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思考力
在物质世界中,人们通过结构来认识物质。结构构成了世界,人们也是不断地通过对时时间结构的认识来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和体验。(于是有了比例、布局、搭配等说法)
在思维世界,人们同样通过结构来认识事物、认识其中的规律和美,同行与外行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具备这个行业的思维结构。(于是有了框架、体系等说法,有了结构与建构)
结构存在于每个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无穷变化中,每个局部表现整体,而局部的意义又由整体来决定。当我们面临问题时,从结构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一定可以看的更全面。
(结构在听觉上用逻辑用语——首先、其次、再次,然而、综上......在a层面上,在b层面上..;在视觉上用图表数据)
一、明确结构思考力的理念
四个基本特点: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从左至右的答案以一种逻辑顺序排列)
结构化接收信息三步骤:
第一步:识别信息中的事实、理由及结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寻找观点
观点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2、确认哪个观点是结论
可以寻找结论的指示词:因此、表明、问题的实质是、显示出、所以....
可以关注几个重点位置:表达的开头、结尾,是文章的话还要关注每段的开头和结尾。
可以问一问“所以呢?”,这其实是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逼着对方去表述结论到底是什么,同样适合阅读文章。
3、找出支持结论的理由
理由首先也是一个观点。
可以寻找理由的提示词:由于、因为证据是、第一第二第三....
可以问一问“为什么呢”,在结论已经确认的前提下上溯,层层拨开迷雾,找到核心原因。
4、找出事实
事实是用来支撑理由的。(理由应该包括事实,还包括人的主观观点,主观观点要最终的事实(质性分析)、数据(量化分析)最终的理由支撑,事实就如公理一样,不容置疑,无法再下挖理由,是终极理由),不断问为什么就会找出事实。)
第二步:找出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
判断结论合理与否的前提是,在接收信息时找出对方的结构。看她用了哪些理由来支撑这个结论,以及用了那些事实、数据来支持这些理由。
第三步:一句话概括主题句
可套用一个公式:(自己以后呢可以改进公式一下)
在、、、基础上,从、、、几个方面,说明了、、、。
第一句是序言,以吸引人注意到所讨论的议题上来。
第二句是一级目录,阐述的是几个理由。
第三句是结论。
训练结构思考力可以以3为基础去考虑“要点是什么”。
二、基于目标定主题(基于事件思维)
一个表达能否打动受众取决于表达是否有目标、打动人的结论和吸引人的开场(序言)。
第一节:确定目标——让表达有的放矢
1、提前设定表达场景(基于对方利益)
要先在脑子中设定场景,设定未来这一次表达的时间、地点、人物,你是谁,对方是谁(换位思考,根据对方的利益思考来表达),在脑中演练,场景越具体、越细节,越能保证目标和未来的结构(表达的结构?)更准确。
2、确定目标:目标是希望对方有哪些行为(基于自身利益)
目标可以这样定:我要在某条件下,使某人把某事做到某种程度。
第二节:设定主题——让表达观点明确
1、确定结论:一个为目标服务的结论
2、包装主题:一个打动人心的主题(增强说服力、煽动性)
遵循三个原则:简单、准确、利益(从对方角度出发,抓住对方心理)
3、设计序言——让表达更吸引人
序言的讲故事结构,是一种可以快速吸引对方的开场方式。
三、纵向结构分层次
将介绍纵向结构搭建金字塔结构时的两种办法:一种从上而下搭建,叫做疑问回答做分解;一种自下而上,叫做概括总结做聚合。
第一节: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
表达要像电影剧情那样——开始给你一个悬念,再给你答案,又出现一个悬念,又给你答案......所有悬念解开,电影也完了。
疑问回答式的核心思想就是我的任何一个观点的得出,都要去想对方看到这个观点之后会出现什么疑问甚至明确反对,这就是我要说服他的重点。
1、设想问题,从对方角度出发的新模式
先要转变到以对方需求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然后通过5W2H确保设想的问题全面。
还有简化版的2W1H——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是最核心的,通常会解决大部分的结构搭建。在此基础上,还总结了一个思考力模型。
2、回答问题,提前想好答案事半功倍
你的回答必须是结论,每个层级都必须是结论。是结论才有可能回答人们对你的设想的质疑(答别人问的“为什么”),是结论才能引发下一层级的推导出的问题(答别人问的“所以呢”)
3、回答时需要“旧瓶装新药”
先前想到的问题要根据不同对象灵活回答,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这种具体细节的回答只适合短时的说服表达,不大适合文章表达,文章要兼顾整体性,难免要归纳,归纳就要抽象,行文与表达之间的区别可以见下图)
第二节: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
1、三个步骤
先收集信息并罗列。
再根据一种标准将信息进行分类,确保同一组的思想属于同一个范畴。
最后将分类的每组概括成一个要点,层层往上概括,直到金字塔塔顶得出最终结论。
2、概括总结:杜绝“没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多个观点组成的一组应该由一中心思想统领。
之后也要把朴实结论修饰一下,以感染对方。
第三节:上下结合
四、横向结构排顺序
第一节:选择演绎——让说服更有力
要遵循完全结构化:如果提出四个现象,就要分析四个现象对应的原因,最后给出与这四个原因对应的解决方案,即现象、原因、解决方案要一一对应。
第二节:选择归纳——让要点更清晰
运用MEC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类似对立互斥)确保分清、分尽。
掌握MECE的简便方法:2*2矩阵
思考结构可以有两种来源:一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构化为一种结构(创建),另一种就是运用各领域中现成的结构。
(思考除了三大结构,还有什么结构,可以从中国教材获得灵感)
第三节:因需而动
演绎适用于需要说服对方时,归纳适用于对方关注解决方案时。
五、形象表达做演示(ppt)
第一节:卖点包装——让观点易记(简洁、有趣、背景熟悉)
1、类比:运用形象或行为类比的方式进行包装
2、引用:引用广告、歌曲或名言进行包装
(类比还是与原形象或行为具备一定相关度的,有相似主题,而引用只是借用形式,“貌合神离”)
3、整合(编排):通过对色彩、词语、数字的整合进行包装
第二节:形象表达——让演示更有效
1、构思时远离电脑
用草稿画出构思,因为ppt中很难看清总体的逻辑,而草稿可让我们纵观全局。
2、将完整的金字塔结构放到ppt中
第三节:每页ppt都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每页符合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最多两级标题,分点多用smart图形编排,一些不可量化的信息、概念传达可用概念图的方式表达,比如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流程、过程等)
要通过删减、提炼等方式找出文字内容的核心,并以突出重点的方式进行呈现。
在思维世界,人们同样通过结构来认识事物、认识其中的规律和美,同行与外行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具备这个行业的思维结构。(于是有了框架、体系等说法,有了结构与建构)
结构存在于每个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无穷变化中,每个局部表现整体,而局部的意义又由整体来决定。当我们面临问题时,从结构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一定可以看的更全面。
![]() |
(结构在听觉上用逻辑用语——首先、其次、再次,然而、综上......在a层面上,在b层面上..;在视觉上用图表数据)
![]() |
一、明确结构思考力的理念
![]() |
![]() |
四个基本特点: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从左至右的答案以一种逻辑顺序排列)
![]() |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 |
![]() |
归类分组 |
结构化接收信息三步骤:
第一步:识别信息中的事实、理由及结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寻找观点
观点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2、确认哪个观点是结论
可以寻找结论的指示词:因此、表明、问题的实质是、显示出、所以....
可以关注几个重点位置:表达的开头、结尾,是文章的话还要关注每段的开头和结尾。
可以问一问“所以呢?”,这其实是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逼着对方去表述结论到底是什么,同样适合阅读文章。
3、找出支持结论的理由
理由首先也是一个观点。
可以寻找理由的提示词:由于、因为证据是、第一第二第三....
可以问一问“为什么呢”,在结论已经确认的前提下上溯,层层拨开迷雾,找到核心原因。
4、找出事实
事实是用来支撑理由的。(理由应该包括事实,还包括人的主观观点,主观观点要最终的事实(质性分析)、数据(量化分析)最终的理由支撑,事实就如公理一样,不容置疑,无法再下挖理由,是终极理由),不断问为什么就会找出事实。)
第二步:找出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
判断结论合理与否的前提是,在接收信息时找出对方的结构。看她用了哪些理由来支撑这个结论,以及用了那些事实、数据来支持这些理由。
第三步:一句话概括主题句
可套用一个公式:(自己以后呢可以改进公式一下)
在、、、基础上,从、、、几个方面,说明了、、、。
第一句是序言,以吸引人注意到所讨论的议题上来。
第二句是一级目录,阐述的是几个理由。
第三句是结论。
训练结构思考力可以以3为基础去考虑“要点是什么”。
二、基于目标定主题(基于事件思维)
一个表达能否打动受众取决于表达是否有目标、打动人的结论和吸引人的开场(序言)。
第一节:确定目标——让表达有的放矢
1、提前设定表达场景(基于对方利益)
要先在脑子中设定场景,设定未来这一次表达的时间、地点、人物,你是谁,对方是谁(换位思考,根据对方的利益思考来表达),在脑中演练,场景越具体、越细节,越能保证目标和未来的结构(表达的结构?)更准确。
2、确定目标:目标是希望对方有哪些行为(基于自身利益)
目标可以这样定:我要在某条件下,使某人把某事做到某种程度。
第二节:设定主题——让表达观点明确
1、确定结论:一个为目标服务的结论
2、包装主题:一个打动人心的主题(增强说服力、煽动性)
遵循三个原则:简单、准确、利益(从对方角度出发,抓住对方心理)
3、设计序言——让表达更吸引人
序言的讲故事结构,是一种可以快速吸引对方的开场方式。
![]() |
三、纵向结构分层次
将介绍纵向结构搭建金字塔结构时的两种办法:一种从上而下搭建,叫做疑问回答做分解;一种自下而上,叫做概括总结做聚合。
第一节: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
表达要像电影剧情那样——开始给你一个悬念,再给你答案,又出现一个悬念,又给你答案......所有悬念解开,电影也完了。
疑问回答式的核心思想就是我的任何一个观点的得出,都要去想对方看到这个观点之后会出现什么疑问甚至明确反对,这就是我要说服他的重点。
1、设想问题,从对方角度出发的新模式
先要转变到以对方需求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然后通过5W2H确保设想的问题全面。
还有简化版的2W1H——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是最核心的,通常会解决大部分的结构搭建。在此基础上,还总结了一个思考力模型。
![]() |
![]() |
![]() |
2、回答问题,提前想好答案事半功倍
你的回答必须是结论,每个层级都必须是结论。是结论才有可能回答人们对你的设想的质疑(答别人问的“为什么”),是结论才能引发下一层级的推导出的问题(答别人问的“所以呢”)
3、回答时需要“旧瓶装新药”
先前想到的问题要根据不同对象灵活回答,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这种具体细节的回答只适合短时的说服表达,不大适合文章表达,文章要兼顾整体性,难免要归纳,归纳就要抽象,行文与表达之间的区别可以见下图)
![]() |
第二节: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
1、三个步骤
先收集信息并罗列。
再根据一种标准将信息进行分类,确保同一组的思想属于同一个范畴。
最后将分类的每组概括成一个要点,层层往上概括,直到金字塔塔顶得出最终结论。
2、概括总结:杜绝“没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多个观点组成的一组应该由一中心思想统领。
之后也要把朴实结论修饰一下,以感染对方。
第三节:上下结合
![]() |
四、横向结构排顺序
![]() |
第一节:选择演绎——让说服更有力
要遵循完全结构化:如果提出四个现象,就要分析四个现象对应的原因,最后给出与这四个原因对应的解决方案,即现象、原因、解决方案要一一对应。
第二节:选择归纳——让要点更清晰
![]() |
运用MEC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类似对立互斥)确保分清、分尽。
掌握MECE的简便方法:2*2矩阵
![]() |
![]() |
![]() |
思考结构可以有两种来源:一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构化为一种结构(创建),另一种就是运用各领域中现成的结构。
![]() |
![]() |
![]() |
![]() |
(思考除了三大结构,还有什么结构,可以从中国教材获得灵感)
第三节:因需而动
演绎适用于需要说服对方时,归纳适用于对方关注解决方案时。
![]() |
![]() |
![]() |
五、形象表达做演示(ppt)
第一节:卖点包装——让观点易记(简洁、有趣、背景熟悉)
1、类比:运用形象或行为类比的方式进行包装
2、引用:引用广告、歌曲或名言进行包装
(类比还是与原形象或行为具备一定相关度的,有相似主题,而引用只是借用形式,“貌合神离”)
3、整合(编排):通过对色彩、词语、数字的整合进行包装
第二节:形象表达——让演示更有效
1、构思时远离电脑
用草稿画出构思,因为ppt中很难看清总体的逻辑,而草稿可让我们纵观全局。
2、将完整的金字塔结构放到ppt中
![]() |
第三节:每页ppt都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每页符合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最多两级标题,分点多用smart图形编排,一些不可量化的信息、概念传达可用概念图的方式表达,比如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流程、过程等)
要通过删减、提炼等方式找出文字内容的核心,并以突出重点的方式进行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