的?在主题阅读中,对于与我们的问题相关的讨论,我们也要回答类似的问题。在只阅读一本书的分析阅读中,剩下还有两个问题要回答:这是真实的吗?这与我何干?而在主题阅读中,我们对于讨论也要准备回答同样的问题。
客观的必要性
要完整地分析一个问题或某个主题,得指出这个讨论中的主要议题,或是一些基本的知性反对立场。
主题阅读的目的,并不是给阅读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问题提供最终答案,也不是给这个计划开始时候的问题提供最终解答。主题阅读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
如何应用主题工具书
除非你知道要读些什么书,你没法使用主题阅读。但是除非你能做主题阅读,否则你不知道读些什么书。换句话说,这可以算是主题阅读中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知道从何开始,你就没法做主题阅读。就算你对如何开始有粗浅的概念,你花在寻找相关书籍与篇章的时间,远超过其他步骤所需时间的总和。
因此,你需要的是一本工具书,能告诉你在广泛的资料当中,到哪里去找与你感兴趣的主题相关的章节,而用不着花时间教你如何读这些章节——也就是对这些章节的意义与影响不抱持偏见。譬如,主题工具书(Syntopicon)就是这样的一种工具。出版于1940年,名为《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的这套书,包含了三千种话题或主题,就每一个讨论到的主题,你可以按照页码找到相关的参考资料。
主题工具书能帮助成熟的学者,或刚开始研究特定问题的初学者节省许多基本的研究工具,能让他很快进入重点,开始做独立的思考。因为他已经知道前人的思想是什么了。
主题工具书能从三方面帮助刚开始做研究的人:启动阅读,建议阅读,指导阅读。
在启动阅读方面,主题工具书能帮助我们在面对传统经典作品时,克服最初的困难。主题工具书可以帮读者就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启动他对一些经典著作的阅读——在这些主题上,先阅读来自大量不同作者的一些比较短的章节。这可以帮助我们在读完这些经典著作之前,先读进去。
最后,主题阅读加上主题工具书,还能从三种不同的方向指导关系。事实上,这是这个层次的阅读最有利的地方。
第一,读者阅读的章节所涉及的主题,能够给他一个诠释这些章节的方向。读者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章节与主题真正相关的地方在哪里。
第二,针对同一个主题,从许多不同的作者与书籍中收集出来的章节,能帮助读者强化对各个章节的诠释能力。
第三,如果主题阅读运用在许多不同的主题上,当你发现同一个章节被主题工具书引述在许多不同主题之下的时候,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指导阅读的效果。
主题阅读可以说有两种,一种是单独使用的主题阅读,一种是与主题工具一起并用。后一种可以当作是构成前一种阅读计划的一部分,一开始由这里着手,是最聪明的做法。而前一种主题阅读所应用的范围要比后一种广义许多。
构成主题阅读的原则
有些人说主题阅读(就上述广义的定义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作者本身的词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阅读一本书时绝不能“脱离上下文”,而且将一组词汇转成另一种解释总是很危险的,因为文字并不像数学符号那么容易控制。此外,反对者认为主题阅读牵涉的作者太广,时空不同,基本的风格与性质也不同,而主题阅读就像是将他们都聚在同一个时空,彼此一起讨论——这完全扭曲了事实的真相。最后,他们坚持,作者所讨论的主题比不上讨论的方法重要。
当然,我们对所有这些指控都不同意。
第一,是关于词汇的问题。
困难并非不可能做到。
其次,谈到作者各自区隔与独立的特性。
两本书的内容,了解得越透彻越好。
最后,谈到风格的问题。
只要相信翻译是可行的,书与书之间就能彼此对谈。
主题阅读精华摘要
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5)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者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的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就读得越好。
所谓主动的阅读,也就是能提出问题来。
我们也区分并讨论了阅读的四种层次,并说明这四个层次是累积渐进的,前面或较低层次的内容包含在后面较高层次的阅读里。接着,我们刻意强调后面较高层次的阅读,而比较不强调前面较低层次的阅读。
好书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手段”(means)这两个字可以解释成两种意义。我们将手段当作是阅读的规则,也就是使你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的方法。但是手段也可以解释为你所阅读的东西。空有方法却没有可以运用的材料,就和空有材料却没有可以运用的方法一样是毫无用处的。
以“手段”的后一种意思来说,未来提升你阅读能力的手段其实是你将阅读的那些书,因为有些书根本用不上这样的阅读。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因此,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你不只要能读得好,还要有能力分辨出哪些书能帮助你增进阅读能力。我们并不是反对娱乐性的作品,我们要强调的是这类书无法让你增进阅读的技巧。只是报导一些你不知道的事实,却没法让你增进对这些事实的理解的书,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讯息而阅读,就跟为了娱乐阅读一样,没法帮助你心智的成长。也许看起来你会以为是有所成长,但那只是因为你脑袋里多了一些你没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的讯息而已。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读一本好书,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这样的回馈分成两种: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书的金字塔
第二种类型的书籍是可以让你学习的书——学习如何阅读,如何生活。这些书是作者的精心杰作,所谈论的也是人类永远感兴趣,又有特殊洞察力的主题。
你把这种书读过一遍,便可以放回架上。你知道你用不着再读一遍,但你可能要常常翻阅,找出一些特定的重点,或是重新复习一下一些想法或片段。你怎么知道不用再读那本书了呢?因为你在阅读时,你的心智反应已经与书中的经验合而为一了。这样的书会增长你的心智,增进你的理解力。就在你的心智成长,理解力增加之后,你了解到这本书对你以后的心智成长不会再有帮助了。你知道你已经掌握这本书的精髓了。
还有一些书,却是你读得再通,也不可能尽其究竟。如果你确知你错过了什么,身为分析阅读者,就有义务立刻重新打开书来,厘清自己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这本书是属于前面我们所说的第二种类型的书,重读的时候,你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好像比你记忆中的少了许多。当然,原因是在这个阶段中你的心智成长了许多。你的头脑充实了,理解力也增进了。书籍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你自己。
但是如果这本书是属于更高层次的书,你在重读时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你会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一套套全新的事物——那是你以前没看到的东西。你以前对这本书的理解并不是没有价值(假设你第一次就读得很仔细了),真理还是真理,只是过去是某一种面貌,现在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我们并不希望很权威地告诉你,哪些书对你来说是伟大的作品。我们的重点是,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这样的书能教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这也是会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书。
生命与心智的成长
如果你被警告将在一个无人荒岛度过余生,或至少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假设你有时间作一些准备,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去,你会选哪十本?
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人们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我们的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死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
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在做主题阅读时,第一个要求就是知道: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牵涉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而已。第二个要求则是:要知道就总的来说,应该读的是哪些书?
在做主题阅读时,会出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虽然这个层次的阅读被定义为就同一个主题,阅读两种以上的书,意思也是指在阅读开始之前,这个主题就已经被确认了,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个主题也是跟着阅读走的,而不是事前就能定出来的。以爱这个例子来说,在你决定自己要读些什么之前,你可能已经读了好几百本相关的著作了。等你都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有一半的书其实跟主题根本无关。
在主题阅读中,检视阅读所扮演的角色
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累积的。较高层次的阅读中也包括了前面的,或较低层次的阅读。在主题阅读中,我们就要说明这一点。
在解说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的关系时,我们指出在检视阅读中的两个步骤——第一个是浏览,第二个是粗浅地阅读——也就是分析阅读的前两个步骤。浏览能帮助你准备做分析阅读的第一个步骤:你能确定自己在读的是什么主题,能说明这是什么样的书,并拟出大纲架构。粗浅的阅读对分析阅读的第一步骤也有帮助。基本上这是进入第二步骤的准备动作。在第二个步骤中,你要能够与作者达成共识,说明他的主旨,跟随他的论述,才能够诠释整本书的内容。
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也可以当作是进入主题阅读的前置作业或准备动作。事实上,在这个阶段,检视阅读已经是读者在阅读时主要的工具或手段了。如果你有上百本的参考书目,面对我们前面谈过的主题阅读中会出现的矛盾问题,那么就需要一些捷径。这个捷径是要靠你的检视阅读技巧来建立的。
你收集好书目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检视阅读具有两种基本的功能。第一,它会让你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接下来你针对某几本书做分析阅读时,会大有助益。其次,它会简化你的书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
能够熟练检视阅读的读者,不但能在心中将书籍分类,而且能对内容有一个粗浅的了解。他也会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发现,这本书谈的内容对他研究的主题到底重不重要。
一旦你检视过,确定某些书跟你研究的主题相关后,你就可以开始做主题阅读了。分析阅读的技巧只适用于单一的作品,主要的目标是要了解这本书。而我们会看到,主题阅读的目标却大不相同。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在主题阅读中一共有五个步骤。
主题阅读步骤一:找到相关的章节。
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在你已经确定哪些书是相关的之后,主题阅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把这些书整体检视阅读一遍。你的目标是找出书中与你的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你的阅读是别有用心的——也就是说,你是为了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才阅读——而不是为了这本书本身的目的而阅读。
第一步的检视阅读是要集中焦点在你要进一步做主题阅读的主题上。在主题阅读中,能够把你所阅读的第一批书,与你后来针对这个主题阅读的许多本书的差别区分出来,是很重要的事。
总之,你要记得你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是找出这本书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而这可能与作者本身的写作目的相去甚远。在主题阅读中,是书服务你,而不是你在服务书。因此,主题阅读是最主动的一种阅读法。当然,分析阅读也需要主动的阅读方式。但是你在分析阅读一本书时,你就像是把书当作主人,供他使唤。而你在做主题阅读时,却一定要做书的主人。
主题阅读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在诠释阅读中(分析阅读的第二步骤),第一个规则是要你与作者达成共识,也就是要能找出关键字,发现他是如何使用这些字的。在这时候就是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
我们不只要能够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一位作者的词汇,还得愿意面对可能没有任何一位作者的词汇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事实。在进行主题阅读时,我们要建立一组词汇,首先帮助我们了解所有的作者,而不是其中一两个作者;其次帮助我们解决我们的问题。这一点认识会带我们进入第三步骤。
主题阅读步骤三:厘清问题。
诠释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关键句子。然后从中逐步了解作者的主旨。在主题阅读中,我们也得建立起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
主要阅读步骤四:界定议题。
通常,对一个问题会有超过两种以上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找出不同意见彼此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的观点来作分类。
当两个作者对同一问题有相当的了解,所作的回答却完全相反或矛盾时,这才是一个真正有参与的议题。
许多议题绕着一组相互关联密切的问题打转,就会形成这个主题的争议。这样的争议可能很复杂,这时主题阅读的读者就要将所有争议的前后关系整理清楚。厘清争议,同时将相关议题整理出来之后,我们便要进入主题阅读的最后一个步骤。
主题阅读步骤五:分析讨论。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检验过作品,找出相关的章节,设定了一个不偏不倚的共识,适用于所有被检视过的作者,再设定出一整套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都能在作者的说明中找到答案。然后就不同的答案界定并安排出议题。
前面四个步骤与分析阅读的前两组规则是互相辉映的。这些规则应用在任何一本书中,都会要我们回答一个问题:这本书在说些什么?是如何说明的?在主题阅读中,对于与我们的问题相关的讨论,我们也要回答类似的问题。在只阅读一本书的分析阅读中,剩下还有两个问题要回答:这是真实的吗?这与我何干?而在主题阅读中,我们对于讨论也要准备回答同样的问题。
客观的必要性
要完整地分析一个问题或某个主题,得指出这个讨论中的主要议题,或是一些基本的知性反对立场。
主题阅读的目的,并不是给阅读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问题提供最终答案,也不是给这个计划开始时候的问题提供最终解答。主题阅读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
如何应用主题工具书
除非你知道要读些什么书,你没法使用主题阅读。但是除非你能做主题阅读,否则你不知道读些什么书。换句话说,这可以算是主题阅读中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知道从何开始,你就没法做主题阅读。就算你对如何开始有粗浅的概念,你花在寻找相关书籍与篇章的时间,远超过其他步骤所需时间的总和。
因此,你需要的是一本工具书,能告诉你在广泛的资料当中,到哪里去找与你感兴趣的主题相关的章节,而用不着花时间教你如何读这些章节——也就是对这些章节的意义与影响不抱持偏见。譬如,主题工具书(Syntopicon)就是这样的一种工具。出版于1940年,名为《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的这套书,包含了三千种话题或主题,就每一个讨论到的主题,你可以按照页码找到相关的参考资料。
主题工具书能帮助成熟的学者,或刚开始研究特定问题的初学者节省许多基本的研究工具,能让他很快进入重点,开始做独立的思考。因为他已经知道前人的思想是什么了。
主题工具书能从三方面帮助刚开始做研究的人:启动阅读,建议阅读,指导阅读。
在启动阅读方面,主题工具书能帮助我们在面对传统经典作品时,克服最初的困难。主题工具书可以帮读者就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启动他对一些经典著作的阅读——在这些主题上,先阅读来自大量不同作者的一些比较短的章节。这可以帮助我们在读完这些经典著作之前,先读进去。
最后,主题阅读加上主题工具书,还能从三种不同的方向指导关系。事实上,这是这个层次的阅读最有利的地方。
第一,读者阅读的章节所涉及的主题,能够给他一个诠释这些章节的方向。读者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章节与主题真正相关的地方在哪里。
第二,针对同一个主题,从许多不同的作者与书籍中收集出来的章节,能帮助读者强化对各个章节的诠释能力。
第三,如果主题阅读运用在许多不同的主题上,当你发现同一个章节被主题工具书引述在许多不同主题之下的时候,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指导阅读的效果。
主题阅读可以说有两种,一种是单独使用的主题阅读,一种是与主题工具一起并用。后一种可以当作是构成前一种阅读计划的一部分,一开始由这里着手,是最聪明的做法。而前一种主题阅读所应用的范围要比后一种广义许多。
构成主题阅读的原则
有些人说主题阅读(就上述广义的定义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作者本身的词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阅读一本书时绝不能“脱离上下文”,而且将一组词汇转成另一种解释总是很危险的,因为文字并不像数学符号那么容易控制。此外,反对者认为主题阅读牵涉的作者太广,时空不同,基本的风格与性质也不同,而主题阅读就像是将他们都聚在同一个时空,彼此一起讨论——这完全扭曲了事实的真相。最后,他们坚持,作者所讨论的主题比不上讨论的方法重要。
当然,我们对所有这些指控都不同意。
第一,是关于词汇的问题。
困难并非不可能做到。
其次,谈到作者各自区隔与独立的特性。
两本书的内容,了解得越透彻越好。
最后,谈到风格的问题。
只要相信翻译是可行的,书与书之间就能彼此对谈。
主题阅读精华摘要
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5)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者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的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就读得越好。
所谓主动的阅读,也就是能提出问题来。
我们也区分并讨论了阅读的四种层次,并说明这四个层次是累积渐进的,前面或较低层次的内容包含在后面较高层次的阅读里。接着,我们刻意强调后面较高层次的阅读,而比较不强调前面较低层次的阅读。
好书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手段”(means)这两个字可以解释成两种意义。我们将手段当作是阅读的规则,也就是使你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的方法。但是手段也可以解释为你所阅读的东西。空有方法却没有可以运用的材料,就和空有材料却没有可以运用的方法一样是毫无用处的。
以“手段”的后一种意思来说,未来提升你阅读能力的手段其实是你将阅读的那些书,因为有些书根本用不上这样的阅读。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因此,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你不只要能读得好,还要有能力分辨出哪些书能帮助你增进阅读能力。我们并不是反对娱乐性的作品,我们要强调的是这类书无法让你增进阅读的技巧。只是报导一些你不知道的事实,却没法让你增进对这些事实的理解的书,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讯息而阅读,就跟为了娱乐阅读一样,没法帮助你心智的成长。也许看起来你会以为是有所成长,但那只是因为你脑袋里多了一些你没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的讯息而已。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读一本好书,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这样的回馈分成两种: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书的金字塔
第二种类型的书籍是可以让你学习的书——学习如何阅读,如何生活。这些书是作者的精心杰作,所谈论的也是人类永远感兴趣,又有特殊洞察力的主题。
你把这种书读过一遍,便可以放回架上。你知道你用不着再读一遍,但你可能要常常翻阅,找出一些特定的重点,或是重新复习一下一些想法或片段。你怎么知道不用再读那本书了呢?因为你在阅读时,你的心智反应已经与书中的经验合而为一了。这样的书会增长你的心智,增进你的理解力。就在你的心智成长,理解力增加之后,你了解到这本书对你以后的心智成长不会再有帮助了。你知道你已经掌握这本书的精髓了。
还有一些书,却是你读得再通,也不可能尽其究竟。如果你确知你错过了什么,身为分析阅读者,就有义务立刻重新打开书来,厘清自己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这本书是属于前面我们所说的第二种类型的书,重读的时候,你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好像比你记忆中的少了许多。当然,原因是在这个阶段中你的心智成长了许多。你的头脑充实了,理解力也增进了。书籍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你自己。
但是如果这本书是属于更高层次的书,你在重读时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你会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一套套全新的事物——那是你以前没看到的东西。你以前对这本书的理解并不是没有价值(假设你第一次就读得很仔细了),真理还是真理,只是过去是某一种面貌,现在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我们并不希望很权威地告诉你,哪些书对你来说是伟大的作品。我们的重点是,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这样的书能教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这也是会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书。
生命与心智的成长
如果你被警告将在一个无人荒岛度过余生,或至少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假设你有时间作一些准备,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去,你会选哪十本?
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人们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我们的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死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
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