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情观
这半年,我做过很多尝试来试图减弱记忆。
最初失了声的痛哭流涕,那些如婴孩儿般抱着双腿心被撕裂的画面已经渐渐远去。
没有办法不去原谅,我用尽我所有的力气只为做成一件事:去与自己和解。
然而这对于我,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期间,并不是没有尝试过重新去喜欢其他人,甚至确实有过一段时间的头脑发热。
可是,最终却并没有勇气像当初遇到你时做一个毫不畏惧,充满阳光的二傻子,
将自己完全带入你设下的套。
我想那可能是自己最可爱的时候了,信誓旦旦地说我爱我所爱甚于毫不费力的被爱。’
那时的你,是灰色的,是深邃的,是像一个谜一样,有着化不开的忧伤。
我想我当时一定是被你天马行空的思维攫住了,于是很得意地绊了一跤,停了下来。
然而,我并没有想到我们的结束是那样突兀,就像我们的开始一样不可思议。
半年的时光过的太慢太慢。
我总是反反复复地在体验一个又一个波长不同的失恋周期。
兴许是现在正处于从一个学生过度到一个社会人的阶段,
这失恋的感觉就像黑洞一样,让人不自觉地被吸进去。
我做过挣扎,做过努力,做过很多美好的心理暗示,结果却并不没有减轻一点孤独患者的症状。
记得三毛的书《梦里花落知多少》有一个片段是她痛失荷西重返台湾的光景,
她每天独自坐在台湾的家中,将所有的窗帘拉起来,只留下很暗很昏黄的灯,推辞掉一切电话和约会,这其中很多并不是应酬,而是真心待她的朋友。她也并不再哭,只是一个人呆着,偶尔摆弄着布料。
我想她是很累了,不想一点点得勉强自己,连一点点都乏力。
我呢?在这一方不到十平米的蜗居里敲打着哭泣的键盘,放着手机里快被放烂的歌曲时,
我就知道,极爱面子的自己不得不承认,我现在是很孤独了。
以前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无法承受之轻》,很为费解。
在和你的生命汇聚到一起又硬生生地被撕裂开来的这两年半,我好像有一点懂了。
我厌倦了这样轻飘飘没有支点的日子,它让我很冷很冷。
以前觉得把你当作全世界的重心,那样会像《猫的报恩》里那个差点迷失的小女孩儿,让我觉得有点畏惧。
可现在想想,那样的畏惧竟也是奢侈的,是有支点的,支点是你。
现在的恐惧是让人麻木的,迷惘的,还会不自觉地上瘾的。
喜宝说过,我想要很多很多爱,没有爱,很多钱也可以,没有钱,至少还有健康。
这三个东西,体现在我的身上,所剩不多的只有偶尔仍会摇摇欲坠的健康。
即使我是这样的贫乏,可我却仍然会因为简.爱在对罗彻斯特说她即使相貌平平,但她仍然有灵魂,而且那灵魂与他一样平等,而且她不是一个机器时,感动的热泪盈眶;仍然会因为看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他那句:“上帝赐给我两样礼物,残疾和爱情”而不愿意放弃相信这世间真实存在的爱。
我想每个人都是有内核的吧。
有的人内核是艺术,譬如干净的伊夫,只有火光四射的灵感能让他平静;
有的人内核是诗,譬如简单的辛波斯卡,她偏爱写诗的荒谬甚于不写诗的荒谬;
有的人内核是科学,譬如史蒂芬.霍金,他在我们看不见的时空维度迸发了无穷能量;
有的人内核是远方,譬如那些流浪者,他们善于征服一座座的冰川和一个个的海岛;
有的人内核是家,譬如那些离过异的男人女人,他们乐于享受那种稳定的纽带,即使没有爱情;
有的人内核是美丽,譬如那些精致女人,她们爱自己爱美丽甚于一切使命;
..................................
这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在那些我们得以看见的皮囊下,掩藏了多少不同的内核。
通常,人们都不会轻易向人传达着内核的能量,
戒备和自我保护是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不二法则。
而我的内核呢?我很肯定,是爱情。
因为家庭给我的不好记忆已经像毒血浆一样被融入我的血液,
这并不意味着我抱怨我的家庭,只是我很难再像以前一样把精力都用在渴望父母一代家庭的完整上了。
那个童年里无奈哭泣,躲在被子里,躲在床下,躲在厕所里,被很多很多洋娃娃环绕着,日盼夜盼一家团聚的小女孩儿终究是走远了,长大了。
长大之后,她以为自己终究是该和那令她伤碎了心的家说一声再见,再也不愿回到那样敏感的神经末梢。
远离家乡,进入大学,她的人生就像到了一个新国度,这个国度充满了阳光和喜悦,
她贪婪地呼吸着这里的一切气息,她的笑容越来越明朗,周围的人很喜欢她,
在这里,她好像丢掉了自己的过去,丢掉了母亲的影子,没心没肺地快乐着。
所以当她看到高中同学的动态里闪现的那些怀旧情绪,她总是得意地不屑一顾。
那个时候她的心态像极了《玫瑰的故事》里的黄玫瑰上高中时,致力于各种社交和猎奇。
直到后来她遇到了他,他带给她带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那里有艺术,有远方,有诗,有她曾不敢奢求却日益渴望的一切。
于是她屏蔽掉了曾经一切有可能发展的异性,他毫无疑问地成为她生命中的重心。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终究是一匹野马,而我既不是足够辽阔的草原得以留住他,也不是他生命中的太阳,永远都令他追逐。
突然想起爱情开始的时候他把《怦然心动》里的经典台词送给我,说我是彩虹,然后其他的一切都变成了浮云。
呵,天晓得彩虹只有刹那的美丽,浮云终究不能永远遮蔽住他心中的太阳。
他走了,消失不见了,我知道,我再也无法像拥抱圣诞老人一样去拥抱他了。
失恋的感觉有多痛,每个人都没有权利去评判任何一个其他人受伤的程度。
就像打针一样,有的人只是蹙一蹙眉就过了,有的人却是极度恐惧针头带来的针刺感。
所以,我每次听说那些有关殉情男女的报道时的新闻时,我很反感听到周围的人评判他们不尊重生命,是个没用的人。
我只是隐隐的心疼着,同情着,我想他们这辈子只是运气不好,在爱情的海洋里触了礁,
却没有机遇和能力让自己的船破了风浪,海阔天空。或者想,他们甘于为此牺牲。
而我却并不想选择成为这样的一类人,
我更想成为讯哥儿那样的女子,无论受过怎样的伤,每一次都竭尽全力地去爱,想要爱的深刻,盲目,长情。
爱情是多么美丽和奇异,
它在我心中,比两个星球碰撞更让人惊诧。
我一直在想《我们》的书名何其为“我们”,是否暗含了与单独的“我”相对,
当“我的世界“变成了”我们的世界“,这是因为有了爱情,爱情的伟大足以打破乌托邦麻木机械的统治和乏味的井然有序。
她像一个赤裸裸的,哇哇大哭的婴孩儿突然降临,天真,无邪,让一切都乱了套。
我想如果有人问我的爱情观,我想我的回答就是如此罢。
有时和好友谈天,她们总是拿我说笑,笑我的爱情观太缺乏思考。
我想我的朋友们是比我聪明的,所以她们值得像现在这样幸福。
有一次大家谈到择偶标准,在爱情上过的最幸福的两个朋友竟有一致的想法:
“我选的人可以没有什么特别的优点,但一定不能有我不能容忍的缺点。这些缺点在我心里都是有很明显的标准的。”
我把同样的问题抛给自己,却是很模糊的标准和界限,
他的灵魂能够吸引我。
如果真要说什么界限的话,可能就是我希望我的他一定要是比我高大半个头的,
因为那样会让我觉得温暖而安全。
最初失了声的痛哭流涕,那些如婴孩儿般抱着双腿心被撕裂的画面已经渐渐远去。
没有办法不去原谅,我用尽我所有的力气只为做成一件事:去与自己和解。
然而这对于我,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期间,并不是没有尝试过重新去喜欢其他人,甚至确实有过一段时间的头脑发热。
可是,最终却并没有勇气像当初遇到你时做一个毫不畏惧,充满阳光的二傻子,
将自己完全带入你设下的套。
我想那可能是自己最可爱的时候了,信誓旦旦地说我爱我所爱甚于毫不费力的被爱。’
那时的你,是灰色的,是深邃的,是像一个谜一样,有着化不开的忧伤。
我想我当时一定是被你天马行空的思维攫住了,于是很得意地绊了一跤,停了下来。
然而,我并没有想到我们的结束是那样突兀,就像我们的开始一样不可思议。
半年的时光过的太慢太慢。
我总是反反复复地在体验一个又一个波长不同的失恋周期。
兴许是现在正处于从一个学生过度到一个社会人的阶段,
这失恋的感觉就像黑洞一样,让人不自觉地被吸进去。
我做过挣扎,做过努力,做过很多美好的心理暗示,结果却并不没有减轻一点孤独患者的症状。
记得三毛的书《梦里花落知多少》有一个片段是她痛失荷西重返台湾的光景,
她每天独自坐在台湾的家中,将所有的窗帘拉起来,只留下很暗很昏黄的灯,推辞掉一切电话和约会,这其中很多并不是应酬,而是真心待她的朋友。她也并不再哭,只是一个人呆着,偶尔摆弄着布料。
我想她是很累了,不想一点点得勉强自己,连一点点都乏力。
我呢?在这一方不到十平米的蜗居里敲打着哭泣的键盘,放着手机里快被放烂的歌曲时,
我就知道,极爱面子的自己不得不承认,我现在是很孤独了。
以前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无法承受之轻》,很为费解。
在和你的生命汇聚到一起又硬生生地被撕裂开来的这两年半,我好像有一点懂了。
我厌倦了这样轻飘飘没有支点的日子,它让我很冷很冷。
以前觉得把你当作全世界的重心,那样会像《猫的报恩》里那个差点迷失的小女孩儿,让我觉得有点畏惧。
可现在想想,那样的畏惧竟也是奢侈的,是有支点的,支点是你。
现在的恐惧是让人麻木的,迷惘的,还会不自觉地上瘾的。
喜宝说过,我想要很多很多爱,没有爱,很多钱也可以,没有钱,至少还有健康。
这三个东西,体现在我的身上,所剩不多的只有偶尔仍会摇摇欲坠的健康。
即使我是这样的贫乏,可我却仍然会因为简.爱在对罗彻斯特说她即使相貌平平,但她仍然有灵魂,而且那灵魂与他一样平等,而且她不是一个机器时,感动的热泪盈眶;仍然会因为看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他那句:“上帝赐给我两样礼物,残疾和爱情”而不愿意放弃相信这世间真实存在的爱。
我想每个人都是有内核的吧。
有的人内核是艺术,譬如干净的伊夫,只有火光四射的灵感能让他平静;
有的人内核是诗,譬如简单的辛波斯卡,她偏爱写诗的荒谬甚于不写诗的荒谬;
有的人内核是科学,譬如史蒂芬.霍金,他在我们看不见的时空维度迸发了无穷能量;
有的人内核是远方,譬如那些流浪者,他们善于征服一座座的冰川和一个个的海岛;
有的人内核是家,譬如那些离过异的男人女人,他们乐于享受那种稳定的纽带,即使没有爱情;
有的人内核是美丽,譬如那些精致女人,她们爱自己爱美丽甚于一切使命;
..................................
这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在那些我们得以看见的皮囊下,掩藏了多少不同的内核。
通常,人们都不会轻易向人传达着内核的能量,
戒备和自我保护是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不二法则。
而我的内核呢?我很肯定,是爱情。
因为家庭给我的不好记忆已经像毒血浆一样被融入我的血液,
这并不意味着我抱怨我的家庭,只是我很难再像以前一样把精力都用在渴望父母一代家庭的完整上了。
那个童年里无奈哭泣,躲在被子里,躲在床下,躲在厕所里,被很多很多洋娃娃环绕着,日盼夜盼一家团聚的小女孩儿终究是走远了,长大了。
长大之后,她以为自己终究是该和那令她伤碎了心的家说一声再见,再也不愿回到那样敏感的神经末梢。
远离家乡,进入大学,她的人生就像到了一个新国度,这个国度充满了阳光和喜悦,
她贪婪地呼吸着这里的一切气息,她的笑容越来越明朗,周围的人很喜欢她,
在这里,她好像丢掉了自己的过去,丢掉了母亲的影子,没心没肺地快乐着。
所以当她看到高中同学的动态里闪现的那些怀旧情绪,她总是得意地不屑一顾。
那个时候她的心态像极了《玫瑰的故事》里的黄玫瑰上高中时,致力于各种社交和猎奇。
直到后来她遇到了他,他带给她带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那里有艺术,有远方,有诗,有她曾不敢奢求却日益渴望的一切。
于是她屏蔽掉了曾经一切有可能发展的异性,他毫无疑问地成为她生命中的重心。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终究是一匹野马,而我既不是足够辽阔的草原得以留住他,也不是他生命中的太阳,永远都令他追逐。
突然想起爱情开始的时候他把《怦然心动》里的经典台词送给我,说我是彩虹,然后其他的一切都变成了浮云。
呵,天晓得彩虹只有刹那的美丽,浮云终究不能永远遮蔽住他心中的太阳。
他走了,消失不见了,我知道,我再也无法像拥抱圣诞老人一样去拥抱他了。
失恋的感觉有多痛,每个人都没有权利去评判任何一个其他人受伤的程度。
就像打针一样,有的人只是蹙一蹙眉就过了,有的人却是极度恐惧针头带来的针刺感。
所以,我每次听说那些有关殉情男女的报道时的新闻时,我很反感听到周围的人评判他们不尊重生命,是个没用的人。
我只是隐隐的心疼着,同情着,我想他们这辈子只是运气不好,在爱情的海洋里触了礁,
却没有机遇和能力让自己的船破了风浪,海阔天空。或者想,他们甘于为此牺牲。
而我却并不想选择成为这样的一类人,
我更想成为讯哥儿那样的女子,无论受过怎样的伤,每一次都竭尽全力地去爱,想要爱的深刻,盲目,长情。
爱情是多么美丽和奇异,
它在我心中,比两个星球碰撞更让人惊诧。
我一直在想《我们》的书名何其为“我们”,是否暗含了与单独的“我”相对,
当“我的世界“变成了”我们的世界“,这是因为有了爱情,爱情的伟大足以打破乌托邦麻木机械的统治和乏味的井然有序。
她像一个赤裸裸的,哇哇大哭的婴孩儿突然降临,天真,无邪,让一切都乱了套。
我想如果有人问我的爱情观,我想我的回答就是如此罢。
有时和好友谈天,她们总是拿我说笑,笑我的爱情观太缺乏思考。
我想我的朋友们是比我聪明的,所以她们值得像现在这样幸福。
有一次大家谈到择偶标准,在爱情上过的最幸福的两个朋友竟有一致的想法:
“我选的人可以没有什么特别的优点,但一定不能有我不能容忍的缺点。这些缺点在我心里都是有很明显的标准的。”
我把同样的问题抛给自己,却是很模糊的标准和界限,
他的灵魂能够吸引我。
如果真要说什么界限的话,可能就是我希望我的他一定要是比我高大半个头的,
因为那样会让我觉得温暖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