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隔岸昏鸦忆萧鼓,池边断壁唱黄鹂。
春风又入皇家苑,只见斜阳拭藓碑。
___题记
曾去过柬埔寨的吴哥窟,看着被腐蚀的雕像,被砖红土壤染色的墙壁,面对眼前的废墟,我并没有想象中震撼。因为,我对这个国度的历史一无所知。同样是废墟,去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却大不一样,准确地说不是游览,而是谒见,提醒,凭吊!
那天,簌簌的风驱走了刚刚漫天的白云,墨色的云布满天际,苍茫的天幕似乎快要坠下来,抛下了背后的喧嚣,地上的枯草也无奈地屈服。
门口很宽敞,依然是古香古色的朱红色大门,黄蓝相见的横梁。时隔多年,也仍能感受皇家园林的无与伦比气派。匾上“迎晖门”三个大字引入眼帘。初入园林,是一片石基废墟。坐了一趟缆车,就到了保存最好的西洋楼景区。白色的圆顶亭安静地伫立着,飞檐向外翘起,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弧度。即使历经沧桑,精致的雕刻依然可见,不难想象当时工匠严谨的态度与精湛的技巧。继续前行,来到“黄花阵”中心的中式亭子,草坪被栅栏围住,四周是残缺的白色的石块,石柱。不忍多留,来到一个大坑,原来这曾是一个喷水池,周围是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每隔一个时辰会依次喷水。但如今,有的是高价买回,有的则下落不明。其余还看了什么都记不住了,感觉到哪儿都是一片废墟。印象最深的是大水法。
往 前,沿着浩淼的湖水再往前,穿过紫藤架,便到了遗址,大水法。最早见大水法,是在语文教材上,那时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但当我了解到近代屈辱的历史,真正来到这里时,还是被深深触动。是心痛,是惋惜,是愤懑。只有几个高大的白色柱子构成拱门的形状,其中有的柱子明显是拼接形成,中间有明显的裂痕,这裂痕,仿佛是伤疤,深深灼伤我的心。
曾有关是否重修圆明园的的争论。对于这点,余秋雨先生诠释得很好。不能设想,古罗马重建,柬埔寨吴哥窟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重建,远古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太需要重施浓妆……诚然,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正如余秋雨先生在 《废墟》 中写到,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成为一种现代构架。
抚摸着汉白玉的砖,冰凉,刺骨,更刺入心扉。我仿佛感受到他脉搏的跳动,聆听到他在经历那屈辱历史时的叹息,看见在熊熊火光中,他淌下的热泪。不知怎的,我不忍心再看眼前的景象,仰头凝视苍茫的天空,拨开历史的云烟……
圆明园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打造的皇家园林。你集许多美名于一身, 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皇家园林的典范……你更是乾隆口中“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你由圆明,长春,倚春组成。你不仅是一座把中西建筑风格完美融合的园林,达到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你更是一座皇家博物馆一座无与伦比的文化宝库。你搜集了珍贵的名人字画,琳琅满目的钟鼎宝器,数不胜数的金银珠宝……
然而,这样一座无与伦比的文化宝库,却因为清政府的无能,被敌国列强肆意蹂躏!雨果先生写到, 有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抢劫,另一个放火。读来令人痛心。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下,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闯入圆明园,肆意抢夺宝物。为掩盖罪行,三天三夜的大火,三百多的宫女宦官,都化为灰烬。
伫立,沉思。
我们无法忘记,目前记录圆明园全貌的唯一书画 四十图卷,被收藏在巴黎国家图书馆盖上该馆的馆藏印章,成其“国宝”。我们无法忘记,一件件珍贵的兽首在国外被拍卖,如果兽首有思想,它会不会哭泣?我们无法忘记,黄海上北击沉的致远舰的壮烈场景。我们无法忘记,“九一八”南满铁路的枪林弹雨。我们无法忘记,南京三十万同胞洒下的鲜血。
南开大学艾跃进教授的在讲座中提到,温总理强调,我们要把蛋糕做大,做强,但不要忘了,我们要把蛋糕保住!这便需要国防的力量!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难道不应该大力发展国防吗?为何皇上愿意花钱修奢华无比的宫殿,却对处于水火的老百姓不闻不问?为何GDP全球第一的清朝,却被列强无情打开国门,成为傀儡?
巍巍华夏,赫赫名园。举世景仰,寰宇是瞻!
沧海桑田,昙花一现。列强蹂躏,强敌作践!
我辈青年,勿忘国耻。振我华夏,薪火相传!
春风又入皇家苑,只见斜阳拭藓碑。
___题记
曾去过柬埔寨的吴哥窟,看着被腐蚀的雕像,被砖红土壤染色的墙壁,面对眼前的废墟,我并没有想象中震撼。因为,我对这个国度的历史一无所知。同样是废墟,去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却大不一样,准确地说不是游览,而是谒见,提醒,凭吊!
那天,簌簌的风驱走了刚刚漫天的白云,墨色的云布满天际,苍茫的天幕似乎快要坠下来,抛下了背后的喧嚣,地上的枯草也无奈地屈服。
门口很宽敞,依然是古香古色的朱红色大门,黄蓝相见的横梁。时隔多年,也仍能感受皇家园林的无与伦比气派。匾上“迎晖门”三个大字引入眼帘。初入园林,是一片石基废墟。坐了一趟缆车,就到了保存最好的西洋楼景区。白色的圆顶亭安静地伫立着,飞檐向外翘起,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弧度。即使历经沧桑,精致的雕刻依然可见,不难想象当时工匠严谨的态度与精湛的技巧。继续前行,来到“黄花阵”中心的中式亭子,草坪被栅栏围住,四周是残缺的白色的石块,石柱。不忍多留,来到一个大坑,原来这曾是一个喷水池,周围是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每隔一个时辰会依次喷水。但如今,有的是高价买回,有的则下落不明。其余还看了什么都记不住了,感觉到哪儿都是一片废墟。印象最深的是大水法。
往 前,沿着浩淼的湖水再往前,穿过紫藤架,便到了遗址,大水法。最早见大水法,是在语文教材上,那时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但当我了解到近代屈辱的历史,真正来到这里时,还是被深深触动。是心痛,是惋惜,是愤懑。只有几个高大的白色柱子构成拱门的形状,其中有的柱子明显是拼接形成,中间有明显的裂痕,这裂痕,仿佛是伤疤,深深灼伤我的心。
曾有关是否重修圆明园的的争论。对于这点,余秋雨先生诠释得很好。不能设想,古罗马重建,柬埔寨吴哥窟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重建,远古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太需要重施浓妆……诚然,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正如余秋雨先生在 《废墟》 中写到,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成为一种现代构架。
抚摸着汉白玉的砖,冰凉,刺骨,更刺入心扉。我仿佛感受到他脉搏的跳动,聆听到他在经历那屈辱历史时的叹息,看见在熊熊火光中,他淌下的热泪。不知怎的,我不忍心再看眼前的景象,仰头凝视苍茫的天空,拨开历史的云烟……
圆明园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打造的皇家园林。你集许多美名于一身, 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皇家园林的典范……你更是乾隆口中“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你由圆明,长春,倚春组成。你不仅是一座把中西建筑风格完美融合的园林,达到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你更是一座皇家博物馆一座无与伦比的文化宝库。你搜集了珍贵的名人字画,琳琅满目的钟鼎宝器,数不胜数的金银珠宝……
然而,这样一座无与伦比的文化宝库,却因为清政府的无能,被敌国列强肆意蹂躏!雨果先生写到, 有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抢劫,另一个放火。读来令人痛心。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下,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闯入圆明园,肆意抢夺宝物。为掩盖罪行,三天三夜的大火,三百多的宫女宦官,都化为灰烬。
伫立,沉思。
我们无法忘记,目前记录圆明园全貌的唯一书画 四十图卷,被收藏在巴黎国家图书馆盖上该馆的馆藏印章,成其“国宝”。我们无法忘记,一件件珍贵的兽首在国外被拍卖,如果兽首有思想,它会不会哭泣?我们无法忘记,黄海上北击沉的致远舰的壮烈场景。我们无法忘记,“九一八”南满铁路的枪林弹雨。我们无法忘记,南京三十万同胞洒下的鲜血。
南开大学艾跃进教授的在讲座中提到,温总理强调,我们要把蛋糕做大,做强,但不要忘了,我们要把蛋糕保住!这便需要国防的力量!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难道不应该大力发展国防吗?为何皇上愿意花钱修奢华无比的宫殿,却对处于水火的老百姓不闻不问?为何GDP全球第一的清朝,却被列强无情打开国门,成为傀儡?
巍巍华夏,赫赫名园。举世景仰,寰宇是瞻!
沧海桑田,昙花一现。列强蹂躏,强敌作践!
我辈青年,勿忘国耻。振我华夏,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