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不要挡住我的太阳!
这是我注册豆瓣以来,第一次认真的读过的一篇文章!
虽然现在很多很多人都在看《蜗居》,很多很多人都在每时每刻的讨论着房子问题,甚至身边的亲朋好友为了买北京的房子而泣语无奈又倾其所有,或眼皮不眨一下的买下。
我没有他们那些人的阔绰和远大目标,非要花光我父辈的积蓄然后来买一个所谓的房子。我会觉得我良心不安。
我的一生,至少到现在为止,不能让他们过得富足,接下来却不能加以连累。
房子是什么?
房子到底是什么?
我流浪习惯了也孤单惯了,太累的问题不想再思考。
==============================================================
下面是我看的一篇文章《不当房奴,有无可能?》,写的非常真切:
我在租用了近四年的小两居里一口气读完了《一个买房者的自白》,它刊载于2009年11月30日《经济观察报》的头版头条,作者是我相熟的同事。
在我开始喷吐与房子有关的暗淡话题之前,我想先对《经济观察报》这次对头条的选择做一个举手表决。不夸张地说,我一见之下就眼前一亮,我相信这是一个惊喜,属于我和无以计数的普通读者。
这是一次新颖的选择,也是一次善良的选择。在我供职这张橙色报纸长达5年的记忆中,似乎还不曾发生过类似的事——这家以“理性,建设性”为办报宗旨,以见证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实践深度思考与剖析而著称的财经类标杆媒体,第一次在头版头条位置,以第一人称为表述形式,将一个普通百姓生活遭遇的“自白”推为头版头条,署名也因此打破了常规,没有使用“本报记者报道”的新闻体例,而是选取了一个平民的自然视角,对其所亲历的尴尬挫折和心路历程做了朴实生动的再现。
居于对作者的熟悉,我知道他所写的就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文中提及的父母情况以及“让父母温暖过冬”的愿望,之前曾听闻透露过。也许正因为来自切身感受,“自白”一文读来一气呵成,感人至深。
老实说,在读到这份“自白”的结尾——“经过房市的磨练,我们在接连不断的挫折中练就了坚韧和耐心。这些品质,远比一套房子重要”,“这一天,是感恩节”的时候,我忍不住鼻子发酸。
与他相似,我也属于这样的无房阶层。房子问题,与孩子问题、父母养老问题纠结在一起,已经时刻缠绕身心,制造压抑长达数年。这样的窘境,直接决定了你看待世界、规划人生、为人处世的角度和倾向。它逼迫你在选择恪守良民规范的同时,不得不捉襟见肘,患得患失,在面对风险与机遇时首鼠两端,不敢造次。人生离享受遥远,更似陷于忍受中。
我自拥有工资收入的20余年间,曾经买过三个房子。一个是父母现在家乡居住的房子,第二个买了之后因为工作地的变动中途转让给了别人,第三个是准备回家养老用的,目前还在月供中。这三个房子因为都位于中小城市,没有让我感到太严酷的压力,远不比在首都京城,但凡提到房子就得先有伤筋动骨甚至舍出全部身家的心理准备。
来京6年,房子的事一直延搁。开始是因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后来是想买也买不起了。这中间有过两次很好的机会,但都像“自白”作者一样未能把握。2004年,我还在一家广告公司站脚,因为常跟楼盘广告宣传打交道,认识若干房地产老板或者中高层管理者。当时靠近东五环的一个楼盘与我们处得不错,愿意以内部职工价给我优惠,实价4300元/平米左右,我当时想都没想就婉谢了。心想一来光棍一个,此事无需着急,二来当时觉得东五环跟农村差不多了,多荒僻啊。谁知道不过两三年间,这里已经人潮汹涌,行市疯长,随便就卖到了一万四五,整整多出来一个万位数。
第二个机会来时我已成婚。房子属于一个同学的亲戚,地处宣武门附近,是套房龄将近20年的二手房。小两居,出价90万,条件是全额付款。这对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磨蹭了两周,别人出手了。90万,在有钱人看来九牛一毛,在我这里却重如泰山,足以将我的生活与尊严压瘪。——在此我们必须清楚的是,这个“我”代表着这个国家中的绝大多数,而不是像很多居心叵测者所描述的那样,似乎中国老百姓全是葛朗台,攥着大把的钱舍不得撒手。这种歪曲整体国情,貌似赞颂太平,实则潜伏着实际私利的无耻论调,已经如同妖云笼罩在中国上空很久,是时候厘清真相、拨云见日了。
刘伟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当天的博客中也巧合地说到了房子。
“听到一个很权威的陈述句:三代人买一套房子,就将两代人的毕生积蓄搜刮一空。事实是,这都还算好的,更多的家庭,将祖、父两代的积蓄搜刮干净也买不起一个蜗居。直接的感受是悲凉,角度偏一些的感受是荒诞,情绪失控一点的感受是想去突突突。”
其中还转述了一个老愤青的质问。
“此刻我在广州,离此不远处的一个老友在电话里问,在北京买个房子现在是啥概念?我说,随便也得小两百万吧。他脱口就是一句他妈的。然后跳跃思维,说,中国有那么那么多的钱可以借给美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帮帮可怜的国民提高一点‘居者有其屋’的所占比例呢?炒股动辄多少个亿美金如雪化水,为啥就不能多补贴点全民福利?我说,打住吧,老愤青,火气大了伤肝无益。”
有人肯定会居高临下地说,这样的话语只不过是一泄私愤,不符合宏观思维,也没有整体建设性。这种嘴脸我们眼见比比皆是——雅至一些黄袍加身的经济学家,俗至那些以国家权力或者累累金钱不断充值,在这个社会中赢得所谓精英话语权的官商阶层,都会批评我老友这样的低层人士缺乏眼光,无大建树,不懂国家利益。
可是国家利益是什么?国家利益与国民利益是不是共生同体的?谁敢站出来否认,国家利益不是为其所怀抱的民众谋福祉、造富贵、树公义?脱离了国民的国家,是不是一个空壳?抛却了国民利益的国家利益,是不是极少数特权阶层挥霍民膏、践踏社稷的酒池肉林?
我无意去引经据典,更无才学以经济学高论解读相关现象,我只相信父亲的话:国家也是家,一大家子人过好过歹(意思是“过得好不好”),全看家长的心肠和本事。本事放在第二位。他要是偏心,就会有人吃不完,有人饿肚子。
源于这样一种草根或者草民情结,我赞成《经济观察报》更多彰显一些这样“眼光向下”的选择,表达关注民生的立场。不像很多御用那样趋炎附势,仰人鼻息;也不像很多犬儒那样冷眼世象,刻薄虚无。我力挺这样的真文字,因为它写的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你我的窘迫处境,事关你我此刻的痛痒,而不是动辄引用大师、权威的著作语录,似乎我们活着是源于他们的指引和教诲,我们只不过是他们实验改造世界的活体标本,我们活着只是为了应证他们对这个世界所作的判断和点评。
扯淡。事实上,我们的人生根本与他们无关,我们的人生他们根本看不见,我们的人生远在他们的视线之外。在这里我倒是愿意重复那句话:请你不要挡住我的太阳。
虽然现在很多很多人都在看《蜗居》,很多很多人都在每时每刻的讨论着房子问题,甚至身边的亲朋好友为了买北京的房子而泣语无奈又倾其所有,或眼皮不眨一下的买下。
我没有他们那些人的阔绰和远大目标,非要花光我父辈的积蓄然后来买一个所谓的房子。我会觉得我良心不安。
我的一生,至少到现在为止,不能让他们过得富足,接下来却不能加以连累。
房子是什么?
房子到底是什么?
我流浪习惯了也孤单惯了,太累的问题不想再思考。
==============================================================
下面是我看的一篇文章《不当房奴,有无可能?》,写的非常真切:
我在租用了近四年的小两居里一口气读完了《一个买房者的自白》,它刊载于2009年11月30日《经济观察报》的头版头条,作者是我相熟的同事。
在我开始喷吐与房子有关的暗淡话题之前,我想先对《经济观察报》这次对头条的选择做一个举手表决。不夸张地说,我一见之下就眼前一亮,我相信这是一个惊喜,属于我和无以计数的普通读者。
这是一次新颖的选择,也是一次善良的选择。在我供职这张橙色报纸长达5年的记忆中,似乎还不曾发生过类似的事——这家以“理性,建设性”为办报宗旨,以见证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实践深度思考与剖析而著称的财经类标杆媒体,第一次在头版头条位置,以第一人称为表述形式,将一个普通百姓生活遭遇的“自白”推为头版头条,署名也因此打破了常规,没有使用“本报记者报道”的新闻体例,而是选取了一个平民的自然视角,对其所亲历的尴尬挫折和心路历程做了朴实生动的再现。
居于对作者的熟悉,我知道他所写的就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文中提及的父母情况以及“让父母温暖过冬”的愿望,之前曾听闻透露过。也许正因为来自切身感受,“自白”一文读来一气呵成,感人至深。
老实说,在读到这份“自白”的结尾——“经过房市的磨练,我们在接连不断的挫折中练就了坚韧和耐心。这些品质,远比一套房子重要”,“这一天,是感恩节”的时候,我忍不住鼻子发酸。
与他相似,我也属于这样的无房阶层。房子问题,与孩子问题、父母养老问题纠结在一起,已经时刻缠绕身心,制造压抑长达数年。这样的窘境,直接决定了你看待世界、规划人生、为人处世的角度和倾向。它逼迫你在选择恪守良民规范的同时,不得不捉襟见肘,患得患失,在面对风险与机遇时首鼠两端,不敢造次。人生离享受遥远,更似陷于忍受中。
我自拥有工资收入的20余年间,曾经买过三个房子。一个是父母现在家乡居住的房子,第二个买了之后因为工作地的变动中途转让给了别人,第三个是准备回家养老用的,目前还在月供中。这三个房子因为都位于中小城市,没有让我感到太严酷的压力,远不比在首都京城,但凡提到房子就得先有伤筋动骨甚至舍出全部身家的心理准备。
来京6年,房子的事一直延搁。开始是因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后来是想买也买不起了。这中间有过两次很好的机会,但都像“自白”作者一样未能把握。2004年,我还在一家广告公司站脚,因为常跟楼盘广告宣传打交道,认识若干房地产老板或者中高层管理者。当时靠近东五环的一个楼盘与我们处得不错,愿意以内部职工价给我优惠,实价4300元/平米左右,我当时想都没想就婉谢了。心想一来光棍一个,此事无需着急,二来当时觉得东五环跟农村差不多了,多荒僻啊。谁知道不过两三年间,这里已经人潮汹涌,行市疯长,随便就卖到了一万四五,整整多出来一个万位数。
第二个机会来时我已成婚。房子属于一个同学的亲戚,地处宣武门附近,是套房龄将近20年的二手房。小两居,出价90万,条件是全额付款。这对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磨蹭了两周,别人出手了。90万,在有钱人看来九牛一毛,在我这里却重如泰山,足以将我的生活与尊严压瘪。——在此我们必须清楚的是,这个“我”代表着这个国家中的绝大多数,而不是像很多居心叵测者所描述的那样,似乎中国老百姓全是葛朗台,攥着大把的钱舍不得撒手。这种歪曲整体国情,貌似赞颂太平,实则潜伏着实际私利的无耻论调,已经如同妖云笼罩在中国上空很久,是时候厘清真相、拨云见日了。
刘伟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当天的博客中也巧合地说到了房子。
“听到一个很权威的陈述句:三代人买一套房子,就将两代人的毕生积蓄搜刮一空。事实是,这都还算好的,更多的家庭,将祖、父两代的积蓄搜刮干净也买不起一个蜗居。直接的感受是悲凉,角度偏一些的感受是荒诞,情绪失控一点的感受是想去突突突。”
其中还转述了一个老愤青的质问。
“此刻我在广州,离此不远处的一个老友在电话里问,在北京买个房子现在是啥概念?我说,随便也得小两百万吧。他脱口就是一句他妈的。然后跳跃思维,说,中国有那么那么多的钱可以借给美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帮帮可怜的国民提高一点‘居者有其屋’的所占比例呢?炒股动辄多少个亿美金如雪化水,为啥就不能多补贴点全民福利?我说,打住吧,老愤青,火气大了伤肝无益。”
有人肯定会居高临下地说,这样的话语只不过是一泄私愤,不符合宏观思维,也没有整体建设性。这种嘴脸我们眼见比比皆是——雅至一些黄袍加身的经济学家,俗至那些以国家权力或者累累金钱不断充值,在这个社会中赢得所谓精英话语权的官商阶层,都会批评我老友这样的低层人士缺乏眼光,无大建树,不懂国家利益。
可是国家利益是什么?国家利益与国民利益是不是共生同体的?谁敢站出来否认,国家利益不是为其所怀抱的民众谋福祉、造富贵、树公义?脱离了国民的国家,是不是一个空壳?抛却了国民利益的国家利益,是不是极少数特权阶层挥霍民膏、践踏社稷的酒池肉林?
我无意去引经据典,更无才学以经济学高论解读相关现象,我只相信父亲的话:国家也是家,一大家子人过好过歹(意思是“过得好不好”),全看家长的心肠和本事。本事放在第二位。他要是偏心,就会有人吃不完,有人饿肚子。
源于这样一种草根或者草民情结,我赞成《经济观察报》更多彰显一些这样“眼光向下”的选择,表达关注民生的立场。不像很多御用那样趋炎附势,仰人鼻息;也不像很多犬儒那样冷眼世象,刻薄虚无。我力挺这样的真文字,因为它写的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你我的窘迫处境,事关你我此刻的痛痒,而不是动辄引用大师、权威的著作语录,似乎我们活着是源于他们的指引和教诲,我们只不过是他们实验改造世界的活体标本,我们活着只是为了应证他们对这个世界所作的判断和点评。
扯淡。事实上,我们的人生根本与他们无关,我们的人生他们根本看不见,我们的人生远在他们的视线之外。在这里我倒是愿意重复那句话:请你不要挡住我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