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一)——“随便走走”的重要性
一晃,到伦敦住下已然一个半月了,虽然这里又多雨、食物又不好吃,但有多到数不清的美术馆、画廊和博物馆,还有从来不停歇一浪接一浪的展览、show、workshop等等活动,完全可以弥补那些缺点,让我觉着真是高过原来的预期。
其实伦敦是个比起旅游更适合长住的地方。旅游的时候只会去些最大名气的地方像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等,但其实伦敦很多的好是在细水长流之处——像是走累了随处可歇脚的大大小小公园、Brick Lane满墙满墙的高水准涂鸦与各文化美食、周末Columbia Market物美价廉的鲜花集市、每周五各大美术馆博物馆的夜间开放、许许多多在其他地方难以学到的有趣的短期课程(比如我最近在学文艺复新时期绘画和波斯陶瓷,有趣至极)......
离开香港之前,对伦敦是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期待的,因为旅行的时候已经去过几次,所以以为不会觉得很新鲜。另外还有一点是,我不太敢对新去的地方抱有太大期望——十年多前我怀揣着许多愿想只身一人到香港,从第一天就开始失望,我以为是自己还没能发现它的好、应该给多些时间,谁知一住就是十年,竟然也没能把这样的感受给扭转过来。我最青春的十年就这样留在了香港,眼见它一点一点走向落寞与荒诞,本以为离开的时候会感慨万千,可谁知真是一点多余感受都无,上了飞机就一路睡到了英国,离开了就离开了,遗憾?不舍?后悔?挂念? 竟然统统全无。原来与一个城市之间的关系有时与人一样,缘分深浅可以天差地别,无关时间的长度,而更关乎那段时间的深度。
所以来到伦敦后,对于自己“大致都过得很开心”这种状态反而有点受宠若惊,以至于一度怀疑这是否是“新鲜期”,但至少到现在我还是保持着这样的状态。我仔细想了想,这里让我觉得很舒坦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到了伦敦以后我把散步的习惯找了回来,这是在香港如何也很难办到的(可以类比上海的人民广场)——到处都十分拥挤的城市基本连想要用自己的速度走路都不太可能,你要是走太快就要撞倒前面人,走太慢就要被后面的人踩鞋跟,还要随时应付左右擦肩而过的人、注意不被撞肩——这种感觉实在太糟了,看到美丽的景色、橱窗不能停下来慢慢欣赏,路过想要快点逃开的地方不能加快速度离去,那是种十分不自由、被迫融入随大流步调的压抑。
而伦敦,与京都一样,是个适合散步的城市,到处走走都会有值得看的东西——日落的泰晤士河、首饰店窗口中正在制作银饰的工匠、地铁站里高水准的音乐演奏、不知名的小画廊的前卫展览,还有逛累了随时能在路边的小咖啡店坐坐(而不是千篇一律只有starbucks或pacific coffee这样连锁的咖啡店),或者在随处都是的公园中跟鸽子们一起晒晒太阳。
这样“随便走走”的意义,在于没有任何的目的性,不是为了去购物或消费、也不是为了去公司或见客户,只是纯粹的让自己感受与这个城市静静相处的一段时光,让自己好好看看这个地方、这些人,然后再向内反观自己的内心。我对一个地方感受的深浅,就是从这样的时光中得来的。
想起年少时候在上海,还是上中学那会儿,跟小男朋友几乎每周五都去安福路和五原路那块儿闲逛,那时候真是没什么钱,那条路上也没有任何的大商场,所以真的只是闲逛,两边高大的梧桐盖日,不太宽也不窄的马路走起来很舒服,路边有老奶奶搬个凳子出来在光亮里做针线活,矮矮的房子前大妈大叔们拉着家常,还有些门面不起眼的小店,订制皮鞋、花店、手工布包之类。走到安福路的尽头,可以在小电影院里看一部老片子,电影院本身也是老洋房,咯吱咯吱地走上狭窄的木楼梯、穿过一边有着大窗户的过道,仿佛走在谁的家里。
离开上海那么多年,对家乡的回忆逐渐精简成了满是梧桐树的安静街道,在那些街道的闲逛时光里藏着各种记忆,初恋的、与闺蜜一起的、还有独自一人的,或者甚至是与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的。
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样能够随便走走的属性其实十分重要。而其实这跟城市规划很有关系,那些看不见的权利操纵者想要把这个城市建设成为什么目的服务?人行街道是否够宽、一路上的风景和建筑是有趣多样的还是千篇一律都变成了大商场?这个城市是适宜大部分人居住和生活的,还是只便利有钱阶级、妥协甚至牺牲了普通市民享受空间和自由行走的舒适度?人们是否只能通过消费才能“买”来空间和舒适?
我曾经见过一张六十年代香港铜锣湾的照片,那简直堪比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各种欧式建筑散落在美丽的维港海岸线上,可现在呢,所有旧时洋房被推倒、海湾被填平,拥挤的街道上起了一座又一座千篇一律的大商场和写字楼,然后还见缝插针地再不断造高楼,直到抬头都见不到完整的天空。如今每次回上海,感觉也是越变越像香港,每一区都在不断地造大型商场、写字楼、酒店,仿佛从此以后休闲时光只能在大商场里消费度过。
我不是个激进的人,但正因为这样我更看重那些单纯属于自己的空间与时光,还有那些能够提供这样空间和时光的行走的地方。一个人不可能总是能够随时远走旅行的,所以居住的城市更需要有让人能够闲逛、打开感官的环境。
有时候真是怀念京都的“哲学之道”、“宁宁之道”、以及各种安静的小巷,还有各种隐蔽的噄茶店。那是一个整个城市都适合散步的地方。不过幸好伦敦也有此类性质,从海德公园到Green Park到St James' Park,三个紧接着的大公园几乎贯穿了市中心。我查了下自己手机上的"Health",每天步行距离在这个月飙升到了11.59km,以前在香港呢?5.6km,才勉强一半呢。哦对,所以我忘说了,能闲逛的另一个大好处就是超减肥,嗯,向着20岁的体重回归吧:)
其实伦敦是个比起旅游更适合长住的地方。旅游的时候只会去些最大名气的地方像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等,但其实伦敦很多的好是在细水长流之处——像是走累了随处可歇脚的大大小小公园、Brick Lane满墙满墙的高水准涂鸦与各文化美食、周末Columbia Market物美价廉的鲜花集市、每周五各大美术馆博物馆的夜间开放、许许多多在其他地方难以学到的有趣的短期课程(比如我最近在学文艺复新时期绘画和波斯陶瓷,有趣至极)......
离开香港之前,对伦敦是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期待的,因为旅行的时候已经去过几次,所以以为不会觉得很新鲜。另外还有一点是,我不太敢对新去的地方抱有太大期望——十年多前我怀揣着许多愿想只身一人到香港,从第一天就开始失望,我以为是自己还没能发现它的好、应该给多些时间,谁知一住就是十年,竟然也没能把这样的感受给扭转过来。我最青春的十年就这样留在了香港,眼见它一点一点走向落寞与荒诞,本以为离开的时候会感慨万千,可谁知真是一点多余感受都无,上了飞机就一路睡到了英国,离开了就离开了,遗憾?不舍?后悔?挂念? 竟然统统全无。原来与一个城市之间的关系有时与人一样,缘分深浅可以天差地别,无关时间的长度,而更关乎那段时间的深度。
所以来到伦敦后,对于自己“大致都过得很开心”这种状态反而有点受宠若惊,以至于一度怀疑这是否是“新鲜期”,但至少到现在我还是保持着这样的状态。我仔细想了想,这里让我觉得很舒坦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到了伦敦以后我把散步的习惯找了回来,这是在香港如何也很难办到的(可以类比上海的人民广场)——到处都十分拥挤的城市基本连想要用自己的速度走路都不太可能,你要是走太快就要撞倒前面人,走太慢就要被后面的人踩鞋跟,还要随时应付左右擦肩而过的人、注意不被撞肩——这种感觉实在太糟了,看到美丽的景色、橱窗不能停下来慢慢欣赏,路过想要快点逃开的地方不能加快速度离去,那是种十分不自由、被迫融入随大流步调的压抑。
而伦敦,与京都一样,是个适合散步的城市,到处走走都会有值得看的东西——日落的泰晤士河、首饰店窗口中正在制作银饰的工匠、地铁站里高水准的音乐演奏、不知名的小画廊的前卫展览,还有逛累了随时能在路边的小咖啡店坐坐(而不是千篇一律只有starbucks或pacific coffee这样连锁的咖啡店),或者在随处都是的公园中跟鸽子们一起晒晒太阳。
这样“随便走走”的意义,在于没有任何的目的性,不是为了去购物或消费、也不是为了去公司或见客户,只是纯粹的让自己感受与这个城市静静相处的一段时光,让自己好好看看这个地方、这些人,然后再向内反观自己的内心。我对一个地方感受的深浅,就是从这样的时光中得来的。
想起年少时候在上海,还是上中学那会儿,跟小男朋友几乎每周五都去安福路和五原路那块儿闲逛,那时候真是没什么钱,那条路上也没有任何的大商场,所以真的只是闲逛,两边高大的梧桐盖日,不太宽也不窄的马路走起来很舒服,路边有老奶奶搬个凳子出来在光亮里做针线活,矮矮的房子前大妈大叔们拉着家常,还有些门面不起眼的小店,订制皮鞋、花店、手工布包之类。走到安福路的尽头,可以在小电影院里看一部老片子,电影院本身也是老洋房,咯吱咯吱地走上狭窄的木楼梯、穿过一边有着大窗户的过道,仿佛走在谁的家里。
离开上海那么多年,对家乡的回忆逐渐精简成了满是梧桐树的安静街道,在那些街道的闲逛时光里藏着各种记忆,初恋的、与闺蜜一起的、还有独自一人的,或者甚至是与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的。
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样能够随便走走的属性其实十分重要。而其实这跟城市规划很有关系,那些看不见的权利操纵者想要把这个城市建设成为什么目的服务?人行街道是否够宽、一路上的风景和建筑是有趣多样的还是千篇一律都变成了大商场?这个城市是适宜大部分人居住和生活的,还是只便利有钱阶级、妥协甚至牺牲了普通市民享受空间和自由行走的舒适度?人们是否只能通过消费才能“买”来空间和舒适?
我曾经见过一张六十年代香港铜锣湾的照片,那简直堪比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各种欧式建筑散落在美丽的维港海岸线上,可现在呢,所有旧时洋房被推倒、海湾被填平,拥挤的街道上起了一座又一座千篇一律的大商场和写字楼,然后还见缝插针地再不断造高楼,直到抬头都见不到完整的天空。如今每次回上海,感觉也是越变越像香港,每一区都在不断地造大型商场、写字楼、酒店,仿佛从此以后休闲时光只能在大商场里消费度过。
我不是个激进的人,但正因为这样我更看重那些单纯属于自己的空间与时光,还有那些能够提供这样空间和时光的行走的地方。一个人不可能总是能够随时远走旅行的,所以居住的城市更需要有让人能够闲逛、打开感官的环境。
有时候真是怀念京都的“哲学之道”、“宁宁之道”、以及各种安静的小巷,还有各种隐蔽的噄茶店。那是一个整个城市都适合散步的地方。不过幸好伦敦也有此类性质,从海德公园到Green Park到St James' Park,三个紧接着的大公园几乎贯穿了市中心。我查了下自己手机上的"Health",每天步行距离在这个月飙升到了11.59km,以前在香港呢?5.6km,才勉强一半呢。哦对,所以我忘说了,能闲逛的另一个大好处就是超减肥,嗯,向着20岁的体重回归吧:)
didi_wu
(New York City, United States)
Be a maker. Coincidentia oppositorum. *Just in case, insta: didi_sy...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