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读《庄子》的笔记(部分)
最近又重新拾起了对道家的学习,于是翻出以前的笔记开始整理,惊觉有些东西当时明了的后来就真的忘记了,还是修行不够啊。
------
-先前我之所以看不明白《庄子》,大概是因为苦心运用智力(视逻辑如米饭),而今忘却智力、抛却逻辑,才渐入妙境。
-庄同学不及老聃,不在于他著书立说不合道家作风(其实道家本无作风),而在于:他之所以要写下《庄子》,是因为他没有把道内化为灵性,因而要借助纸笔记之。
(2015年补:我也是)
-我写下这些感悟,并不在于要论什么议什么说什么解什么。道不可言不可说,只可心领神会,只可悟。我写下,只是怕自己忘记;也许忘记也是自然、应顺之,但写下不也是顺应我现在的状态、发自内心自然而然?
-庄同学是在提倡不用理性不用感性而用灵性来参透“道”,来了悟真理。总之“言而愈疏”(《杂篇·则阳》)。怪不得读此书前后,我知道的依然知道,茫然的依旧茫然,不过是想起了忘记的罢了。我是如此,大概人类的整体智慧亦是如此。无论是感悟、发现、创作、思想发展…不过是人类想起了自己忘记的罢了。
-所以庄同学这本书还是有价值的,虽然道不能言明,至少它能提醒读者不要忘记曾经的智慧。
-懂道而不夸夸其谈,不是他故作谦逊、压抑本性、管住舌头,而是他在道的光辉里“欲辨已忘言”,只觉心中满满,说不清道不明的灵感。还怎么去夸怎么去谈。
-平衡的关键在于看清何时该动何时该静,看清时机就是平衡的支点。等时机过去还像木桩般讷讷,那就变成消极避世了。
-《养生主》:“全生”(我的理解)就是字面上的“保全生命”,但不只是“保身”,还有保全尊严、保全灵性之意。因为生命不只是身体。
-《缮性》:“以恬养知”
-“德衰”一段,简直就是某些组织发展壮大过程的精确再现,从创始之初的“至一”,逐渐“兴治化之流,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希腊神话里也有类似的感叹,又或许这是人类的必经之道?
(2015年补:当时所指的“组织”是维基,后来事实证明大多数组织的发展过程都是如此。)
-《刻意》:“无江海而闲”
(2010年补)道家并不是什么出世清高之学;相反,出世清高、隐匿山林正是其第一不屑的。而无为避世,也并非其所求——道家真正追求的,是“不刻意而高”、“无江海而闲”。大隐隐于市。
-《大宗师》:(2010年补)不以我观物、而以物观物才是坐忘。真正的坐忘不是“忘我”,而是“物我两忘”。
-《天下》:关于道术被割裂为学术的论述简直是当代人类智慧所陷困境的绝佳写照。高瞻远瞩的预言!“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墨家的治国法——解放初期?法家的治国法——wenge?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问题所在——又一惠施啊。“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 “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 “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
(2015年补:忽然发现《外物》篇里有一段和小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相反的话:“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
-《徐无鬼》:“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这个走路的比喻很妙。知多不见得是好事,知多而忧重,思绪会变慢、被蒙蔽,却还逞能去丈量每一寸思想,还不如明白了基本道理、跨过“多余”的知识,有所不知,有所不求,只在“不得已”处落脚,才能顺道而远行。
(2015年补:对知识的贪婪只会带来偏执,如科学主义)
-啊哈!《庄子》原是一本小说集!
- 关于自我与外界边界的消融:“我”借来的物质、原子、蛋白质组成了躯体和基因,又受到来自环境和他人的各种影响——先天与后天的两者共同造就了今日之“我”的自我意识。究其本源,“我”之中并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我”、发源于“我”的,百年之后这些都要还了去,参与自然界新一轮循环。(2015年补:而“我”之思想或为他人所继承、成为他人之思想,“我”之回忆或为他人所铭记,成为他人之回忆。)因此,“我”或者“自我”这个概念本不存在,并不是先验的。但也正是因此,消解了作为个体的“我”,“我”就是整个人类的意识,“我”就是整个自然的变化,“我”就是整个宇宙,“我”就是整个世界。
------
-先前我之所以看不明白《庄子》,大概是因为苦心运用智力(视逻辑如米饭),而今忘却智力、抛却逻辑,才渐入妙境。
-庄同学不及老聃,不在于他著书立说不合道家作风(其实道家本无作风),而在于:他之所以要写下《庄子》,是因为他没有把道内化为灵性,因而要借助纸笔记之。
(2015年补:我也是)
-我写下这些感悟,并不在于要论什么议什么说什么解什么。道不可言不可说,只可心领神会,只可悟。我写下,只是怕自己忘记;也许忘记也是自然、应顺之,但写下不也是顺应我现在的状态、发自内心自然而然?
-庄同学是在提倡不用理性不用感性而用灵性来参透“道”,来了悟真理。总之“言而愈疏”(《杂篇·则阳》)。怪不得读此书前后,我知道的依然知道,茫然的依旧茫然,不过是想起了忘记的罢了。我是如此,大概人类的整体智慧亦是如此。无论是感悟、发现、创作、思想发展…不过是人类想起了自己忘记的罢了。
-所以庄同学这本书还是有价值的,虽然道不能言明,至少它能提醒读者不要忘记曾经的智慧。
-懂道而不夸夸其谈,不是他故作谦逊、压抑本性、管住舌头,而是他在道的光辉里“欲辨已忘言”,只觉心中满满,说不清道不明的灵感。还怎么去夸怎么去谈。
-平衡的关键在于看清何时该动何时该静,看清时机就是平衡的支点。等时机过去还像木桩般讷讷,那就变成消极避世了。
-《养生主》:“全生”(我的理解)就是字面上的“保全生命”,但不只是“保身”,还有保全尊严、保全灵性之意。因为生命不只是身体。
-《缮性》:“以恬养知”
-“德衰”一段,简直就是某些组织发展壮大过程的精确再现,从创始之初的“至一”,逐渐“兴治化之流,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希腊神话里也有类似的感叹,又或许这是人类的必经之道?
(2015年补:当时所指的“组织”是维基,后来事实证明大多数组织的发展过程都是如此。)
-《刻意》:“无江海而闲”
(2010年补)道家并不是什么出世清高之学;相反,出世清高、隐匿山林正是其第一不屑的。而无为避世,也并非其所求——道家真正追求的,是“不刻意而高”、“无江海而闲”。大隐隐于市。
-《大宗师》:(2010年补)不以我观物、而以物观物才是坐忘。真正的坐忘不是“忘我”,而是“物我两忘”。
-《天下》:关于道术被割裂为学术的论述简直是当代人类智慧所陷困境的绝佳写照。高瞻远瞩的预言!“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墨家的治国法——解放初期?法家的治国法——wenge?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问题所在——又一惠施啊。“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 “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 “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
(2015年补:忽然发现《外物》篇里有一段和小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相反的话:“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
-《徐无鬼》:“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这个走路的比喻很妙。知多不见得是好事,知多而忧重,思绪会变慢、被蒙蔽,却还逞能去丈量每一寸思想,还不如明白了基本道理、跨过“多余”的知识,有所不知,有所不求,只在“不得已”处落脚,才能顺道而远行。
(2015年补:对知识的贪婪只会带来偏执,如科学主义)
-啊哈!《庄子》原是一本小说集!
- 关于自我与外界边界的消融:“我”借来的物质、原子、蛋白质组成了躯体和基因,又受到来自环境和他人的各种影响——先天与后天的两者共同造就了今日之“我”的自我意识。究其本源,“我”之中并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我”、发源于“我”的,百年之后这些都要还了去,参与自然界新一轮循环。(2015年补:而“我”之思想或为他人所继承、成为他人之思想,“我”之回忆或为他人所铭记,成为他人之回忆。)因此,“我”或者“自我”这个概念本不存在,并不是先验的。但也正是因此,消解了作为个体的“我”,“我”就是整个人类的意识,“我”就是整个自然的变化,“我”就是整个宇宙,“我”就是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