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选择一个合适的旅伴?
向来喜欢独自旅行。
对于旅行来说,一个人,的确能有不少的好处。罗素说:所有美好的风景,不过是一种精致的情愫。深以为然。和一群人在一起,不是说不好,而是容易失了情致。人这种社交的动物,大家一起出门,难免要维持一种快乐的、令人舒适的气氛,插诨打科,勾肩搭背,都是在所难免。而一个人的时候,静默无言,或欣喜,或宁静,或孤独,或苍凉,甚至悲怆,大怒,大惊,在孤独的路途中,确实比较容易进入某种特定的情绪,而获得更深邃的体验。对于常常靠旅途溜灵感,出文字的人而言,一个人是绝好不过的机会。因着这特殊的旁边视角,人能够做一个普通的路人,而对这个陌生的地方有更多的体会。也因着这容易的介入感,人得以跳脱生活其中的人,去寻找某种自己需要的氛围,进行一种交流和对话。群体出行,则很难有什么空间去体会什么悲凉的感情,多是谈天说地了。另一个方面,则是一个人走路,总是有着更多的自由的随意。一个手机地图,一个简单背包,就可以出行。不需要查询太过详细的攻略,对于“必去”景点也没有那么多的执念,随走随看,随走随停,一切风景皆归因于邂逅。对于不讲究旅途的舒适性的人来说,更是如此。预定酒店,查找景点,核对票价,总是破坏心情。能够风餐露宿,住简易旅店,吃街边餐,这样的旅人有着更多的自由。然而若是一起出行,计划就是不可避免的,看哪些地方,怎么住,怎么吃,都是核心的问题,毕竟一个人凑合吃喝是情调,一群人难免就会显得混乱落魄,坏了心情。若是作为组织者,要照顾成员的旅行体验,紧张不已,更是没有什么意思在了。
然而有时候也期待有旅伴一同。一个人的时候,交流是单向的静默的。很多瞬间,的确觉得应当与人来交流探讨,会更有意思。雨夜独酌,和灯下对饮,各有各的味道。然而旅伴的选择却是大难题。选错了人,整个旅程的意义,也就几乎跟着泡汤。两个人是最好。首先彼此有过接触,能够信任,也有交谈的空间存在,这是要紧。也有和陌生人出行的,新鲜,也有风险。偶尔能结识朋友,然而几率渺小。光是适应彼此,就需要时间的浪费。其次,要能够留出彼此体会的空间,又能够把握交谈的尺度。不多言,不迁怒,不执念,这是在给两个人都留出空隙,来独立地去找寻。而交谈中,又切忌评判论断,否则旅程体会就不是在沟通,而是在试图干预。对过程怀有随意感,而着重观察体会,能够忍受旅途劳顿不做抱怨,又能够适当地保持静默,这都是困难的品质,不容易。见过太多人,一路说个不休,时时拍照,发表意见,让人顿生讨厌。老是闷着不说话,也是极端,没有趣味。亦要时时怀有谦卑和好奇。如果时刻说:这地方不就这个样子,有什么了不起。这就大坏心情。这样说来,其实山水不就是山水,石头树木河流鸟兽而已,有什么了不起?走在路上的人,这大概是最坏的心态。比起一个人时的任性而为,两个人就有某种界限,大哭大笑,悲愤交加,这种过度的情绪流露,需要收敛。也要彼此照料,而不能够说:我觉得无所谓,你怎么就不行?当然,遇到好的旅伴,也会为旅途平添乐趣。趣言,警句,观点,都是有意思的产物。能够共同饮食住行,相互扶持,也平添一份温情。如果还能够怀有默契,共做趣事,探访朋友,彻夜交谈,更是珍贵的记忆。的确觉得有时候,去一个地方,只是为了去见一个人。而这个地方,也因着这人,这感情,才有了韵味。一个人,记住的都是风景。而两个人,记住的还有某种情谊,某种唏嘘了。一群人的旅行,我向来不觉得太好。我总觉得,去别处,总是人类探索的心态,观望陌生,观望他人,也获得观望自我的机会。为着某种提升和感触。高兴不高兴,不是讨论范围。偶尔的心烦劳顿,也是需要忍耐。一群人,适合的是做事,讨论,茶话会,咖啡店,酒吧夜唱,都是好的。出去玩,一群人为着是高兴,且当春游罢!也是不错,只是游玩和旅行,终究有差别。一群人应该去熟悉又好玩的地方,吃东西,住干净旅店,晚上做游戏,烧烤,唱歌,讲彼此故事,哈哈大笑,热闹非凡。
说到底,旅行的意义千变万化。为着什么,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没有机会说三道四。尽管我确实觉得,现在流行起来的旅途失去了探索的味道,照片景点都有大量攻略,陌生感早就不见了。太过执着于景点,拍摄经典建筑,到此一游,累积携程网上的脚步,人生坐标里签下一个又一个城市,这里的意义,愚钝不能理解。就连“全世界最便宜的孤独”都成了旅游胜地,我觉得也是莫大的讽刺。说到底,有些地方不必看,有些人也不必等。行走在天上的湿地不只有高美,山川湖畔不是只有日月潭,文艺气息书店也不只是诚品,去转了一圈,也不能把千篇一律的旅行照片变成感动千万人的旷世经典。总之你还是你,脚步是实实在在的体会,还是朋友圈的安利,可千万不要欺骗了自己。一人游两人游,少年游垂暮游,游来游去,最终还是走不出一个自己。我们只能够在自己的屏障里努力向外观望这个世界,有的人看的清些,有的人看的模糊,没理由嘲笑别人,只能努力不辜负自己,清明诚恳,这是太难的追求。
对于旅行来说,一个人,的确能有不少的好处。罗素说:所有美好的风景,不过是一种精致的情愫。深以为然。和一群人在一起,不是说不好,而是容易失了情致。人这种社交的动物,大家一起出门,难免要维持一种快乐的、令人舒适的气氛,插诨打科,勾肩搭背,都是在所难免。而一个人的时候,静默无言,或欣喜,或宁静,或孤独,或苍凉,甚至悲怆,大怒,大惊,在孤独的路途中,确实比较容易进入某种特定的情绪,而获得更深邃的体验。对于常常靠旅途溜灵感,出文字的人而言,一个人是绝好不过的机会。因着这特殊的旁边视角,人能够做一个普通的路人,而对这个陌生的地方有更多的体会。也因着这容易的介入感,人得以跳脱生活其中的人,去寻找某种自己需要的氛围,进行一种交流和对话。群体出行,则很难有什么空间去体会什么悲凉的感情,多是谈天说地了。另一个方面,则是一个人走路,总是有着更多的自由的随意。一个手机地图,一个简单背包,就可以出行。不需要查询太过详细的攻略,对于“必去”景点也没有那么多的执念,随走随看,随走随停,一切风景皆归因于邂逅。对于不讲究旅途的舒适性的人来说,更是如此。预定酒店,查找景点,核对票价,总是破坏心情。能够风餐露宿,住简易旅店,吃街边餐,这样的旅人有着更多的自由。然而若是一起出行,计划就是不可避免的,看哪些地方,怎么住,怎么吃,都是核心的问题,毕竟一个人凑合吃喝是情调,一群人难免就会显得混乱落魄,坏了心情。若是作为组织者,要照顾成员的旅行体验,紧张不已,更是没有什么意思在了。
然而有时候也期待有旅伴一同。一个人的时候,交流是单向的静默的。很多瞬间,的确觉得应当与人来交流探讨,会更有意思。雨夜独酌,和灯下对饮,各有各的味道。然而旅伴的选择却是大难题。选错了人,整个旅程的意义,也就几乎跟着泡汤。两个人是最好。首先彼此有过接触,能够信任,也有交谈的空间存在,这是要紧。也有和陌生人出行的,新鲜,也有风险。偶尔能结识朋友,然而几率渺小。光是适应彼此,就需要时间的浪费。其次,要能够留出彼此体会的空间,又能够把握交谈的尺度。不多言,不迁怒,不执念,这是在给两个人都留出空隙,来独立地去找寻。而交谈中,又切忌评判论断,否则旅程体会就不是在沟通,而是在试图干预。对过程怀有随意感,而着重观察体会,能够忍受旅途劳顿不做抱怨,又能够适当地保持静默,这都是困难的品质,不容易。见过太多人,一路说个不休,时时拍照,发表意见,让人顿生讨厌。老是闷着不说话,也是极端,没有趣味。亦要时时怀有谦卑和好奇。如果时刻说:这地方不就这个样子,有什么了不起。这就大坏心情。这样说来,其实山水不就是山水,石头树木河流鸟兽而已,有什么了不起?走在路上的人,这大概是最坏的心态。比起一个人时的任性而为,两个人就有某种界限,大哭大笑,悲愤交加,这种过度的情绪流露,需要收敛。也要彼此照料,而不能够说:我觉得无所谓,你怎么就不行?当然,遇到好的旅伴,也会为旅途平添乐趣。趣言,警句,观点,都是有意思的产物。能够共同饮食住行,相互扶持,也平添一份温情。如果还能够怀有默契,共做趣事,探访朋友,彻夜交谈,更是珍贵的记忆。的确觉得有时候,去一个地方,只是为了去见一个人。而这个地方,也因着这人,这感情,才有了韵味。一个人,记住的都是风景。而两个人,记住的还有某种情谊,某种唏嘘了。一群人的旅行,我向来不觉得太好。我总觉得,去别处,总是人类探索的心态,观望陌生,观望他人,也获得观望自我的机会。为着某种提升和感触。高兴不高兴,不是讨论范围。偶尔的心烦劳顿,也是需要忍耐。一群人,适合的是做事,讨论,茶话会,咖啡店,酒吧夜唱,都是好的。出去玩,一群人为着是高兴,且当春游罢!也是不错,只是游玩和旅行,终究有差别。一群人应该去熟悉又好玩的地方,吃东西,住干净旅店,晚上做游戏,烧烤,唱歌,讲彼此故事,哈哈大笑,热闹非凡。
说到底,旅行的意义千变万化。为着什么,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没有机会说三道四。尽管我确实觉得,现在流行起来的旅途失去了探索的味道,照片景点都有大量攻略,陌生感早就不见了。太过执着于景点,拍摄经典建筑,到此一游,累积携程网上的脚步,人生坐标里签下一个又一个城市,这里的意义,愚钝不能理解。就连“全世界最便宜的孤独”都成了旅游胜地,我觉得也是莫大的讽刺。说到底,有些地方不必看,有些人也不必等。行走在天上的湿地不只有高美,山川湖畔不是只有日月潭,文艺气息书店也不只是诚品,去转了一圈,也不能把千篇一律的旅行照片变成感动千万人的旷世经典。总之你还是你,脚步是实实在在的体会,还是朋友圈的安利,可千万不要欺骗了自己。一人游两人游,少年游垂暮游,游来游去,最终还是走不出一个自己。我们只能够在自己的屏障里努力向外观望这个世界,有的人看的清些,有的人看的模糊,没理由嘲笑别人,只能努力不辜负自己,清明诚恳,这是太难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