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任何人对我好我都感觉到受宠若惊,特别想立刻回报他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提问,想与大家分享。
“为什么任何人对我好我都感觉到受宠若惊,特别想立刻回报他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是个长得绝对不丑的女生,而且读的艺术学院,算是多才多艺那种类型的。但是每次别人对我好,我都特别心虚,好像自己配不上这种好一样,哪怕是跟同性在一起也一样,我总是抢着付账,送礼物。不管跟谁在一起,我如果付出很多不会感觉到不适,但是哪怕别人出于回礼请我吃顿饭我都心虚。任何人对我的付出我都特别感恩戴德,恨不得立刻做更多的事情还别人恩情。我特别害怕别人因为我的举止不当觉得不愉快。所以会特别努力对别人好。别人对我好不管我喜欢不喜欢这个人都会努力对他好,所以每次男生喜欢我对我好我首先不是感觉到优越感和得意,而是特别内疚,觉得亏欠了他们一样,也说不出来绝情的话,所以常常处理不好这类关系。哪怕对父母也一样,父母的举动让我有什么不舒服我也不说,我们家有四个孩子,我是第三个。我一直偏科,考上大学之前他们并不很喜欢我。但是他们对我好我就特别小心翼翼,要生活费也是说能不能借些钱给我?我应该怎样改变自己的这种心态呢?别人说许晴天生就是公主,何来的公主病?我挺想像她那样的,大家来往付出都是互相的,而不是我这种别人对我好一丁点我就感恩戴德。尽管我努力不表现出来,但是这种心态让我觉得自己很屌丝,很自卑。”
题主的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来以前在一次团体自我发现上,一个同学向督导师提出同样的问题,她谈到“我总是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别人对我的好,比如说团体中很多其他同学夸奖我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去回应他们,总觉的心理惴惴不安,您觉得我该怎么?”
督导师很有风趣的回答道“why don’t just say thank you?(为什么不试试看简单的说句谢谢)” 这句话其实在我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浪,对啊,对别人的好意和馈赠说句简单的谢谢怎么了?为什么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谢谢来反应呢,到底我们在担心什么呢?
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我逐渐的发现了,这句简单的谢谢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因为:
1、这句谢谢代表着一种深度的自信,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去汇报对方的好意,我们有能力变得和对方一样好。你知道这对于一些孩子是特别困难的点,尤其对于那种生长环境不是那么稳定的孩子。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虽然已经很有成绩,但是仍然在内心的某一个地方不相信自己的生活是可以像其他人一样稳定、幸福,认为如果自己不使劲努力追寻的话,生活立刻会变得一团糟。然而有趣的是,这种糟的状态一方面让她害怕,但另一方面又让她熟悉。
2、这句谢谢还代表着一种很深的信任(他信),信任他人的好意真的是好意,而不是别有用心或是需要我们付出巨大代价的陷阱。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意大利,黑手党横行,家长们为了训练孩子不要轻信他人,会把孩子们放在墙上面坐着,然后像孩子招手,孩子们本能的走向父母,但是就掉了下去。这样的孩子最后会变得对人充满戒心,虽然表面上不说,但是内心却难以轻易的信任别人,他们会倾向于和别人保持距离,尤其是对别人的示好。遗憾的是,很多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父母也有意无意的制造了“孤墙”训练,比如说只有你听话我才会喜欢你,只有你比别人家的孩子考得好,你才是我们最喜欢的孩子。这会让孩子内心产生一种关于爱的偏差认识,别人对我好是有目的的,而不是真的喜欢我自己,因此当他们在面对别人的好意时,就会尽量选择一个回避,或者立刻归还的态度,来保持距离。
3、这句“谢谢”还意味着一种对问题的包容,一种对安全感的坚定。说实话,朋友之间很难说的清楚到底谁付出的更多,这种付出的不平衡其实或多或少的都会带来一些摩擦与冲突。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两个解决办法,第一种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我们避开这种冲突。你对我好2分,我还给你3分,然后我们从此不相往来。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和谐稳定,但是却不能让我们真正的彼此深入了解,建立一个稳定的关系。另一种方法是,面对解决这种冲突,也许你对我有什么不满,我也对你有什么不满,但是我们可以用沟通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要承担着很多的风险和不愉快。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这种选择可以让我们深入的与另一个人走进。
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自然地采用第二种方法来和人交往,比如说那些成长环境中父母、或者重要他人经常争吵的家庭。如果这种争吵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父母之间能够包容彼此,那么久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一个关于问题的安全感。他/她会在内心形成即使我们之间有问题,但是我们依然是相爱的且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安全感。反之,如果父母不能良好的解决这些冲突,那么就会给孩子留下一个,生活原来如此的可怕,人与人之间的争吵是不可解决和被原谅的。从而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极力避免人与人之间冲突、哪怕牺牲一些交往深度也在所不惜的概念。
由此可见,这个问题反映着我们内心对于自己、他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看法的问题。下面是我个人对于如何改善这个问题的一点小看法,希望能对题主有所帮助:
1、具体化自己内心的那些担心。了解自己内心对于该问题到底在担心什么?你知道当人们担心一个事情的时候,往往内心会有一些关于这个担心的画面,或者自己对自己说的一些话语。这些画面和话语很多时候就像是“咕咚”来了里面的“咕咚”,它让我们非常恐惧,但是却又不知道到底在恐惧什么,这就会为我们去改善这一问题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不妨去看看到底自己关于别人对自己好,在担心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用一句谢谢回应对方的好,到底可能发生什么让自己如此的担心。将恐惧具体化,可以有效帮助自己提升控制感,开启解决问题的大门。
2、尝试锻炼你的担心,要想锻炼肌肉,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面对负重,对于担心也是如此。不妨尝试在你心里列一个单子,把所有人按照你信任程度的高低从高到底列上去。找个机会从高到低,去问问他们关于你的担心。比如说“我其实很不习惯你对我好,因为我担心……”去看看他们的反应,用实际来检验一下我们的担心。
3、尝试真正的理解自己的担心,如果你完成前两步的话,相信你会发现你的这些担心有的是真的存在的,但也有的是不存在的。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更深入的理解自己的担心。正如上面所说,这些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往往会和我们的成长环境有关。不妨去探索到底这些担心是怎么在我们内心形成的,去理解他们形成的过程,以及他们所带给我们的影响。相信你会发现关于人与人相处的更多可能性以及选择。 与人相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很难,但是相信题主能够完成的很好。
“为什么任何人对我好我都感觉到受宠若惊,特别想立刻回报他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是个长得绝对不丑的女生,而且读的艺术学院,算是多才多艺那种类型的。但是每次别人对我好,我都特别心虚,好像自己配不上这种好一样,哪怕是跟同性在一起也一样,我总是抢着付账,送礼物。不管跟谁在一起,我如果付出很多不会感觉到不适,但是哪怕别人出于回礼请我吃顿饭我都心虚。任何人对我的付出我都特别感恩戴德,恨不得立刻做更多的事情还别人恩情。我特别害怕别人因为我的举止不当觉得不愉快。所以会特别努力对别人好。别人对我好不管我喜欢不喜欢这个人都会努力对他好,所以每次男生喜欢我对我好我首先不是感觉到优越感和得意,而是特别内疚,觉得亏欠了他们一样,也说不出来绝情的话,所以常常处理不好这类关系。哪怕对父母也一样,父母的举动让我有什么不舒服我也不说,我们家有四个孩子,我是第三个。我一直偏科,考上大学之前他们并不很喜欢我。但是他们对我好我就特别小心翼翼,要生活费也是说能不能借些钱给我?我应该怎样改变自己的这种心态呢?别人说许晴天生就是公主,何来的公主病?我挺想像她那样的,大家来往付出都是互相的,而不是我这种别人对我好一丁点我就感恩戴德。尽管我努力不表现出来,但是这种心态让我觉得自己很屌丝,很自卑。”
![]() |
题主的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来以前在一次团体自我发现上,一个同学向督导师提出同样的问题,她谈到“我总是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别人对我的好,比如说团体中很多其他同学夸奖我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去回应他们,总觉的心理惴惴不安,您觉得我该怎么?”
督导师很有风趣的回答道“why don’t just say thank you?(为什么不试试看简单的说句谢谢)” 这句话其实在我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浪,对啊,对别人的好意和馈赠说句简单的谢谢怎么了?为什么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谢谢来反应呢,到底我们在担心什么呢?
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我逐渐的发现了,这句简单的谢谢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因为:
1、这句谢谢代表着一种深度的自信,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去汇报对方的好意,我们有能力变得和对方一样好。你知道这对于一些孩子是特别困难的点,尤其对于那种生长环境不是那么稳定的孩子。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虽然已经很有成绩,但是仍然在内心的某一个地方不相信自己的生活是可以像其他人一样稳定、幸福,认为如果自己不使劲努力追寻的话,生活立刻会变得一团糟。然而有趣的是,这种糟的状态一方面让她害怕,但另一方面又让她熟悉。
2、这句谢谢还代表着一种很深的信任(他信),信任他人的好意真的是好意,而不是别有用心或是需要我们付出巨大代价的陷阱。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意大利,黑手党横行,家长们为了训练孩子不要轻信他人,会把孩子们放在墙上面坐着,然后像孩子招手,孩子们本能的走向父母,但是就掉了下去。这样的孩子最后会变得对人充满戒心,虽然表面上不说,但是内心却难以轻易的信任别人,他们会倾向于和别人保持距离,尤其是对别人的示好。遗憾的是,很多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父母也有意无意的制造了“孤墙”训练,比如说只有你听话我才会喜欢你,只有你比别人家的孩子考得好,你才是我们最喜欢的孩子。这会让孩子内心产生一种关于爱的偏差认识,别人对我好是有目的的,而不是真的喜欢我自己,因此当他们在面对别人的好意时,就会尽量选择一个回避,或者立刻归还的态度,来保持距离。
3、这句“谢谢”还意味着一种对问题的包容,一种对安全感的坚定。说实话,朋友之间很难说的清楚到底谁付出的更多,这种付出的不平衡其实或多或少的都会带来一些摩擦与冲突。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两个解决办法,第一种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我们避开这种冲突。你对我好2分,我还给你3分,然后我们从此不相往来。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和谐稳定,但是却不能让我们真正的彼此深入了解,建立一个稳定的关系。另一种方法是,面对解决这种冲突,也许你对我有什么不满,我也对你有什么不满,但是我们可以用沟通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要承担着很多的风险和不愉快。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这种选择可以让我们深入的与另一个人走进。
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自然地采用第二种方法来和人交往,比如说那些成长环境中父母、或者重要他人经常争吵的家庭。如果这种争吵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父母之间能够包容彼此,那么久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一个关于问题的安全感。他/她会在内心形成即使我们之间有问题,但是我们依然是相爱的且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安全感。反之,如果父母不能良好的解决这些冲突,那么就会给孩子留下一个,生活原来如此的可怕,人与人之间的争吵是不可解决和被原谅的。从而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极力避免人与人之间冲突、哪怕牺牲一些交往深度也在所不惜的概念。
由此可见,这个问题反映着我们内心对于自己、他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看法的问题。下面是我个人对于如何改善这个问题的一点小看法,希望能对题主有所帮助:
1、具体化自己内心的那些担心。了解自己内心对于该问题到底在担心什么?你知道当人们担心一个事情的时候,往往内心会有一些关于这个担心的画面,或者自己对自己说的一些话语。这些画面和话语很多时候就像是“咕咚”来了里面的“咕咚”,它让我们非常恐惧,但是却又不知道到底在恐惧什么,这就会为我们去改善这一问题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不妨去看看到底自己关于别人对自己好,在担心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用一句谢谢回应对方的好,到底可能发生什么让自己如此的担心。将恐惧具体化,可以有效帮助自己提升控制感,开启解决问题的大门。
2、尝试锻炼你的担心,要想锻炼肌肉,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面对负重,对于担心也是如此。不妨尝试在你心里列一个单子,把所有人按照你信任程度的高低从高到底列上去。找个机会从高到低,去问问他们关于你的担心。比如说“我其实很不习惯你对我好,因为我担心……”去看看他们的反应,用实际来检验一下我们的担心。
3、尝试真正的理解自己的担心,如果你完成前两步的话,相信你会发现你的这些担心有的是真的存在的,但也有的是不存在的。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更深入的理解自己的担心。正如上面所说,这些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往往会和我们的成长环境有关。不妨去探索到底这些担心是怎么在我们内心形成的,去理解他们形成的过程,以及他们所带给我们的影响。相信你会发现关于人与人相处的更多可能性以及选择。 与人相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很难,但是相信题主能够完成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