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互联网时代知识分子
这个标题有点大,但是我想我担得起。
回顾历史,一个时代总是有一个时代的标志与特色。
1976年两个年轻人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装好了第一台电脑。这也许是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的开端。
我无法预测未来,所以我想谈的是,在这个时代中,知识分子(更确切的是理性主义者)应该如何自处。
我想从四个现象中去阐述这个问题。
1、时间成本急剧放大,高效成为时代核心。
总有人喜欢捋着并不存在的胡子,一副便秘的表情哀叹现在的人都急于求成,丧失耐心。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交互速度急速增快,我们开始知道更多信息,不管我们是否需要它,而每一条信息都诱导我们将其延伸,更多的信息促使我们做更多的事情,占用更多的时间。
但很可惜时间是恒定的(除去相对论),那我们当然会急于求成,不然就会有一种被时代拖垮的错觉,谁会喜欢落后呢?斯大林老人家都讲了,落后就要挨打。
在此,我不谈被说烂了的“断舍离”之类的东西,但它是有根据的,时代在变,但衡量人的价值尺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于是在选择变多的是时代里,成功的都是在选择上果断的人。凡是忧心自己失去什么的人,都不会有所成就。
现在很多人讲究高效,讲究并行。
我为你揭穿的秘密在于这两点。
高效的方法的确存在,但它对应于某个目的。上周我去参加婚礼,遇到亲戚带着7岁的小孩,小孩最近在学武术,亲戚硬要拉着小孩在我面前表演。
那好家伙,我这么懂事的人,必然要鼓掌喝彩呢。小孩又不是傻子,他会记住每一次表扬,以及“分析”表扬的原因。因为表演武术的招式而被表扬,它记住的必然是招式精彩=奖励。可以想象,它会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全心全意的投入招式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动作的身体感受,于是高效就一定会出现,因为他专心于招式,长大以后,遇到一个不懂事的观众,评价他是花拳绣腿,从此开始怀疑人生。So sad.
高效的意义在于专注于一个目的而发挥出的主观能动性,你想谈恋爱,而不关注它的质量,那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拥有高颜值,在谈恋爱这件事上你就必然会达到你高效的目的。
高效不需要向任何人学习,明确自己的目的,你自己会想出几乎所有高效的办法。
但是别指望一个高效的方法在短时间让你拥有多种目的,逗呢?
并行是个笑话,因为人脑在同时间内处理多件事的功能真是令人悲伤。
但是,你要注意到这些事的范畴。 你能边拉屎边看书吗? 我想每个人都能~ 那你能边跳舞边看书吗? 我想舞蹈演员可以。如果你刚从一个吐槽能手蜀黍的手中拿到一本驾照,你能边开车边回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吗?而我的同事可以在熟悉的路段边开车边剪指甲。
所以显而易见,如果你真的想讲究并行,就把某件你必须占用时间作的事情变成条件反射,变成不需要占用你脑容量的动作。
我刚开始健身时我很难边数数边调整呼吸边做好动作。可见请一个私教帮你数数是多么高效的行为~~~
其实~~~~这就是传说中的习惯嘛~~~~学游泳拆分动作练习也是同理。
别被某些人骗了,大家的脑子都差不多。
2、年轻人张扬个性,OLD MAN则恰好相反。到底我该怎么做呢?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指引社会生产力前进的主要因素是致力于生产率提高的各种方法。
无论是模块化、工序化、标准化等等,均为按劳分工的思想体现。
如果你做过leader,带领你的soldiers完成过一项任务,如果你在事先做好了计划与部署,你会发现每个提不成熟意见的人都是小裱砸。当一件事有了“设计”, 任何违背这项设计提出不成熟意见的人都是“意外”,而“意外”是效率的大敌,但这几乎仅限于非创新类工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伟哥”的研究本来是要研制一种心脏病新药。
更多人知道,跟着leader机械化完成工作的人是没有多大长进的,想长进就必须当”小裱砸“。这就是集体与个人利益的矛盾。old man与年轻人的区别在于,old man上班挣钱啦,拿钱就要看别人的脸色,所以他们只是畏缩了,年轻人,你们是对的。但是请注意这是存在适用领域的,依靠创意的领域这种现象存在的就很少。
在工业化时代,由于GDP依靠生产,那国家、社会当然要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于此伴生而来的集体主义啦,为他人服务啦,朝九晚五各种美德啦,日本是个非常显眼的例子,20世纪的美国大概也是如此。(这是old man成长的时代)
进入互联网时代,GDP也靠生产,但是机器人开始被研发出来,物资需求量变小,于是GDP更依靠创新,在这个时候,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一致的,因为你总不可能靠机器人创新吧? 于是国家开始倡导个性化,当然,这要小心一点,省的偷鸡不成蚀把米。要一点点的,诱导。而在这一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西方国家要超前一些,所以当然咯,接受西方文化的年轻人更加个性化一些。(这是年轻人成长的时代)
你,懂了吗?怎么做还需要我说嘛?必要的时候,做个双面人也没什么大不了,人总要活着。
3、信息爆炸化,该如何抉择,我看什么?不看什么?
还是那句话,你看什么或不看什么,取决于你的目的。
如果你希望接地气,和你的朋友有的聊,就去看爱奇艺之类的首页视频。毕竟有的人必须依靠他人才能活下来。
如果你想笑,就去看综艺节目,我想说,制作节目的人同样有自己的目的,他们的目的是让观众笑,于是一个节目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这一点进行的,只是有的人做的好,有的人做不好。别被一些看似涨姿势的节目骗了。逗呢。你想笑,就去看最火的节目,你想涨姿势,就去看书和纪录片,别指望又娱乐又涨姿势,这跟你又想漂亮又想有钱没什么区别。这种事情可以用一句歌词来诠释: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就在那,没别的地儿哈。
如果你想看书获得一种正确的思想,我建议你别去看近五年甚至十年的玩意,因为人跟人真的有很大差距。70年前的书我现在看还会觉得作者活在我们的时代里,而最近一年的书我恨不得把书糊作者脸上。
并不是说现代没好书看,而是这个时代门槛太低垃圾太多,而且没有经过时间和时代的考验,也就是说,你是一只鱼唇的小白鼠。前些日子叶良辰不是很火吗,不是还出了歌,我搬着凳子看这样的人能火几个时辰。在思想上,人类的进步真的不怎么快。
还有一种书不要看,除去完全的科学领域,作者根本就没有以身尝试它所倡导的思想,而是用逻辑把前人的结果连成串,这种人最好从地球上灭绝。我希望你试想一个场景,一个驾照考了四次,刚拿下本的的中年大叔说我开车技术哪里哪里不足,这种人你看了不烦吗?
相信什么,就为什么付出代价,并且做到它,否则,别说你相信它。你在撒谎。你自己都不信。
4、潮流汹涌而来席卷盆友圈,演变成一种腔调。
我想告诉所有人,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原因,区别仅在于你分析的原因是对还是错。
我可以很肯定的讲,任何一个人,排除掉他要以此牟利的可能,紧跟各种(记住是各种)潮流的人,生活根本找不到方向,没有自己的目标。
很明显,当你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的时候,你根本没时间考虑那些玩意。
当你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会怎样,你当然会问路!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消费品巨头都会讲究一种背景文化,下雨天,喝咖啡和看书很配哦。如果他深植入你心,你看书的时候就想喝咖啡,下雨你就想看书,喝咖啡时你会想咋还不下雨捏。
这是一种利用人类联想能力的安利行为。我不认为哪种思想能够安利所有人,但我确定如果一种思想能够安利大多数人,那我就能利用这种思想达到我的目的。
我想我发觉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以享受生活为目的。我想,享受生活完全没错吧?我特么也不想跟太宰治似的当粽子跳河喂鱼啊。
关键是,好像有些人以为穿无印良品的亚麻布白衬衫,洗得发白的牛仔裤,每天做一餐虽简单却色香味形俱全的饭,种满一阳台的太阳花和三叶草,读惠特曼和艾米丽狄金森就是生活幸福,享受人生?
生活幸福似乎被发展成一种模板?如此如此就能生活幸福……
这跟你指望用欧莱雅洗脸就能变成吴彦祖有什么区别?
我想说,别管别人在说什么,做什么,见他们的鬼去,走自己的路不一定能幸福,但是同样走别人的路也不一定,两者概率前者还大点,如此这般,何不干脆做你自己?
我有次去一个庄园里玩,里面有一条小河,上面铺着有间隔的浮板,供人玩耍。我想挑战一下自己,但我知道我平衡能力不好,八成会摔到河里。
河很浅,没有危险,我带了衣服,湿了不打紧,我脱了鞋拿出手机钱包。
然后我还是在犹豫,因为周围有很多人,如果我掉进河里,我一定会被笑。
最后我还是尝试了,也果不其然失败了,也收获了围观群众的笑声,在我出水前的一刹那,我确认我是愤怒的。
但我下次还会尝试。
如果你怕,就去试着懂得体面、礼貌与严格控制行为的能力。这并不难。
我希望所有人能够懂得,考虑别人的想法是一种建立在目的之下的方法,而不是目的。如果你不小心把这种方法发展成了目的,那就隔离掉自己,让自我重新生根发芽。
有人说中国人必须得有皇帝,不,不是的,这不是民族的基因。
回顾历史,一个时代总是有一个时代的标志与特色。
1976年两个年轻人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装好了第一台电脑。这也许是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的开端。
我无法预测未来,所以我想谈的是,在这个时代中,知识分子(更确切的是理性主义者)应该如何自处。
我想从四个现象中去阐述这个问题。
1、时间成本急剧放大,高效成为时代核心。
总有人喜欢捋着并不存在的胡子,一副便秘的表情哀叹现在的人都急于求成,丧失耐心。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交互速度急速增快,我们开始知道更多信息,不管我们是否需要它,而每一条信息都诱导我们将其延伸,更多的信息促使我们做更多的事情,占用更多的时间。
但很可惜时间是恒定的(除去相对论),那我们当然会急于求成,不然就会有一种被时代拖垮的错觉,谁会喜欢落后呢?斯大林老人家都讲了,落后就要挨打。
在此,我不谈被说烂了的“断舍离”之类的东西,但它是有根据的,时代在变,但衡量人的价值尺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于是在选择变多的是时代里,成功的都是在选择上果断的人。凡是忧心自己失去什么的人,都不会有所成就。
现在很多人讲究高效,讲究并行。
我为你揭穿的秘密在于这两点。
高效的方法的确存在,但它对应于某个目的。上周我去参加婚礼,遇到亲戚带着7岁的小孩,小孩最近在学武术,亲戚硬要拉着小孩在我面前表演。
那好家伙,我这么懂事的人,必然要鼓掌喝彩呢。小孩又不是傻子,他会记住每一次表扬,以及“分析”表扬的原因。因为表演武术的招式而被表扬,它记住的必然是招式精彩=奖励。可以想象,它会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全心全意的投入招式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动作的身体感受,于是高效就一定会出现,因为他专心于招式,长大以后,遇到一个不懂事的观众,评价他是花拳绣腿,从此开始怀疑人生。So sad.
高效的意义在于专注于一个目的而发挥出的主观能动性,你想谈恋爱,而不关注它的质量,那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拥有高颜值,在谈恋爱这件事上你就必然会达到你高效的目的。
高效不需要向任何人学习,明确自己的目的,你自己会想出几乎所有高效的办法。
但是别指望一个高效的方法在短时间让你拥有多种目的,逗呢?
并行是个笑话,因为人脑在同时间内处理多件事的功能真是令人悲伤。
但是,你要注意到这些事的范畴。 你能边拉屎边看书吗? 我想每个人都能~ 那你能边跳舞边看书吗? 我想舞蹈演员可以。如果你刚从一个吐槽能手蜀黍的手中拿到一本驾照,你能边开车边回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吗?而我的同事可以在熟悉的路段边开车边剪指甲。
所以显而易见,如果你真的想讲究并行,就把某件你必须占用时间作的事情变成条件反射,变成不需要占用你脑容量的动作。
我刚开始健身时我很难边数数边调整呼吸边做好动作。可见请一个私教帮你数数是多么高效的行为~~~
其实~~~~这就是传说中的习惯嘛~~~~学游泳拆分动作练习也是同理。
别被某些人骗了,大家的脑子都差不多。
2、年轻人张扬个性,OLD MAN则恰好相反。到底我该怎么做呢?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指引社会生产力前进的主要因素是致力于生产率提高的各种方法。
无论是模块化、工序化、标准化等等,均为按劳分工的思想体现。
如果你做过leader,带领你的soldiers完成过一项任务,如果你在事先做好了计划与部署,你会发现每个提不成熟意见的人都是小裱砸。当一件事有了“设计”, 任何违背这项设计提出不成熟意见的人都是“意外”,而“意外”是效率的大敌,但这几乎仅限于非创新类工作。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伟哥”的研究本来是要研制一种心脏病新药。
更多人知道,跟着leader机械化完成工作的人是没有多大长进的,想长进就必须当”小裱砸“。这就是集体与个人利益的矛盾。old man与年轻人的区别在于,old man上班挣钱啦,拿钱就要看别人的脸色,所以他们只是畏缩了,年轻人,你们是对的。但是请注意这是存在适用领域的,依靠创意的领域这种现象存在的就很少。
在工业化时代,由于GDP依靠生产,那国家、社会当然要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于此伴生而来的集体主义啦,为他人服务啦,朝九晚五各种美德啦,日本是个非常显眼的例子,20世纪的美国大概也是如此。(这是old man成长的时代)
进入互联网时代,GDP也靠生产,但是机器人开始被研发出来,物资需求量变小,于是GDP更依靠创新,在这个时候,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一致的,因为你总不可能靠机器人创新吧? 于是国家开始倡导个性化,当然,这要小心一点,省的偷鸡不成蚀把米。要一点点的,诱导。而在这一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西方国家要超前一些,所以当然咯,接受西方文化的年轻人更加个性化一些。(这是年轻人成长的时代)
你,懂了吗?怎么做还需要我说嘛?必要的时候,做个双面人也没什么大不了,人总要活着。
3、信息爆炸化,该如何抉择,我看什么?不看什么?
还是那句话,你看什么或不看什么,取决于你的目的。
如果你希望接地气,和你的朋友有的聊,就去看爱奇艺之类的首页视频。毕竟有的人必须依靠他人才能活下来。
如果你想笑,就去看综艺节目,我想说,制作节目的人同样有自己的目的,他们的目的是让观众笑,于是一个节目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这一点进行的,只是有的人做的好,有的人做不好。别被一些看似涨姿势的节目骗了。逗呢。你想笑,就去看最火的节目,你想涨姿势,就去看书和纪录片,别指望又娱乐又涨姿势,这跟你又想漂亮又想有钱没什么区别。这种事情可以用一句歌词来诠释: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就在那,没别的地儿哈。
如果你想看书获得一种正确的思想,我建议你别去看近五年甚至十年的玩意,因为人跟人真的有很大差距。70年前的书我现在看还会觉得作者活在我们的时代里,而最近一年的书我恨不得把书糊作者脸上。
并不是说现代没好书看,而是这个时代门槛太低垃圾太多,而且没有经过时间和时代的考验,也就是说,你是一只鱼唇的小白鼠。前些日子叶良辰不是很火吗,不是还出了歌,我搬着凳子看这样的人能火几个时辰。在思想上,人类的进步真的不怎么快。
还有一种书不要看,除去完全的科学领域,作者根本就没有以身尝试它所倡导的思想,而是用逻辑把前人的结果连成串,这种人最好从地球上灭绝。我希望你试想一个场景,一个驾照考了四次,刚拿下本的的中年大叔说我开车技术哪里哪里不足,这种人你看了不烦吗?
相信什么,就为什么付出代价,并且做到它,否则,别说你相信它。你在撒谎。你自己都不信。
4、潮流汹涌而来席卷盆友圈,演变成一种腔调。
我想告诉所有人,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原因,区别仅在于你分析的原因是对还是错。
我可以很肯定的讲,任何一个人,排除掉他要以此牟利的可能,紧跟各种(记住是各种)潮流的人,生活根本找不到方向,没有自己的目标。
很明显,当你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的时候,你根本没时间考虑那些玩意。
当你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会怎样,你当然会问路!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消费品巨头都会讲究一种背景文化,下雨天,喝咖啡和看书很配哦。如果他深植入你心,你看书的时候就想喝咖啡,下雨你就想看书,喝咖啡时你会想咋还不下雨捏。
这是一种利用人类联想能力的安利行为。我不认为哪种思想能够安利所有人,但我确定如果一种思想能够安利大多数人,那我就能利用这种思想达到我的目的。
我想我发觉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以享受生活为目的。我想,享受生活完全没错吧?我特么也不想跟太宰治似的当粽子跳河喂鱼啊。
关键是,好像有些人以为穿无印良品的亚麻布白衬衫,洗得发白的牛仔裤,每天做一餐虽简单却色香味形俱全的饭,种满一阳台的太阳花和三叶草,读惠特曼和艾米丽狄金森就是生活幸福,享受人生?
生活幸福似乎被发展成一种模板?如此如此就能生活幸福……
这跟你指望用欧莱雅洗脸就能变成吴彦祖有什么区别?
我想说,别管别人在说什么,做什么,见他们的鬼去,走自己的路不一定能幸福,但是同样走别人的路也不一定,两者概率前者还大点,如此这般,何不干脆做你自己?
我有次去一个庄园里玩,里面有一条小河,上面铺着有间隔的浮板,供人玩耍。我想挑战一下自己,但我知道我平衡能力不好,八成会摔到河里。
河很浅,没有危险,我带了衣服,湿了不打紧,我脱了鞋拿出手机钱包。
然后我还是在犹豫,因为周围有很多人,如果我掉进河里,我一定会被笑。
最后我还是尝试了,也果不其然失败了,也收获了围观群众的笑声,在我出水前的一刹那,我确认我是愤怒的。
但我下次还会尝试。
如果你怕,就去试着懂得体面、礼貌与严格控制行为的能力。这并不难。
我希望所有人能够懂得,考虑别人的想法是一种建立在目的之下的方法,而不是目的。如果你不小心把这种方法发展成了目的,那就隔离掉自己,让自我重新生根发芽。
有人说中国人必须得有皇帝,不,不是的,这不是民族的基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