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不知道是哪个哲学家说过,音乐这种艺术,要经过三次创作,第一次当然是作者本身;第二次,应该是演奏家;到了听众这里,已经是第三次了。这样说,其实是在抬举我们这些听众。不过,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同一曲目同一版本如此,不同版本之间,味道差别就更大了。
最近,我因为热衷巴赫,加上一点贪心,也开始搜寻巴赫同一曲目的不同版本。格鲁米欧版的与西盖第版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就这样被我引进来了。刚开始,我听的是格鲁米欧的版本,格鲁米欧演奏在技法上有什么特点,我不太知道。粗听之下,只觉得他的演奏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总之,是以流畅见长,姑且用文艺腔概括一下:可称之为小桥流水。西盖第的演奏则恰恰相反,风格古奥,速度时紧时疏,线条磷峋,孤独中掺着些许苍凉的味道,属于西风古道(这比喻略有些牵强)。这两者的演奏,对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难判高下。有一次,与一个朋友聊起这两个版本,他最喜欢西盖第的版本,原因是西盖第的演绎最接近巴赫的本质,最忠实于原作。原来,其他人在演奏时,头脑里都想象着一个乐队在伴奏,唯有西盖第别具洞天,认为既然是无伴奏,就不该把它拉成协奏曲的样子,怪不得西盖第的演绎给我不够流畅之感,原因在此。
王维国在《人间词话》中有论: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格鲁米欧该的演绎属于有我之境,而西盖第则是无我之境,拉巴赫无伴奏的多数是有我之境,或多或少都加上了自己的主观因素,因此,西盖第也就弥足珍贵了。这样说,道理虽然不错,但我却仍然喜欢格鲁米欧版,至少目前是如此,以后就难说了。有段时间,我常把格鲁米欧的演奏当催眠曲,效果甚佳。好几个燥热之夜,躺在床上,听着听着,竟悄然入梦。有一次,换了西盖第,听着就觉得别扭,听了一小段,就开始替他着急,这一急,就把睡意赶跑了。
如果从诡辩的角度来看,真正的无我之境的音乐,只能存在于自然界。多年前,我曾到一个叫“黄石坑”的地方做客,朋友家居于山腰,门前有一小溪,溪上有一小桥。很简陋的那种,三个水泥墩,横上几根木头,钉着一些木板而已。从远处看,好一幅小桥流水的写意,当晚,我就这千古名句中酣睡了一宿。山乡旮旯,也没什么娱乐,八点多,就得上床。朋友家属于单门独户,近处没有其他农家,连犬吠也没有。虫鸣么,冬至已过,早已绝迹,唯一能听到的声音就是溪水声了。其实小溪在好几百米开外,白天说着闲话,不觉得它的存在,到了夜晚,则溪声叩窗,不绝于耳。那声音抑扬顿挫,叮叮咚咚的,很是悦耳。它们起转承合,自有其章法,又没有刻意表达的主题,这才是真正的天工妙曲,无我之境啊。那晚面对土墙徒壁,无所事事,此溪水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最近,我因为热衷巴赫,加上一点贪心,也开始搜寻巴赫同一曲目的不同版本。格鲁米欧版的与西盖第版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就这样被我引进来了。刚开始,我听的是格鲁米欧的版本,格鲁米欧演奏在技法上有什么特点,我不太知道。粗听之下,只觉得他的演奏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总之,是以流畅见长,姑且用文艺腔概括一下:可称之为小桥流水。西盖第的演奏则恰恰相反,风格古奥,速度时紧时疏,线条磷峋,孤独中掺着些许苍凉的味道,属于西风古道(这比喻略有些牵强)。这两者的演奏,对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难判高下。有一次,与一个朋友聊起这两个版本,他最喜欢西盖第的版本,原因是西盖第的演绎最接近巴赫的本质,最忠实于原作。原来,其他人在演奏时,头脑里都想象着一个乐队在伴奏,唯有西盖第别具洞天,认为既然是无伴奏,就不该把它拉成协奏曲的样子,怪不得西盖第的演绎给我不够流畅之感,原因在此。
王维国在《人间词话》中有论: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格鲁米欧该的演绎属于有我之境,而西盖第则是无我之境,拉巴赫无伴奏的多数是有我之境,或多或少都加上了自己的主观因素,因此,西盖第也就弥足珍贵了。这样说,道理虽然不错,但我却仍然喜欢格鲁米欧版,至少目前是如此,以后就难说了。有段时间,我常把格鲁米欧的演奏当催眠曲,效果甚佳。好几个燥热之夜,躺在床上,听着听着,竟悄然入梦。有一次,换了西盖第,听着就觉得别扭,听了一小段,就开始替他着急,这一急,就把睡意赶跑了。
如果从诡辩的角度来看,真正的无我之境的音乐,只能存在于自然界。多年前,我曾到一个叫“黄石坑”的地方做客,朋友家居于山腰,门前有一小溪,溪上有一小桥。很简陋的那种,三个水泥墩,横上几根木头,钉着一些木板而已。从远处看,好一幅小桥流水的写意,当晚,我就这千古名句中酣睡了一宿。山乡旮旯,也没什么娱乐,八点多,就得上床。朋友家属于单门独户,近处没有其他农家,连犬吠也没有。虫鸣么,冬至已过,早已绝迹,唯一能听到的声音就是溪水声了。其实小溪在好几百米开外,白天说着闲话,不觉得它的存在,到了夜晚,则溪声叩窗,不绝于耳。那声音抑扬顿挫,叮叮咚咚的,很是悦耳。它们起转承合,自有其章法,又没有刻意表达的主题,这才是真正的天工妙曲,无我之境啊。那晚面对土墙徒壁,无所事事,此溪水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