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记 10.12-10.18
2015.10.12-18
虽然开学已经第五周了,但鉴于十一结束才回校报道,于我还是第一个完整的一周。
周一早上的课,四个大四和零星八九个大三学生,排的是50人容量的教室,大家和老师隔着三排空座,谨慎观望着。开课的是个原先做生理的教授,后来经过几年的空窗期终于成功转型到认知神经科学。最逗的是上学期选过生物系的一门课,课程名字几乎一模一样,两位清华的教授和一位北大的教授合开。三人风格迥异,领我们入门讲最基本的神经系统的老师是清华工物系出身后来转读生物的,讲的都是比较基础的内容,一条一条很清楚(最震惊的是发现神经元竟然是以概率方式发放电位的)。讲运动系统的老师则喜欢讲融合,上课讲着讲着就开启了讨论课模式。北大的那位风格最为突出,实验设计和结果都不过是零星品咂的小食,研究者们的八卦故事才是正餐的开始。但终究不得不说,上学期写作业写到感觉系统时,参考的还是大一时这位做生理的教授简洁精要的课件。
下午的音乐剧精读忘了开课时间,又不知怎么登不上学校的课表,联系室友无音讯。刚骑车回到寝室打算去取课表,撞见室友出门。排的是100人容量的教室,二三十人的课容量。老师齐腰的长发扎在头顶,转头的时候总觉得下一秒钟那束不太粗的辫子就能甩成鞭子,把所有人卷起来塞进嘴里。
周二上午在补计量的作业。
下午去听马普所的一个研究员讲启发式在决策中的应用。这是个一共四讲的短期课程,第一讲的时候我还在高铁上,第二讲是fast-and-frugal tree和信号检测论的结合。周二是第三讲,大概太无聊我已经不太记得了(翻了下笔记是judgement by sequential adjustment)。第四讲在周四。周五的第二讲非常之有趣,属于那种两个理论都很成熟,但几乎很难想到它们之间能有什么关系的有趣,结果是个还挺有意思的对于启发式算法的优化。后来下课顺带和系里的老师聊了下毕设的事情,我说我想做最优停时问题(secretary problem),她说这个题目把握不大可能太难。下周四写完程序、拟个开题报告看看能不能说服她。
周三,和我同时间出发的包裹寄到了。北京到上海的包裹竟然比信件要快将近一周。
下午去上计量,150人的教室,50人的课容量,零零星星坐了十几二十个人的样子。女老师,和原先看到的照片相比果真显得苍老了很多,但还是很漂亮的!OLS、多元回归,数学推导完讲直观的解释,比想象中讲得好很多。
周四早上在看fMRI,去年组会时读的fMRI原理里面的拉莫静动频率、扭矩什么的都忘得差不多了。那时推导过一遍公式,现在好像也就只能记得个大概的关系。也罢也罢,没什么记性的反正。
下午是启发式在决策中的应用的最后一讲,大概说的是群体决定在什么情况下是最好的。评判方式限定在简单平均,用美国橄榄球的预测数据和城市人口比较问题(是一套二选一的题目,让被试判断哪个城市的人口更多)这两套数据得出了两种人群对特定问题回答正确率的分布(拟合到了beta分布),然后在两种情况下跑模型,看随机抽取多少人时,平均他们的回答得到正确答案的期望除以平均所有人的回答得到正确答案的期望最高。最后大致是一个efficiency of nine的结论。
马普所的这个组对生态理性(ecological rationality)的贯彻真心是彻头彻尾,不惜花大把时间处理实际数据而对实验室数据保持一定的谨慎。话说回来,总觉得欧洲大陆(Zurich的decision science组除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思路和模式总体来说和北美全然不同。马普所的很多项目结题就一篇文章,写了四五年,理论、模型、实验室实验、现实世界数据都召唤好了发一篇领域里几乎前无古人后不知道有没有来者的文章,然后把这个项目结掉换一个甚至都不一定有关系的课题再重头来过,又是四五年。简直就是以不停地写博士论文的状态发文章。
然后是指挥与合唱的课。还蛮逗的,几乎是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不协调感。
周五上午在写各种报销材料。
下午去影像中心看了下fMRI的机子。那天冷凝系统坏了在抢修,所以没开。但强磁体还是强磁体,3T啊……
晚上和室友去看了小王子,定格动画那部分简直无法更赞。
周六是高中校庆。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在校门口的花坛摆一圈橙子……据说大家最后都没去拿橙子。
这周美双停课,换到了之后的某一周周日补。上午在看万火归一,下午在看complex adaptive systems,晚上看了会儿Georgetown的恐怖主义和反恐,然后把这周马原的选择题做了。离上一次听到文图闭馆赶大家回家的广播已经快两年了,竟然还加了英文。
周日理材料、扫描、寄成绩种种。终于找到了zotero之前罢工的原因,因为换了个Dropbox所以原先的路径错了。问题是当初设定的时候是用command直接创建的软链接,查了半天论坛上的解决方法最后把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都改了才解决。
这周剩下的零散时间在玩桥牌。因为规则和八十分差不太多,所以玩得一样渣。被对手以翻倍的叫牌方式嘲笑实在记忆犹新。
虽然开学已经第五周了,但鉴于十一结束才回校报道,于我还是第一个完整的一周。
周一早上的课,四个大四和零星八九个大三学生,排的是50人容量的教室,大家和老师隔着三排空座,谨慎观望着。开课的是个原先做生理的教授,后来经过几年的空窗期终于成功转型到认知神经科学。最逗的是上学期选过生物系的一门课,课程名字几乎一模一样,两位清华的教授和一位北大的教授合开。三人风格迥异,领我们入门讲最基本的神经系统的老师是清华工物系出身后来转读生物的,讲的都是比较基础的内容,一条一条很清楚(最震惊的是发现神经元竟然是以概率方式发放电位的)。讲运动系统的老师则喜欢讲融合,上课讲着讲着就开启了讨论课模式。北大的那位风格最为突出,实验设计和结果都不过是零星品咂的小食,研究者们的八卦故事才是正餐的开始。但终究不得不说,上学期写作业写到感觉系统时,参考的还是大一时这位做生理的教授简洁精要的课件。
下午的音乐剧精读忘了开课时间,又不知怎么登不上学校的课表,联系室友无音讯。刚骑车回到寝室打算去取课表,撞见室友出门。排的是100人容量的教室,二三十人的课容量。老师齐腰的长发扎在头顶,转头的时候总觉得下一秒钟那束不太粗的辫子就能甩成鞭子,把所有人卷起来塞进嘴里。
周二上午在补计量的作业。
下午去听马普所的一个研究员讲启发式在决策中的应用。这是个一共四讲的短期课程,第一讲的时候我还在高铁上,第二讲是fast-and-frugal tree和信号检测论的结合。周二是第三讲,大概太无聊我已经不太记得了(翻了下笔记是judgement by sequential adjustment)。第四讲在周四。周五的第二讲非常之有趣,属于那种两个理论都很成熟,但几乎很难想到它们之间能有什么关系的有趣,结果是个还挺有意思的对于启发式算法的优化。后来下课顺带和系里的老师聊了下毕设的事情,我说我想做最优停时问题(secretary problem),她说这个题目把握不大可能太难。下周四写完程序、拟个开题报告看看能不能说服她。
周三,和我同时间出发的包裹寄到了。北京到上海的包裹竟然比信件要快将近一周。
下午去上计量,150人的教室,50人的课容量,零零星星坐了十几二十个人的样子。女老师,和原先看到的照片相比果真显得苍老了很多,但还是很漂亮的!OLS、多元回归,数学推导完讲直观的解释,比想象中讲得好很多。
周四早上在看fMRI,去年组会时读的fMRI原理里面的拉莫静动频率、扭矩什么的都忘得差不多了。那时推导过一遍公式,现在好像也就只能记得个大概的关系。也罢也罢,没什么记性的反正。
下午是启发式在决策中的应用的最后一讲,大概说的是群体决定在什么情况下是最好的。评判方式限定在简单平均,用美国橄榄球的预测数据和城市人口比较问题(是一套二选一的题目,让被试判断哪个城市的人口更多)这两套数据得出了两种人群对特定问题回答正确率的分布(拟合到了beta分布),然后在两种情况下跑模型,看随机抽取多少人时,平均他们的回答得到正确答案的期望除以平均所有人的回答得到正确答案的期望最高。最后大致是一个efficiency of nine的结论。
马普所的这个组对生态理性(ecological rationality)的贯彻真心是彻头彻尾,不惜花大把时间处理实际数据而对实验室数据保持一定的谨慎。话说回来,总觉得欧洲大陆(Zurich的decision science组除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思路和模式总体来说和北美全然不同。马普所的很多项目结题就一篇文章,写了四五年,理论、模型、实验室实验、现实世界数据都召唤好了发一篇领域里几乎前无古人后不知道有没有来者的文章,然后把这个项目结掉换一个甚至都不一定有关系的课题再重头来过,又是四五年。简直就是以不停地写博士论文的状态发文章。
然后是指挥与合唱的课。还蛮逗的,几乎是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不协调感。
周五上午在写各种报销材料。
下午去影像中心看了下fMRI的机子。那天冷凝系统坏了在抢修,所以没开。但强磁体还是强磁体,3T啊……
晚上和室友去看了小王子,定格动画那部分简直无法更赞。
周六是高中校庆。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在校门口的花坛摆一圈橙子……据说大家最后都没去拿橙子。
这周美双停课,换到了之后的某一周周日补。上午在看万火归一,下午在看complex adaptive systems,晚上看了会儿Georgetown的恐怖主义和反恐,然后把这周马原的选择题做了。离上一次听到文图闭馆赶大家回家的广播已经快两年了,竟然还加了英文。
周日理材料、扫描、寄成绩种种。终于找到了zotero之前罢工的原因,因为换了个Dropbox所以原先的路径错了。问题是当初设定的时候是用command直接创建的软链接,查了半天论坛上的解决方法最后把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都改了才解决。
这周剩下的零散时间在玩桥牌。因为规则和八十分差不太多,所以玩得一样渣。被对手以翻倍的叫牌方式嘲笑实在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