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书话】:宇宙是无垠大海 ——《三体》
我和先生站在林间的山坡上,正面是无垠大海,头顶是寂寞苍穹。 在巨大的黑色天幕之上,繁星闪烁,银河如练。面对着浩瀚的星空,个体的存在既渺小又神奇。明明“我”只是茫茫宇宙的的一粒微尘,生命不过刹那,但是这宇宙在此时此刻的美丽和神秘,却因为“我”的存在而有了过去与未来的观照。
一千年前的古人在面对星空的时候,是不是也和此时的“我”一样,幻想着银河尽头的摸样?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伴随着我这一代人成长的是《银河英雄传说》、《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和《回到未来》;再早一些的话,是小人书《小灵通漫游未来》和《十万个为什么》;而更早的时候,我们就站在处处有虫鸣和稻田气息的乡间看漫天的星星发呆。那个时候,我们对未来职业的想象是成为科学家或者老师。
因为光源和大气污染的缘故,如今我们在城市里已经很难看到银河了。如果不是假期远游,我们每夜便只能对着无精打采、仿佛总是隔着迷雾的一团黯淡。很难想象,难以体会星空之美的下一代,会从小向往宇宙的探索。
在80年代的时候,中国曾经有过像流星雨一般灿烂而又短暂的科幻小说浪潮。我们对宇宙和未来充满了好奇。不知道这次《三体》的大热会不会成为新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他们在看了《三体》之后,会想要成为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么?又或者,他们会不会在某个夜晚,在电脑和手机的空隙间,思考地球文明的边际和宇宙文明的无穷可能?也可能,他们会和几个朋友一起,讨论不同的文明之间是否有通适的道德法则。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未来很美好。
其实《三体》并不是一个浪漫的故事,相反,它拥有冷静而残酷的气质。人类和地球被4.5光年以外星系的三体文明所发现。面临生存危机的异星人派出星际舰队远征银河系,他们的部队将在450年后抵达地球,任务是彻底消灭地球文明,为三体文明夺取地球。
在大刘所编织的这个三体-地球-宇宙丛林的体系中,科技的不同发展方向、人类社会的斗争、星际生存的法则和个体的命运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宏大的叙事。这三部曲就像他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既有小说的生动,又有科普的正确,还有论文式的严谨。
我觉得,在科幻故事里,尤其是对于硬科幻来说,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是故事是否拥有严谨的逻辑——无论是小说中对未来科技和社会构成的细节设定,还是作为世界体系的基本法则。从这一点来说,《三体》是十分出色的作品。与现实一线相连,却要在想象中推演出未来社会复杂的、唯一合理的博弈,这是《三体》对于我而言的魅力所在。好的科幻作品,应该像夏夜的星河一样,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催促我们去思考生命和宇宙的矛盾。
在无垠的宇宙中,我们会是其中孤独的存在么?
宇宙的年龄大约在138亿年左右,银河系的年龄与此相仿。太阳系的年龄大约在50亿年,地球45亿年,人类的史前史大概开始于400百万年前,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有6千年,人的一生不过光阴百年,而人类的太空漫游只有不到60年的历史。目前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宇宙深处,大概是100亿光年之远。银河系直径是10万光年,太阳系直径大约为两万多光年,光速一秒钟可以绕地球七周半。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正因为宇宙浩瀚,时光幽远,我们会是这个宇宙中唯一的智能生命么?
1950年,物理学家费米在一次有关外星文明可能性的讨论中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们(外星人)都在哪里呢?”仅仅在银河系内就有超过2500亿颗恒星,在漫长的130亿年的时间里,即使智慧生命出现的概率再低,仅仅在银河系内就可能存在着大量文明。理论上,即使是以现有的飞行技术,智能生命也可以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内完成星际之间的探险。只要有外星文明比人类文明早诞生一百万年,他们现在早就应该出现在地球了。可是我们为什么还没有发现外星人或者外星飞船、探测器?假如是星际航行受到某些未知的限制,为什么我们观察不到宇宙中智慧生命的迹象(例如电磁信号)?费米谬论实际上就是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过高估计和缺少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科学家和宇宙爱好者提出了诸多假设,试图解决费米谬论。《三体》构建小说世界的基本原理便是一份对费米谬论的试解读。
在小说第一部当中,作者介绍了“宇宙文明理论”:第一,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并在这两条原则的基础上,抛出了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的概念。直到第二部进行到一半,我们才看清楚建立在这些基本理念之上的、《三体》特有的宇宙图景——黑暗森林。
“宇宙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和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在黑暗森林图景中,高阶文明都拥有排除其他文明和自我隐藏的本能。所以宇宙间的智慧文明绝不会贸然自我暴露。作者刘慈欣通过面壁者罗辑之口所描述的黑暗森林法则是《三体》三部曲故事得以层层深入的支柱。在虚构的三体故事世界中,黑暗森林法则是如同宇宙大道一般的公理。它引发了三体文明对地球文明的侵略计划;导致了在威慑机制失败之后,三体世界和地球的相继毁灭;它是宇宙中各种高维文明不断跌落的根源;是宇宙最终结局的箴言。如果读者无法接受黑暗森林法则作为故事的前提设定,则无法体会到大刘的三部曲中自成体系的严密推论和逻辑之美。
更重要的是,黑暗森林法则决定了《三体》故事的冷峻基调。在地球的最终结局到来之前,故事中的人始终笼罩在灭亡的阴影之下。人类社会的内部倾轧和矛盾,高阶宇宙文明的漠然和无情,无法沟通的沮丧甚至绝望,把故事中的微小亮色衬托得晦暗脆弱而又令人心动。
大刘的文笔和人物刻画的功力总是要被文科向的读者埋汰几句。其实,第一部《地球往事》在角色设定、故事背景和社会解构上的阐述都显得中规中矩,唯独当中对三体文明进程和三体电子游戏的想象格外有光彩。在第二部《黑暗森力》当中,故事进一步向前推进,作者毫不犹豫地把小说第一部所呈现的社会面貌和当时人类社会所揣测的未来设想在新世纪推翻,故事的走向永远充满了悬念,却又始终无法摆脱灭亡的危局。在这一部当中,作者对地球文明宏观发展趋势的提炼、对文明博弈的抽象思考以及对非地文明的高端战斗技术(水滴)的想象都让人拜服。第三部《死神永生》的走势更加发散。在地球迎来毁灭之时,大刘笔下的主人公得以体会光速星际旅行、时空跳跃、多维世界和宇宙的结局。
有始便有终,宇宙万物皆是如此。或者说,在我们以想象力刻画宇宙空间和非地文明的一切时,这些图景自然无法脱离自身文明的烙印。因而,此时此刻的我们只能想像一个生死相依的大宇宙。无论在这个宇宙间出现了多少智慧文明,它们终将和宇宙融为一体。
在无垠宇宙之间,在文明的生与死之间,唯有坚定心志,才能够不迷失于宏大命运。比如罗辑,比如章北海,比如云天明。
一千年前的古人在面对星空的时候,是不是也和此时的“我”一样,幻想着银河尽头的摸样?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伴随着我这一代人成长的是《银河英雄传说》、《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和《回到未来》;再早一些的话,是小人书《小灵通漫游未来》和《十万个为什么》;而更早的时候,我们就站在处处有虫鸣和稻田气息的乡间看漫天的星星发呆。那个时候,我们对未来职业的想象是成为科学家或者老师。
因为光源和大气污染的缘故,如今我们在城市里已经很难看到银河了。如果不是假期远游,我们每夜便只能对着无精打采、仿佛总是隔着迷雾的一团黯淡。很难想象,难以体会星空之美的下一代,会从小向往宇宙的探索。
在80年代的时候,中国曾经有过像流星雨一般灿烂而又短暂的科幻小说浪潮。我们对宇宙和未来充满了好奇。不知道这次《三体》的大热会不会成为新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他们在看了《三体》之后,会想要成为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么?又或者,他们会不会在某个夜晚,在电脑和手机的空隙间,思考地球文明的边际和宇宙文明的无穷可能?也可能,他们会和几个朋友一起,讨论不同的文明之间是否有通适的道德法则。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未来很美好。
其实《三体》并不是一个浪漫的故事,相反,它拥有冷静而残酷的气质。人类和地球被4.5光年以外星系的三体文明所发现。面临生存危机的异星人派出星际舰队远征银河系,他们的部队将在450年后抵达地球,任务是彻底消灭地球文明,为三体文明夺取地球。
在大刘所编织的这个三体-地球-宇宙丛林的体系中,科技的不同发展方向、人类社会的斗争、星际生存的法则和个体的命运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宏大的叙事。这三部曲就像他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既有小说的生动,又有科普的正确,还有论文式的严谨。
我觉得,在科幻故事里,尤其是对于硬科幻来说,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是故事是否拥有严谨的逻辑——无论是小说中对未来科技和社会构成的细节设定,还是作为世界体系的基本法则。从这一点来说,《三体》是十分出色的作品。与现实一线相连,却要在想象中推演出未来社会复杂的、唯一合理的博弈,这是《三体》对于我而言的魅力所在。好的科幻作品,应该像夏夜的星河一样,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催促我们去思考生命和宇宙的矛盾。
在无垠的宇宙中,我们会是其中孤独的存在么?
宇宙的年龄大约在138亿年左右,银河系的年龄与此相仿。太阳系的年龄大约在50亿年,地球45亿年,人类的史前史大概开始于400百万年前,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有6千年,人的一生不过光阴百年,而人类的太空漫游只有不到60年的历史。目前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宇宙深处,大概是100亿光年之远。银河系直径是10万光年,太阳系直径大约为两万多光年,光速一秒钟可以绕地球七周半。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正因为宇宙浩瀚,时光幽远,我们会是这个宇宙中唯一的智能生命么?
1950年,物理学家费米在一次有关外星文明可能性的讨论中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们(外星人)都在哪里呢?”仅仅在银河系内就有超过2500亿颗恒星,在漫长的130亿年的时间里,即使智慧生命出现的概率再低,仅仅在银河系内就可能存在着大量文明。理论上,即使是以现有的飞行技术,智能生命也可以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内完成星际之间的探险。只要有外星文明比人类文明早诞生一百万年,他们现在早就应该出现在地球了。可是我们为什么还没有发现外星人或者外星飞船、探测器?假如是星际航行受到某些未知的限制,为什么我们观察不到宇宙中智慧生命的迹象(例如电磁信号)?费米谬论实际上就是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过高估计和缺少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科学家和宇宙爱好者提出了诸多假设,试图解决费米谬论。《三体》构建小说世界的基本原理便是一份对费米谬论的试解读。
在小说第一部当中,作者介绍了“宇宙文明理论”:第一,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并在这两条原则的基础上,抛出了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的概念。直到第二部进行到一半,我们才看清楚建立在这些基本理念之上的、《三体》特有的宇宙图景——黑暗森林。
“宇宙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和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在黑暗森林图景中,高阶文明都拥有排除其他文明和自我隐藏的本能。所以宇宙间的智慧文明绝不会贸然自我暴露。作者刘慈欣通过面壁者罗辑之口所描述的黑暗森林法则是《三体》三部曲故事得以层层深入的支柱。在虚构的三体故事世界中,黑暗森林法则是如同宇宙大道一般的公理。它引发了三体文明对地球文明的侵略计划;导致了在威慑机制失败之后,三体世界和地球的相继毁灭;它是宇宙中各种高维文明不断跌落的根源;是宇宙最终结局的箴言。如果读者无法接受黑暗森林法则作为故事的前提设定,则无法体会到大刘的三部曲中自成体系的严密推论和逻辑之美。
更重要的是,黑暗森林法则决定了《三体》故事的冷峻基调。在地球的最终结局到来之前,故事中的人始终笼罩在灭亡的阴影之下。人类社会的内部倾轧和矛盾,高阶宇宙文明的漠然和无情,无法沟通的沮丧甚至绝望,把故事中的微小亮色衬托得晦暗脆弱而又令人心动。
大刘的文笔和人物刻画的功力总是要被文科向的读者埋汰几句。其实,第一部《地球往事》在角色设定、故事背景和社会解构上的阐述都显得中规中矩,唯独当中对三体文明进程和三体电子游戏的想象格外有光彩。在第二部《黑暗森力》当中,故事进一步向前推进,作者毫不犹豫地把小说第一部所呈现的社会面貌和当时人类社会所揣测的未来设想在新世纪推翻,故事的走向永远充满了悬念,却又始终无法摆脱灭亡的危局。在这一部当中,作者对地球文明宏观发展趋势的提炼、对文明博弈的抽象思考以及对非地文明的高端战斗技术(水滴)的想象都让人拜服。第三部《死神永生》的走势更加发散。在地球迎来毁灭之时,大刘笔下的主人公得以体会光速星际旅行、时空跳跃、多维世界和宇宙的结局。
有始便有终,宇宙万物皆是如此。或者说,在我们以想象力刻画宇宙空间和非地文明的一切时,这些图景自然无法脱离自身文明的烙印。因而,此时此刻的我们只能想像一个生死相依的大宇宙。无论在这个宇宙间出现了多少智慧文明,它们终将和宇宙融为一体。
在无垠宇宙之间,在文明的生与死之间,唯有坚定心志,才能够不迷失于宏大命运。比如罗辑,比如章北海,比如云天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