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灵和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
精灵是浪漫主义艺术的一大主题,来自上古传说里的一种超自然精神力量。精灵是自然之灵,且高度人格化。他们和中国的妖精不同,不是自某棵树,某个动物修炼而来,抑或是他们的化身,他们更类似于整个自然精神的化身,可以操纵土地的肥力,控制万物的长势,童话里经常出现的譬如藤蔓忽然伸长,大树忽然长大,作物一夜之间硕果累累都是他们的杰作。但精灵并不总是好的,他们的形象始终在正邪之间变化,他们有人性,所以也会有情感,有时冲动了做坏事那是免不了的,表现好了,给大地带来生机,给农民带来收成,表现不好了,就让庄稼枯萎,万物凋零,也可以让人死。
最有名的写精灵的作品要数歌德的叙事诗《魔王》,其实照理应该是翻译成精灵王,但因为精灵在这首诗里带点邪气,所以一般都译为魔王。献上这首诗拙译如下:
魔王
歌德
谁在这寒夜的风中骑行?
是个孩子,还有他父亲。
父亲把男孩拥在他臂弯,
他将他抱牢,给他温暖。
“我的孩子,你怎么藏起脸颊?”
“看,爸爸,你没看到魔王吗?
那魔王穿着斗篷,戴着王冠。”
“我的孩子,那是山间的雾岚。”
“来,可爱的孩子,走吧,和我一起!
我带你玩有趣的游戏;
海边有五颜六色的花儿绽放,
我的母亲还有金灿灿的衣裳。”
“爸爸,爸爸,你没听到吗,
那魔王悄声承诺我的话!”
安静,安静点,我的孩子;
是风在吹动干枯的叶子。
“乖巧的男孩,要不要跟我一起?
我的女儿们会好好招待你;
我的女儿们领跳今夜的舞场,
歌唱,舞蹈,摇着你进入梦乡。
“爸爸,爸爸,你没看到那儿吗,
昏暗的地方站着魔王的女儿啊!”
“孩子,孩子,我看的清楚:
那只是几颗灰暗的柳树。”
“我爱你,爱你诱惑的身体;
如果你不从,我就要使用武力。”
“爸爸,爸爸,他已经抓住了我!
那魔王就要害我!”
父亲心惊胆寒,快马加鞭,
他把呜咽的孩子拥在胸前,
疲惫,焦急,终于回到家里;
而他臂弯里的孩子,已经断了气。
这首诗的灵感来自赫尔德的叙事诗《魔王的女儿们》,这首诗的内容是魔王的女儿们在跳舞,一个叫Oluf的不幸男子正好骑马路过,可能因为他长得帅,被魔王的女儿们用各种方法诱惑他和她们一起跳舞。但因为Oluf 明天要办婚礼,所以必须回家,就把她们都拒绝了,因此惹恼了她们,被她们下咒搞死。
歌德这首诗周边很多,因为整首诗黑暗而紧张,很适合配图,这首诗的题材历来受到各种画家和插画家的青睐。比如晚期浪漫主义画家Moritz von Schwind,这位画家专画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体裁的绘画,当然也不会放过歌德这首诗了,他的画作《魔王》经常作为配图出镜,现藏于慕尼黑Schack美术馆:
这幅画似乎尚未完成,还有画家为下一步深化打的轮廓线。但基本已经差不多了,孩子把自己的脸紧紧的靠在父亲的肩上,不敢回头去看,马儿飞奔,两人衣襟在疾风中飞动,四周的草木也被风吹向一个方向。后面魔王一身白袍,气势凌人,伸出手来正要抓住男孩。柳树后面是魔王的女儿们,她们衣着妖治,所在之处,有缤纷的花绽放,手里还持着花环,翩翩起舞。这是精灵女的标准形象,以凸显其自然,诱惑,美丽的一面。中间柳树干枯的树干形如鬼魅,有狰狞之态,和道路两旁风中的乱枝一起渲染阴森恐怖的气氛。
Moritz von Schwind的画叙事性强,氛围的渲染比起弗里德里希那一圈浪漫主义画家就稍弱了,同样的题材,弗里德里希的好友卡鲁斯的画可以算是真·浪漫主义:
画中魔王仍然是从雾气中化出,而魔王的女儿们则呈现为半透明的身体,同时从两边逼向飞奔的马,类似的形态同时逼向中间,产生紧张感。为了形成这种魔幻的紧张感,卡鲁斯牺牲了柳树作为魔女载体的情节。这个题材的画作最登峰造极的还是要数俄罗斯浪漫主义画家Julius von Klever的,和其他俄罗斯大师一样,毕业于圣彼得堡美院,后在美院当教授,曾在德国活动过一段时间。他对光影的表现力很是惊人:
细细观察一下,图中的雾气隐约露出魔王的形态,一双大手从马后面伸向孩子,手几乎和人一般大了,柳树张牙舞爪,化身为魔王的女儿,非常恐怖。可惜因为过于追求对柳树的写实,牺牲了魔王女儿们的美貌,毕竟一般认为女性精灵都是美貌的妖女。
除了绘画,这种大热的题材,艺术歌曲大王舒伯特肯定也是不甘落后,他为歌德写首诗谱曲一首:
舒伯特,魔王,土豆网
舒伯特,魔王 ,youtube
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童话很是发达,精灵的主题在德国作家Tieck的童话作品《精灵》整体的描述了精灵的魔幻世界。其实故事很简单,就是俩孩子不听妈妈的话跑到林子里去,结果晚上在树林里发现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宫殿。一个精灵小孩领他们进去,里面有好看的植物,水果也格外甜。小孩子们目瞪口呆,受到了极大的诱惑,甚至说要当精灵,不想回去了,受诱惑的孩子,也算是童话里的老梗了。孩子玩了两天后就回去了,结果回到人间一问,竟然已经过了七年…童话里有大量精灵生活的描写,还写到精灵的王后无比美丽,身穿金衣,这个可能是从歌德诗中借用的梗。还有就是他们精灵族的神乃是凤凰,二十年要下凡一次,浴火重生,凤凰下凡,会栖到树上,然后精灵们会围着树成一圈舞蹈。
围成圈舞蹈的精灵,也是极常见的绘画主题,Moritz von Schwind就画了这个主题的画《月光下的精灵》,亦藏于慕尼黑的Schack美术馆。
精灵们一般晚上活动,在缥缈的夜雾中围成一圈绕着一棵树跳舞,月光,夜雾,精灵都是很诗意玄幻的画面元素。同样的题材,瑞典浪漫主义画家August Malmström也有极美的作品:
他笔下的精灵极富动感,呈半透明状加强玄幻感,和卡鲁斯对精灵的处理类似。注意一下水塘边的植物和水面的处理,他对月光的光影表现可以和俄罗斯浪漫主义大师们一战。
参考:
Der Erlkönig,歌德,原文
Die Elfen,Ludwig Tieck,原文
Erlkönigs Tochter,赫尔德,原文
最有名的写精灵的作品要数歌德的叙事诗《魔王》,其实照理应该是翻译成精灵王,但因为精灵在这首诗里带点邪气,所以一般都译为魔王。献上这首诗拙译如下:
魔王
歌德
谁在这寒夜的风中骑行?
是个孩子,还有他父亲。
父亲把男孩拥在他臂弯,
他将他抱牢,给他温暖。
“我的孩子,你怎么藏起脸颊?”
“看,爸爸,你没看到魔王吗?
那魔王穿着斗篷,戴着王冠。”
“我的孩子,那是山间的雾岚。”
“来,可爱的孩子,走吧,和我一起!
我带你玩有趣的游戏;
海边有五颜六色的花儿绽放,
我的母亲还有金灿灿的衣裳。”
“爸爸,爸爸,你没听到吗,
那魔王悄声承诺我的话!”
安静,安静点,我的孩子;
是风在吹动干枯的叶子。
“乖巧的男孩,要不要跟我一起?
我的女儿们会好好招待你;
我的女儿们领跳今夜的舞场,
歌唱,舞蹈,摇着你进入梦乡。
“爸爸,爸爸,你没看到那儿吗,
昏暗的地方站着魔王的女儿啊!”
“孩子,孩子,我看的清楚:
那只是几颗灰暗的柳树。”
“我爱你,爱你诱惑的身体;
如果你不从,我就要使用武力。”
“爸爸,爸爸,他已经抓住了我!
那魔王就要害我!”
父亲心惊胆寒,快马加鞭,
他把呜咽的孩子拥在胸前,
疲惫,焦急,终于回到家里;
而他臂弯里的孩子,已经断了气。
这首诗的灵感来自赫尔德的叙事诗《魔王的女儿们》,这首诗的内容是魔王的女儿们在跳舞,一个叫Oluf的不幸男子正好骑马路过,可能因为他长得帅,被魔王的女儿们用各种方法诱惑他和她们一起跳舞。但因为Oluf 明天要办婚礼,所以必须回家,就把她们都拒绝了,因此惹恼了她们,被她们下咒搞死。
歌德这首诗周边很多,因为整首诗黑暗而紧张,很适合配图,这首诗的题材历来受到各种画家和插画家的青睐。比如晚期浪漫主义画家Moritz von Schwind,这位画家专画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体裁的绘画,当然也不会放过歌德这首诗了,他的画作《魔王》经常作为配图出镜,现藏于慕尼黑Schack美术馆:
![]() |
Moritz von Schwind, 1860 |
这幅画似乎尚未完成,还有画家为下一步深化打的轮廓线。但基本已经差不多了,孩子把自己的脸紧紧的靠在父亲的肩上,不敢回头去看,马儿飞奔,两人衣襟在疾风中飞动,四周的草木也被风吹向一个方向。后面魔王一身白袍,气势凌人,伸出手来正要抓住男孩。柳树后面是魔王的女儿们,她们衣着妖治,所在之处,有缤纷的花绽放,手里还持着花环,翩翩起舞。这是精灵女的标准形象,以凸显其自然,诱惑,美丽的一面。中间柳树干枯的树干形如鬼魅,有狰狞之态,和道路两旁风中的乱枝一起渲染阴森恐怖的气氛。
Moritz von Schwind的画叙事性强,氛围的渲染比起弗里德里希那一圈浪漫主义画家就稍弱了,同样的题材,弗里德里希的好友卡鲁斯的画可以算是真·浪漫主义:
![]() |
Carl Gustav Carus, 1789-1869 |
画中魔王仍然是从雾气中化出,而魔王的女儿们则呈现为半透明的身体,同时从两边逼向飞奔的马,类似的形态同时逼向中间,产生紧张感。为了形成这种魔幻的紧张感,卡鲁斯牺牲了柳树作为魔女载体的情节。这个题材的画作最登峰造极的还是要数俄罗斯浪漫主义画家Julius von Klever的,和其他俄罗斯大师一样,毕业于圣彼得堡美院,后在美院当教授,曾在德国活动过一段时间。他对光影的表现力很是惊人:
![]() |
Julius von Klever, 1887 |
细细观察一下,图中的雾气隐约露出魔王的形态,一双大手从马后面伸向孩子,手几乎和人一般大了,柳树张牙舞爪,化身为魔王的女儿,非常恐怖。可惜因为过于追求对柳树的写实,牺牲了魔王女儿们的美貌,毕竟一般认为女性精灵都是美貌的妖女。
除了绘画,这种大热的题材,艺术歌曲大王舒伯特肯定也是不甘落后,他为歌德写首诗谱曲一首:
舒伯特,魔王,土豆网
舒伯特,魔王 ,youtube
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童话很是发达,精灵的主题在德国作家Tieck的童话作品《精灵》整体的描述了精灵的魔幻世界。其实故事很简单,就是俩孩子不听妈妈的话跑到林子里去,结果晚上在树林里发现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宫殿。一个精灵小孩领他们进去,里面有好看的植物,水果也格外甜。小孩子们目瞪口呆,受到了极大的诱惑,甚至说要当精灵,不想回去了,受诱惑的孩子,也算是童话里的老梗了。孩子玩了两天后就回去了,结果回到人间一问,竟然已经过了七年…童话里有大量精灵生活的描写,还写到精灵的王后无比美丽,身穿金衣,这个可能是从歌德诗中借用的梗。还有就是他们精灵族的神乃是凤凰,二十年要下凡一次,浴火重生,凤凰下凡,会栖到树上,然后精灵们会围着树成一圈舞蹈。
围成圈舞蹈的精灵,也是极常见的绘画主题,Moritz von Schwind就画了这个主题的画《月光下的精灵》,亦藏于慕尼黑的Schack美术馆。
![]() |
Moritz von Schwind, 1860 |
精灵们一般晚上活动,在缥缈的夜雾中围成一圈绕着一棵树跳舞,月光,夜雾,精灵都是很诗意玄幻的画面元素。同样的题材,瑞典浪漫主义画家August Malmström也有极美的作品:
![]() |
August Malmström, 1866 |
他笔下的精灵极富动感,呈半透明状加强玄幻感,和卡鲁斯对精灵的处理类似。注意一下水塘边的植物和水面的处理,他对月光的光影表现可以和俄罗斯浪漫主义大师们一战。
参考:
Der Erlkönig,歌德,原文
Die Elfen,Ludwig Tieck,原文
Erlkönigs Tochter,赫尔德,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