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岁:死之恳切、生之趣味、与父亲的和解
一:
十岁的时候,我一个人悄悄溜出校门,去学校外的澧水里游泳。先是在浅水区,游着累了,站起来,脚却踩到一块倾斜的大石头,一滑,进入了一个深潭,又被水流卷进一个小漩涡。拼命往上蹦,刚蹦起来一下,就沉下去。又蹦、又沉,如此反复了好几次,呛了好几口河水。身体软了,心里也软了。那时,人就像被什么东西拖着往前,过很多隧道,过阶梯,恍惚到了天上,过桥,终于到了一个门口,一看,就像阎王殿。不愿进去,又费力蹦。脑海里那时知道了死,觉得会就这样死掉。过往经历如电影般闪过。父母、姐姐、玩伴、屋子、道路等一幕幕地交替。就在那样绝望的一刻,一双手扶住了我的腰,把我带到了岸上。我睁开眼,觉得天空一片混沌,如初开。一个人压我的胸腔,我吐了几口水,整个人才恢复过来。那时,才发现天空原本是一片湛蓝,几朵白云无所事事地躺在天上。在我的左侧,蹲着一个陌生中年男人。我明白过来,是他救了我。我坐起来,感谢他,他只是傻傻地笑。笑完,告诉我说他是附近的农民,刚好路过,见我溺水,就救了我。
二十二岁的春节前,我和父亲一起回乡下过年。等不到车,两人决定走路。走到高桥,一处高山,公路从山上修下来,是一个之字形的极陡坡。我们刚往坡上走一段路,从坡上驶来一辆摩托车,在我们面前停了。车主戴着摩托车帽,向父亲打招呼,父亲笑了笑,各自寒暄了几句。车主启动车,继续往前。父亲常年在外,一时想不起来与他打招呼的是哪位乡亲。我们往前一边走,父亲一边想,还不到半分钟,后面猛然传来咚的巨大响声。我们马上后转,四望,不见刚刚摩托车的身影。就往坡下跑,到坡的转弯处的一个桥上,往下一看,摩托车和车主都摔在桥下的大石块上。车帽碎成两块,滚到了河岸。车主躺在一块大石上,脑袋后有血流出来。桥上乡亲集得多了,有人打了120,更有勇敢的乡亲找了小道,穿越荆棘,要去车主出事的大石处。我和父亲站在桥上,还能隐约看到车主的嘴微微动着,不知是想要说些什么。等勇敢的乡亲去到大石,车主的嘴已经停止了动。勇敢的乡亲闻了闻车主的鼻翼,听了听他的胸腔,向桥上的人摇了摇头,算是宣布了车主的死。
如今,我二十五岁了。过去的日子里,我常会想到上面两件事。我还活着,是幸运,是恩赐。我一直记得那个农民并感谢他。我也永远不会忘记摩托车主微动的嘴。我还常常想到纪德的一句话:“人应该时时怀有一种死的恳切。”当我在木心书中初读到此句时,双手合十。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就在那里。可是一个活着的人,却并不知道死到底在哪里。死含有很多偶然性。死亡每天都在发生,原因各种各样。当死亡发生后,若它与我们隔得远,它是故事,若它与我们隔得近,它就成了事故。如果是我这样从事故中侥幸活着的人,会感激涕零。而如果是摩托车主那样从事故中死去的人,则永远地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然而不管死是在终点等着,还是突然蹦出来,死都是要来的。人都是要死的。
在这个终极归属意义上,人人平等。性别、职业、社会地位、赚钱多少、知识水平高低等等,在死面前,皆为虚无。所以,既然对于死已经无能为力,就只能在生上面下功夫了。生是什么呢?生就是死之前的一段过程。把这段过程过好,才是人生的重点。生,得求生之乐趣。
我喜欢阅读,所以大学时常常逃了课泡到图书馆,毕业后也保持着每天看书的习惯。我喜欢写作,所以躲在山下,躲在小屋,总是写个不停。我喜欢骑行,所以骑了滇藏线、海南岛、青海湖、湖南省等。我喜欢性爱,所以总能在一次次灵肉的欢愉中忘却忧烦。
那么多珍贵的艺术品。那么多的美人、美食、美景。你们来人世一遭,不去好好感受吗?常常觉得,美好的人事太多,一生何其有限呀。人总是要死的,多么遗憾啊,你们不觉得吗?
我所理解的快乐是,当你去做一件事时,你完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你投入其中,沉浸,并享受。你真的爱它,痴迷于它,非它不可。而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投身那些美好的人事,就是我所理解的生之欢愉。
亨利·米勒在《北回归线》里面写:“我对生活的全部要求不外乎几本书、几场梦和几个女人。”想来我也大抵如此。如果还要加上些什么,我希望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能尽量免去父母的担心,使他们半生劳累后,也能更多地去享受生活的快乐。
一个人,时时怀有死之恳切,又享生之乐趣,才能去做一个清醒而快乐的人。萨岗致萨特信里写:“这个世界疯狂、没人性、腐败透顶,而你却一直清醒、温柔、一尘不染。”在如今这个世界里,我也惟愿尽量活得‘干净并且是自己’。
二:
无论如何,二十五岁就这样无奈而准时地来了。
一年来,我从南方来到了北方,我从贫穷继续走向贫穷。书多读了一些,畅销流行的路子也大概摸清了。文章也写了不少,主要是一些短篇故事和读书笔记。从很早开始,我就希望自己能写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它更多的是关乎自己的内心。那敏感时渴望哭出来的字,那面对黑暗和死亡时心里能略微感到安慰的字,那无辱于自己所读过的伟大作家们的字,就是我想要写出来的。以这样的标准去看,我所写的那些故事,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是速成品、是妥协品、是媚俗品。想到它们,总令我羞愧。所有的那些故事里,师城那个角色,是我唯一倾心的。但我也没有写好。
但我仍在写呢。因为当我说到生之乐趣时,我想说的是人生的快乐来自于创造。农民收了庄稼、工人制造了汽车、程序员编写了程序、编辑做了一本书、歌手写了一首歌等等,都是创造,都有快乐。
写作也有这种快乐。当你坐下来,忘却周遭一切,一个新的世界就出现了。它接纳你,爱抚你,你的心懂得了,醒来了。时间的流逝你也感觉不到。你如此快乐地沉浸在你所创造的那个世界里。你的孤独、委屈、泪水、野心等都成了那个世界里的一团雾气。
写作就是如此救人的。我很懒,不愿工作,只有写作对我不离不弃。我写不好,但我也要感谢写作。
在北京,我认识不少人用写作得了名利。他们出了书,故事被改编成电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备受欢迎。我时常替他们高兴。说实话,我也正努力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呢。二十五岁了,我希望写作能慢慢养活自己。
我也把这个梦想告诉了父亲。我和他通了很长的一个电话,和他说起了北京的雪和银杏,也说起了写作上的事。
从叛逆期以来,我便一直把父亲当成了顽固派。或者说,想象成了顽固派。我甚至想,他一定是想他的儿子完全按他所设定的道路来行走。我一句话不说的,就走上了自我选择的道路,内心里是有抵触父亲的情绪在里面的。那时我觉得人生首先是自己的,也主要是自己的。
到了大学毕业后,我遇到很多艰辛,也才开始不自觉地把心里的一些真实想法选择合适的词句告诉父亲。我与他商量。我以为他会责备的,他都没有。我以为他不同意的,他也并没有反对。相反的,他只是更多地担忧我,给我说一些他的看法。他也渐渐理解出人头地的不易。他知道他的儿子是一个头脑清晰的人。他知道时代毕竟不一样了。
而我,知道取得谅解是可以的。我知道并不一定要与一切为敌。
鸿沟当然还是存在的。对于生活的渴求也还是有巨大区别。在不同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的最多的却是爱。我以前忽略了这一切,现在渐渐明白了。父亲在电话里说,其实有份稳定的工作,安安稳稳,到老了有退休工资可以拿,就挺好的。到那时候,散散步,看看电视,打打牌,生活嘛,都是那个样子。我开始不反感他说这一切。我回答说,人还年轻些,心野,想多闯闯,多跑跑。父亲说,也是啊,谁没有过年轻的时候呢。
我们站在不同的人生年龄上,握手言和。成败得失,终究很浅,而爱,深居心窝。
通完电话之后,我觉得前路虽然艰辛,但至少也有着希望。觉得心虽处处为形役,但仍渴望静美,渴望逍遥。这就足够了,不是吗?
二十五岁,我又怎能对你奢求太多呢?
Ps:今年生日赶上双十一了。呀哈。祝你们节日快乐。
十岁的时候,我一个人悄悄溜出校门,去学校外的澧水里游泳。先是在浅水区,游着累了,站起来,脚却踩到一块倾斜的大石头,一滑,进入了一个深潭,又被水流卷进一个小漩涡。拼命往上蹦,刚蹦起来一下,就沉下去。又蹦、又沉,如此反复了好几次,呛了好几口河水。身体软了,心里也软了。那时,人就像被什么东西拖着往前,过很多隧道,过阶梯,恍惚到了天上,过桥,终于到了一个门口,一看,就像阎王殿。不愿进去,又费力蹦。脑海里那时知道了死,觉得会就这样死掉。过往经历如电影般闪过。父母、姐姐、玩伴、屋子、道路等一幕幕地交替。就在那样绝望的一刻,一双手扶住了我的腰,把我带到了岸上。我睁开眼,觉得天空一片混沌,如初开。一个人压我的胸腔,我吐了几口水,整个人才恢复过来。那时,才发现天空原本是一片湛蓝,几朵白云无所事事地躺在天上。在我的左侧,蹲着一个陌生中年男人。我明白过来,是他救了我。我坐起来,感谢他,他只是傻傻地笑。笑完,告诉我说他是附近的农民,刚好路过,见我溺水,就救了我。
二十二岁的春节前,我和父亲一起回乡下过年。等不到车,两人决定走路。走到高桥,一处高山,公路从山上修下来,是一个之字形的极陡坡。我们刚往坡上走一段路,从坡上驶来一辆摩托车,在我们面前停了。车主戴着摩托车帽,向父亲打招呼,父亲笑了笑,各自寒暄了几句。车主启动车,继续往前。父亲常年在外,一时想不起来与他打招呼的是哪位乡亲。我们往前一边走,父亲一边想,还不到半分钟,后面猛然传来咚的巨大响声。我们马上后转,四望,不见刚刚摩托车的身影。就往坡下跑,到坡的转弯处的一个桥上,往下一看,摩托车和车主都摔在桥下的大石块上。车帽碎成两块,滚到了河岸。车主躺在一块大石上,脑袋后有血流出来。桥上乡亲集得多了,有人打了120,更有勇敢的乡亲找了小道,穿越荆棘,要去车主出事的大石处。我和父亲站在桥上,还能隐约看到车主的嘴微微动着,不知是想要说些什么。等勇敢的乡亲去到大石,车主的嘴已经停止了动。勇敢的乡亲闻了闻车主的鼻翼,听了听他的胸腔,向桥上的人摇了摇头,算是宣布了车主的死。
如今,我二十五岁了。过去的日子里,我常会想到上面两件事。我还活着,是幸运,是恩赐。我一直记得那个农民并感谢他。我也永远不会忘记摩托车主微动的嘴。我还常常想到纪德的一句话:“人应该时时怀有一种死的恳切。”当我在木心书中初读到此句时,双手合十。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就在那里。可是一个活着的人,却并不知道死到底在哪里。死含有很多偶然性。死亡每天都在发生,原因各种各样。当死亡发生后,若它与我们隔得远,它是故事,若它与我们隔得近,它就成了事故。如果是我这样从事故中侥幸活着的人,会感激涕零。而如果是摩托车主那样从事故中死去的人,则永远地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然而不管死是在终点等着,还是突然蹦出来,死都是要来的。人都是要死的。
在这个终极归属意义上,人人平等。性别、职业、社会地位、赚钱多少、知识水平高低等等,在死面前,皆为虚无。所以,既然对于死已经无能为力,就只能在生上面下功夫了。生是什么呢?生就是死之前的一段过程。把这段过程过好,才是人生的重点。生,得求生之乐趣。
我喜欢阅读,所以大学时常常逃了课泡到图书馆,毕业后也保持着每天看书的习惯。我喜欢写作,所以躲在山下,躲在小屋,总是写个不停。我喜欢骑行,所以骑了滇藏线、海南岛、青海湖、湖南省等。我喜欢性爱,所以总能在一次次灵肉的欢愉中忘却忧烦。
那么多珍贵的艺术品。那么多的美人、美食、美景。你们来人世一遭,不去好好感受吗?常常觉得,美好的人事太多,一生何其有限呀。人总是要死的,多么遗憾啊,你们不觉得吗?
我所理解的快乐是,当你去做一件事时,你完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你投入其中,沉浸,并享受。你真的爱它,痴迷于它,非它不可。而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投身那些美好的人事,就是我所理解的生之欢愉。
亨利·米勒在《北回归线》里面写:“我对生活的全部要求不外乎几本书、几场梦和几个女人。”想来我也大抵如此。如果还要加上些什么,我希望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能尽量免去父母的担心,使他们半生劳累后,也能更多地去享受生活的快乐。
一个人,时时怀有死之恳切,又享生之乐趣,才能去做一个清醒而快乐的人。萨岗致萨特信里写:“这个世界疯狂、没人性、腐败透顶,而你却一直清醒、温柔、一尘不染。”在如今这个世界里,我也惟愿尽量活得‘干净并且是自己’。
二:
无论如何,二十五岁就这样无奈而准时地来了。
一年来,我从南方来到了北方,我从贫穷继续走向贫穷。书多读了一些,畅销流行的路子也大概摸清了。文章也写了不少,主要是一些短篇故事和读书笔记。从很早开始,我就希望自己能写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它更多的是关乎自己的内心。那敏感时渴望哭出来的字,那面对黑暗和死亡时心里能略微感到安慰的字,那无辱于自己所读过的伟大作家们的字,就是我想要写出来的。以这样的标准去看,我所写的那些故事,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是速成品、是妥协品、是媚俗品。想到它们,总令我羞愧。所有的那些故事里,师城那个角色,是我唯一倾心的。但我也没有写好。
但我仍在写呢。因为当我说到生之乐趣时,我想说的是人生的快乐来自于创造。农民收了庄稼、工人制造了汽车、程序员编写了程序、编辑做了一本书、歌手写了一首歌等等,都是创造,都有快乐。
写作也有这种快乐。当你坐下来,忘却周遭一切,一个新的世界就出现了。它接纳你,爱抚你,你的心懂得了,醒来了。时间的流逝你也感觉不到。你如此快乐地沉浸在你所创造的那个世界里。你的孤独、委屈、泪水、野心等都成了那个世界里的一团雾气。
写作就是如此救人的。我很懒,不愿工作,只有写作对我不离不弃。我写不好,但我也要感谢写作。
在北京,我认识不少人用写作得了名利。他们出了书,故事被改编成电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备受欢迎。我时常替他们高兴。说实话,我也正努力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呢。二十五岁了,我希望写作能慢慢养活自己。
我也把这个梦想告诉了父亲。我和他通了很长的一个电话,和他说起了北京的雪和银杏,也说起了写作上的事。
从叛逆期以来,我便一直把父亲当成了顽固派。或者说,想象成了顽固派。我甚至想,他一定是想他的儿子完全按他所设定的道路来行走。我一句话不说的,就走上了自我选择的道路,内心里是有抵触父亲的情绪在里面的。那时我觉得人生首先是自己的,也主要是自己的。
到了大学毕业后,我遇到很多艰辛,也才开始不自觉地把心里的一些真实想法选择合适的词句告诉父亲。我与他商量。我以为他会责备的,他都没有。我以为他不同意的,他也并没有反对。相反的,他只是更多地担忧我,给我说一些他的看法。他也渐渐理解出人头地的不易。他知道他的儿子是一个头脑清晰的人。他知道时代毕竟不一样了。
而我,知道取得谅解是可以的。我知道并不一定要与一切为敌。
鸿沟当然还是存在的。对于生活的渴求也还是有巨大区别。在不同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的最多的却是爱。我以前忽略了这一切,现在渐渐明白了。父亲在电话里说,其实有份稳定的工作,安安稳稳,到老了有退休工资可以拿,就挺好的。到那时候,散散步,看看电视,打打牌,生活嘛,都是那个样子。我开始不反感他说这一切。我回答说,人还年轻些,心野,想多闯闯,多跑跑。父亲说,也是啊,谁没有过年轻的时候呢。
我们站在不同的人生年龄上,握手言和。成败得失,终究很浅,而爱,深居心窝。
通完电话之后,我觉得前路虽然艰辛,但至少也有着希望。觉得心虽处处为形役,但仍渴望静美,渴望逍遥。这就足够了,不是吗?
二十五岁,我又怎能对你奢求太多呢?
Ps:今年生日赶上双十一了。呀哈。祝你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