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虑教育中成长的孩子
1、 不知道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个朋友,从小到大似乎从来都活在计划当中,今天会计划明天的事,这周会计划下周的事,这月会计划以后好几个月的事,这年会计划以后N年的事,仿佛一切都他的计划之中。这些不是重点,关键点是,具备这样“严密”计划的人,却一直不是一个快乐的人。 我就认识一个这样的朋友,之前我一直不知道他的这种习惯和行为从何而来,直到有一天聊天他不经意间脱口而出:“我爸从小就跟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来教育我。” 忽然觉得可能找到点线索了。 我只知道这句话来自“子曰”,但还是上网认真检索了一下这句古语,最常见的解释是,一个人今日的忧虑都来自昨天的准备不足,所以一定要时刻做好对未来的准备。 可是,今天的忧虑你昨天就能预料到? 这是个三千年前的哲学思辨,如今是三千年后的21世纪,依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上我们甚至可能回到过去,但却永远无法去往未来。哪怕一秒钟都去不了。 一个人,不知道明天发生什么,忧虑还在源源不断地产生,他怎么可能是个快乐的人。 所以这句话的逻辑正确说法是:“人有远虑,必有近忧”,最起码应该是“人有远虑,亦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最可怕之处在于,它是十足的忧虑教育,几千年来,这个民族都是忧虑教育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 我们可以想到那些关于中国传统家庭比较熟悉的话,是关于父母的,孩子小的时候,担忧孩子教育;孩子上学了,担心学业;孩子毕业,担心工作;孩子工作,担心婚姻;孩子结婚,担心生子;孩子生子,担心教育……周而复始,无穷尽也。 我甚至看过一个央视公益广告,以上述内容来赞美父爱母爱,但这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并且是对孩子真正起到正面影响的爱吗? 你说子曰的事你还敢质疑?佛还曰过“活在当下”呢!你信谁的? 个人觉得佛曰比子曰要牛逼太多了。不是一个级别的。 2、 与忧虑教育相反的,很自然的,是快乐教育。 父母从小就告诉孩子,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是快乐。他要问人生会经历痛苦吗?告诉他当然会。但什么都没有快乐重要,父母希望你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快乐的。 快乐教育是这个时代的普世教育。快乐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比忧虑教育成长环境下要自信,乐观,阳光,因为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一个快乐的人,会把快乐传染给别人。 快乐亦是需要智慧才能做到的。因此也意味着遇事豁达、冷静和懂得自处。而这些智慧,会再他们成长过程中面对困境时,得以体现。 我们可以很欣喜地看到,快乐教育已经在这个民族的新一代身上开始扎根。最新一季的火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里,我们看到的一些快乐的孩子,都是在快乐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爸爸对孩子的期望,都是快乐。 而一开始暴露出大问题的林永健老师,被网友们冠以“传统中国式父亲”的标签,他不快乐,他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不要做错事”,因此他的孩子也不快乐。幸好他得到了这个看见镜子中自己的机会,他改得很快,节目组应该给他颁个进步最快奖。 这个民族,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快乐的孩子了。 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这个时代真的就一文不值了吗?自然不是这个意思。 个人认为,这句话如今试用于政客,尤其是管理国家政治的顶级政客,他们必须远虑,这是他们的职责。 你要不是个政客,就这句话是废话吧。 4、 当然你也可以拿我的话当废话——如果你是一个快乐的、喜欢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