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老了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觉得自己活到60岁就可以了。 因为我想来想去,以我的身体,到了60岁,想去的地方可能都去过了,没去的估计也去不成了,该做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日子大概就是慢慢等着老死,而我这个人,最不喜欢等了。 (现在我觉得只要生活能自理且没瞎,再多活几年看看书也行。) 一个人倘若没有在年轻的时候死掉(对不起我有点直接……),那么总要经历衰老这个阶段的。 衰老令人不开心的地方,并不在于年龄的增长,而是一个人的身体和大脑的机能逐渐退化。 如同一台旧了的机器,外观不佳还是其次,有些零件还能修能换,或者凑合着用,怕的是核心部件罢工。 单是老了倒也无所谓,譬如我的曾祖母,年近百岁时尚能天天出门打牌,有天回来路上摔了一跤,被背回家中,在床上躺了一天,给小辈们把后事交代清楚以后去世了。 她年轻时就守了寡,算不上命好,但在死亡这件事上,绝对是走了大运。 相比之下,我的祖母最后也是摔了一跤,却凄惨得多。摔跤之前,她已经丧失了劳动力,在几个儿子家轮番住着,也不是每个儿媳都待她好,有时吃穿都不如意;摔跤之后,被送到医院,又躺了近两个月,才阖然离世。最后的日子里,也不清楚她到底还有多少意识,但那两个月肯定是痛苦的。 婴幼儿也需要照料,但他们自带萌点,而且他们会慢慢长大,这种成长是照料他们的大人们乐于见到的。 而老去的人们,并没有太多值得期待的希望。小辈们本来习惯了长辈的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最后却要看着他们一天一天衰弱下去。 看见公交车上颤颤巍巍的老人总觉得心酸,但至少他们还能坐公交。走进医院,尤其是小地方医院的内科,多半都是老人。 衰老不只是体力日见不支,身体的病痛往往也在所难免。 再有就是精神。公益广告里反反复复念叨的,就是不能忽略了老人对陪伴的需求。 这次父亲住院时,邻床的老人已经年届九十。 他的精神倒还算矍铄,每天摆弄着两个手机,拿收音机听流行歌曲,怕吵着我们有时还戴耳机,有一天甚至掏出一个平板开始听戏。每天必须上演的戏码是他要出院,而他的女儿不同意,担心出院后受凉他的肺病会再发作。 其实在医院里住着也没啥不好,关键是除了这个女儿每天上午下午来陪他聊一会儿,儿子每天按点把午饭晚饭送来后转身就走,难得见到其他人探望。(亲戚朋友们大约在他刚入院的时候都已经来过了,其他的子女虽然也都到了退休年龄,却都忙于照料孙辈;这个能每天来探望他的女儿,小辈在国外,所以家中无事;而那个每天来送饭的儿子,老人每月会付他伙食费。) 他有时哀叹,生那么多孩子做什么,现在自己还是做不得主了。 正如他所说,老了,就意味着曾经拥有的控制力日益失去,对东西,对他人,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最后,可能是好好活着的尊严。 老家的养老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条件并不好的养老院和托老所床位也都紧俏得很,公立医院康复科排队的人无数,私立医院的入住率也很高。 需要去养老机构的老人,大多生活已经无法完全自理,至少已无力料理自己的衣食,而且家人没有时间(或者意愿)照料他们。 长期入住医疗机构的老人,更是必须依赖医疗设施(卧床或者需要长期打点滴吸氧等)。单独请护工的相对价格并不算高,最低的每小时大约5块多,一个月算下来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康复科的优势就在于每个房间配一位护工,大家可以分摊费用。 照料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病人,是极其繁琐的事情,并且要求人7天24小时在。愿意做护工的多半也已是中老年人,只是身体尚好。(年轻的专业护理想来也是有的,但价格对普通家庭来说压力更大。) 说起来能有家人照顾老人自然最好,可子女若年轻则需要工作,而年长以后又有孙辈也需要照顾,也是分身乏术,除非刚好是做护工的。 倘若只是住院十天半个月,大不了大家辛苦点,但天长日久,终究不是办法。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正是这个道理。 我不知道,那些来医院探病的老人们,甚至包括中年人,会不会像我在医院工作的表姐一样心生恐惧。毕竟,大多数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目前不仅能够自理,还能帮着照顾下一代;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人人都终有老去的一天,如果没有我曾祖母那样的“运气”,又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