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5逍遥音乐节之二:坐着听
在白痴一般地铩羽而归的第二天,我持票重返阿尔伯特厅,曲目和艺术家都不错,莱昂斯卡娅弹莫扎特第22钢协,迪图瓦指挥皇家爱乐,演德彪西《小组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票价15磅,上面标着circle(高圈)。沿着圆形外走廊的指示,一路上楼。阿尔伯特厅是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为举行室内大型公众活动盖的,外表看来非常宏伟,但门厅和通道,和它的厅的比例相比,显得极为局促,空间都留给内部主厅了。尤其是开场前和中场休息时,各个通道和走廊都是人满为患(肯定通不过国内的消防疏散安检)。所以,当我穿过狭窄的走道、阶梯、回廊,一下子进入观众厅,从“高圈”俯瞰这个可容纳5千2百多人的巨型音乐厅,加上空间变化的对比感,相当震撼!
Arena(中心圈)的站票逍遥者已经横七竖八,或躺或坐或靠或站,占据好了各自的“领地”,那里就像一片野生动物园,和秩序井然的座位区域——以价格为界定的社会层级形成不同的生态圈。不过,那片开放区其实也有自己的领地法则,我会在后续的“站着听逍遥”里详述,这里先按下不表。
仔细环顾四周,我的15磅的高圈位置是整个大厅最高一层的座位区域,座位数量仅次于一层观众席(Stalls)。我头顶还有一圈走廊站票(Gallery Standing)。而在我处的高圈和一层观众席之间的是三层包厢,中间那层是大包厢(Grand Tier Boxes),基本是有钱人私有,不出售,豪华包厢里可以坐十个人,一家人加上亲朋好友在里面开小派对也足够了。我在网上搜到的一张图片,就是从面对舞台的正中大包厢拍摄的鱼眼照片。
我之所以详述阿尔伯特厅的座位区域分布,原因在于这么大个巨型厅,它本身的设计并非专为古典音乐而造,所以各个区域、不同的位置,实际的聆听效果相差很远。我听的九场逍遥里,有四场是坐票,分散于三个不同区域,体验不同。虽然看到一些同好的评论,诟病阿尔伯特厅的音响效果,但我个人的感受是,座位很关键。
皇家爱乐乐手陆续登场,今天这场厅里基本全满,恐怕很多人是冲着莱昂斯卡娅来的,她几乎有30年,没在逍遥登场,此次回归,除了有协奏曲之外,还有卡多甘室内厅(Cadogan Hall)和爱默生四重奏的午后音乐会,可惜我因为上课,否则绝不会错过。我边上是几位暗色皮肤的印度裔听众,用英语非常娴熟内行地聊肖斯塔科维奇和《小组曲》。今晚德彪西《小组曲》是法国作曲家亨利•布瑟(Henri Büsser)的乐队改编版,很有古典风味。在高圈座位听,一开始很不适应,感觉比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最后I区的音量还轻,过了十多分钟之后,才一点点找到点感觉,音乐本身很轻盈透明,需要你更专注,用意识去适应和补足欠缺的音量。再过一阵,渐渐发现高圈座位听到的乐队声音很平衡(这点和东艺I区也有点像)。这点很可能和座位头顶的“蘑菇”有关。这些蘑菇样的玩意儿,其实是声音反射板,直到六十年代末才安装,也被戏称为“飞碟”(flying saucers)。
随后,莱昂斯卡娅登场,她选的这首莫扎特第22号钢琴协奏曲和她的提携者,里赫特以及布里顿关系密切(米纸后来帮我指点迷津)。不过,我当天并不了解这一点,在听到布里顿华彩时,不免觉得新鲜异常,加上莱昂斯卡娅的处理,完全是以歌剧里宣叙和咏叹式的唱腔来塑造乐句,语气感很强、多变而难以预测,听起来鲜活别致,又不失甘美。钢琴在这么个大厅里,哪怕在我这么高的位置,音色变化也能传达到,所以听得非常过瘾。全曲终了,逍遥观众也极其捧场,莱昂斯卡娅又加了一首肖邦夜曲。听广播直播的米纸抱怨说,观众杂音干扰太大,我在现场倒没有这种感觉,应该是广播收声的缘故,把乐声噪声一视同仁地收录,不及专注的人耳有过滤功能。下半场是肖斯塔科维奇的最后一首交响曲,也是我第一次在现场听。开篇乐章倒和《小组曲》与莫扎特形成某种呼应,曲目安排蛮见匠心。迪图瓦将第二第四乐章处理得尤其缓慢,几乎到令人难耐的地步,以至于最终缥缈的结尾,像令所有观众释然,迪图瓦还未放下手,就有人急不可耐地鼓掌叫好,不知迪图瓦作何表情?
这就是我的首个逍遥之夜,虽不完美,却也蛮吊胃口。隔天之后,我重回阿尔伯特,这回一晚听两场:因为是周末晚上,音乐节安排了早场和晚场,第一场提前到7点开始,第二场从10点15分至11点半结束。我唯一担心的是回去的地铁。这天两场的票都是25磅,买的是一层观众席(Stalls),位置在O区,也就是舞台的右侧。
两场音乐会的曲目风格相差不可能更大了,第一场是芬兰指挥家Sakari Oramo执棒BBC交响乐团,以西贝柳斯《塔皮奥拉》开场,然后转入最近很热门的冰岛作曲家Jón Leifs的《管风琴协奏曲》。下半场以瑞典作曲家Anders Hillborg的《野兽之声》(Beast Sampler)开场,结尾是标准曲,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这场的曲目和气氛,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逍遥的几个特点,宏大,狂欢,多元。
神秘的《塔皮奥拉》的森林絮语一开始,我就庆幸座位不错,音量上很满足,层次也没有因为方位而损失很多。不过真正的高潮是在Leifs的管风琴协奏曲,现场体会一下阿尔伯特厅的管风琴,也是全英国第二大,来自剑桥的管风琴家Stephen Farr担任独奏。学成于德国的冰岛人Leifs由于三十年代起在第三帝国从事音乐活动,战后声誉一度受到影响。从2009年起,Leifs的作品在英国渐渐受到重视。《管风琴协奏曲》为管风琴和一个编制庞大的交响乐团合作,其中还用到了类似马勒《第六交响曲》中的锤子,也是砸木箱,闷钝而瘆人。整部协奏曲虽然分成三个部分,但却是一个连续的线性叙事,从开篇原始刺耳的末日场景,渐渐过度到一个稳定的行进,帕萨卡里亚,最后到达一个不断反复肯定的高潮,明显有一个英雄式的主人公——管风琴,终曲管风琴弹得山摇地动。一起去的同事以前不太听古典,被震得够呛。
下半场的《野兽之声》,很巧,我在上海听过,记得是瑞典的广播乐团。这次BBC演的效果不凡,大量非常规的演奏法,通过吹气、敲击来制造自然主义式的音响,乐团演奏得异常娴熟,显然经常接触这类作品。最后的贝多芬第七,从唱片耳朵来说,可能有点粗糙了,第二乐章中速偏快,使得四个乐章都很急促,像是激流,从头冲到底,现场效果极好。
散场之后,已经是将近九点三刻。同来的同事吃不消,先行告退,多出一张晚场票。免费让给了一位站票队列中的老太太,她自然是喜不自禁。这个晚场是巴赫系列之一,古乐学院和David Hill的BBC Singers联合演《g小调弥撒》、《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和《D大调圣母赞歌》,无中场休息。这三部作品都是巴赫音乐中比较外向的,古乐学院向来演得稳重堂皇,但灵巧、力度和对比不及德奥古乐团。皇家歌剧院崭露头角的女高音Sophie Bevan唱《圣母赞歌》里的第一女高音,声音非常漂亮。等到最后一个音符刚结束,我就匆匆起身,赶地铁去了。
我最后一次坐着听逍遥,是在两周之后,音乐节已经临近尾声,有同事点名要听勃拉姆斯,恰好有比契科夫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来访,演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和弗朗茨•施密特《第二交响曲》。于是我们各花了38磅买票,也是我在逍遥上最贵的一次开支,从聆乐角度来说,结果却最不尽如人意,但过程倒挺有意思,我就像刘姥姥一样,来盘点一二。
晚上到了音乐厅,发现座位是在二层包厢,包厢门都锁着,需要有引座员查过票之后,帮着开门。
进门后还有一个小衣帽间,化妆镜和小桌,上面有提示说欢迎在您的包厢中享用酒水食物。
拉开红绸帘子,才看到前后三排座位。
其实,我们和隔壁包厢贴得很紧。开演前,隔壁是两个英国老头,端着香槟酒杯,和来伦敦旅游的一个奥地利家庭聊得热闹,我们不听也得听。买包厢票的人,也许大多是来社交的,就像参加一个带音乐的派对。
待到维也纳之声响起,我不免有点失望。二层包厢虽然比高圈低一层,但音量上并无太大差别,还是嫌不足。更糟糕的是层次也没有了,显得浑浊,是否是因为离蘑菇反射板更远的缘故呢?我们坐在包厢第二排,稍微靠里(背后第三排还有一个家伙,我相当同情他),包厢的包绸、门帘和位置都有可能影响到了声音。要命的是听维也纳爱乐和勃拉姆斯,本身就是感性内在的风格,在这个环境下,不免大打折扣,上半场听得我昏昏欲睡。下半场是施密特《第二交响曲》,据说是比契科夫个人钟爱、一直力推的曲目。匈牙利风格的主题变奏曲乐章印象反比勃拉姆斯要好。
经此一场,我个人推断,离舞台较远的包厢,声音恐怕都不佳,还不如票价便宜的Stall和Circle。但Stall要离舞台较近才好,Circle因为高,有声音反射板的优势,也不会太差。
其实,真正要体会逍遥音乐会,还是得买站票。下一篇就来聊聊我站着听的五场逍遥吧。
之一:铩羽而归:http://www.douban.com/note/519489789/
之三:站着听逍遥:https://www.douban.com/note/572623503/
BBC逍遥音乐节的故事:http://www.douban.com/note/519201434/
![]() |
从我的“circle”位置俯拍的音乐厅 |
Arena(中心圈)的站票逍遥者已经横七竖八,或躺或坐或靠或站,占据好了各自的“领地”,那里就像一片野生动物园,和秩序井然的座位区域——以价格为界定的社会层级形成不同的生态圈。不过,那片开放区其实也有自己的领地法则,我会在后续的“站着听逍遥”里详述,这里先按下不表。
![]() |
我的第一场逍遥之夜的座位在最高circle区的U和V之间 |
仔细环顾四周,我的15磅的高圈位置是整个大厅最高一层的座位区域,座位数量仅次于一层观众席(Stalls)。我头顶还有一圈走廊站票(Gallery Standing)。而在我处的高圈和一层观众席之间的是三层包厢,中间那层是大包厢(Grand Tier Boxes),基本是有钱人私有,不出售,豪华包厢里可以坐十个人,一家人加上亲朋好友在里面开小派对也足够了。我在网上搜到的一张图片,就是从面对舞台的正中大包厢拍摄的鱼眼照片。
![]() |
景观最佳的正对舞台大包厢视图 |
我之所以详述阿尔伯特厅的座位区域分布,原因在于这么大个巨型厅,它本身的设计并非专为古典音乐而造,所以各个区域、不同的位置,实际的聆听效果相差很远。我听的九场逍遥里,有四场是坐票,分散于三个不同区域,体验不同。虽然看到一些同好的评论,诟病阿尔伯特厅的音响效果,但我个人的感受是,座位很关键。
皇家爱乐乐手陆续登场,今天这场厅里基本全满,恐怕很多人是冲着莱昂斯卡娅来的,她几乎有30年,没在逍遥登场,此次回归,除了有协奏曲之外,还有卡多甘室内厅(Cadogan Hall)和爱默生四重奏的午后音乐会,可惜我因为上课,否则绝不会错过。我边上是几位暗色皮肤的印度裔听众,用英语非常娴熟内行地聊肖斯塔科维奇和《小组曲》。今晚德彪西《小组曲》是法国作曲家亨利•布瑟(Henri Büsser)的乐队改编版,很有古典风味。在高圈座位听,一开始很不适应,感觉比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最后I区的音量还轻,过了十多分钟之后,才一点点找到点感觉,音乐本身很轻盈透明,需要你更专注,用意识去适应和补足欠缺的音量。再过一阵,渐渐发现高圈座位听到的乐队声音很平衡(这点和东艺I区也有点像)。这点很可能和座位头顶的“蘑菇”有关。这些蘑菇样的玩意儿,其实是声音反射板,直到六十年代末才安装,也被戏称为“飞碟”(flying saucers)。
![]() |
蘑菇或者叫飞碟,打上灯光之后,效果奇幻 |
随后,莱昂斯卡娅登场,她选的这首莫扎特第22号钢琴协奏曲和她的提携者,里赫特以及布里顿关系密切(米纸后来帮我指点迷津)。不过,我当天并不了解这一点,在听到布里顿华彩时,不免觉得新鲜异常,加上莱昂斯卡娅的处理,完全是以歌剧里宣叙和咏叹式的唱腔来塑造乐句,语气感很强、多变而难以预测,听起来鲜活别致,又不失甘美。钢琴在这么个大厅里,哪怕在我这么高的位置,音色变化也能传达到,所以听得非常过瘾。全曲终了,逍遥观众也极其捧场,莱昂斯卡娅又加了一首肖邦夜曲。听广播直播的米纸抱怨说,观众杂音干扰太大,我在现场倒没有这种感觉,应该是广播收声的缘故,把乐声噪声一视同仁地收录,不及专注的人耳有过滤功能。下半场是肖斯塔科维奇的最后一首交响曲,也是我第一次在现场听。开篇乐章倒和《小组曲》与莫扎特形成某种呼应,曲目安排蛮见匠心。迪图瓦将第二第四乐章处理得尤其缓慢,几乎到令人难耐的地步,以至于最终缥缈的结尾,像令所有观众释然,迪图瓦还未放下手,就有人急不可耐地鼓掌叫好,不知迪图瓦作何表情?
这就是我的首个逍遥之夜,虽不完美,却也蛮吊胃口。隔天之后,我重回阿尔伯特,这回一晚听两场:因为是周末晚上,音乐节安排了早场和晚场,第一场提前到7点开始,第二场从10点15分至11点半结束。我唯一担心的是回去的地铁。这天两场的票都是25磅,买的是一层观众席(Stalls),位置在O区,也就是舞台的右侧。
两场音乐会的曲目风格相差不可能更大了,第一场是芬兰指挥家Sakari Oramo执棒BBC交响乐团,以西贝柳斯《塔皮奥拉》开场,然后转入最近很热门的冰岛作曲家Jón Leifs的《管风琴协奏曲》。下半场以瑞典作曲家Anders Hillborg的《野兽之声》(Beast Sampler)开场,结尾是标准曲,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这场的曲目和气氛,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逍遥的几个特点,宏大,狂欢,多元。
![]() |
Leifs在德国求学时创作管风琴协奏曲,整整写了13年! |
神秘的《塔皮奥拉》的森林絮语一开始,我就庆幸座位不错,音量上很满足,层次也没有因为方位而损失很多。不过真正的高潮是在Leifs的管风琴协奏曲,现场体会一下阿尔伯特厅的管风琴,也是全英国第二大,来自剑桥的管风琴家Stephen Farr担任独奏。学成于德国的冰岛人Leifs由于三十年代起在第三帝国从事音乐活动,战后声誉一度受到影响。从2009年起,Leifs的作品在英国渐渐受到重视。《管风琴协奏曲》为管风琴和一个编制庞大的交响乐团合作,其中还用到了类似马勒《第六交响曲》中的锤子,也是砸木箱,闷钝而瘆人。整部协奏曲虽然分成三个部分,但却是一个连续的线性叙事,从开篇原始刺耳的末日场景,渐渐过度到一个稳定的行进,帕萨卡里亚,最后到达一个不断反复肯定的高潮,明显有一个英雄式的主人公——管风琴,终曲管风琴弹得山摇地动。一起去的同事以前不太听古典,被震得够呛。
下半场的《野兽之声》,很巧,我在上海听过,记得是瑞典的广播乐团。这次BBC演的效果不凡,大量非常规的演奏法,通过吹气、敲击来制造自然主义式的音响,乐团演奏得异常娴熟,显然经常接触这类作品。最后的贝多芬第七,从唱片耳朵来说,可能有点粗糙了,第二乐章中速偏快,使得四个乐章都很急促,像是激流,从头冲到底,现场效果极好。
散场之后,已经是将近九点三刻。同来的同事吃不消,先行告退,多出一张晚场票。免费让给了一位站票队列中的老太太,她自然是喜不自禁。这个晚场是巴赫系列之一,古乐学院和David Hill的BBC Singers联合演《g小调弥撒》、《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和《D大调圣母赞歌》,无中场休息。这三部作品都是巴赫音乐中比较外向的,古乐学院向来演得稳重堂皇,但灵巧、力度和对比不及德奥古乐团。皇家歌剧院崭露头角的女高音Sophie Bevan唱《圣母赞歌》里的第一女高音,声音非常漂亮。等到最后一个音符刚结束,我就匆匆起身,赶地铁去了。
我最后一次坐着听逍遥,是在两周之后,音乐节已经临近尾声,有同事点名要听勃拉姆斯,恰好有比契科夫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来访,演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和弗朗茨•施密特《第二交响曲》。于是我们各花了38磅买票,也是我在逍遥上最贵的一次开支,从聆乐角度来说,结果却最不尽如人意,但过程倒挺有意思,我就像刘姥姥一样,来盘点一二。
晚上到了音乐厅,发现座位是在二层包厢,包厢门都锁着,需要有引座员查过票之后,帮着开门。
![]() |
进门后还有一个小衣帽间,化妆镜和小桌,上面有提示说欢迎在您的包厢中享用酒水食物。
![]() |
拉开红绸帘子,才看到前后三排座位。
![]() |
其实,我们和隔壁包厢贴得很紧。开演前,隔壁是两个英国老头,端着香槟酒杯,和来伦敦旅游的一个奥地利家庭聊得热闹,我们不听也得听。买包厢票的人,也许大多是来社交的,就像参加一个带音乐的派对。
![]() |
待到维也纳之声响起,我不免有点失望。二层包厢虽然比高圈低一层,但音量上并无太大差别,还是嫌不足。更糟糕的是层次也没有了,显得浑浊,是否是因为离蘑菇反射板更远的缘故呢?我们坐在包厢第二排,稍微靠里(背后第三排还有一个家伙,我相当同情他),包厢的包绸、门帘和位置都有可能影响到了声音。要命的是听维也纳爱乐和勃拉姆斯,本身就是感性内在的风格,在这个环境下,不免大打折扣,上半场听得我昏昏欲睡。下半场是施密特《第二交响曲》,据说是比契科夫个人钟爱、一直力推的曲目。匈牙利风格的主题变奏曲乐章印象反比勃拉姆斯要好。
经此一场,我个人推断,离舞台较远的包厢,声音恐怕都不佳,还不如票价便宜的Stall和Circle。但Stall要离舞台较近才好,Circle因为高,有声音反射板的优势,也不会太差。
其实,真正要体会逍遥音乐会,还是得买站票。下一篇就来聊聊我站着听的五场逍遥吧。
之一:铩羽而归:http://www.douban.com/note/519489789/
之三:站着听逍遥:https://www.douban.com/note/572623503/
BBC逍遥音乐节的故事:http://www.douban.com/note/519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