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回民街:面与羊肉的朝圣之地
去西安的想法,在看到《舌尖上的中国》里,回民街整条街热气蒸腾的场面时就坐实了。当时同好吃面又嗜羊肉的友人甚多,约了同游,但期间一些波折,行程就此搁浅了,直至去年11月底,复得闲心与同伴,就不由分说直奔西安去了。
因为知道回民街几乎聚齐古都全部美食,于是干脆就住进那附近的一家酒店,徒步过去也只要10分钟不到。check in之后已是晚上八点,但还是兴冲冲闯入了这条长街,刚到街口,新麦香气混合着羊肉特有的膻香便扑面而来,不遮掩、不扭捏的豪迈,让吃货登时就进入了状态。
街口右手边第一家,专卖鲜榨石榴汁,当时已入冬的缘故,所以分常温和加热两种。眼看着褪了皮的大石榴一个个被丢进最原始的手动榨汁器中,血红色的汁水源源不断滴下,“咕咚”一口喝下去,那股酸中有甜,涩而清润的滋味蔓延开来,甚是开胃。
到西安之前,我与友人也念叨了几样此行必尝的美味,排在首位的,非肉夹馍莫属了。估摸着大部分游人都是抱定了同样的想法,为了迎合各地吃主儿,回民街上每家摊位的菜单上几乎也都有肉夹馍,只是分为牛肉和羊肉两种,公子个人偏好肥肉多一点,因为脂肪软糯的口感更称馍的酥香。
总体来讲,回民街的肉夹馍与京津一些专营陕西口味的食肆差别不大,然而馍的香气要更胜一筹,肉汁也丰富,不柴不腻,不知不觉一整个就下了肚。热身过后,一碗羊肉泡馍端上桌来,惊艳了友人与我。
碗的尺寸不是大,是很大,以至于一端上来眼前立即热气氤氲,温暖了旅人身心;浮头儿几片又宽又厚的羊肉最抢眼球,肌红脂白,肥瘦相间;馍块儿大小合宜,铺满碗底,每一块都吸饱了肉汁。舀一勺入口,公子才明白原来面食与羊肉真是天作之合,细碎的馍块儿有更大的接触面,可以最大程度地吸收羊肉的鲜美滋味,使本来口感平淡的粮食出落得活色生香。
抹抹嘴出了老孙家,已有五分饱,肚子有了底,饿货才得暇定神。友人发现很多摊位外面放着硕大的铁锅,里面炒着类似凉粉一样的吃食,但色泽红亮,一闻便知道辣椒绝对放得大方。我们都喜辣,于是买了一份,盛出来一看,我不由得冒出一句:“哎这不是我们家的焖子嘛。”
盛凉粉的帅小哥儿立刻操着当地口音纠正我:“这四凉奋儿尼!”
后来问了度娘,才发现原来凉粉和焖子在食材构成上基本一致,且焖子也不是天津的专利,山东、河北等地多有吃焖子的传统,只是未必在农历二月初二吃就是了。天津的做法主要是文火油煎,再配以芝麻酱拌匀食用,西安是用铁锅炒制,口味已辣为主,确实辣,不过头一次吃到如此入味的凉粉,根本停不下来。
凉粉儿的鲜辣尚在喉头,我们又急急寻找起另一道西安引以为豪的风味,便是西安凉皮儿。仅听名字感觉它与凉粉儿像是近亲,但形态上可全然不同,不仅与凉粉儿不同,与外省流行的所谓“正宗西安凉皮”也是大相径庭。这里的凉皮儿一根根厚而窄,较之大街小巷小推车上薄而宽的面皮儿来看,更像是面条,凉皮儿切口四棱见方,仿佛手工制的乌冬面一般。
配菜不多,只得黄瓜丝与绿豆芽;佐料似乎也仅是芝麻酱跟辣椒油。拌一拌夹取一根,“滋溜”一声吸到嘴里,才发现柔韧爽滑非比寻常。回民街的凉皮儿比外省凉皮儿多了几分绵密跟韧劲儿,又比面条更加Q弹跟爽口,它仿佛褪去了粮食本来的口感,转而呈现出更为灵动活泼的滋味,辣油将芝麻酱泄开一点,使之均匀包裹在每根凉皮儿与配菜之外,辣而不燥,酱香浓郁。
转天晚上我们特意提早光顾回民街,继续昨晚未走完的饕餮之行。在一家靠近街市中心的店铺,公子点了他家的手抓羊肉,而后别去经年,仍不能忘。羊肉没有炒色,好像水煮不曾加工一般,在一口大锅里冒着热气,一个约莫二十岁的俊俏姑娘守着大锅,有主顾上门时,她负责称重跟盛汤。
称了一斤,配一碗清亮见底的羊肉原汤,上面撒了香葱跟香菜。由于吃惯了家里的红焖羊排,对于眼前完全不着色的羊肉,公子内心的期望值并不很高,但一经入口,我就知道,此次西安之行被推向了高潮。瘦肉筋道弹牙,肥肉柔软入味,更是在肥瘦相间处总有一层类似于薄膜的纤维,充满弹性,牙齿扯断的一刹那发出轻微的弹跳,心就不由得雀跃起来了。那碗羊肉汤也是看似寡淡,实则凝聚了羊肉无限的精华,一口羊肉一口汤,有种活着真好的感慨。
吃了不少肉,我们的胃自然就渴望起碳水化合物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与友人几乎吃到了回民街三分之二的美味。不论是同样搭配羊肉浇头的biangbiang面,还是面条碧绿的菠菜面,都携着一股新麦特有的甜香气味,萦绕舌尖,经久不退,不知是西安种植的麦子好,还是陕西人对面的了解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通透,制作手法更加得益,最大限度张扬了面食的魅力。
从西安回来,体重增加了2公斤,猜想这次奔赴古都朝圣美味的旅程,该是取得了预期的疗伤效果,看来啊,人还是都要有些信仰的,公子选择相信美食,相信食物正是会贯穿整个人生的趣果,他不会爽约,不会懦弱,不会随着朝代更迭消失不见,他会在我需要的时候,带给我对生活的希望。
因为知道回民街几乎聚齐古都全部美食,于是干脆就住进那附近的一家酒店,徒步过去也只要10分钟不到。check in之后已是晚上八点,但还是兴冲冲闯入了这条长街,刚到街口,新麦香气混合着羊肉特有的膻香便扑面而来,不遮掩、不扭捏的豪迈,让吃货登时就进入了状态。
![]() |
街口右手边第一家,专卖鲜榨石榴汁,当时已入冬的缘故,所以分常温和加热两种。眼看着褪了皮的大石榴一个个被丢进最原始的手动榨汁器中,血红色的汁水源源不断滴下,“咕咚”一口喝下去,那股酸中有甜,涩而清润的滋味蔓延开来,甚是开胃。
到西安之前,我与友人也念叨了几样此行必尝的美味,排在首位的,非肉夹馍莫属了。估摸着大部分游人都是抱定了同样的想法,为了迎合各地吃主儿,回民街上每家摊位的菜单上几乎也都有肉夹馍,只是分为牛肉和羊肉两种,公子个人偏好肥肉多一点,因为脂肪软糯的口感更称馍的酥香。
![]() |
总体来讲,回民街的肉夹馍与京津一些专营陕西口味的食肆差别不大,然而馍的香气要更胜一筹,肉汁也丰富,不柴不腻,不知不觉一整个就下了肚。热身过后,一碗羊肉泡馍端上桌来,惊艳了友人与我。
碗的尺寸不是大,是很大,以至于一端上来眼前立即热气氤氲,温暖了旅人身心;浮头儿几片又宽又厚的羊肉最抢眼球,肌红脂白,肥瘦相间;馍块儿大小合宜,铺满碗底,每一块都吸饱了肉汁。舀一勺入口,公子才明白原来面食与羊肉真是天作之合,细碎的馍块儿有更大的接触面,可以最大程度地吸收羊肉的鲜美滋味,使本来口感平淡的粮食出落得活色生香。
![]() |
抹抹嘴出了老孙家,已有五分饱,肚子有了底,饿货才得暇定神。友人发现很多摊位外面放着硕大的铁锅,里面炒着类似凉粉一样的吃食,但色泽红亮,一闻便知道辣椒绝对放得大方。我们都喜辣,于是买了一份,盛出来一看,我不由得冒出一句:“哎这不是我们家的焖子嘛。”
盛凉粉的帅小哥儿立刻操着当地口音纠正我:“这四凉奋儿尼!”
后来问了度娘,才发现原来凉粉和焖子在食材构成上基本一致,且焖子也不是天津的专利,山东、河北等地多有吃焖子的传统,只是未必在农历二月初二吃就是了。天津的做法主要是文火油煎,再配以芝麻酱拌匀食用,西安是用铁锅炒制,口味已辣为主,确实辣,不过头一次吃到如此入味的凉粉,根本停不下来。
![]() |
凉粉儿的鲜辣尚在喉头,我们又急急寻找起另一道西安引以为豪的风味,便是西安凉皮儿。仅听名字感觉它与凉粉儿像是近亲,但形态上可全然不同,不仅与凉粉儿不同,与外省流行的所谓“正宗西安凉皮”也是大相径庭。这里的凉皮儿一根根厚而窄,较之大街小巷小推车上薄而宽的面皮儿来看,更像是面条,凉皮儿切口四棱见方,仿佛手工制的乌冬面一般。
配菜不多,只得黄瓜丝与绿豆芽;佐料似乎也仅是芝麻酱跟辣椒油。拌一拌夹取一根,“滋溜”一声吸到嘴里,才发现柔韧爽滑非比寻常。回民街的凉皮儿比外省凉皮儿多了几分绵密跟韧劲儿,又比面条更加Q弹跟爽口,它仿佛褪去了粮食本来的口感,转而呈现出更为灵动活泼的滋味,辣油将芝麻酱泄开一点,使之均匀包裹在每根凉皮儿与配菜之外,辣而不燥,酱香浓郁。
![]() |
转天晚上我们特意提早光顾回民街,继续昨晚未走完的饕餮之行。在一家靠近街市中心的店铺,公子点了他家的手抓羊肉,而后别去经年,仍不能忘。羊肉没有炒色,好像水煮不曾加工一般,在一口大锅里冒着热气,一个约莫二十岁的俊俏姑娘守着大锅,有主顾上门时,她负责称重跟盛汤。
称了一斤,配一碗清亮见底的羊肉原汤,上面撒了香葱跟香菜。由于吃惯了家里的红焖羊排,对于眼前完全不着色的羊肉,公子内心的期望值并不很高,但一经入口,我就知道,此次西安之行被推向了高潮。瘦肉筋道弹牙,肥肉柔软入味,更是在肥瘦相间处总有一层类似于薄膜的纤维,充满弹性,牙齿扯断的一刹那发出轻微的弹跳,心就不由得雀跃起来了。那碗羊肉汤也是看似寡淡,实则凝聚了羊肉无限的精华,一口羊肉一口汤,有种活着真好的感慨。
![]() |
吃了不少肉,我们的胃自然就渴望起碳水化合物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与友人几乎吃到了回民街三分之二的美味。不论是同样搭配羊肉浇头的biangbiang面,还是面条碧绿的菠菜面,都携着一股新麦特有的甜香气味,萦绕舌尖,经久不退,不知是西安种植的麦子好,还是陕西人对面的了解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通透,制作手法更加得益,最大限度张扬了面食的魅力。
![]() |
从西安回来,体重增加了2公斤,猜想这次奔赴古都朝圣美味的旅程,该是取得了预期的疗伤效果,看来啊,人还是都要有些信仰的,公子选择相信美食,相信食物正是会贯穿整个人生的趣果,他不会爽约,不会懦弱,不会随着朝代更迭消失不见,他会在我需要的时候,带给我对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