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孩子叫学学
![]() |
念书给学学听 |
我觉得我是一个心很宽的人,不论做事和遇事,总是不紧不慢,但这话也并非绝对,只要不触犯原则问题,慢,就是我的风格。
这个特性,我在小的时候就有所察觉了。那天是一个放学的午后,途中让人措手不及的大雨,展现了一副行人落荒而逃的景象。看着那些慌忙的身影,我突然不禁觉得好笑,反正你跑也是被淋湿,倒不如一切照旧,倒也不错过这番景致。
年纪稍大一点,我变成一个毛头小子,但这股“慢”的劲儿还是在骨子里头。当然也会出现在一些危急的时候。
那年暑假回到深山里的祖屋避暑,和我的表哥秀三行在山间玩耍,不知怎的脚下一滑,竟从半山腰的山路上摔了下来,下意识地我抓住了一块大石,那是一块山路的基石,表面还有些光滑,危急十分,看着前面越走越远的秀三,我竟没有开口大喊救命,只是看着他走,心里想着他什么时候会发现我吊在半山间呢?幸好,没走出几步,他就发现我没跟上,再回头看时,他真是吓得脸色都青了,然后慌忙过来救了我一命。
大家想起童年那件旧事,都是后怕,但很奇怪我对此仅仅只是觉得有些好笑。其实我知道秀三最疼爱我,加上又是所谓城里来的“小少爷”,我早就知道跟我出来玩耍,他都是特别关注我。无法并排行走的山路,他是恨不得对我一步三回头。那时年少,那次际遇,顽皮的我只想试探试探。但我敢如此恣意,是因为我相信,不论再怎么危险,秀三一定不会没注意到,也不会舍弃我。
这些年,性子里的“慢”,不仅让我对事不致慌乱错失分寸,也让我在为人上,不那么计较得失,不那么介怀成败,更懂得包容,也更容易接受忍让。
“慢”性子,最大的好处,是让我心情平和,不急功近利,遇到困苦不致深陷难以自拔。
后来,我渐渐明白,这性子是“慢”也好,是“快”也好,都不会妨碍自己内心的平静,只要,自己心宽便好了啊。而到了这个年纪,甚感欣慰的是,心宽,省去了不少尘世烦恼。
正所谓,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年近三十,谁又不想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呢?其实我也是如此。但何以到现在毫无所成,甚至是连“有成”的线索都寻觅不到?面对这个问题,我并不着急,或者说我知道急也是没有用的。
与其终日思虑不得其解,不如学也。立本正信,厚积薄发,这是我所遵循的道路。也正因为是这样,前路注定还是慢慢长途吧。
我孩子的乳名叫“学学”,大家或许可以以此联想到一二吧。但话又说回来,我更希望这个孩子能从我身上得到的,首当其冲,还是这份“宽心”。
这些年,当身边的人为了一件小事不如意,而大发雷霆,或是气上半天的时候,我看在眼里实在是觉得累。很多时候母亲便是如此,急躁的情绪时常弥漫在家里,让整个家庭都紧张了起来。但我作为儿女也不好说什么,到头来不过是争个面红耳赤。每当此时,我也总会提醒自己,把心放平,把心放宽,凡事强求是苦,坚持做那个心宽的自己,他日别人受到感染也未可知呢。
潜移默化,当比强求来得深刻。
大概也是因为社会心理状态随着文明的进步而受到重视吧,比如“焦躁”、“浮躁”这些词被提炼出来,一本又一本的矫正心态的书籍纷纷出版,但翻看其中一二,我也只能笑一笑,然后从哪里拿起它就把它放回哪里去吧。就我而言,不懂得“平静”的人,看看也无妨。可回头想来,这类书籍的出版,何尝不是市场“功利”、“急进”的一种体现呢?
在我所看过的那些有限的书里,季羡林季老的《心里那一片天地》和傅佩荣大师《哲学与人生》最是能给人心平气和的感觉。边读边学,边学边思,让人甚是温暖。
让人宽心,就好比寒冬取暖,权益层面上的保障,是屋檐;文化教育上的建设,是身上的冬衣和暖炉。
其实,今日之华夏,不论在权益的屋檐还是文化的暖炉,都正在逐步发展,对此我们不能苛求。西方用几百年完成构架,中国用五六十年要去完成,今日之福,已是难能可贵了!
心,是一个无法具体形容的存在。心出了问题,又怎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呢?只是,我们何时才能正视,自己的心,确实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
归根结底,宽心,还是自己的事情。怎样面对生活种种,谁又能帮自己说了算呢?实在不懂,就是“学”吧。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这为人。”学学,当你真正懂得学,我也再没有什么能教授给你了。希望你,和你身边的人,都能懂得并坚持这个简单的道理。
![]() |
学学很小的时候就对书感兴趣,估计是觉得爸爸手里的东西很好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