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出的手链
上个月,一朋友趁着假期外出旅游,回来时便带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礼物给我,其中包括一条手链,由碧绿色的瓷珠相串而成,很具民族风韵。还来不及仔细的端倪,朋友便将它戴至我的手上,然后开始向我讲诉她这次旅行的种种事迹,我便一直微笑细听着。可回家后,终究还是把它给取了下来,放至一个盒子里,只因为觉得平日里也很少穿民族类的服饰,故搭配起来也就很少用到,何不好好的珍藏起来做个纪念就好。
直至前些日,因为下雨天的原因,晚上早早就躺在床上,习惯性地拿着手机刷着空间的好友动态,那似乎成为了我与一些朋友联系的仅有方式,并用这样的方式强加告诉自己并未退出他们的生活。手在屏幕上不停的往下拉动着,朋友A的一条说说在“加载更多”后出现在我的视线内。“亲爱的,你还记得么?”下边配了一张戴着手链的照片。咋一看,便以为又是为了某段感情而怀旧感伤来着,便也没想多加评论。可直到那张照片已经划过了屏面后,我才突然觉得那张照片中的手链有几分熟悉。于是便又匆匆的回到那个界面,将它点开。棕色的线绳一道道缠绕着,线法虽简单,却也不失精致。线绳上边还点缀着三颗颜色不一的珠子。一颗米白的色泽上却让一条黑色的条纹将其圈出一处黄色的晕圈,而另一颗,相对于淡雅的白,它却显然更加深沉,可以说它是深蓝,但又总觉得一种色泽对于它而言过于简单,仿佛深蓝之中又隐约了一种神秘的紫色,让人捉摸不透。而位于这两颗之间的另一颗珠子,似乎将它们中和的恰到好处,宛如是在那淡淡的白色之中慢慢浸透出的湛蓝,,然后由深至浅的蔓延开。看着定格在照片中的这串手链,记忆不由得穿到了那年的北京一角。逼狭的巷道,错落有致的石板路,以及那青灰色的建筑,宛然使得傍晚中的南锣鼓巷更具古韵,让人心生静谧。而那些躺在小小木匣中的手链,就在悄然之间蹦入我的眼帘。
离开北京回家的那天,朋友A 特地请假接我。将手链拿出来给她的那一刻,或许是因为脱离那种环境氛围的原因,我竟觉得那手链不再那么起眼,甚至开始觉得她可能不会喜欢,便心生犹豫。正在这时,她夺过手中的手链,“给我的么,很好看啊。”我点了点头,“搭配民族裙可能会好些”,我轻声的回答道,内心却是极其的不确定。但她脸上的笑容却在那一刻打断了我所有的猜想。或许,友情就是如此,不在于收到的东西精致与否,而是你在异地,却依将她记起。
后来,因为一些家庭的原因,她便在还未高考前就去到沿海城市开始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而我则继续为着那场考试苦苦奋斗着。在两个不同的城市,我们偶尔会在周末的时候打打电话,聊聊天,她为我鼓劲加油,而我则静静地倾听着她的现状,友情就这样不淡不深的维系着。后来,离分开的那天越来越来远,离高考却是越来越来近,我们的联系相对于一开始分离时,终究还是渐渐少去了。终于有一天,她在留言板上留言问我:时间和距离可怕么?依旧记得几天后看到这条留言时,心里泛起的阵阵的酸楚。但我还是坚定的回复到:对于某些人来说,距离和时间确实是可怕的,但对于某些人而言,它们并不可怕。并在那时,我坚信我们定会是后者。再后来,我拿着并不理想的成绩来到了一所的大学,而她也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相处人群,我们的话题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少,有时,犹豫很久要不要发信息聊聊,可还是卡在了那句
“最近还好吗?”
“还可以,你呢?”
“恩恩,一样。”
于是,对话就在不自觉间僵持住了,直到后来,为了避免尴尬,双方总会默契的说出:“我还有点事,下次聊。”这个决定似乎在那一刻都已成为一种解脱,令人无比的轻松。于是,我们终于在渐渐的淡出彼此的生活。直到看到这张照片,那一刻,本想在下边回复一句:“当然记得。”可打出那几个字时,我自己都犹豫了,我怕那那条手链或许根本就不是我送出的那条,毕竟几年的时间下来,我只是觉得它熟悉,但却已没有勇气肯定。于是,终究还是把那些字一一的删去了。但我知道,我不能就此当做没看见,如果是我当初送的那条,那她看到我的来访,却没有回答她的问题,那种失落感我可想而知。在两难之下,我终于突然想起,她曾和我说过,八月份会回来,眼看这就八月了,我便在下边问了句:“还回来么?”之后便把那张图片保存了下来,看了一遍又一遍,但终究还是不能确定。直到第二天,我再次回到她的空间,看到了下面其他的评论,其中,一个朋友评论说,当然记得。那一刻,我才确定那条手链是我送出的,因为当时买的时候,我也给那个朋友带了一条。她回复说,她都有戴在身边。那一刻, 我感动,但也同样惭愧。别人说,它很漂亮,很精致,她却又在回复中说,是的,但那份心更重要。可是,那一刻,我都不知道当初的那份心是不是依然没有被取代。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讽刺的可笑。曾经,你为了一个人,跑遍大街小巷,就为了找到一件适合她的礼物,可多年以后,当她带着那个礼物出现在你的面前,问你是否还记得时,你却反倒不确定了。
直至前些日,因为下雨天的原因,晚上早早就躺在床上,习惯性地拿着手机刷着空间的好友动态,那似乎成为了我与一些朋友联系的仅有方式,并用这样的方式强加告诉自己并未退出他们的生活。手在屏幕上不停的往下拉动着,朋友A的一条说说在“加载更多”后出现在我的视线内。“亲爱的,你还记得么?”下边配了一张戴着手链的照片。咋一看,便以为又是为了某段感情而怀旧感伤来着,便也没想多加评论。可直到那张照片已经划过了屏面后,我才突然觉得那张照片中的手链有几分熟悉。于是便又匆匆的回到那个界面,将它点开。棕色的线绳一道道缠绕着,线法虽简单,却也不失精致。线绳上边还点缀着三颗颜色不一的珠子。一颗米白的色泽上却让一条黑色的条纹将其圈出一处黄色的晕圈,而另一颗,相对于淡雅的白,它却显然更加深沉,可以说它是深蓝,但又总觉得一种色泽对于它而言过于简单,仿佛深蓝之中又隐约了一种神秘的紫色,让人捉摸不透。而位于这两颗之间的另一颗珠子,似乎将它们中和的恰到好处,宛如是在那淡淡的白色之中慢慢浸透出的湛蓝,,然后由深至浅的蔓延开。看着定格在照片中的这串手链,记忆不由得穿到了那年的北京一角。逼狭的巷道,错落有致的石板路,以及那青灰色的建筑,宛然使得傍晚中的南锣鼓巷更具古韵,让人心生静谧。而那些躺在小小木匣中的手链,就在悄然之间蹦入我的眼帘。
离开北京回家的那天,朋友A 特地请假接我。将手链拿出来给她的那一刻,或许是因为脱离那种环境氛围的原因,我竟觉得那手链不再那么起眼,甚至开始觉得她可能不会喜欢,便心生犹豫。正在这时,她夺过手中的手链,“给我的么,很好看啊。”我点了点头,“搭配民族裙可能会好些”,我轻声的回答道,内心却是极其的不确定。但她脸上的笑容却在那一刻打断了我所有的猜想。或许,友情就是如此,不在于收到的东西精致与否,而是你在异地,却依将她记起。
后来,因为一些家庭的原因,她便在还未高考前就去到沿海城市开始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而我则继续为着那场考试苦苦奋斗着。在两个不同的城市,我们偶尔会在周末的时候打打电话,聊聊天,她为我鼓劲加油,而我则静静地倾听着她的现状,友情就这样不淡不深的维系着。后来,离分开的那天越来越来远,离高考却是越来越来近,我们的联系相对于一开始分离时,终究还是渐渐少去了。终于有一天,她在留言板上留言问我:时间和距离可怕么?依旧记得几天后看到这条留言时,心里泛起的阵阵的酸楚。但我还是坚定的回复到:对于某些人来说,距离和时间确实是可怕的,但对于某些人而言,它们并不可怕。并在那时,我坚信我们定会是后者。再后来,我拿着并不理想的成绩来到了一所的大学,而她也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相处人群,我们的话题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少,有时,犹豫很久要不要发信息聊聊,可还是卡在了那句
“最近还好吗?”
“还可以,你呢?”
“恩恩,一样。”
于是,对话就在不自觉间僵持住了,直到后来,为了避免尴尬,双方总会默契的说出:“我还有点事,下次聊。”这个决定似乎在那一刻都已成为一种解脱,令人无比的轻松。于是,我们终于在渐渐的淡出彼此的生活。直到看到这张照片,那一刻,本想在下边回复一句:“当然记得。”可打出那几个字时,我自己都犹豫了,我怕那那条手链或许根本就不是我送出的那条,毕竟几年的时间下来,我只是觉得它熟悉,但却已没有勇气肯定。于是,终究还是把那些字一一的删去了。但我知道,我不能就此当做没看见,如果是我当初送的那条,那她看到我的来访,却没有回答她的问题,那种失落感我可想而知。在两难之下,我终于突然想起,她曾和我说过,八月份会回来,眼看这就八月了,我便在下边问了句:“还回来么?”之后便把那张图片保存了下来,看了一遍又一遍,但终究还是不能确定。直到第二天,我再次回到她的空间,看到了下面其他的评论,其中,一个朋友评论说,当然记得。那一刻,我才确定那条手链是我送出的,因为当时买的时候,我也给那个朋友带了一条。她回复说,她都有戴在身边。那一刻, 我感动,但也同样惭愧。别人说,它很漂亮,很精致,她却又在回复中说,是的,但那份心更重要。可是,那一刻,我都不知道当初的那份心是不是依然没有被取代。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讽刺的可笑。曾经,你为了一个人,跑遍大街小巷,就为了找到一件适合她的礼物,可多年以后,当她带着那个礼物出现在你的面前,问你是否还记得时,你却反倒不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