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张老板北大以及其他
楼下天天嗡嗡嗡真是太痛苦了。明明睡很早但是却腰酸背痛,我确信这回不是床垫的问题,明明都已经换了非常美好的羊毛褥子,还铺上了深蓝色贡缎的床单。(啊我爱蓝色……*抒情*)明明家都已经被我弄得很美好,却因为噪音的问题而不能在家里稳稳当当呆着。人生真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啊……就有些颓废。不过没有气馁……我才不会,被亚健康所打败呢~
昨天和蕾蕾去看了张老板在北大的讲座,其实是有点为北大情结跑去的。为什么一定要跑到北大去看张老板。我好像一直没有承认过,对北大的怨念。高中的时候唐老和母上大概都对我考去北大有着那么一点期望的,或者不是她们有,其实,是我有。最后非常衰地上了北广,虽然看起来也还过得去,以前的同学都觉得很不错,嘛只有天和我自己晓得我按藏在心底的对北大的怨念……初中开始就想要考北大的新闻(个么那个时候根本不晓得新闻最牛的并不是北大,就晓得北大是我想上的学校,新闻是我想念的专业罢了)
一直对北大有崇拜情结,也往往被北大毕业的牛人们那种自信所迷惑闪了眼睛。后来想想北大和北广毕业生的牛B轰轰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只不过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再后来才发现,这种牛B轰轰的反面是另一些层面上相当的不自信,不自信到甚至不能直面自己的缺失。北大有很多有才气的人,北广有很多聪明到不行的小孩儿。可是就是这些才子和聪明滑头们后来带给我的失望也是相当的。(包括我自己性格里的某些面向)他们都把才气和聪明消耗到了什么鬼地方?
昨天去听张悬的讲座才觉得,虽然毕业的学校多少都会在我们身上打下痕迹,但这的确没什么好执迷的。重要的不是你念的是什么样的学校,虽然那个作为背景来说是无法忽视的,但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毕业的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张悬说,她奶奶是北大第四届的毕业生,我相信如果不是这样的家庭她要成为一个如此多思而话痨并且“难搞”的张悬也很难,但是仍觉得,不是每个书香官员家庭都能够孕育张悬哦,重点是,十几岁高中都没有毕业的焦安溥,后来自己选择了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张悬。
晚饭的时候我对蕾蕾说,我对张悬的热恋期已经过去,也许因为已经熟悉了所以平稳了。不过应该还会持续好一段时间喜欢她的歌词罢,那种让我处于似懂非懂之间的张力。那种处于白话和晦涩之间的张力。不会让我腻烦。回到家重新听《喜欢》、听她喜欢的张雨生的《我期待》,觉得某一个执迷的阶段又在慢慢过去。又在慢慢从某一个过去中毕业。又回到了,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期待又有些微恐惧。
对于自己的家庭背景,困扰了好多好多年,每次看过去的时候还是头痛,那些世俗所太过认同和太过不认同的东西,都得我自己一点一点地去消化它,找到自己去面对、与之共处的方式。曾经好想放弃自我,就臣服于这种安全感的建设就算了。而内心拉扯的我终究是做不到。所以这条路就会变得彷徨踟蹰而困难重重。
不过这又没有什么,反正人生就是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对于这个,我已经有所觉悟了。
终于可以不带情绪地内心宁静地哼完《喜欢》,完全贯彻了其中的感情,这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友人问我,如果知道后来是这样的结局,当时还会这样选择么?我还是那个答案,会的,北某人从来都不曾后悔过。腐朽的事物之上会有新生,这是北某人信任的生命规律。反观人生里面臣服于安全感需要的选择,才让我时不时地有憾意。虽然安全感是必需的,我还是希望以后这种不从属于想要,而从属于需要的选择可以更少一点。(希望复杂的宠爱自己可以不逃避也不承受,找到自己的方式处理和面对。)
在这样的分裂里面,寻找的是一种融合。
---------------------------------------------------------------------------------------------------------
张悬重点说了《牡蛎》、《南国》、《关于》和《城市》,恰恰是这张专辑里面我最喜欢的几首。(还有一首是《爱,新年》)那个关于牡蛎和南国是不是一对的提问后来被张悬唬弄成了一个冷笑话。陈珊妮最讨厌装B的大学生了,这样比较起来张老板还是体贴与温柔的。(于是在我这里她又夹在公主和老师之间了)
有一次在出租车上面听到《牡蛎》,没放完司机切台了。牡蛎实在是在说我们这些用冷硬的外壳装“裤”来伪装自己、然而却心肠柔软迷茫的城市青年……
《南国》,台北生长的张悬送给“北漂”的人们。所以又是写给我的,(无赖地笑~)这首歌在普罗大众中共鸣最多,大概因为北京这个城市也被像我这样的城市移民充斥了吧。
《关于》,她说,是给自己爱的人,爱着的亲人,爱过的人。这样说来她比我想像得更宽容和严苛。能够贯彻《喜欢》是多么美妙的事。如果有一天我也能贯彻《关于我爱你》,不仅仅是对自我,也是对他人就好了。我还是没有很好地学会怎么去爱亲人,以及更深层次的,亲人以外的人。有时候观察着CC和蕾蕾还是会觉得免不了自卑。
《城市》,她说了“而我爱你 我不因你而什么”,她说如果有人能够觉得有一句歌词有共鸣,它就达成了使命。我也觉得《城市》很白话,但仍然不容易懂得。喜欢的就是这几个可以做排比句的。过去的我太容易因为爱而去把自我消融在对方的世界里面了,这正是我想要学习的,爱自己和爱别人的态度。
昨天和蕾蕾去看了张老板在北大的讲座,其实是有点为北大情结跑去的。为什么一定要跑到北大去看张老板。我好像一直没有承认过,对北大的怨念。高中的时候唐老和母上大概都对我考去北大有着那么一点期望的,或者不是她们有,其实,是我有。最后非常衰地上了北广,虽然看起来也还过得去,以前的同学都觉得很不错,嘛只有天和我自己晓得我按藏在心底的对北大的怨念……初中开始就想要考北大的新闻(个么那个时候根本不晓得新闻最牛的并不是北大,就晓得北大是我想上的学校,新闻是我想念的专业罢了)
一直对北大有崇拜情结,也往往被北大毕业的牛人们那种自信所迷惑闪了眼睛。后来想想北大和北广毕业生的牛B轰轰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只不过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再后来才发现,这种牛B轰轰的反面是另一些层面上相当的不自信,不自信到甚至不能直面自己的缺失。北大有很多有才气的人,北广有很多聪明到不行的小孩儿。可是就是这些才子和聪明滑头们后来带给我的失望也是相当的。(包括我自己性格里的某些面向)他们都把才气和聪明消耗到了什么鬼地方?
昨天去听张悬的讲座才觉得,虽然毕业的学校多少都会在我们身上打下痕迹,但这的确没什么好执迷的。重要的不是你念的是什么样的学校,虽然那个作为背景来说是无法忽视的,但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毕业的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张悬说,她奶奶是北大第四届的毕业生,我相信如果不是这样的家庭她要成为一个如此多思而话痨并且“难搞”的张悬也很难,但是仍觉得,不是每个书香官员家庭都能够孕育张悬哦,重点是,十几岁高中都没有毕业的焦安溥,后来自己选择了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张悬。
晚饭的时候我对蕾蕾说,我对张悬的热恋期已经过去,也许因为已经熟悉了所以平稳了。不过应该还会持续好一段时间喜欢她的歌词罢,那种让我处于似懂非懂之间的张力。那种处于白话和晦涩之间的张力。不会让我腻烦。回到家重新听《喜欢》、听她喜欢的张雨生的《我期待》,觉得某一个执迷的阶段又在慢慢过去。又在慢慢从某一个过去中毕业。又回到了,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期待又有些微恐惧。
对于自己的家庭背景,困扰了好多好多年,每次看过去的时候还是头痛,那些世俗所太过认同和太过不认同的东西,都得我自己一点一点地去消化它,找到自己去面对、与之共处的方式。曾经好想放弃自我,就臣服于这种安全感的建设就算了。而内心拉扯的我终究是做不到。所以这条路就会变得彷徨踟蹰而困难重重。
不过这又没有什么,反正人生就是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对于这个,我已经有所觉悟了。
终于可以不带情绪地内心宁静地哼完《喜欢》,完全贯彻了其中的感情,这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友人问我,如果知道后来是这样的结局,当时还会这样选择么?我还是那个答案,会的,北某人从来都不曾后悔过。腐朽的事物之上会有新生,这是北某人信任的生命规律。反观人生里面臣服于安全感需要的选择,才让我时不时地有憾意。虽然安全感是必需的,我还是希望以后这种不从属于想要,而从属于需要的选择可以更少一点。(希望复杂的宠爱自己可以不逃避也不承受,找到自己的方式处理和面对。)
在这样的分裂里面,寻找的是一种融合。
---------------------------------------------------------------------------------------------------------
张悬重点说了《牡蛎》、《南国》、《关于》和《城市》,恰恰是这张专辑里面我最喜欢的几首。(还有一首是《爱,新年》)那个关于牡蛎和南国是不是一对的提问后来被张悬唬弄成了一个冷笑话。陈珊妮最讨厌装B的大学生了,这样比较起来张老板还是体贴与温柔的。(于是在我这里她又夹在公主和老师之间了)
有一次在出租车上面听到《牡蛎》,没放完司机切台了。牡蛎实在是在说我们这些用冷硬的外壳装“裤”来伪装自己、然而却心肠柔软迷茫的城市青年……
《南国》,台北生长的张悬送给“北漂”的人们。所以又是写给我的,(无赖地笑~)这首歌在普罗大众中共鸣最多,大概因为北京这个城市也被像我这样的城市移民充斥了吧。
《关于》,她说,是给自己爱的人,爱着的亲人,爱过的人。这样说来她比我想像得更宽容和严苛。能够贯彻《喜欢》是多么美妙的事。如果有一天我也能贯彻《关于我爱你》,不仅仅是对自我,也是对他人就好了。我还是没有很好地学会怎么去爱亲人,以及更深层次的,亲人以外的人。有时候观察着CC和蕾蕾还是会觉得免不了自卑。
《城市》,她说了“而我爱你 我不因你而什么”,她说如果有人能够觉得有一句歌词有共鸣,它就达成了使命。我也觉得《城市》很白话,但仍然不容易懂得。喜欢的就是这几个可以做排比句的。过去的我太容易因为爱而去把自我消融在对方的世界里面了,这正是我想要学习的,爱自己和爱别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