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捭阖
《鬼谷子》卷上第一篇为捭阖,从不同层次分别阐述了捭阖这一术数的精要。我们分段来看一下整篇论述的内容,从正面来把握捭阖篇的主要思想主旨:
—段一—
阐述世间万物有对立统一的特点,万物有阴有阳,有柔有刚,有开有闭,有持有张,圣人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当中识别并把握住关键,厘清事物之间的先后与因果,衡量不同人的才智与能力,分辨本事的高低长短。也就是说,人首先应该做到的便是搞得清事情的状况,抓得住事情的关键。鬼谷子开篇便承袭了道家的阴阳学说,写到: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道家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解成一种分辨事物的方法未尝不妥。纷繁复杂的各类事物,先择其主要变化及表现,再将其一分为二,不失为认识辨别事物的第一步。
—段二—
首先阐述不同人有不同的性格,因此是可以对这些性格进行诱导与作用,来达到我们明确对方真实想法的目的。然而,首先必须意识到的是:“做选择题往往要比做简答题简单”,因此在捭阖之前,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搞清楚状况(明确各种选项),排除掉不可能的选项,得到无法比较正误的选项之后,再以捭阖之法用之。所以,这里有两点需要把握:第一,第一步是要搞清楚游戏规则,先做排除法,然后才谈捭阖;第二,捭阖的目的是要得出正确答案,即明确对象的真正思想、真实意图(从排除法无法区分的选项中得出正确答案)。随后,此段又对捭阖的方法做出了深层次的解释:
(一)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意思是先搞清有无虚实,而后按照对方喜欢的方式来看清对方的真实想法。此句中“随其嗜欲”为关键,不仅是本篇的关键,亦是鬼谷子整文的关键(当然也有反用的方法,或欲扬先抑,或故意激怒等)。
(二)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意思是用积极的好的方面来试探性的反驳(说好话来反驳),若所言为假,对方便不会过于纠缠,若所言非虚,其表现定能明而观之。此处为何为捭反,大约是为了不让对方察觉我们另有目的吧。所谓:用之有道,其道必隐。
(三)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是说在搞清楚对方的真实想法之后,可以有两种对策:第一,开而示之,和盘托出,让对方明白彼此想法一致(合);第二,阖而闭之,让对方明白我对他的真心想法持不同意见(离),意在让对方言明以显示诚意。然而这两种方法可不可用,用哪一种,最重要的是先搞清对方的打算(计谋),确定彼此思想的同异。是选择离还是和都是有原因的,优先考虑对方的意图(若实在搞不清楚是要离还是合,就先按照对方的意图来行事)。
—段三—
行捭阖之道,捭之贵周,阖之贵密,而周密之间是微妙的思想碰撞与情感表达,因此必须合于自然之道(天道,地道,人道)。捭阖的方法可探明对方的虚实真假,可联结对方的心中诚意,也就搞清楚对方的权衡与轻重(为我所知),若其与自己的标准相符,便能顺着(或按照)对方的权衡来考虑和谋划事情(为对方考虑)。如若对方的权衡与我们的标准不符,那便要自己考虑自己而另作打算了(做其他考虑)。捭阖之后的决定,可为出,可为纳,可为取,可为去。四时万物皆因阴阳变动,纵横反覆皆由捭阖之道(以实现)。
—段四—
此段阐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口乃心之门户,心乃神之主。说与不说决定一个人思想精神的表现。二,捭阖的概念。捭是说,阖是不说;捭是说阳的、好的、善的,是开始;阖是说阴的、坏的、恶的,是结束。因此捭阖的方法,就是要搞明白“说不说,说什么”的道理。说不说要考虑时机与目的,说什么则需考虑你谈话的对象了(这也便是下一段要讲的内容)。
—段五—
此段写到“捭阖之道,阴阳以试之”,意思便是用阴与阳的方式(和内容)来进行试探。与外向阳刚的人谈话,方式及内容需积极高远;与内向消极的人谈话,谈话内容和方式必须细微谦卑。余下文字皆言阴阳之道。万事都有阴阳,而阴阳也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便是捭阖(开与闭)。因此若打算促使阴阳互相转化,就必须明白阴阳开合的道理,掌握捭阖的方法。
纵览全文,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五种不同的方法或理论。
(一)简化之道,阴阳试之。列举事物表现,区别分类后,从阴阳(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
(二)言谈相对,此言而彼应。反驳对方,对方的表现与反应,是我们进行判断的第一手信息。
(三)我知与我欲,后者为标准。用我们的目的(标准)来比照我们了解的情况,以确定最终的行动。
(四)开而示之,阖而闭之。这两种方法可达到两种不同的效果。
(五)阴阳变化,开合使之。见人说人话,心中有鬼;见鬼说鬼话,内心有仁。
—段一—
阐述世间万物有对立统一的特点,万物有阴有阳,有柔有刚,有开有闭,有持有张,圣人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当中识别并把握住关键,厘清事物之间的先后与因果,衡量不同人的才智与能力,分辨本事的高低长短。也就是说,人首先应该做到的便是搞得清事情的状况,抓得住事情的关键。鬼谷子开篇便承袭了道家的阴阳学说,写到: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道家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解成一种分辨事物的方法未尝不妥。纷繁复杂的各类事物,先择其主要变化及表现,再将其一分为二,不失为认识辨别事物的第一步。
—段二—
首先阐述不同人有不同的性格,因此是可以对这些性格进行诱导与作用,来达到我们明确对方真实想法的目的。然而,首先必须意识到的是:“做选择题往往要比做简答题简单”,因此在捭阖之前,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搞清楚状况(明确各种选项),排除掉不可能的选项,得到无法比较正误的选项之后,再以捭阖之法用之。所以,这里有两点需要把握:第一,第一步是要搞清楚游戏规则,先做排除法,然后才谈捭阖;第二,捭阖的目的是要得出正确答案,即明确对象的真正思想、真实意图(从排除法无法区分的选项中得出正确答案)。随后,此段又对捭阖的方法做出了深层次的解释:
(一)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意思是先搞清有无虚实,而后按照对方喜欢的方式来看清对方的真实想法。此句中“随其嗜欲”为关键,不仅是本篇的关键,亦是鬼谷子整文的关键(当然也有反用的方法,或欲扬先抑,或故意激怒等)。
(二)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意思是用积极的好的方面来试探性的反驳(说好话来反驳),若所言为假,对方便不会过于纠缠,若所言非虚,其表现定能明而观之。此处为何为捭反,大约是为了不让对方察觉我们另有目的吧。所谓:用之有道,其道必隐。
(三)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是说在搞清楚对方的真实想法之后,可以有两种对策:第一,开而示之,和盘托出,让对方明白彼此想法一致(合);第二,阖而闭之,让对方明白我对他的真心想法持不同意见(离),意在让对方言明以显示诚意。然而这两种方法可不可用,用哪一种,最重要的是先搞清对方的打算(计谋),确定彼此思想的同异。是选择离还是和都是有原因的,优先考虑对方的意图(若实在搞不清楚是要离还是合,就先按照对方的意图来行事)。
—段三—
行捭阖之道,捭之贵周,阖之贵密,而周密之间是微妙的思想碰撞与情感表达,因此必须合于自然之道(天道,地道,人道)。捭阖的方法可探明对方的虚实真假,可联结对方的心中诚意,也就搞清楚对方的权衡与轻重(为我所知),若其与自己的标准相符,便能顺着(或按照)对方的权衡来考虑和谋划事情(为对方考虑)。如若对方的权衡与我们的标准不符,那便要自己考虑自己而另作打算了(做其他考虑)。捭阖之后的决定,可为出,可为纳,可为取,可为去。四时万物皆因阴阳变动,纵横反覆皆由捭阖之道(以实现)。
—段四—
此段阐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口乃心之门户,心乃神之主。说与不说决定一个人思想精神的表现。二,捭阖的概念。捭是说,阖是不说;捭是说阳的、好的、善的,是开始;阖是说阴的、坏的、恶的,是结束。因此捭阖的方法,就是要搞明白“说不说,说什么”的道理。说不说要考虑时机与目的,说什么则需考虑你谈话的对象了(这也便是下一段要讲的内容)。
—段五—
此段写到“捭阖之道,阴阳以试之”,意思便是用阴与阳的方式(和内容)来进行试探。与外向阳刚的人谈话,方式及内容需积极高远;与内向消极的人谈话,谈话内容和方式必须细微谦卑。余下文字皆言阴阳之道。万事都有阴阳,而阴阳也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便是捭阖(开与闭)。因此若打算促使阴阳互相转化,就必须明白阴阳开合的道理,掌握捭阖的方法。
纵览全文,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五种不同的方法或理论。
(一)简化之道,阴阳试之。列举事物表现,区别分类后,从阴阳(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
(二)言谈相对,此言而彼应。反驳对方,对方的表现与反应,是我们进行判断的第一手信息。
(三)我知与我欲,后者为标准。用我们的目的(标准)来比照我们了解的情况,以确定最终的行动。
(四)开而示之,阖而闭之。这两种方法可达到两种不同的效果。
(五)阴阳变化,开合使之。见人说人话,心中有鬼;见鬼说鬼话,内心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