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不再为不值得在乎的事浪费时间
《人物周刊》采访梁文道,他说了下边这样一段话,“我觉得今天的中国,很可悲,很文艺的人要装俗才会被大家认同。比如像高晓松就很明显,其实很文艺,但是要接地气。最好的例子是窦文涛,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很真诚的人,很坦白,他的确是,有真俗气的一面。可是我认识他那么久,知道他其实也很装。装什么你知道吗?他大部分不工作的时间,都躲在家里看书。他最喜欢研究中国书画。他文艺得一塌糊涂。但问题是,他在电视上就是:哟,优衣库这个,我也想搞一回啊。他就要说这种话。他绝对不透露那一面。这时候观众就说喜欢他,真性情,大家觉得这才叫真。但是明明你真喜欢金文的书法,不能讲,你一讲就装逼。”
我刚玩豆瓣的时候,也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待我这件事。不敢显得自己很文艺,总怕别人觉得这样的我很做作,很装逼。
那个时候我也会和大家扯东扯西,几个红人抱作一团仿佛下一刻就要连体。每天发点小黄图,抄些冷笑话,学点新鲜粗口,跟风似的玩帖子。渐渐我便觉得,这样顶着“豆瓣红人”的光环下去,我便失去留在豆瓣的意义。太在乎那些我们其实根本并不在乎的事,反倒让我们完全没有时间去做真正在乎的事:去热爱爵士、去写正儿八经的文字、去下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去真正倾听他人的感受和见闻——这一些,才是我真正在乎和想做的事。我一直觉得我的豆瓣是很私密的,它将我的各个真实面袒露于众人眼前;但即便是如此,也不妨碍我将它看作是一本个人日志。从最初的文字、影评和相册,到如今的一切,你我都可以完整清晰看到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不屈不挠企图去创造去征服的成长轨迹。
当我们太在乎自己能否为人所接纳时,往往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本身的感受。脱离了国内的时间和环境,在伊斯坦布尔重新开始的我最近越来越感受到自我满足的重要性。我目前的大部分时间过得舒心顺意:早上起来,如果想要做早饭就给自己煎个蛋和培根(只是培根在伊城很贵,所以我也不常买),不想做饭的话就出门去烘焙房买可颂或Simit。最近有些想念中式早餐,便也托了月底从青岛来的朋友,顺手捎个电饭煲给我,只是伊城买不到瘦肉和皮蛋,所以可能只能煲点白粥配点小菜。天气好的话,我每天都会出门,如果要去zorlu忙事情就到那边去,如果不忙,就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到博斯普鲁斯去散散步,喝一杯茶;有时候也喜欢到超市去,比如最近我发现MarcoCenter有卖新鲜的香菇和豆芽,价格还不贵,开心得不行。
到了晚上,我就开始写东西。我住的房子在贝西塔克斯,小区在四季酒店对面,旁边还有一个大学。这一带很安静,住户都是当地土耳其人比较多,不像Taksim这么多游人和夜生活。房子也不沿大马路,所以到了晚上很安静,特别适合写作。我的室友人很好,把最大的卧室给了我,她一般都在客厅里边上网,不码字的时候我也会跑到客厅去,跟她一起在客厅上网。她跟我姐一样,习惯性喜欢开着电视,所以最近我也慢慢在靠这些奇奇怪怪的时政新闻在学零零星星的土耳其语。室友妈妈前几天还从伊兹密尔来看她,老太太人也特别好,每天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吃的,思想又很前卫,一点都不像是国内的父母,安卡拉大爆炸后政府屏蔽社交网络,一群人上街去抗议,室友也想去,老太太说你去我也去。晚上吃完晚饭,两母女都在客厅抽着烟讨论时政,我常常觉得哭笑不得。
以前的我,的确会更在意别人的眼光,会觉得这种“文艺”或者“小清新”的生存方式实在不太符合当今社会的格调;而且以前在国内工作的时候,总是充满干劲,因为客户就是奢侈品,所以也就更追求物质生活。这样的状态我也不讨厌,因为我希望生活品质不断往更好的方向前进。可能有些人总觉得喜欢奢侈品这件事,放在一个写作人身上很不着调。其实,没有人规定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就一定是死敌。只要自己喜欢的话,任何碎片都可以拼凑成你这个整体。只是在国内的时候,真的活得更累,不由得要去比较,特别是奢侈品圈子和广告圈子,一众婊子随时都可以开撕,有时候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再是自己的了,像是每天上演的电视剧,都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现在想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太过在乎这些不值得在乎的事,实在是一件很愚蠢的事。偏偏大部分人常常就是因为这些不值得在乎的事,把人生过得沮丧难过甚至一大糊涂。
我现在的状态很是令我喜欢,虽然每次我上社交网站的时候,大家都已经睡着了,但这么安安静静的,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去写去评论我要做的事,没有其他人的情绪干扰。我根本也不用在乎《琅琊榜》今晚演到第几集,因为起床后身边不会有人跟我讨论这些;更不在乎黄晓明和Angelababy的婚礼,连娱乐新闻都不需再看。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并没有太在乎这件事;因为对我们来说,这些“在乎”跟我们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呢?所以,这些不值得在乎的事,根本没有资格来填满我们的人生。套一句孙一舔说的话:“人生已经足够苦短,不要再让自己过得苦逼。”懂得无需庸人自扰,便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其实完全可以不在乎有没有人会喜欢你或者在乎你这件事;对抗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人的战斗,花大把时间去讨好不值得在乎的人还不如讨好自己。
关于我“在乎”什么事,我也还在慢慢探索,也祝各位早日找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事,并且一切都往着最好的方向在前进。而那之前,希望大家都开始学会,不再为不值得在乎的事浪费时间。
我刚玩豆瓣的时候,也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待我这件事。不敢显得自己很文艺,总怕别人觉得这样的我很做作,很装逼。
那个时候我也会和大家扯东扯西,几个红人抱作一团仿佛下一刻就要连体。每天发点小黄图,抄些冷笑话,学点新鲜粗口,跟风似的玩帖子。渐渐我便觉得,这样顶着“豆瓣红人”的光环下去,我便失去留在豆瓣的意义。太在乎那些我们其实根本并不在乎的事,反倒让我们完全没有时间去做真正在乎的事:去热爱爵士、去写正儿八经的文字、去下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去真正倾听他人的感受和见闻——这一些,才是我真正在乎和想做的事。我一直觉得我的豆瓣是很私密的,它将我的各个真实面袒露于众人眼前;但即便是如此,也不妨碍我将它看作是一本个人日志。从最初的文字、影评和相册,到如今的一切,你我都可以完整清晰看到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不屈不挠企图去创造去征服的成长轨迹。
当我们太在乎自己能否为人所接纳时,往往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本身的感受。脱离了国内的时间和环境,在伊斯坦布尔重新开始的我最近越来越感受到自我满足的重要性。我目前的大部分时间过得舒心顺意:早上起来,如果想要做早饭就给自己煎个蛋和培根(只是培根在伊城很贵,所以我也不常买),不想做饭的话就出门去烘焙房买可颂或Simit。最近有些想念中式早餐,便也托了月底从青岛来的朋友,顺手捎个电饭煲给我,只是伊城买不到瘦肉和皮蛋,所以可能只能煲点白粥配点小菜。天气好的话,我每天都会出门,如果要去zorlu忙事情就到那边去,如果不忙,就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到博斯普鲁斯去散散步,喝一杯茶;有时候也喜欢到超市去,比如最近我发现MarcoCenter有卖新鲜的香菇和豆芽,价格还不贵,开心得不行。
到了晚上,我就开始写东西。我住的房子在贝西塔克斯,小区在四季酒店对面,旁边还有一个大学。这一带很安静,住户都是当地土耳其人比较多,不像Taksim这么多游人和夜生活。房子也不沿大马路,所以到了晚上很安静,特别适合写作。我的室友人很好,把最大的卧室给了我,她一般都在客厅里边上网,不码字的时候我也会跑到客厅去,跟她一起在客厅上网。她跟我姐一样,习惯性喜欢开着电视,所以最近我也慢慢在靠这些奇奇怪怪的时政新闻在学零零星星的土耳其语。室友妈妈前几天还从伊兹密尔来看她,老太太人也特别好,每天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吃的,思想又很前卫,一点都不像是国内的父母,安卡拉大爆炸后政府屏蔽社交网络,一群人上街去抗议,室友也想去,老太太说你去我也去。晚上吃完晚饭,两母女都在客厅抽着烟讨论时政,我常常觉得哭笑不得。
以前的我,的确会更在意别人的眼光,会觉得这种“文艺”或者“小清新”的生存方式实在不太符合当今社会的格调;而且以前在国内工作的时候,总是充满干劲,因为客户就是奢侈品,所以也就更追求物质生活。这样的状态我也不讨厌,因为我希望生活品质不断往更好的方向前进。可能有些人总觉得喜欢奢侈品这件事,放在一个写作人身上很不着调。其实,没有人规定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就一定是死敌。只要自己喜欢的话,任何碎片都可以拼凑成你这个整体。只是在国内的时候,真的活得更累,不由得要去比较,特别是奢侈品圈子和广告圈子,一众婊子随时都可以开撕,有时候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再是自己的了,像是每天上演的电视剧,都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现在想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太过在乎这些不值得在乎的事,实在是一件很愚蠢的事。偏偏大部分人常常就是因为这些不值得在乎的事,把人生过得沮丧难过甚至一大糊涂。
我现在的状态很是令我喜欢,虽然每次我上社交网站的时候,大家都已经睡着了,但这么安安静静的,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去写去评论我要做的事,没有其他人的情绪干扰。我根本也不用在乎《琅琊榜》今晚演到第几集,因为起床后身边不会有人跟我讨论这些;更不在乎黄晓明和Angelababy的婚礼,连娱乐新闻都不需再看。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并没有太在乎这件事;因为对我们来说,这些“在乎”跟我们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呢?所以,这些不值得在乎的事,根本没有资格来填满我们的人生。套一句孙一舔说的话:“人生已经足够苦短,不要再让自己过得苦逼。”懂得无需庸人自扰,便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其实完全可以不在乎有没有人会喜欢你或者在乎你这件事;对抗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人的战斗,花大把时间去讨好不值得在乎的人还不如讨好自己。
关于我“在乎”什么事,我也还在慢慢探索,也祝各位早日找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事,并且一切都往着最好的方向在前进。而那之前,希望大家都开始学会,不再为不值得在乎的事浪费时间。
![]() |
一人行,上山下海,自由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