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
《寻路中国》由美国青年作家何伟(Perter Hessler)所写,由“我”,一个外国人驾车漫游中国为视线,讲述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城市所发生的变化,看到了许多我们自己忽视和淡漠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我处处能读到关于中国的人文(农村生活)、历史(长城)和经济(南方工业),并且这方方面面都是从作者接触到人、事、物中体现的,作者很少谈到自己的感受,就像是陈述一件事实一样。
旅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想,莫过于走在路上,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找一片内心宁静的净土。“我”正是因为想寻找中国最原始的农耕生活,暂时离开繁华的都市而来到了北京以北的农村。
文中提到,大批的青年进城务工,农村就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凋敝不堪。作者来这寻找第二个家,在农村真真实实地生活,他遇到了有着优雅眼神的农民,也遇到了有着算计眼神的农民,他遇到了不懂地理知识的农民,也遇到了想经商致富的农民,他遇到了孤老无依的老农民,也遇到了身患疾病的小男孩。我唯一的感受就是真实,这真的是那个时代的农村。
读到农村这一章的时候,确实勾起了我很多小时候农村生活的回忆。我也是一名来自偏远农村的小孩,小时候的生活确实过得清贫而悲惨,但不同的是,虽然苦了一点,但是一家人同甘共苦,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奋斗的时光,确是最幸福的!我妈从来不夸我,即使我成绩好,得到了老师表扬,就算旁人夸我,她也从不承认,只说:“她懒着呢,你们不知道。”现在想来,听到她这些话,我当时是很难过的,就像是我不是她亲生的一样,永远得不到她的承认和赞扬。村里也有一个大傻子,夹着竹竿整天在公路上游荡,饿了就进农民家里偷食物。门口那条用黄泥石块铺成的公路,每到下雨天就变得脏兮兮的,但是风雨无阻的我,为了上学,在它上面整整走了九年。那个时候,还没听说要考驾照这回事,唯一威风的就属村里伯伯的那辆拖拉机。初中的时候有晚自习,没有住校,就晚上一个人走路回家,那时,抬头看天空,总能看见漫天的星斗,低头四看,也总能看见草丛里隐隐约约的萤火虫光亮。那个时候的农村,人烟稀少,风景很美,可是没人欣赏。
现在,家里经济条件改善了,人,却分崩离析,没了往日的幸福。门前的公路已经拓宽成双车道,变成了水泥路,一辆辆大车经过,扬起漫天的灰尘。很少回家,寒暑假回家一次,也总是来去匆匆,更不会天真的遥望星空,并且,就算抬头,什么也看不见,只有灰沉沉的一片。农村,还是老人和小孩居多,青年们都在外打工或求学,只有年节将近时,农村的街头才会人头爆满,人来人往。这个时候的农村,人烟稀少,风景还算美,可还是没人欣赏。
在与中国人的相处中,“我”也发现了许多比较有意思的事。“如果发生了刮蹭,我们就把车停到大街上解决问题。在中国,每个人都会这么做”。 “在中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制度的擦边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这就是我们的处事原则,我们其实很变通圆滑的,也很“聪明懂事”。我们该怪人家老外不懂人情世故呢,还是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国民劣根性?
从南方到北方,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作者通过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经历来展示改革开放的实质,也反映了在大潮流中我们的文化、历史、经济是如何一步步变化的。而作为最有感知的人,我们感受着这样的变化,适应着这样的变化,改变着这样的变化。而我所期翼是无论我们的经济如何发展,我们的历史不要被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体谅可以多一点。
旅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想,莫过于走在路上,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找一片内心宁静的净土。“我”正是因为想寻找中国最原始的农耕生活,暂时离开繁华的都市而来到了北京以北的农村。
文中提到,大批的青年进城务工,农村就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凋敝不堪。作者来这寻找第二个家,在农村真真实实地生活,他遇到了有着优雅眼神的农民,也遇到了有着算计眼神的农民,他遇到了不懂地理知识的农民,也遇到了想经商致富的农民,他遇到了孤老无依的老农民,也遇到了身患疾病的小男孩。我唯一的感受就是真实,这真的是那个时代的农村。
读到农村这一章的时候,确实勾起了我很多小时候农村生活的回忆。我也是一名来自偏远农村的小孩,小时候的生活确实过得清贫而悲惨,但不同的是,虽然苦了一点,但是一家人同甘共苦,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奋斗的时光,确是最幸福的!我妈从来不夸我,即使我成绩好,得到了老师表扬,就算旁人夸我,她也从不承认,只说:“她懒着呢,你们不知道。”现在想来,听到她这些话,我当时是很难过的,就像是我不是她亲生的一样,永远得不到她的承认和赞扬。村里也有一个大傻子,夹着竹竿整天在公路上游荡,饿了就进农民家里偷食物。门口那条用黄泥石块铺成的公路,每到下雨天就变得脏兮兮的,但是风雨无阻的我,为了上学,在它上面整整走了九年。那个时候,还没听说要考驾照这回事,唯一威风的就属村里伯伯的那辆拖拉机。初中的时候有晚自习,没有住校,就晚上一个人走路回家,那时,抬头看天空,总能看见漫天的星斗,低头四看,也总能看见草丛里隐隐约约的萤火虫光亮。那个时候的农村,人烟稀少,风景很美,可是没人欣赏。
现在,家里经济条件改善了,人,却分崩离析,没了往日的幸福。门前的公路已经拓宽成双车道,变成了水泥路,一辆辆大车经过,扬起漫天的灰尘。很少回家,寒暑假回家一次,也总是来去匆匆,更不会天真的遥望星空,并且,就算抬头,什么也看不见,只有灰沉沉的一片。农村,还是老人和小孩居多,青年们都在外打工或求学,只有年节将近时,农村的街头才会人头爆满,人来人往。这个时候的农村,人烟稀少,风景还算美,可还是没人欣赏。
在与中国人的相处中,“我”也发现了许多比较有意思的事。“如果发生了刮蹭,我们就把车停到大街上解决问题。在中国,每个人都会这么做”。 “在中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制度的擦边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这就是我们的处事原则,我们其实很变通圆滑的,也很“聪明懂事”。我们该怪人家老外不懂人情世故呢,还是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国民劣根性?
从南方到北方,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作者通过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经历来展示改革开放的实质,也反映了在大潮流中我们的文化、历史、经济是如何一步步变化的。而作为最有感知的人,我们感受着这样的变化,适应着这样的变化,改变着这样的变化。而我所期翼是无论我们的经济如何发展,我们的历史不要被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体谅可以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