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孔相机之暗角
暗角是针孔摄影的一大特色。简单来说暗角是由于底片周边曝光不足而产生的。造成这种曝光不足的原因如图:
这是底片平置时光线传播的示意图,可见光线通过针孔由路径A到达底片的距离小于由路径B所需的距离。正是由于这一差异直接导致了底片整体曝光的不均匀,其规律是由中心至边角成放射状曝光率递减。
消除暗角的方法如图:
这是底片成圆弧形放置时的示意图,成圆弧状摆放的底片使得光线通过针孔时路径A和路径B所需的距离一致,从而达到消除暗角的效果。
但是,当光线直射入针孔时即光线走路径A时的通光量是整个针孔的圆面积,而光线走路径B时由于入射角度问题通光量只相当于针孔圆半径等长的长半轴的椭圆面积的通光量(好绕口),且随入射角度增加而通光量递减。因此暗角依然存在。
因此,二次消除暗角的方法如图:
将底片成椭圆圆弧放置,使其中间稍远而两端稍近。通过这样的布置来调和曝光不均匀的现象以达到消除暗角的目的。
原文:Advanced Pinhole Camera
意义:在小片幅的针孔相机里这样摆放底片的意义不大。一来小片幅的暗角不明显,曝光不均匀程度较低;二来如此设计使得相机机身难以小型化,且增加设计难度。但是在大片幅针孔相机中这样的设计却很管用。因为在为了提高成像质量而使用诸如120之类的底片或在追求超广角或“全景”效果而增加底片长度时,增加成像面积的同时也加重了局部曝光不均匀的现象,使得整体成像质量反而下降(中间过曝,四角欠曝)。所以使用椭圆圆弧放置底片应该可以克服这一缺陷,或可通过调节圆弧适当形成暗角。
疑问:底片成弧线形放置成像不会畸变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天试试看再说吧。
![]() |
这是底片平置时光线传播的示意图,可见光线通过针孔由路径A到达底片的距离小于由路径B所需的距离。正是由于这一差异直接导致了底片整体曝光的不均匀,其规律是由中心至边角成放射状曝光率递减。
消除暗角的方法如图:
![]() |
这是底片成圆弧形放置时的示意图,成圆弧状摆放的底片使得光线通过针孔时路径A和路径B所需的距离一致,从而达到消除暗角的效果。
但是,当光线直射入针孔时即光线走路径A时的通光量是整个针孔的圆面积,而光线走路径B时由于入射角度问题通光量只相当于针孔圆半径等长的长半轴的椭圆面积的通光量(好绕口),且随入射角度增加而通光量递减。因此暗角依然存在。
因此,二次消除暗角的方法如图:
![]() |
将底片成椭圆圆弧放置,使其中间稍远而两端稍近。通过这样的布置来调和曝光不均匀的现象以达到消除暗角的目的。
原文:Advanced Pinhole Camera
意义:在小片幅的针孔相机里这样摆放底片的意义不大。一来小片幅的暗角不明显,曝光不均匀程度较低;二来如此设计使得相机机身难以小型化,且增加设计难度。但是在大片幅针孔相机中这样的设计却很管用。因为在为了提高成像质量而使用诸如120之类的底片或在追求超广角或“全景”效果而增加底片长度时,增加成像面积的同时也加重了局部曝光不均匀的现象,使得整体成像质量反而下降(中间过曝,四角欠曝)。所以使用椭圆圆弧放置底片应该可以克服这一缺陷,或可通过调节圆弧适当形成暗角。
疑问:底片成弧线形放置成像不会畸变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天试试看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