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原著可以翻拍
五一放假期间看电视,很偶然地调到外语频道,影视总动员正在播放《傲慢与偏见》,细看是BBC的95版,这是公认的最贴近原著风格拍摄而成的经典版本,于是怀着像发现宝藏般的心情一连三天傍晚4点至6点守在电视机前大饱眼福。
简•奥斯汀,英国著名女小说家。20岁左右开始写作,一生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都是描述英国乡村里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自己则终身未婚。
简•奥斯汀最为大家熟悉,最受大家欢迎的作品估计应是这部《傲慢与偏见》了。(除了《傲》外,我个人还比较喜欢她的《劝导》和《艾玛》。)简•奥斯汀笔下的女主角一般都是殷实乡绅家的女儿,出落得标致可人,情感丰富而细腻。恋爱过程中或因门第家产的压力,或因小人谣言的阻挠,会让有情人吃点小苦头。不过道路虽然是曲折滴,但前途是光明滴,误会是可以用巧合来消除滴,恶人是可以花点钱来烫平滴,有情人是终能成眷属滴,结局一定是Happy滴。
每个读《傲慢与偏见》的未婚女孩都希望自己能有书中伊丽莎白的好运,遇到一个年轻英俊、家财万贯、善良深情,又带点骄傲个性的达西先生。可现实生活中达西先生很少,柯林斯牧师却不少,所以女孩们遇不见达西先生,随着岁数渐渐上去,纷纷嫁给柯林斯牧师了。
人生有时候是很无奈的,不管你再怎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就是没在灯火阑珊处,你怎么办?现实生活中的简•奥斯汀找到了写作这条无限接近幸福又无限接近自由的通道,她固然无法和强大的现实命运决裂,但谁也无法否定她的选择,以及她的作品。如果可以,我也希望成为简,成为那个比我整整早生了二百年,用一支妙笔勾画精彩人生的简;真爱绝不迫于时间、金钱、制度以及阶层,更不迫于生活。
看完BBC的《傲慢与偏见》发现95版之所以成为公认的经典之作,除了其剧情、对白、场景、服饰都严格遵循了原著外,还应归功于演员挑选的到位。剧中的伊丽莎白谈不上漂亮,但眼角眉梢透满灵气;饰达西的男演员已经有点年纪了,但只要往那里一站,高贵、傲慢的气质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酷就一个字。看到这里,我不得不岔开去说,前阵子看的电影《成为简•奥斯汀》最大的遗憾便是女主演海瑟薇太漂亮了,而且是那种大眼睛大嘴巴的摩登美,怎么看怎么不像终身未嫁的简•奥斯汀的样子。(汗!)
五一长假中的另一大收获是在扫荡碟店时淘到了英国BBC06版的《简爱》(又是BBC),BBC翻拍名著的最大特点便是尽可能地忠于原著,基于这一点注定了本片的成功。剧中饰演简爱的露丝.卫森虽是新人,但在镜头前收放自如,表现不俗。
可能是先入为主的缘故,相比BBC06版的《简爱》,我内心深处还是更喜欢美国70版的电影《简爱》。第一次看它的时候自己还是比片中进孤儿院的简爱更小的年纪呢!演罗切斯特的乔治.斯各特真是个伟大的演员!这里必须要顺带赞一下他主演的另一部电影——《巴顿将军》,可以说他本人已在影片中与巴顿将军融为一体了。据说,后来他患了精神病,在医院里他常对着一排排病床仿佛面对成千上万的士兵一般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这真是不疯魔不成戏啊!电影中演简爱的苏珊娜.约克虽然年龄明显大于小说中的人物,但那气质实在是太吻合了。
70版的《简爱》之所以会成为一部影响了我国60后,70后甚至80后的经典作品,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上译厂的成功译制。我曾说过自己最早是从收音机里“听”世界名著的,《简.爱》、《孤星血泪》、《巴黎圣母院》、《尼罗河上的惨案》......这些由上影译制厂配音的电影录音剪辑是我童年最好的文化启蒙老师。我始终固执地认为,再也不会涌现出像邱岳峰、李梓、苏秀、毕克、于鼎、童自荣、乔臻、丁建华、刘广宁......这样一批优秀敬业的配音演员了,有些人和事物属于辉煌过便再难超越的。在我脑海深处回响着一个男子深情的呼唤“简!简!简!”那是早已自杀的上译演员邱岳峰老师的声音,邱岳峰是那种可以把银幕人物的灵魂给抓住的配音演员,所以在看电影时你会产生一种错觉,片中的罗切斯特并没有被配音,他就应该是张口说中文的。李梓老师也好棒,那段“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的经典台词我至今仍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
五一淘到BBC06版《简爱》的同时还淘到了英国ITV96版的《爱玛》,又是一部根据简•奥斯汀的原著翻拍的作品。据说这个版本是基于1972年的BBC版本(怎么又是BBC?阴魂不散呢!?),将时间长度由原来的四个小时压缩到两个小时。虽然这样的大幅度砍杀使原作的精髓有所缺少,但总体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饰演爱玛的凯特.贝金塞尔为本片增色不少。比起在《珍珠港》里让人过目即忘的表演,凯特.贝金塞尔在《爱玛》中活泼、热情、坦诚,浑身洋溢着古典主义气质的美。
爱玛小姐是简•奥斯汀笔下命最好的姑娘,爱玛的父亲伍德豪斯先生是哈特菲尔德庄园的主人,所以我们的爱玛.伍德豪斯小姐有3万英镑的嫁妆,是《傲慢于偏见》中女主角的15倍呢。
故事开头爱玛正在为自己做成了一次大媒人而沾沾自喜,尝到成功喜悦的她染上了做媒的瘾,便又跃跃欲试地为身边好友史密斯小姐物色起如意郎君。不过这次她可没那么顺利了,不但拆散了史密斯小姐和马丁这对有情人,还乱点鸳鸯谱引出来一大堆麻烦纠纷,热心热肠过了头便是没心没肺了。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爱玛这种养尊处优、自以为是的大小姐,虽然她本质是好的,内心是善良的,但常常伤人于无形之中。就像我身边那两个家境最好的损友,大伙儿一起玩时她们常抢着买单,同时也对别人抢购打折商品的举动冷嘲热讽;言语上是一点儿也吃不得亏的,背地里是从不打人小报告的。和这样的人交朋友是要有一颗宽容心的,要做好他(她)在大庭广众之下突然让你下不了台的思想准备,但好在他(她)不是那种需要你时刻提防会在你背后捅刀子的小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通常都是损不足奉有余的,缺点不少的爱玛小姐最终嫁给了故事里成熟睿智、高尚心灵、家财万贯的奈特利先生。(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比达西先生还要棒的钻石王老五啊!老天瞎眼啊!)
我个人觉得把简•奥斯汀的原著翻拍得最成功的电影是《理智与情感》,即使再挑剔的奥迷们看了也不会失望。这应该归功于两个人:编剧艾玛•汤普森和导演李安。
要把厚厚的原著浓缩到两小时的影片里,那么如何删减原著就是对编剧最大的考验了。编剧艾玛•汤普森真是一个才女,很难得地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既讲明白了故事,又很好地保留了原作的神韵。她在删减中还适当地添加了一些犹如画龙点睛的小细节,使得影片神采飞扬。那年的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给她实在是众望所归。艾玛•汤普森的出色还在于三十六岁的她成功地扮演了影片中年方十九的姐姐埃丽诺。
很多人感叹东方的李安怎么会懂西方的简•奥斯汀,真的,李安能拍好《理智与情感》,你敢说斯皮尔伯格能拍好《红楼梦》?(汗!偶在瞎扯啥呀?!)但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位朋友说:“其实把理性的埃丽诺与感性的玛丽安换进《卧虎藏龙》,无非一个是俞秀莲,一个是玉娇龙。”这位朋友的眼光真不是一般的锐利啊!
温斯莱特(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露丝的扮演者)的古典美和当时的年纪使她非常适合《理智与情感》中妹妹玛丽安这个角色,尤其是那段失恋后她在风雨中吟诵着莎士比亚,和过去的感情诀别的戏,深情自然到一点也不让人感觉有做作之态。
两位男演员的台词都不多,但他们的表现都很出色。演爱德华的是休•格兰特,最早认识他是在英国电视剧《待到重逢时》里,(很多年前央视的午夜影院里放过的,好看得一塌糊涂,那首主题歌也很好听,所以多年来偶一直伸着脖子等它重放,可电视台咋就一直不满足群众的渴望呢?!)那时候的休•格兰特青春无敌啊!后来看他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再后来看他的《BJ》,感觉他是那种什么角色都能扛得下来的家伙。《待到》中气质高贵的恶少,《四个》中浑浑噩噩的糨糊桶,《理智》中表面笨拙内心丰富的爱德华,《诺》中老实巴交的好男人,《BJ》中的花心大萝卜......这些角色各不相同、差异巨大,但休•格兰特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令观众过目难忘。
演布兰登上校的艾伦•瑞克曼就是电影《哈利波特》中斯内普教授的扮演者,我的酷酷的坏坏的斯内普教授啊!(两眼放光状ing),《理智》一片中他可是痴心一片的角色。
我刚才列举了那么多翻拍影片想说明的就是:如果你想把原著翻拍成功的话,那么忠于原著是最简单也是最保险的方法。其实我并不是一个死忠派,要求翻拍的电影必须与原著丝丝入扣,前面我就赞赏过艾玛•汤普森对《理智与情感》的改编,但问题是现在像艾玛•汤普森这样有才华的编剧实在太少了,编剧修剪原著成功的前提是你这个编剧要先读懂原著作者。下面来看一个我们国内翻拍原著的例子。
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少有的重量级人物,你只要读一读他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就能感受到他带给你的震撼有多大。(不过我在肯定《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同时对他的新作《兄弟》却没一点儿好感。)
电影《活着》拍得相当成功,张艺谋在影片中加了一些讽刺的手法,例如:富贵一家怕女儿凤霞生孩子时会有危险,便从牛棚里拉来了被打倒的妇产科权威王教授。富贵好心买了热馒头给王教授吃,不料饿了好几天的王教授一口气吃了七个馒头,还喝了杯水,就在凤霞大出血的紧要关头,王教授噎昏过去了,可怜的凤霞一命呜呼。虽然这是原著里没有的情节,但加在影片中一点也不突兀,可见导演是完全理解作家的思想的。
要做到这点可真不容易!要知道,许多翻拍的电影往往会将原著的思想内容误度或阉割。最典型的例子,比如电影《面纱》,改编自毛姆的同名小说。说句良心话这是一部拍得不错的电影,节奏感把握正确,服装、音乐、摄影无可挑剔,爱德华.诺顿与娜奥米.沃茨的表演自然流畅,就连镜头不多的黄秋生、夏雨也令人过目难忘。可问题在于电影与小说要阐述的思想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其差距简直就是南辕北辙。如果将原著定义为一部深刻探讨女性成长觉醒历程的艺术杰作,那么翻拍的电影只不过是一个落入俗套的爱情故事,徒留原著的一层躯壳,而彻底丢失了原著的灵魂。
反回来再说说电影《活着》里的演员,葛优、牛奔、姜武三个男人出色的表演唱成功了这台戏。牛奔,没得说,老戏骨子了。而葛优是属于那种演啥像啥的主儿,当年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这又是一部将原著翻拍得很成功的电影),张国荣的程蝶衣用任何语言去夸赞都是苍白的,整部影片中能在哥哥精湛的演技前飙飙戏的也只有演戏霸袁四爷的葛优了。
前面列举的电影《理智与情感》、《活着》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小修小改,我也看过在原著身上大刀阔斧手术的,最成功的例子便是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翻拍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了。虽然我是阿太的铁杆粉丝,但我不得不说电影改编得比小说更精彩,节奏更紧凑,人物更丰满。至尽仍记得波罗每次被别人误认为是法国人时扯着嗓子大叫“比利时!比利时!”时的神情。啊!我亲爱的密斯特波罗啊!我对您真是迷死忒了!(晕ing)那部片子里的演员都是一些国际影星,整部影片用“群星璀璨”来形容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但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比这些国际影星更璀璨的是为他们配音的上译厂的演员们。我这里有一份此剧的配音名单:波罗——毕克、雷斯上校——邱岳峰、林内特——李梓、杰基——刘广宁、塞蒙道尔——乔榛、路易斯——丁建华、奥特伯恩太太——苏秀、范斯库勒太太——赵慎之、彭宁顿——胡庆汉、弗格森——童自荣、贝斯那——于鼎......星光灿烂到一塌糊涂啊!(我两眼冒火星,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啊!抽风状ing)
将阿太的小说翻拍得很成功的电影还有两部——《东方快车谋杀案》和《阳光下的罪恶》,主角依旧是那位留着一口漂亮的法国小胡子的爱偷听别人谈话的比利时侦探波罗先生。
小时候第一次见到托尔斯泰老爷爷的那四大本砖头似的《战争与和平》,立马被拍晕了,其后遗症便是令我至今都不能下决心去读完这部旷世巨著,但根据原著拍摄的同名电影我倒是认认真真看过两部。
一部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拍摄的由亨利•方达、奥黛丽•赫本主演的《战争与和平》。
另一部是由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分四集,共六个多小时。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美国版将一部气势恢弘的名著改编成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去掉了太多历史背景,太多深沉的思考,太多战争场面,让几个主要人物尤其是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的性格发展都没有了根基,来得有些莫名其妙。这一方面,除了电影时间短,容量有限外,我总觉得,天性乐观到几近没心没肺的美国人在理解那种既深沉又敏感,既理性又感性的俄罗斯性格方面恐怕是存在先天障碍的。
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充分调动了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以恢宏的气势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再现了十九世纪初俄法战争的宏大画面,那场面即使放到今天也可以与《指环王》媲美。演员的外形和气质都很符合原著,特别是里面的娜塔莎,温润美丽,活泼善良,我认为比美国版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娜塔莎更有说服力,本片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也是主演之一。难怪该片能获得1969年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该片的配音亦是上海译制片厂的经典之作。我最喜欢片中为安德烈公爵的配音,杨成纯老师淡淡的声音高贵、理性、自然、干净,生动地刻画出这个俄罗斯贵族的心路历程。
如果还要让我举出一个将巨著成功搬上银幕的例子,那我就一定要说说根据托尔金的《魔戒》翻拍成的《指环王》了。《指环王》让我和好友结界、风雷益去电影院看了六次(三部,每部一遍原版一遍配音。)走出影院还闲不过瘾,又去买了未删剪版的《指环王》全套碟片抱回家继续“复习”。
也许有人会说:那部片子是靠特技取胜的,片中一大半是特技。对!特技在《指环王》三部曲中是占了极大的比重,但我们看到的所有特技都非常具有实感,毫不张扬,没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反而和剧情有珠联璧合的功效,为电影增添了更多神秘,大气的感觉。
我国不少“著名”导演曾酸溜溜地说:给我同样的资金,我也能整出同样的大片。我靠!朋友,怎样有钱是个问题,有了钱怎么花也是问题。你以为人家的大片就是只靠钱堆出来的吗?这就好比一个农民以为穿上一套阿玛尼就能成为绅士般幼稚可笑,抱歉,偶打这样的比方丝毫没有瞧不起农民兄弟的意思,因为同理反证,一个绅士也不是扎上了白羊肚儿头巾就立马会变身为山药蛋的。
爱极了此片中的摄影,山谷的霍比特小镇,恬静得如同世外桃源,镜头缓缓移动,如同天使的眼。当精灵公主带着佛罗多策马狂奔时,镜头俯瞰,追随,狂野如火,灵动如风。同样精彩的段落还有烽火台燃起了战斗的信号,对抗邪恶的希望之火在整个中土大地上脉脉相传。摄影的角度全是拉得广广的,从高空俯拍,在广袤流转的山脉间,跨过大江大河,星点的火光一束接一束,不停有回应。记得当年我在影院里一边看得热血沸腾一边不甘心地叫骂:烽火传信可是咱中华民族的专利啊!!!!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指环王》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会回答:在失去所有希望之后寻找希望的故事。当所有的希望都破灭的时候,继续坚持,就会看到阳光。当所有的希望都破灭的时候,擦干眼泪,就会露出微笑。如果没有阳光,我要笑的比阳光还耀眼。
对于这样成功的作品我说再多的赞美之词都是空洞贫乏的,接下来就让我引用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佛罗多与山姆的台词来和大家共勉吧。注意!这段台词原著里是没有的,完全是编剧们原创的,这就是优秀编剧的闪光之处,忠于原著的同时还要升华原著。
Frodo: I can’t do this, Sam.
Sam: I know. It’s all wrong. By rights, we shouldn’t even be here. But we are. It’s like in the great stories, Mr. Frodo. The ones that really mattered. Full of darkness and danger they were. And sometimes you didn’t want to know the end. because how could the end be happy? How could the world go back to the way it was when so much bad had happened?
But in the end, it’s only a passing thing ,this shadow. Even darkness must pass. A new day will come. And when the sun shines, it will shine out the clearer. Those were the stories that stayed with you that meant something. Even if you were too small to understand why. But I think, Mr. Frodo, I do understand. I know now.
Fold in those stories had lots of chances of turning back, only they didn’t. They kept going because they were holding on to something.
Frodo: What are we holding on to Sam?
Sam: There is some good in this world, Mr. Frodo. And it’s worth fighting for.
佛罗多:我办不到。
山姆:我知道。这不公平。我们本来就不该来。但是我们来了。这就像我们听过的精彩故事,歌颂伟大的事迹,充满了黑暗和危险。有时你不想知道结局。因为怎么可能有快乐结局?发生这么多可怕的事情,这世界怎么可能回到从前?但是最后可怕的阴影,终究会消失。就连黑暗也会消失。崭新的一天将会来临。太阳也会散发更明亮的光芒。这才是让人永生难忘,意义非凡的感人故事。纵使你太年轻不明白为什么,但是我想我明白了。我现在明白了。这些故事里的主角有很多机会半途而废,但是他们并没有。他们决定勇往直前,因为他们抱着一种信念。
佛罗多:我们抱着什么信念?
山姆:这世上存在着某些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奋战到底。
据我所知,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是著名恐怖悬疑小说家史蒂芬•金的粉丝,下面我要侃的这部片子便是根据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翻拍的。
首先要表扬的是这部片子的名字翻译就很成功——shining译为《闪灵》,一个光线感强烈的词变成汉语之后,由于有了灵这个字一下子把恐怖的气氛营造出来了。
其次想说的是如果你现在去看这部电影,可能不会觉得恐怖,因为这是一部1980年的电影,希区柯克和库布里克的恐怖片的要素和技法都被后世的所有恐怖片模仿的太多了,所以很多场景你会很熟悉,但是相信我,这才是鼻祖。
史蒂芬的小说在电影界里历来是备受追捧的电影剧本。因为自己没看过小说版《闪灵》,所以不好做什么评论,但是听别人说,小说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因为史蒂芬把自己的情绪写进去了,所以结尾是积极向上的,最后是体现了亲情战胜邪恶的正义力量。但是电影里,导演库布里克是把自己一贯对于现实的忧郁灌入进去,把社会对于人性的折磨和毁灭表现出来。据说史蒂芬•金对拍成电影的《闪灵》不甚满意,这种情况十分类似于金庸对徐克的《东方不败》、周星驰的《鹿鼎记》、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的不认同,但就像我们谁也无法否定电影《东方不败》、《鹿鼎记》、《东邪西毒》的成功一样,《闪灵》无疑是库布里克最成功的电影作品之一。
补充要说的是本片主要演员只有三个,但那是三个怎样的演员啊!扮演父亲的杰克尼克尔森是老戏骨中的老戏骨,很多时候看着电影镜头里他一动不动的脸部特写,那种邪恶的眼神和表情(后来在蝙蝠侠里有再次看到),简直就是邪恶的根源。 扮演母亲的女演员长得恶难看,曾有网友戏称她才是影片中最恐怖的恐怖。但是她的演技绝对可以打五星,尤其是被杰克逼得后退的时候,以及被斧头劈门躲在厕所的时候,那表演真的是让人过目难忘啊!恐怖片里通常要摆放一个可爱的小孩子来做药引,通过折磨美好来增加悲剧感恐惧感,本片也不例外。那小演员演得很好,大部分的恐惧都是从他这里释放的,这个小孩的表演让我联想起前一阵子李婷老师借给看的另一部美国恐怖片《寂静岭》。
最后想说的是与其说电影《闪灵》带给我们恐怖,不如说恐怖本身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而《闪灵》只是将恐怖从我们的内心挖掘出来,给我们赤裸裸的展示。所以,人类真正的危机有时正是来自于自身,这部1980年上映的影片,到今天依然引起人们的深思?
本来文章写到此应该打住的,但前几个月李婷老师借给我一张片子,看后让我又有了继续唠叨的内容。仍然是根据美国恐怖大师史蒂芬•金的小说翻拍的同名电影《迷雾》,史蒂芬的小说在电影界里历来是备受追捧的电影剧本。原著我没有看过,所以在此没资格将电影与小说进行比较,我只能对这部号称2008最精彩的恐怖片谈一些观后感想。
封闭的超级市场,经久不散的迷雾,不知名的嗜血怪物......在孤绝恐惧中人类丧失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于是人心也从文明状态倒退回原始形态。
看多了美国灾难大片的朋友都已经习惯了老美固定的个人英雄主义模式,再危难、再恐怖的绝境中总会有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挺身而出,他力挽狂澜,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迎来光明的结局。如果你是抱着如此心态去看《迷雾》,那么我可以肯定本片的结尾对你而言会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迷雾》的厉害在于它创造了一个没有英雄、没有救世主,甚至没有任何机会的现实世界。 当迷雾来临时,故事里的人都按照“科学的理性”、“偏执的理性”、“爱的执着”、“宗教的狂热”四大行为模式指导着自己,给自己在无尽的迷雾中一丝安慰。作者史蒂芬•金或者导演德拉邦特根本不去想要告诉你你该站在哪条阵线可以确保你生存下去,他们只是告诉你,选择没有对错,结果证明一切,英雄也是要靠运气的。
其实史蒂芬•金也没啥新意,咱中国人关于这点早就有深刻的认识,诸如“成王败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均表达了人生无常的理念。照这个观点看,无论什么样的结局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打破了被观众广为接受的模式,英雄们总是会凭借巫婆式的强悍第六感做出正确的选择,尽管有些决定不那么令人信服,但结局为观众解答了为什么,因为他们还活着,因为他们获得了成功。也许有人会问,我和比尔盖茨都做IT,可为什么他成了世界首富,而我却破产了?也有人会问,我和章子怡是戏剧班的同窗,可为什么她成了国际影星,而我还在跑龙套?还有人会问,我的外貌、性格、能力一点儿也不比某某差,可为什么她嫁得金龟婿,而我还是孤家寡人地过活?行了,打住!快快打住!再问下去还真会钻牛角尖想不开撞南墙去了。是啊,我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但结局却迥然不同,这中间的差异我说或许只缘于大洋彼岸的一只蝴蝶轻轻扇了一下翅膀你能相信吗?我说怪只怪你投胎时没掐准点儿人家的命就是比你好你能接受吗?
无论你相不相信,接不接受,日子还是得一天天地过下去,或许下一秒就地球毁灭了呢?(汗!这有点扯远了,都是让电影《2012》给影响的。火山啊!地震啊!海啸啊!被拍飞啊!!!!)人生的乐趣和恐惧也许就在于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将要发生什么吧,所以人类对预知未来产生了那么强烈的渴望。明天会怎样?大家去看《2012》吧!(老婆,快来看上帝!)
简•奥斯汀,英国著名女小说家。20岁左右开始写作,一生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都是描述英国乡村里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自己则终身未婚。
简•奥斯汀最为大家熟悉,最受大家欢迎的作品估计应是这部《傲慢与偏见》了。(除了《傲》外,我个人还比较喜欢她的《劝导》和《艾玛》。)简•奥斯汀笔下的女主角一般都是殷实乡绅家的女儿,出落得标致可人,情感丰富而细腻。恋爱过程中或因门第家产的压力,或因小人谣言的阻挠,会让有情人吃点小苦头。不过道路虽然是曲折滴,但前途是光明滴,误会是可以用巧合来消除滴,恶人是可以花点钱来烫平滴,有情人是终能成眷属滴,结局一定是Happy滴。
每个读《傲慢与偏见》的未婚女孩都希望自己能有书中伊丽莎白的好运,遇到一个年轻英俊、家财万贯、善良深情,又带点骄傲个性的达西先生。可现实生活中达西先生很少,柯林斯牧师却不少,所以女孩们遇不见达西先生,随着岁数渐渐上去,纷纷嫁给柯林斯牧师了。
人生有时候是很无奈的,不管你再怎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就是没在灯火阑珊处,你怎么办?现实生活中的简•奥斯汀找到了写作这条无限接近幸福又无限接近自由的通道,她固然无法和强大的现实命运决裂,但谁也无法否定她的选择,以及她的作品。如果可以,我也希望成为简,成为那个比我整整早生了二百年,用一支妙笔勾画精彩人生的简;真爱绝不迫于时间、金钱、制度以及阶层,更不迫于生活。
看完BBC的《傲慢与偏见》发现95版之所以成为公认的经典之作,除了其剧情、对白、场景、服饰都严格遵循了原著外,还应归功于演员挑选的到位。剧中的伊丽莎白谈不上漂亮,但眼角眉梢透满灵气;饰达西的男演员已经有点年纪了,但只要往那里一站,高贵、傲慢的气质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酷就一个字。看到这里,我不得不岔开去说,前阵子看的电影《成为简•奥斯汀》最大的遗憾便是女主演海瑟薇太漂亮了,而且是那种大眼睛大嘴巴的摩登美,怎么看怎么不像终身未嫁的简•奥斯汀的样子。(汗!)
五一长假中的另一大收获是在扫荡碟店时淘到了英国BBC06版的《简爱》(又是BBC),BBC翻拍名著的最大特点便是尽可能地忠于原著,基于这一点注定了本片的成功。剧中饰演简爱的露丝.卫森虽是新人,但在镜头前收放自如,表现不俗。
可能是先入为主的缘故,相比BBC06版的《简爱》,我内心深处还是更喜欢美国70版的电影《简爱》。第一次看它的时候自己还是比片中进孤儿院的简爱更小的年纪呢!演罗切斯特的乔治.斯各特真是个伟大的演员!这里必须要顺带赞一下他主演的另一部电影——《巴顿将军》,可以说他本人已在影片中与巴顿将军融为一体了。据说,后来他患了精神病,在医院里他常对着一排排病床仿佛面对成千上万的士兵一般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这真是不疯魔不成戏啊!电影中演简爱的苏珊娜.约克虽然年龄明显大于小说中的人物,但那气质实在是太吻合了。
70版的《简爱》之所以会成为一部影响了我国60后,70后甚至80后的经典作品,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上译厂的成功译制。我曾说过自己最早是从收音机里“听”世界名著的,《简.爱》、《孤星血泪》、《巴黎圣母院》、《尼罗河上的惨案》......这些由上影译制厂配音的电影录音剪辑是我童年最好的文化启蒙老师。我始终固执地认为,再也不会涌现出像邱岳峰、李梓、苏秀、毕克、于鼎、童自荣、乔臻、丁建华、刘广宁......这样一批优秀敬业的配音演员了,有些人和事物属于辉煌过便再难超越的。在我脑海深处回响着一个男子深情的呼唤“简!简!简!”那是早已自杀的上译演员邱岳峰老师的声音,邱岳峰是那种可以把银幕人物的灵魂给抓住的配音演员,所以在看电影时你会产生一种错觉,片中的罗切斯特并没有被配音,他就应该是张口说中文的。李梓老师也好棒,那段“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的经典台词我至今仍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
五一淘到BBC06版《简爱》的同时还淘到了英国ITV96版的《爱玛》,又是一部根据简•奥斯汀的原著翻拍的作品。据说这个版本是基于1972年的BBC版本(怎么又是BBC?阴魂不散呢!?),将时间长度由原来的四个小时压缩到两个小时。虽然这样的大幅度砍杀使原作的精髓有所缺少,但总体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饰演爱玛的凯特.贝金塞尔为本片增色不少。比起在《珍珠港》里让人过目即忘的表演,凯特.贝金塞尔在《爱玛》中活泼、热情、坦诚,浑身洋溢着古典主义气质的美。
爱玛小姐是简•奥斯汀笔下命最好的姑娘,爱玛的父亲伍德豪斯先生是哈特菲尔德庄园的主人,所以我们的爱玛.伍德豪斯小姐有3万英镑的嫁妆,是《傲慢于偏见》中女主角的15倍呢。
故事开头爱玛正在为自己做成了一次大媒人而沾沾自喜,尝到成功喜悦的她染上了做媒的瘾,便又跃跃欲试地为身边好友史密斯小姐物色起如意郎君。不过这次她可没那么顺利了,不但拆散了史密斯小姐和马丁这对有情人,还乱点鸳鸯谱引出来一大堆麻烦纠纷,热心热肠过了头便是没心没肺了。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爱玛这种养尊处优、自以为是的大小姐,虽然她本质是好的,内心是善良的,但常常伤人于无形之中。就像我身边那两个家境最好的损友,大伙儿一起玩时她们常抢着买单,同时也对别人抢购打折商品的举动冷嘲热讽;言语上是一点儿也吃不得亏的,背地里是从不打人小报告的。和这样的人交朋友是要有一颗宽容心的,要做好他(她)在大庭广众之下突然让你下不了台的思想准备,但好在他(她)不是那种需要你时刻提防会在你背后捅刀子的小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通常都是损不足奉有余的,缺点不少的爱玛小姐最终嫁给了故事里成熟睿智、高尚心灵、家财万贯的奈特利先生。(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比达西先生还要棒的钻石王老五啊!老天瞎眼啊!)
我个人觉得把简•奥斯汀的原著翻拍得最成功的电影是《理智与情感》,即使再挑剔的奥迷们看了也不会失望。这应该归功于两个人:编剧艾玛•汤普森和导演李安。
要把厚厚的原著浓缩到两小时的影片里,那么如何删减原著就是对编剧最大的考验了。编剧艾玛•汤普森真是一个才女,很难得地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既讲明白了故事,又很好地保留了原作的神韵。她在删减中还适当地添加了一些犹如画龙点睛的小细节,使得影片神采飞扬。那年的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给她实在是众望所归。艾玛•汤普森的出色还在于三十六岁的她成功地扮演了影片中年方十九的姐姐埃丽诺。
很多人感叹东方的李安怎么会懂西方的简•奥斯汀,真的,李安能拍好《理智与情感》,你敢说斯皮尔伯格能拍好《红楼梦》?(汗!偶在瞎扯啥呀?!)但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位朋友说:“其实把理性的埃丽诺与感性的玛丽安换进《卧虎藏龙》,无非一个是俞秀莲,一个是玉娇龙。”这位朋友的眼光真不是一般的锐利啊!
温斯莱特(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露丝的扮演者)的古典美和当时的年纪使她非常适合《理智与情感》中妹妹玛丽安这个角色,尤其是那段失恋后她在风雨中吟诵着莎士比亚,和过去的感情诀别的戏,深情自然到一点也不让人感觉有做作之态。
两位男演员的台词都不多,但他们的表现都很出色。演爱德华的是休•格兰特,最早认识他是在英国电视剧《待到重逢时》里,(很多年前央视的午夜影院里放过的,好看得一塌糊涂,那首主题歌也很好听,所以多年来偶一直伸着脖子等它重放,可电视台咋就一直不满足群众的渴望呢?!)那时候的休•格兰特青春无敌啊!后来看他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再后来看他的《BJ》,感觉他是那种什么角色都能扛得下来的家伙。《待到》中气质高贵的恶少,《四个》中浑浑噩噩的糨糊桶,《理智》中表面笨拙内心丰富的爱德华,《诺》中老实巴交的好男人,《BJ》中的花心大萝卜......这些角色各不相同、差异巨大,但休•格兰特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令观众过目难忘。
演布兰登上校的艾伦•瑞克曼就是电影《哈利波特》中斯内普教授的扮演者,我的酷酷的坏坏的斯内普教授啊!(两眼放光状ing),《理智》一片中他可是痴心一片的角色。
我刚才列举了那么多翻拍影片想说明的就是:如果你想把原著翻拍成功的话,那么忠于原著是最简单也是最保险的方法。其实我并不是一个死忠派,要求翻拍的电影必须与原著丝丝入扣,前面我就赞赏过艾玛•汤普森对《理智与情感》的改编,但问题是现在像艾玛•汤普森这样有才华的编剧实在太少了,编剧修剪原著成功的前提是你这个编剧要先读懂原著作者。下面来看一个我们国内翻拍原著的例子。
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少有的重量级人物,你只要读一读他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就能感受到他带给你的震撼有多大。(不过我在肯定《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同时对他的新作《兄弟》却没一点儿好感。)
电影《活着》拍得相当成功,张艺谋在影片中加了一些讽刺的手法,例如:富贵一家怕女儿凤霞生孩子时会有危险,便从牛棚里拉来了被打倒的妇产科权威王教授。富贵好心买了热馒头给王教授吃,不料饿了好几天的王教授一口气吃了七个馒头,还喝了杯水,就在凤霞大出血的紧要关头,王教授噎昏过去了,可怜的凤霞一命呜呼。虽然这是原著里没有的情节,但加在影片中一点也不突兀,可见导演是完全理解作家的思想的。
要做到这点可真不容易!要知道,许多翻拍的电影往往会将原著的思想内容误度或阉割。最典型的例子,比如电影《面纱》,改编自毛姆的同名小说。说句良心话这是一部拍得不错的电影,节奏感把握正确,服装、音乐、摄影无可挑剔,爱德华.诺顿与娜奥米.沃茨的表演自然流畅,就连镜头不多的黄秋生、夏雨也令人过目难忘。可问题在于电影与小说要阐述的思想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其差距简直就是南辕北辙。如果将原著定义为一部深刻探讨女性成长觉醒历程的艺术杰作,那么翻拍的电影只不过是一个落入俗套的爱情故事,徒留原著的一层躯壳,而彻底丢失了原著的灵魂。
反回来再说说电影《活着》里的演员,葛优、牛奔、姜武三个男人出色的表演唱成功了这台戏。牛奔,没得说,老戏骨子了。而葛优是属于那种演啥像啥的主儿,当年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这又是一部将原著翻拍得很成功的电影),张国荣的程蝶衣用任何语言去夸赞都是苍白的,整部影片中能在哥哥精湛的演技前飙飙戏的也只有演戏霸袁四爷的葛优了。
前面列举的电影《理智与情感》、《活着》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小修小改,我也看过在原著身上大刀阔斧手术的,最成功的例子便是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翻拍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了。虽然我是阿太的铁杆粉丝,但我不得不说电影改编得比小说更精彩,节奏更紧凑,人物更丰满。至尽仍记得波罗每次被别人误认为是法国人时扯着嗓子大叫“比利时!比利时!”时的神情。啊!我亲爱的密斯特波罗啊!我对您真是迷死忒了!(晕ing)那部片子里的演员都是一些国际影星,整部影片用“群星璀璨”来形容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但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比这些国际影星更璀璨的是为他们配音的上译厂的演员们。我这里有一份此剧的配音名单:波罗——毕克、雷斯上校——邱岳峰、林内特——李梓、杰基——刘广宁、塞蒙道尔——乔榛、路易斯——丁建华、奥特伯恩太太——苏秀、范斯库勒太太——赵慎之、彭宁顿——胡庆汉、弗格森——童自荣、贝斯那——于鼎......星光灿烂到一塌糊涂啊!(我两眼冒火星,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啊!抽风状ing)
将阿太的小说翻拍得很成功的电影还有两部——《东方快车谋杀案》和《阳光下的罪恶》,主角依旧是那位留着一口漂亮的法国小胡子的爱偷听别人谈话的比利时侦探波罗先生。
小时候第一次见到托尔斯泰老爷爷的那四大本砖头似的《战争与和平》,立马被拍晕了,其后遗症便是令我至今都不能下决心去读完这部旷世巨著,但根据原著拍摄的同名电影我倒是认认真真看过两部。
一部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拍摄的由亨利•方达、奥黛丽•赫本主演的《战争与和平》。
另一部是由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分四集,共六个多小时。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美国版将一部气势恢弘的名著改编成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去掉了太多历史背景,太多深沉的思考,太多战争场面,让几个主要人物尤其是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的性格发展都没有了根基,来得有些莫名其妙。这一方面,除了电影时间短,容量有限外,我总觉得,天性乐观到几近没心没肺的美国人在理解那种既深沉又敏感,既理性又感性的俄罗斯性格方面恐怕是存在先天障碍的。
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充分调动了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以恢宏的气势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再现了十九世纪初俄法战争的宏大画面,那场面即使放到今天也可以与《指环王》媲美。演员的外形和气质都很符合原著,特别是里面的娜塔莎,温润美丽,活泼善良,我认为比美国版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娜塔莎更有说服力,本片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也是主演之一。难怪该片能获得1969年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该片的配音亦是上海译制片厂的经典之作。我最喜欢片中为安德烈公爵的配音,杨成纯老师淡淡的声音高贵、理性、自然、干净,生动地刻画出这个俄罗斯贵族的心路历程。
如果还要让我举出一个将巨著成功搬上银幕的例子,那我就一定要说说根据托尔金的《魔戒》翻拍成的《指环王》了。《指环王》让我和好友结界、风雷益去电影院看了六次(三部,每部一遍原版一遍配音。)走出影院还闲不过瘾,又去买了未删剪版的《指环王》全套碟片抱回家继续“复习”。
也许有人会说:那部片子是靠特技取胜的,片中一大半是特技。对!特技在《指环王》三部曲中是占了极大的比重,但我们看到的所有特技都非常具有实感,毫不张扬,没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反而和剧情有珠联璧合的功效,为电影增添了更多神秘,大气的感觉。
我国不少“著名”导演曾酸溜溜地说:给我同样的资金,我也能整出同样的大片。我靠!朋友,怎样有钱是个问题,有了钱怎么花也是问题。你以为人家的大片就是只靠钱堆出来的吗?这就好比一个农民以为穿上一套阿玛尼就能成为绅士般幼稚可笑,抱歉,偶打这样的比方丝毫没有瞧不起农民兄弟的意思,因为同理反证,一个绅士也不是扎上了白羊肚儿头巾就立马会变身为山药蛋的。
爱极了此片中的摄影,山谷的霍比特小镇,恬静得如同世外桃源,镜头缓缓移动,如同天使的眼。当精灵公主带着佛罗多策马狂奔时,镜头俯瞰,追随,狂野如火,灵动如风。同样精彩的段落还有烽火台燃起了战斗的信号,对抗邪恶的希望之火在整个中土大地上脉脉相传。摄影的角度全是拉得广广的,从高空俯拍,在广袤流转的山脉间,跨过大江大河,星点的火光一束接一束,不停有回应。记得当年我在影院里一边看得热血沸腾一边不甘心地叫骂:烽火传信可是咱中华民族的专利啊!!!!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指环王》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会回答:在失去所有希望之后寻找希望的故事。当所有的希望都破灭的时候,继续坚持,就会看到阳光。当所有的希望都破灭的时候,擦干眼泪,就会露出微笑。如果没有阳光,我要笑的比阳光还耀眼。
对于这样成功的作品我说再多的赞美之词都是空洞贫乏的,接下来就让我引用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佛罗多与山姆的台词来和大家共勉吧。注意!这段台词原著里是没有的,完全是编剧们原创的,这就是优秀编剧的闪光之处,忠于原著的同时还要升华原著。
Frodo: I can’t do this, Sam.
Sam: I know. It’s all wrong. By rights, we shouldn’t even be here. But we are. It’s like in the great stories, Mr. Frodo. The ones that really mattered. Full of darkness and danger they were. And sometimes you didn’t want to know the end. because how could the end be happy? How could the world go back to the way it was when so much bad had happened?
But in the end, it’s only a passing thing ,this shadow. Even darkness must pass. A new day will come. And when the sun shines, it will shine out the clearer. Those were the stories that stayed with you that meant something. Even if you were too small to understand why. But I think, Mr. Frodo, I do understand. I know now.
Fold in those stories had lots of chances of turning back, only they didn’t. They kept going because they were holding on to something.
Frodo: What are we holding on to Sam?
Sam: There is some good in this world, Mr. Frodo. And it’s worth fighting for.
佛罗多:我办不到。
山姆:我知道。这不公平。我们本来就不该来。但是我们来了。这就像我们听过的精彩故事,歌颂伟大的事迹,充满了黑暗和危险。有时你不想知道结局。因为怎么可能有快乐结局?发生这么多可怕的事情,这世界怎么可能回到从前?但是最后可怕的阴影,终究会消失。就连黑暗也会消失。崭新的一天将会来临。太阳也会散发更明亮的光芒。这才是让人永生难忘,意义非凡的感人故事。纵使你太年轻不明白为什么,但是我想我明白了。我现在明白了。这些故事里的主角有很多机会半途而废,但是他们并没有。他们决定勇往直前,因为他们抱着一种信念。
佛罗多:我们抱着什么信念?
山姆:这世上存在着某些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奋战到底。
据我所知,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是著名恐怖悬疑小说家史蒂芬•金的粉丝,下面我要侃的这部片子便是根据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翻拍的。
首先要表扬的是这部片子的名字翻译就很成功——shining译为《闪灵》,一个光线感强烈的词变成汉语之后,由于有了灵这个字一下子把恐怖的气氛营造出来了。
其次想说的是如果你现在去看这部电影,可能不会觉得恐怖,因为这是一部1980年的电影,希区柯克和库布里克的恐怖片的要素和技法都被后世的所有恐怖片模仿的太多了,所以很多场景你会很熟悉,但是相信我,这才是鼻祖。
史蒂芬的小说在电影界里历来是备受追捧的电影剧本。因为自己没看过小说版《闪灵》,所以不好做什么评论,但是听别人说,小说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因为史蒂芬把自己的情绪写进去了,所以结尾是积极向上的,最后是体现了亲情战胜邪恶的正义力量。但是电影里,导演库布里克是把自己一贯对于现实的忧郁灌入进去,把社会对于人性的折磨和毁灭表现出来。据说史蒂芬•金对拍成电影的《闪灵》不甚满意,这种情况十分类似于金庸对徐克的《东方不败》、周星驰的《鹿鼎记》、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的不认同,但就像我们谁也无法否定电影《东方不败》、《鹿鼎记》、《东邪西毒》的成功一样,《闪灵》无疑是库布里克最成功的电影作品之一。
补充要说的是本片主要演员只有三个,但那是三个怎样的演员啊!扮演父亲的杰克尼克尔森是老戏骨中的老戏骨,很多时候看着电影镜头里他一动不动的脸部特写,那种邪恶的眼神和表情(后来在蝙蝠侠里有再次看到),简直就是邪恶的根源。 扮演母亲的女演员长得恶难看,曾有网友戏称她才是影片中最恐怖的恐怖。但是她的演技绝对可以打五星,尤其是被杰克逼得后退的时候,以及被斧头劈门躲在厕所的时候,那表演真的是让人过目难忘啊!恐怖片里通常要摆放一个可爱的小孩子来做药引,通过折磨美好来增加悲剧感恐惧感,本片也不例外。那小演员演得很好,大部分的恐惧都是从他这里释放的,这个小孩的表演让我联想起前一阵子李婷老师借给看的另一部美国恐怖片《寂静岭》。
最后想说的是与其说电影《闪灵》带给我们恐怖,不如说恐怖本身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而《闪灵》只是将恐怖从我们的内心挖掘出来,给我们赤裸裸的展示。所以,人类真正的危机有时正是来自于自身,这部1980年上映的影片,到今天依然引起人们的深思?
本来文章写到此应该打住的,但前几个月李婷老师借给我一张片子,看后让我又有了继续唠叨的内容。仍然是根据美国恐怖大师史蒂芬•金的小说翻拍的同名电影《迷雾》,史蒂芬的小说在电影界里历来是备受追捧的电影剧本。原著我没有看过,所以在此没资格将电影与小说进行比较,我只能对这部号称2008最精彩的恐怖片谈一些观后感想。
封闭的超级市场,经久不散的迷雾,不知名的嗜血怪物......在孤绝恐惧中人类丧失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于是人心也从文明状态倒退回原始形态。
看多了美国灾难大片的朋友都已经习惯了老美固定的个人英雄主义模式,再危难、再恐怖的绝境中总会有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挺身而出,他力挽狂澜,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迎来光明的结局。如果你是抱着如此心态去看《迷雾》,那么我可以肯定本片的结尾对你而言会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迷雾》的厉害在于它创造了一个没有英雄、没有救世主,甚至没有任何机会的现实世界。 当迷雾来临时,故事里的人都按照“科学的理性”、“偏执的理性”、“爱的执着”、“宗教的狂热”四大行为模式指导着自己,给自己在无尽的迷雾中一丝安慰。作者史蒂芬•金或者导演德拉邦特根本不去想要告诉你你该站在哪条阵线可以确保你生存下去,他们只是告诉你,选择没有对错,结果证明一切,英雄也是要靠运气的。
其实史蒂芬•金也没啥新意,咱中国人关于这点早就有深刻的认识,诸如“成王败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均表达了人生无常的理念。照这个观点看,无论什么样的结局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打破了被观众广为接受的模式,英雄们总是会凭借巫婆式的强悍第六感做出正确的选择,尽管有些决定不那么令人信服,但结局为观众解答了为什么,因为他们还活着,因为他们获得了成功。也许有人会问,我和比尔盖茨都做IT,可为什么他成了世界首富,而我却破产了?也有人会问,我和章子怡是戏剧班的同窗,可为什么她成了国际影星,而我还在跑龙套?还有人会问,我的外貌、性格、能力一点儿也不比某某差,可为什么她嫁得金龟婿,而我还是孤家寡人地过活?行了,打住!快快打住!再问下去还真会钻牛角尖想不开撞南墙去了。是啊,我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但结局却迥然不同,这中间的差异我说或许只缘于大洋彼岸的一只蝴蝶轻轻扇了一下翅膀你能相信吗?我说怪只怪你投胎时没掐准点儿人家的命就是比你好你能接受吗?
无论你相不相信,接不接受,日子还是得一天天地过下去,或许下一秒就地球毁灭了呢?(汗!这有点扯远了,都是让电影《2012》给影响的。火山啊!地震啊!海啸啊!被拍飞啊!!!!)人生的乐趣和恐惧也许就在于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将要发生什么吧,所以人类对预知未来产生了那么强烈的渴望。明天会怎样?大家去看《2012》吧!(老婆,快来看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