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滴滴专车(包括快车)的城市经理,你会如何规划接下来的三个月?
滴滴专车市场分析: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交通出行方式突增。中国一天有4.5亿人有出行需求,其中3000到5000万人是用于出租车和专车;自驾的有1.5亿,乘坐公交的有近2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打车软件应运而生,部分解决了居民的打车难的问题。但纵观近几年的各一线城市的出租车,其数量处于几乎稳定的状态。
各大城市的出租车保有量与城市居民数量存在严重不匹配的情况,高峰打不到车,出租司机服务态度差等各种现象的出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乘客对服务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这些都催生了专车的产生。专车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分享经济的概念,引入私家车车辆进入出行市场。打车平台的疯狂补贴,专车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获得了广大城市人民的青睐,,但由于受制于政策影响,爆发了出租车和专车的矛盾。但毋庸置疑的是,专车对于整个行业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在经济发展上提供了增量,发展前景可观。
出行应用处于高速发展期,其中打车用户覆盖率达到98.7%,出租车由于是政府管控,是一个存量市场,已充分开发。相对而言,专车用户覆盖率达到33.6%,这是由于受制于政策,是一个增量市场,处于高速发展期。从覆盖率看来,专车市场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市场拓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将从打车的目标市场中获取市场份额。
滴滴出行用户分析:
首先,高额的补贴使得打车软件快速发展,培养了用户使用打车软件的习惯。数据显示,2005年1月----6月手机应用月度覆盖人数分布和手机打车应用月度使用次数分布变化幅度并不明显,整体上处于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这说明,虽然没有高额的打车补贴,但用户已经养成了手机应用打车的习惯,补贴对于用户使用软件打车没有影响。所以我认为接下来的城市市场份额拓展,无须将精力过多投放于用户习惯的培养。
其次,2015年审行半年中国打车软件订单城市TOP10分别是北京(14.2%)、上海(13.6%)、杭州(12.1%)、深圳(11.5%)、广州(9.3%)、济南(7.4%)、沈阳(6.2%)、武汉(4.5%)、青岛(3.6%)、成都(3.1%),数据显示,打车订单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这是由于一线城市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发展空间大,人口流动频繁,打车需求高。打车应用的发展得益于车辆市场供需不平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以接下来的工作集中于一线城市的市场开发。
滴滴出行的竞品分析:
据相关数据显示,滴滴专车(含一号专车)的活跃用户渗透率占81.2%,处于行业首位。易到用车活跃用户渗透率占15.8%,Uber位居第三,市场份额为11.3%,神州专车仅为3.7%。
截止于2015年6月,滴滴专车占据了中国专车服务订单量市场份额的80.2%,第二名Uber的服务订单量仅占市场份额的11.5%,是滴滴专车(含一号专车)服务订单量市场份额的7分之一。所以从上分析,我认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用户体验,在自身的业务上进行探索,让用户和司机在平台上更加满意才是滴滴的重要工作。
如果我是城市经理,我的规划:
从滴滴的商业模式上来讲,是一个O2O模式,连接了司机端和客户端。所以对于市场拓展,二者是缺一不可。滴滴出行作为一个产品,将平衡司机的接单需求和用户的打车需求。滴滴从2014年开始已经进行了良好的用户习惯培养,目前打车用户覆盖率达到98.7%,专车以及快车的用户覆盖率达33.6%。未来的运营必须将重心转移到专车市场。相对于出租车,专车召车渠道更加依赖于客户端,具有唯一性,加上其提供的服务更加多样。这两点让专车用户拥有比出租车用户更高的忠诚度和APUR值。所以补贴是具有发展性的。
1)瞄准市场,促进市场转化。
瞄准打的市场,抓住用户需求,在合适时间(比如上下班高峰期)提供其以优惠补贴促使用户更高频次的使用专车,司机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使用户产生对专车的喜爱进而转变成专车市场的忠实用户。
2)维系司机端并提高司机段服务。
《经济参考报》报道称,截至9月5日,滴滴出行的加盟私家车司机已达704万。如何在中国政策的变化不利条件下,能够最大程度的站在企业的角度维护司机的利益,从而维系滴滴出行平台司机的接单率。
再者通过提高相应的优惠措施或提供良好的接单服务,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使用黏度。
3)拓展客户端并提高用户打车体验。
通过浏览滴滴出行的产品体验报告和自身体验,我认为滴滴出行的用户体验并非十分良好,导致流失了部分用户。
我认为此阶段的工作重点集中在节流以及用户的促活跃。
首先,通过建立打车用户成长模型和司机段用户成长模型。跟踪用户渠道,强化用户分析。通常所有的用户生命周期都是,注册—使用---熟练---活跃。针对用户的生命周期建立用户流失模型,定义司机端和客户端用户流失的标准,并通过用户流失模型在数据库中筛选用户数据,通过运营手段和措施,进而对即将流失的用户做好用户挽回措施。
其次,建立滴滴出行用户流失预警机制。司机段和客户端用户在何种情况下就会流失,要通过运营数据得出一些模型,并制定相关的运营策略。此阶段我们必须对滴滴出行用户的行为数据和产品节奏有长期的监测,了解 1)在流失前,用户都做了哪些类似的行为。2)用户的性别属性,地域属性,年龄层次,兴趣特征是否类似。3)用户是从哪些渠道注册。4)用户流失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什么时候。在这个时间点,产品做了哪些改动,是否改动了核心功能,是否进行了用户引导。
最后,对留存于活跃用户给予重点关注,对于流失的司机段和客户端用户进行挽回。促活跃,从运营的角度来讲,无非就是活动营销带动用户活跃;为维持用户的长期留存,设施签到鼓励机制;放弃产品成本等手段。但从根本上来讲,去增加客户端和司机段用户的粘性,就是做好专车产品的运营和维护,让用户觉得专车产品好用,有用,并且养成习惯,从而不会离开。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交通出行方式突增。中国一天有4.5亿人有出行需求,其中3000到5000万人是用于出租车和专车;自驾的有1.5亿,乘坐公交的有近2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打车软件应运而生,部分解决了居民的打车难的问题。但纵观近几年的各一线城市的出租车,其数量处于几乎稳定的状态。
各大城市的出租车保有量与城市居民数量存在严重不匹配的情况,高峰打不到车,出租司机服务态度差等各种现象的出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乘客对服务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这些都催生了专车的产生。专车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分享经济的概念,引入私家车车辆进入出行市场。打车平台的疯狂补贴,专车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获得了广大城市人民的青睐,,但由于受制于政策影响,爆发了出租车和专车的矛盾。但毋庸置疑的是,专车对于整个行业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在经济发展上提供了增量,发展前景可观。
出行应用处于高速发展期,其中打车用户覆盖率达到98.7%,出租车由于是政府管控,是一个存量市场,已充分开发。相对而言,专车用户覆盖率达到33.6%,这是由于受制于政策,是一个增量市场,处于高速发展期。从覆盖率看来,专车市场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市场拓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将从打车的目标市场中获取市场份额。
滴滴出行用户分析:
首先,高额的补贴使得打车软件快速发展,培养了用户使用打车软件的习惯。数据显示,2005年1月----6月手机应用月度覆盖人数分布和手机打车应用月度使用次数分布变化幅度并不明显,整体上处于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这说明,虽然没有高额的打车补贴,但用户已经养成了手机应用打车的习惯,补贴对于用户使用软件打车没有影响。所以我认为接下来的城市市场份额拓展,无须将精力过多投放于用户习惯的培养。
其次,2015年审行半年中国打车软件订单城市TOP10分别是北京(14.2%)、上海(13.6%)、杭州(12.1%)、深圳(11.5%)、广州(9.3%)、济南(7.4%)、沈阳(6.2%)、武汉(4.5%)、青岛(3.6%)、成都(3.1%),数据显示,打车订单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这是由于一线城市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发展空间大,人口流动频繁,打车需求高。打车应用的发展得益于车辆市场供需不平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以接下来的工作集中于一线城市的市场开发。
![]() |
![]() |
![]() |
![]() |
滴滴出行的竞品分析:
据相关数据显示,滴滴专车(含一号专车)的活跃用户渗透率占81.2%,处于行业首位。易到用车活跃用户渗透率占15.8%,Uber位居第三,市场份额为11.3%,神州专车仅为3.7%。
截止于2015年6月,滴滴专车占据了中国专车服务订单量市场份额的80.2%,第二名Uber的服务订单量仅占市场份额的11.5%,是滴滴专车(含一号专车)服务订单量市场份额的7分之一。所以从上分析,我认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用户体验,在自身的业务上进行探索,让用户和司机在平台上更加满意才是滴滴的重要工作。
![]() |
![]() |
![]() |
![]() |
如果我是城市经理,我的规划:
从滴滴的商业模式上来讲,是一个O2O模式,连接了司机端和客户端。所以对于市场拓展,二者是缺一不可。滴滴出行作为一个产品,将平衡司机的接单需求和用户的打车需求。滴滴从2014年开始已经进行了良好的用户习惯培养,目前打车用户覆盖率达到98.7%,专车以及快车的用户覆盖率达33.6%。未来的运营必须将重心转移到专车市场。相对于出租车,专车召车渠道更加依赖于客户端,具有唯一性,加上其提供的服务更加多样。这两点让专车用户拥有比出租车用户更高的忠诚度和APUR值。所以补贴是具有发展性的。
1)瞄准市场,促进市场转化。
瞄准打的市场,抓住用户需求,在合适时间(比如上下班高峰期)提供其以优惠补贴促使用户更高频次的使用专车,司机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使用户产生对专车的喜爱进而转变成专车市场的忠实用户。
2)维系司机端并提高司机段服务。
《经济参考报》报道称,截至9月5日,滴滴出行的加盟私家车司机已达704万。如何在中国政策的变化不利条件下,能够最大程度的站在企业的角度维护司机的利益,从而维系滴滴出行平台司机的接单率。
再者通过提高相应的优惠措施或提供良好的接单服务,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使用黏度。
3)拓展客户端并提高用户打车体验。
通过浏览滴滴出行的产品体验报告和自身体验,我认为滴滴出行的用户体验并非十分良好,导致流失了部分用户。
我认为此阶段的工作重点集中在节流以及用户的促活跃。
首先,通过建立打车用户成长模型和司机段用户成长模型。跟踪用户渠道,强化用户分析。通常所有的用户生命周期都是,注册—使用---熟练---活跃。针对用户的生命周期建立用户流失模型,定义司机端和客户端用户流失的标准,并通过用户流失模型在数据库中筛选用户数据,通过运营手段和措施,进而对即将流失的用户做好用户挽回措施。
其次,建立滴滴出行用户流失预警机制。司机段和客户端用户在何种情况下就会流失,要通过运营数据得出一些模型,并制定相关的运营策略。此阶段我们必须对滴滴出行用户的行为数据和产品节奏有长期的监测,了解 1)在流失前,用户都做了哪些类似的行为。2)用户的性别属性,地域属性,年龄层次,兴趣特征是否类似。3)用户是从哪些渠道注册。4)用户流失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什么时候。在这个时间点,产品做了哪些改动,是否改动了核心功能,是否进行了用户引导。
最后,对留存于活跃用户给予重点关注,对于流失的司机段和客户端用户进行挽回。促活跃,从运营的角度来讲,无非就是活动营销带动用户活跃;为维持用户的长期留存,设施签到鼓励机制;放弃产品成本等手段。但从根本上来讲,去增加客户端和司机段用户的粘性,就是做好专车产品的运营和维护,让用户觉得专车产品好用,有用,并且养成习惯,从而不会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