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等的起源》
![]() |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2日下午1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了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Angrus Deaton荣获该奖项。表彰其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
相比以前的得主,迪顿的经济学理论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有关联,可谓是对经济学“经世济民”的意义做出了优秀的注解。
幸福来源于什么?“我认为,与收入增长相比,知识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
——“经世济民”的诺奖得主——
诺贝尔奖官方颁奖词称赞他“通过研究个人选择并将选择结果聚合,推动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普林斯顿大学的信息显示,迪顿的研究领域包括富国和穷国中影响民众健康的因素,以及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衡量贫困程度。他与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是好友,两人共同设计了“计量双塔”,专门研究人们为何要进行消费和储蓄行为。
迪顿谈及欧洲难民危机时认为,难民问题是不平等发展的后果,短期内,消除政治分歧和障碍能够有所帮助。被问及获奖感受时,他表示,“我很高兴大家能关心贫穷世界人们的行为,以便让他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一件大好事。”
这位学者关注的领域并未聚焦在以往“高大上”的金融工具和货币政策等,而是更为关注社会平等与全球财富分配的公平。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
今天,掌柜要为大家介绍新晋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著作之一
《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等的起源》
![]() |
《逃离不平等》聚焦世界贫富分化与不平等问题,充满历史纵深感,关注人类发展与不平等之间的复杂关联。发展导致了不平等,不平等却时常有益发展,比如它会为后进者指明发展方向,或者刺激后进者去迎头赶上。但不平等也时常会阻碍发展,因为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身地位,会破坏追赶者的发展道路。安格斯•迪顿用讲故事的方式,主要从健康和财富这两个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将经济学、历史学、人口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为我们讲述了生活和社会是如何越来越好,为什么进步会发生,以及进步和不平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今日人类的生活水平,已近乎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好。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更加富有,生活在赤贫中的人则比以往都少。人类的寿命变得更长,做父母的也不必再承受子女早夭的痛苦。然而与此同时,世界上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经受穷困或子女早逝的折磨。这个世界变得异常不平等。
——————————————————————————————————————
不平等经常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后果。不是所有人都会在同一时期富裕起来,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第一时间获得洁净的水、疫苗接种或预防心脏病的新药等救命之方。不平等反过来影响了社会发展。这种影响有时候是正面的,比如印度的孩子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他们会去上学接受教育。但要是既得利益者为了阻止后进者的追赶,抽掉了他们向上行进的梯子,那么这种影响就是负面的。新富们或许会利用他们的财富向政客施压,从而限制他们不需要的那一部分公共教育或者健康医疗支出。
一段时期以来,人类生活实现了何种改进?这种改进的实现过程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社会发展与不平等之间又是如何互相影响的?这些,是本书所关注的主要内容。
——摘自《逃离不平等》前言
——————————————————————————————————————
![]() |
2015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
安格斯·迪顿
1945年10月19日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是一位微观经济学家。
曾就读于爱丁堡Fettes学院,在那里他是基金会学者,并在剑桥大学赢得了他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计量经济学双塔之一
目前,他是普林斯顿大学(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国际事务教授,伍德罗·威尔森学院与经济系经济学与国际事务教授。此前,他曾在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任教。
·看过本书的人的想法
@苏达水:1、教育始终是改变命运的最直接方式。2、人们满足温饱之后,更多的钱是投入到社交和如果增加自己的“体面”生活。3、美国的机会平等比中国大。4、钱不一定能买到幸福,但是可以提升满足生活的满足感。5、世界最富有的人都是通过金融的手段提高自己的资本。6、健康是第一位的。
@Lucifer:大量详实的数据,告诉我们一个血的教训:人类的发展,带来整体的繁荣时,也带来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这样的差距不单单是财富,还有健康以及寿命的长短。令人悲剧的时,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援助,有时会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这起恰恰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办法。
——更多诺贝尔奖作品介绍——
▼新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
![]() |
颁奖词:她的复调作品是对我们时代的磨难与勇气的纪念。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
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著作:
《战争的非女性面孔》
《最后一个证人》
《锌制男孩》(曾经被列为禁书)
《死亡的召唤》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