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学课程的分享——关于倾听
幸福学课程最后一节课是关于分享,分享自己的故事,观点等等。但我我思前想后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总感觉没个主题不像话。后来就干脆放弃,就简单说说自己上课的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吧。
首先,我为什么选了这门课?这其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也许有人觉得这门课很好过就顺手选择了幸福学这门课。但是我觉得除了部分同学有这种想法,剩下的大多数同学应该是和我一样,表面上是被这门课的名字吸引了,实际上是想改变,让自己往好的方向发展。好像学了这门课好像应该可以通向幸福,至少可以给我指明道路啊。这是我内心的真实的想法。
然后,第一周开始上课,老师又放视频,又让同学讨论的,感觉挺好的,但是回头看,这种感觉多半是一种新鲜感。因为在读研期间,其他课程基本是和哲学,美学相关,需要自己看书,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而且非常的抽象,形而上。突然有这么一门接地气的课程,上课很轻松,也没压力,课堂上只要偶尔说说自己的看法就好了。
然而这种新鲜感并没有持续多久,大概上了三四周之后吧,就觉得这门课只是一门高级的心灵鸡汤课,其实老师说的很多话,我们以前都接触过。突然发现,好多道理其实从小就已经接触了,只是没在意而已。
对于这门课的态度一直到某一节课上,老师让我们写下最讨厌的一个人,以及对他改变的意见,其实我一开始觉得没什么好写的,拿了支笔假装在思考,在写。然后老师说要认真回答那些关于讨厌的人的问题,写完之后会有一个很意外的发现。我就有点好奇会有什么结果。便开始重新回答那些问题,具体我忘了,反正就是写一个你讨厌的人,然后给他改变的建议。我当时写给那个讨厌的人的建议是要会倾听。
最后老师终于“揭晓”了谜底——给他人的那个建议实际上是给自己的建议。当时我很不理解,因为我觉得我还算是善于倾听的,至少别人是这么评价我的。但是为什么做了这些题之后,给我的答案却是我需要去倾听呢?这个困惑一直留在我心里。
感谢宇宙,当你有问题的时候,它总会用某种方式回答你。几天后,我在看书时(奥修版本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到了这么一句话。“在对几百万人讲过话之后,我越来越清楚我是在对着墙壁讲话,没有人在注意听。顶多只有一些人在听,但是他们之中大部分都充满了自己的偏见,充满了未经证明的想法,他们有如此多的信仰,在存在之中却没有任何的基础,所以不论你对他们说什么,那些东西都会迷失在一大群的信仰、概念、宗教、哲学之中。”
这句话就像一记耳光似的打在我的脸上,我觉得很羞愧。但是他说的真的很在理,也很深刻。确实,在我以往的经验里的倾听根本不是倾听,顶多算是听吧。就拿幸福学这门课来说,其实当我在对它下定义(高级的心灵鸡汤课)的时候,虽然我的脑子还在听课,但其实我的心里是在排斥那些我从小听惯的大道理了。所以无论老师说什么,说的多有道理,多么的有感染力,我脑子的意识也是很赞成老师说的,但是我的心里都是在排斥的,或者换一种说法是没有在吸收的。
电影《后会无期》中的苏米,就是王珞丹演的那个角色,说过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很多网友都深有感触。但问题是,我们是听了那些道理,我们有去接受吗?
所以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就是我这个人很自以为是,认为好像对自己,对他人很了解,可以对别人感同身受。我脑子里有太多的关于别人,关于世界的一些模糊认识,未经证明的想法。这是倾听的一大禁忌。不论是之前我在对这门课下定义的时候,还是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我已经在心里开始评价他的话了,我的思维其实已经在跳跃了,我在琢磨他接下来会说什么,试图理解他还没有说出来的意思。不论他说的什么其实已经经过我脑袋的加工了,表面上我是试图去听对方的想法,但事实上我是离对方的想法越来越远。
老师的那个问题的结果是正确的,我确实需要倾听。我需要改变这种我认为,我想当然的看法。网络上有流传一句话,不要对别人抱怨,或者把自己的痛苦说给他人听,因为百分之八十的人不在乎,百分之二十的人看笑话。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我们不愿意分享自己故事的原因。但感觉确实是这样,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藏在自己心里最安全了,因为没人会真正关心别人的事情。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什么才是倾听。
奥修在书里也恰好提到了倾听的样子。“若要倾听,一个人就需要成为宁静的,就需要在当下,就需要把头脑的垃圾放一边,要为你在倾听的话铺路。如果那是真的,你心中的铃声就会开始响起;如果那不是真的,那么在你身上什么事也不会发生。”现在我对于这句话很有感触,我知道倾听不是透过脑袋,而是透过心去了解。如果说我学会了倾听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学会了在听的时候去接纳,不要轻易做出评判。
回到我选课的初衷,我希望自己能改变,哪怕一丁点,我觉得整个一学期下来,在参与上课的同时,我自己也收获很多,对于我来说,这门课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许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更近一步了吧,哈哈~
我要感谢刘老师,谢谢您保持一贯的高水平教学,谢谢您的聆听。这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首先,我为什么选了这门课?这其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也许有人觉得这门课很好过就顺手选择了幸福学这门课。但是我觉得除了部分同学有这种想法,剩下的大多数同学应该是和我一样,表面上是被这门课的名字吸引了,实际上是想改变,让自己往好的方向发展。好像学了这门课好像应该可以通向幸福,至少可以给我指明道路啊。这是我内心的真实的想法。
然后,第一周开始上课,老师又放视频,又让同学讨论的,感觉挺好的,但是回头看,这种感觉多半是一种新鲜感。因为在读研期间,其他课程基本是和哲学,美学相关,需要自己看书,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而且非常的抽象,形而上。突然有这么一门接地气的课程,上课很轻松,也没压力,课堂上只要偶尔说说自己的看法就好了。
然而这种新鲜感并没有持续多久,大概上了三四周之后吧,就觉得这门课只是一门高级的心灵鸡汤课,其实老师说的很多话,我们以前都接触过。突然发现,好多道理其实从小就已经接触了,只是没在意而已。
对于这门课的态度一直到某一节课上,老师让我们写下最讨厌的一个人,以及对他改变的意见,其实我一开始觉得没什么好写的,拿了支笔假装在思考,在写。然后老师说要认真回答那些关于讨厌的人的问题,写完之后会有一个很意外的发现。我就有点好奇会有什么结果。便开始重新回答那些问题,具体我忘了,反正就是写一个你讨厌的人,然后给他改变的建议。我当时写给那个讨厌的人的建议是要会倾听。
最后老师终于“揭晓”了谜底——给他人的那个建议实际上是给自己的建议。当时我很不理解,因为我觉得我还算是善于倾听的,至少别人是这么评价我的。但是为什么做了这些题之后,给我的答案却是我需要去倾听呢?这个困惑一直留在我心里。
感谢宇宙,当你有问题的时候,它总会用某种方式回答你。几天后,我在看书时(奥修版本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到了这么一句话。“在对几百万人讲过话之后,我越来越清楚我是在对着墙壁讲话,没有人在注意听。顶多只有一些人在听,但是他们之中大部分都充满了自己的偏见,充满了未经证明的想法,他们有如此多的信仰,在存在之中却没有任何的基础,所以不论你对他们说什么,那些东西都会迷失在一大群的信仰、概念、宗教、哲学之中。”
这句话就像一记耳光似的打在我的脸上,我觉得很羞愧。但是他说的真的很在理,也很深刻。确实,在我以往的经验里的倾听根本不是倾听,顶多算是听吧。就拿幸福学这门课来说,其实当我在对它下定义(高级的心灵鸡汤课)的时候,虽然我的脑子还在听课,但其实我的心里是在排斥那些我从小听惯的大道理了。所以无论老师说什么,说的多有道理,多么的有感染力,我脑子的意识也是很赞成老师说的,但是我的心里都是在排斥的,或者换一种说法是没有在吸收的。
电影《后会无期》中的苏米,就是王珞丹演的那个角色,说过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很多网友都深有感触。但问题是,我们是听了那些道理,我们有去接受吗?
所以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就是我这个人很自以为是,认为好像对自己,对他人很了解,可以对别人感同身受。我脑子里有太多的关于别人,关于世界的一些模糊认识,未经证明的想法。这是倾听的一大禁忌。不论是之前我在对这门课下定义的时候,还是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我已经在心里开始评价他的话了,我的思维其实已经在跳跃了,我在琢磨他接下来会说什么,试图理解他还没有说出来的意思。不论他说的什么其实已经经过我脑袋的加工了,表面上我是试图去听对方的想法,但事实上我是离对方的想法越来越远。
老师的那个问题的结果是正确的,我确实需要倾听。我需要改变这种我认为,我想当然的看法。网络上有流传一句话,不要对别人抱怨,或者把自己的痛苦说给他人听,因为百分之八十的人不在乎,百分之二十的人看笑话。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我们不愿意分享自己故事的原因。但感觉确实是这样,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藏在自己心里最安全了,因为没人会真正关心别人的事情。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什么才是倾听。
奥修在书里也恰好提到了倾听的样子。“若要倾听,一个人就需要成为宁静的,就需要在当下,就需要把头脑的垃圾放一边,要为你在倾听的话铺路。如果那是真的,你心中的铃声就会开始响起;如果那不是真的,那么在你身上什么事也不会发生。”现在我对于这句话很有感触,我知道倾听不是透过脑袋,而是透过心去了解。如果说我学会了倾听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学会了在听的时候去接纳,不要轻易做出评判。
回到我选课的初衷,我希望自己能改变,哪怕一丁点,我觉得整个一学期下来,在参与上课的同时,我自己也收获很多,对于我来说,这门课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许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更近一步了吧,哈哈~
我要感谢刘老师,谢谢您保持一贯的高水平教学,谢谢您的聆听。这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