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树会说话
这是真的。
和许多爱看港剧的观众一样,我熟悉他,是因为他曾经演过很多部脍炙人口的剧集。他演的那些电视剧,都不算特别火,但是经得起咀嚼。就像他本人,谈不上有多“靓仔”,只是长得斯文耐看,入行十几年,逐渐也成为了TVB的经典面孔之一。
还记得他扮演的胡斐,豪放倜傥,侠骨柔情。我是程灵素的粉丝,看书时很不喜欢胡斐,看了他演的胡斐后,忽然明白程姑娘为何愿意为这个小子倾其所有了。
后来有一天,他忽然在电视屏幕上消失了。大家都没太在意,包括喜欢他的观众,世道不同了嘛,香港电视市场和电影一样不景气,听说TVB都在裁员了,估计他肯定也是撤离娱乐行业了。
没有想到,我居然还有机会见到他,而且是在那样的场景。他坐在台上,是主讲嘉宾,而我和数百名听众一起,坐在台下聆听他的故事。
他穿着非常普通的T恤仔裤,理着小平头,看上去样子平凡极了,没有一点星味。
“我是一个普通的香港人,只不过是做演员。做了十几年演员,前几年开始不接戏了,因为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看着台下的听众,笑了:“我要去陪我儿子,他得了自闭症。”
下面,是他和儿子的故事。
2007年5月,他和太太的儿子出生,取名叫做小桦。他希望孩子能够像一颗小白桦那样茁壮成长,每片叶子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他本身是苦孩子出生,很小就出来混江湖,什么苦都吃过。孩子出世后,他把对自己的高要求放在了儿子身上,是个典型的“严父”,奉行的是“不打不成材”的传统育儿理念。
“怎么教育孩子?那还不简单吗,他要不听话,就给他一个巴掌好了。”他说,在儿子两岁之前,他基本上整天都泡在片场,还经营了一家食肆,偶尔回到家里,对儿子也特别严苛。
小桦一岁多时,他和太太发现儿子和其他小孩完全不一样:同龄小孩都会叫爸爸妈妈了,他连爸爸妈妈是谁都不清楚;同龄小孩都会说话了,他还是整天嘴巴里咿咿呀呀的,说的完全是外星语,一句也听不懂;同龄小孩子喜欢玩乐高之类的玩具,他连看也不看,最爱做的就是一个人在家里跑来跑去。
亲戚朋友们安慰他说,不要紧,等孩子大点就好了。他们也只好如此安慰自己。
一直拖到两岁多,还是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家庭医生诊断后正式告知他们:你儿子得了轻度自闭症。
“有朋友问我听到这个消息是不是吓倒了,其实不是,因为已经怀疑很久了,只是得到了确定而已。”他回忆说,他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接受了“儿子患自闭症”这个事实,“从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到完全接受这个事实,这段时间最困难。很多家长不愿相信事实,孩子有点问题不去检查,怕是自闭症。知道消息后崩溃不肯接受,这对自己和孩子都是很致命的。”
第二天,他和太太分头行动,一个上网查资料,一个去买相关的书籍。那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自闭症”是怎么回事,要了解儿子,就得先了解什么是自闭症。就像要进入一间房子,先得知道这间房里有什么,门在哪里。
当对自闭症有了基本的了解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后悔,之前小桦种种古怪的行为,都能从这个病症找到根源,“原来他(指小桦)不是不听话,而是做不到,真不该对他那么严厉。”从那一刻开始,他在内心暗自发誓,不会再对儿子有那么多要求,不做让儿子反感的事情,不给儿子压力,给他时间和空间。
那时正值香港电视市场衰落,不少艺人“北上”淘金,做为资深艺人,他也接到了不少内地剧组的邀约,开出的酬金都还挺高的。
他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推掉手头所有的片约,暂时息影,全天候陪伴儿子。不仅如此,连一手经营的红火食肆也转让给了他人。
太太也做出了相同的决定,两人暂停一切工作,全身心地照顾孩子。
快3岁的小桦,连“爸爸”也不会叫,被医生宣布除了轻度自闭外,还伴随有中度智障,做什么事情都很慢,想吃雪糕都不知道怎么表达。
“医生说我儿子有智障,也就是说他傻咗(傻掉了)。”他指着自己的头说:“我不相信他这里有问题,他只是暂时关起了那扇门,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推开那扇门。”
如何才能打开那扇门呢?只有家有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才知道那有多么艰难。
他和太太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孟母三迁,搬离原来居住的香港闹市区公寓,举家搬迁到西贡一座郊野公园内的村落,居住在一间寻常的平房内,目的是让儿子能够更加亲近自然。
从小在香港乡下长大的他称这种生活为“回归”,回归到大自然中,回归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表,回归到其乐融融、不离不弃的家庭生活。
也许是这样的环境够接地气,小桦比以前开朗多了,可见了爸爸还是跟见生人一样,一点都不亲近。他都儿子读生字,儿子不信任他,根本不听,不跟着读。即便是读了,读得不准,纠正儿子的发音,他就会发脾气。
为了获得儿子的信任,他每天下午都会带小桦出去散步,他拉着儿子的小手,一起慢慢往前走。路上无论遇到什么,他都会停下来向儿子耐心讲解,“这是垃圾桶,用来装垃圾的,喝掉的水瓶啦,不用的塑料袋啦,都要扔在垃圾桶里”,“这是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一定要变成绿灯才可以过马路哦,这样就不用担心车子会撞到你”…..
每天走一遍这条路,这样的话他就重复一遍,不管他说什么,儿子都低着头,一声不吭,他也不知道儿子听不听得懂,只是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这些话说上一千遍一万遍,儿子总会听懂的吧。后来事实证明了,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
僵局有天终于被打破,得益于西贡住宅旁的一棵树。
一次,父子俩在爬山的过程中,路上一颗树引起了小桦的注意。
“你想去爬这棵树吗?”他想起,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爬树了。
儿子没有回答,看得出他跃跃欲试,又很害怕。
“别怕,爸爸在下面接着你。”他一次次扶着儿子往树上爬,小桦好像慢慢开始知道,树下的这个男人,对他并没有恶意。
就在这棵树下,他不厌其烦地扶了儿子数百次,如果树会说话,一定会替他说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意吧。
小桦还是不会叫爸爸,但看向爸爸的眼睛渐渐有了依恋,小小的他终于明白,站在树下的这个男人,就是他的爸爸,有爸爸在,他爬得再高也不用担心掉下来。
4岁时,小桦终于开口叫“爸爸”了,为了这一声“爸爸”,他起码教了上千遍,“自闭症是老天给的,做父母的没办法改变,但我们能做的是后天努力教导他们。别的孩子学一遍就会的东西,我们要多花点耐心,教上100遍、200遍,他们也能学会”。
建立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后,他再次尝试教小桦念生字。
医生曾经认定小桦有严重的认知障碍,一个星期最多能学会一两个生字。他不服气,因为他比医生更了解自己的儿子,他知道小桦记忆力一流。他从“人口手”开始,一个字一个字教小桦认,一个星期下来,孩子认了二三十个字,接受能力丝毫不比同龄的孩子差。
他把以前做演员时学到的技巧都用来教孩子。
做演员的时候,有一项训练是蒙着眼,依靠别人带领来走路,这就很考验人的信任度。这种心理就是信任感,他很了解这种心理。了解信任的重要性,才能训练儿子也具备这种信任感。
以前在艺校学习时,颂唱《三字经》、《千字文》是必修课,他教儿子时,自然而然就从《三字经》开始入手。用吟唱的方式,每天教儿子念一小段《三字经》,结果,儿子5岁时,已经会背诵《三字经》全文。
小桦在幼儿园时,喜欢跑来跑去,不怎么听老师的指挥。他就请了人陪读,并和老师耐心沟通,做到防范于未然,尽可能不影响其他小朋友,他说“不能让我小孩一个人的问题,变成大家的问题”。
小桦7岁时,入读了香港的主流小学。他请了一个“影子老师”全天陪读,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桦一年级期末考试拿到了全年级第一。
太太开心地在微博上晒出了孩子的成绩表,他也很开心,因为儿子曾经被宣判为中度智障,现在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再次指了指自己的头说:“证明儿子这里是没问题的,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有信心。”
关于自闭症,有种说法是“这是一种无法痊愈的疾病,将伴随终身”,那么小桦这种情况,算是彻底痊愈了吗?
“没有完全正常这回事,家长也不用太过纠结于这一点,大家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能够正常地生活下去就好了。”他说,即使从外表来看,小桦已经和同龄小孩差不多了,其实还是有一些行为问题,比如他有个毛病是不能正常上厕所,6岁了还需要穿纸尿裤。爸妈诱导过他、甚至吓他都不管用。直到去年他妹妹2岁的女儿来我家玩,他用小姑娘可以自如上厕所的例子教导儿子,才慢慢帮助克服了这个毛病。
现在,为了让儿子更好地融入社会,他们不再请“影子老师”陪读,小桦的成绩开始有所下降。
“这有什么关系,儿子已经拿过第一了,就算他不能拿第一,只要他开开心心就好了。”他说,对于自闭症的孩子来说,成绩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令到他学会“中意人”,感到和人在一起是好玩的,不会害怕人。
对小桦未来的规划,他说做什么都不要紧,哪怕是他做一名清洁工人、一个收垃圾的,只要他能够独立,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就可以了。
担不担心儿子找不到工作?当然也担心,但他觉得,每个人都有弱点,同时也有自己的特长,只要找到了特长就不怕。他自己念初中时连从A到Z的排序都弄不清,后来也做了演员。
息影之后,他渐渐远离了演艺事业,慢慢将重心转移到了写书、公益等活动上,还带着儿子拍了一个宣传自闭症相关知识的公益短片。
远离了聚光灯的生活,会感到遗憾吗?“怎么会?儿子是我自己的,目前我也就这一个儿子,尤其是自闭症的孩子,错过6岁以前的康复和教育,就晚了。拍戏就是个工作,什么时候都可以,我从不后悔。”他说,相比做演员,他更喜欢目前做的公益事业,让他更加喜欢自己。可以给更多人帮助,他更喜欢自己是这样的。
听完了他的讲座,从不追星的我,设法和他合了一张影。
照片上,他笑得十分开心。
在有关他的一些访谈里,他强调得最多的就是两句话,一是“我是个普通的香港人”,二是“只要他(儿子)开开心心就好了”。
这个不再是明星的普通香港人,总令我想到TVB剧集中的那些经典台词:
“做人嘛,最要紧就是开心啦”;
“一家人最要紧是齐齐整整”;
“我只想家里人齐齐整整吃个饭”
“所谓吉人自有天相”
……
听上去很老土是不是?可最老土的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在TVB跑过龙套也当过主角的他,用行动诠释了这种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来看,离开了TVB的他,反而是港剧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他的名字叫做陈锦鸿,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香港人。
----------------------------------------------------------------------------
首发于公众号“一页情书”,欢迎关注
和许多爱看港剧的观众一样,我熟悉他,是因为他曾经演过很多部脍炙人口的剧集。他演的那些电视剧,都不算特别火,但是经得起咀嚼。就像他本人,谈不上有多“靓仔”,只是长得斯文耐看,入行十几年,逐渐也成为了TVB的经典面孔之一。
还记得他扮演的胡斐,豪放倜傥,侠骨柔情。我是程灵素的粉丝,看书时很不喜欢胡斐,看了他演的胡斐后,忽然明白程姑娘为何愿意为这个小子倾其所有了。
后来有一天,他忽然在电视屏幕上消失了。大家都没太在意,包括喜欢他的观众,世道不同了嘛,香港电视市场和电影一样不景气,听说TVB都在裁员了,估计他肯定也是撤离娱乐行业了。
没有想到,我居然还有机会见到他,而且是在那样的场景。他坐在台上,是主讲嘉宾,而我和数百名听众一起,坐在台下聆听他的故事。
他穿着非常普通的T恤仔裤,理着小平头,看上去样子平凡极了,没有一点星味。
“我是一个普通的香港人,只不过是做演员。做了十几年演员,前几年开始不接戏了,因为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看着台下的听众,笑了:“我要去陪我儿子,他得了自闭症。”
下面,是他和儿子的故事。
2007年5月,他和太太的儿子出生,取名叫做小桦。他希望孩子能够像一颗小白桦那样茁壮成长,每片叶子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他本身是苦孩子出生,很小就出来混江湖,什么苦都吃过。孩子出世后,他把对自己的高要求放在了儿子身上,是个典型的“严父”,奉行的是“不打不成材”的传统育儿理念。
“怎么教育孩子?那还不简单吗,他要不听话,就给他一个巴掌好了。”他说,在儿子两岁之前,他基本上整天都泡在片场,还经营了一家食肆,偶尔回到家里,对儿子也特别严苛。
小桦一岁多时,他和太太发现儿子和其他小孩完全不一样:同龄小孩都会叫爸爸妈妈了,他连爸爸妈妈是谁都不清楚;同龄小孩都会说话了,他还是整天嘴巴里咿咿呀呀的,说的完全是外星语,一句也听不懂;同龄小孩子喜欢玩乐高之类的玩具,他连看也不看,最爱做的就是一个人在家里跑来跑去。
亲戚朋友们安慰他说,不要紧,等孩子大点就好了。他们也只好如此安慰自己。
一直拖到两岁多,还是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家庭医生诊断后正式告知他们:你儿子得了轻度自闭症。
“有朋友问我听到这个消息是不是吓倒了,其实不是,因为已经怀疑很久了,只是得到了确定而已。”他回忆说,他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接受了“儿子患自闭症”这个事实,“从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到完全接受这个事实,这段时间最困难。很多家长不愿相信事实,孩子有点问题不去检查,怕是自闭症。知道消息后崩溃不肯接受,这对自己和孩子都是很致命的。”
第二天,他和太太分头行动,一个上网查资料,一个去买相关的书籍。那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自闭症”是怎么回事,要了解儿子,就得先了解什么是自闭症。就像要进入一间房子,先得知道这间房里有什么,门在哪里。
当对自闭症有了基本的了解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后悔,之前小桦种种古怪的行为,都能从这个病症找到根源,“原来他(指小桦)不是不听话,而是做不到,真不该对他那么严厉。”从那一刻开始,他在内心暗自发誓,不会再对儿子有那么多要求,不做让儿子反感的事情,不给儿子压力,给他时间和空间。
那时正值香港电视市场衰落,不少艺人“北上”淘金,做为资深艺人,他也接到了不少内地剧组的邀约,开出的酬金都还挺高的。
他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推掉手头所有的片约,暂时息影,全天候陪伴儿子。不仅如此,连一手经营的红火食肆也转让给了他人。
太太也做出了相同的决定,两人暂停一切工作,全身心地照顾孩子。
快3岁的小桦,连“爸爸”也不会叫,被医生宣布除了轻度自闭外,还伴随有中度智障,做什么事情都很慢,想吃雪糕都不知道怎么表达。
“医生说我儿子有智障,也就是说他傻咗(傻掉了)。”他指着自己的头说:“我不相信他这里有问题,他只是暂时关起了那扇门,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推开那扇门。”
如何才能打开那扇门呢?只有家有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才知道那有多么艰难。
他和太太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孟母三迁,搬离原来居住的香港闹市区公寓,举家搬迁到西贡一座郊野公园内的村落,居住在一间寻常的平房内,目的是让儿子能够更加亲近自然。
从小在香港乡下长大的他称这种生活为“回归”,回归到大自然中,回归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表,回归到其乐融融、不离不弃的家庭生活。
也许是这样的环境够接地气,小桦比以前开朗多了,可见了爸爸还是跟见生人一样,一点都不亲近。他都儿子读生字,儿子不信任他,根本不听,不跟着读。即便是读了,读得不准,纠正儿子的发音,他就会发脾气。
为了获得儿子的信任,他每天下午都会带小桦出去散步,他拉着儿子的小手,一起慢慢往前走。路上无论遇到什么,他都会停下来向儿子耐心讲解,“这是垃圾桶,用来装垃圾的,喝掉的水瓶啦,不用的塑料袋啦,都要扔在垃圾桶里”,“这是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一定要变成绿灯才可以过马路哦,这样就不用担心车子会撞到你”…..
每天走一遍这条路,这样的话他就重复一遍,不管他说什么,儿子都低着头,一声不吭,他也不知道儿子听不听得懂,只是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这些话说上一千遍一万遍,儿子总会听懂的吧。后来事实证明了,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
僵局有天终于被打破,得益于西贡住宅旁的一棵树。
一次,父子俩在爬山的过程中,路上一颗树引起了小桦的注意。
“你想去爬这棵树吗?”他想起,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爬树了。
儿子没有回答,看得出他跃跃欲试,又很害怕。
“别怕,爸爸在下面接着你。”他一次次扶着儿子往树上爬,小桦好像慢慢开始知道,树下的这个男人,对他并没有恶意。
就在这棵树下,他不厌其烦地扶了儿子数百次,如果树会说话,一定会替他说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意吧。
小桦还是不会叫爸爸,但看向爸爸的眼睛渐渐有了依恋,小小的他终于明白,站在树下的这个男人,就是他的爸爸,有爸爸在,他爬得再高也不用担心掉下来。
4岁时,小桦终于开口叫“爸爸”了,为了这一声“爸爸”,他起码教了上千遍,“自闭症是老天给的,做父母的没办法改变,但我们能做的是后天努力教导他们。别的孩子学一遍就会的东西,我们要多花点耐心,教上100遍、200遍,他们也能学会”。
建立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后,他再次尝试教小桦念生字。
医生曾经认定小桦有严重的认知障碍,一个星期最多能学会一两个生字。他不服气,因为他比医生更了解自己的儿子,他知道小桦记忆力一流。他从“人口手”开始,一个字一个字教小桦认,一个星期下来,孩子认了二三十个字,接受能力丝毫不比同龄的孩子差。
他把以前做演员时学到的技巧都用来教孩子。
做演员的时候,有一项训练是蒙着眼,依靠别人带领来走路,这就很考验人的信任度。这种心理就是信任感,他很了解这种心理。了解信任的重要性,才能训练儿子也具备这种信任感。
以前在艺校学习时,颂唱《三字经》、《千字文》是必修课,他教儿子时,自然而然就从《三字经》开始入手。用吟唱的方式,每天教儿子念一小段《三字经》,结果,儿子5岁时,已经会背诵《三字经》全文。
小桦在幼儿园时,喜欢跑来跑去,不怎么听老师的指挥。他就请了人陪读,并和老师耐心沟通,做到防范于未然,尽可能不影响其他小朋友,他说“不能让我小孩一个人的问题,变成大家的问题”。
小桦7岁时,入读了香港的主流小学。他请了一个“影子老师”全天陪读,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桦一年级期末考试拿到了全年级第一。
太太开心地在微博上晒出了孩子的成绩表,他也很开心,因为儿子曾经被宣判为中度智障,现在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再次指了指自己的头说:“证明儿子这里是没问题的,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有信心。”
关于自闭症,有种说法是“这是一种无法痊愈的疾病,将伴随终身”,那么小桦这种情况,算是彻底痊愈了吗?
“没有完全正常这回事,家长也不用太过纠结于这一点,大家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能够正常地生活下去就好了。”他说,即使从外表来看,小桦已经和同龄小孩差不多了,其实还是有一些行为问题,比如他有个毛病是不能正常上厕所,6岁了还需要穿纸尿裤。爸妈诱导过他、甚至吓他都不管用。直到去年他妹妹2岁的女儿来我家玩,他用小姑娘可以自如上厕所的例子教导儿子,才慢慢帮助克服了这个毛病。
现在,为了让儿子更好地融入社会,他们不再请“影子老师”陪读,小桦的成绩开始有所下降。
“这有什么关系,儿子已经拿过第一了,就算他不能拿第一,只要他开开心心就好了。”他说,对于自闭症的孩子来说,成绩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令到他学会“中意人”,感到和人在一起是好玩的,不会害怕人。
对小桦未来的规划,他说做什么都不要紧,哪怕是他做一名清洁工人、一个收垃圾的,只要他能够独立,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就可以了。
担不担心儿子找不到工作?当然也担心,但他觉得,每个人都有弱点,同时也有自己的特长,只要找到了特长就不怕。他自己念初中时连从A到Z的排序都弄不清,后来也做了演员。
息影之后,他渐渐远离了演艺事业,慢慢将重心转移到了写书、公益等活动上,还带着儿子拍了一个宣传自闭症相关知识的公益短片。
远离了聚光灯的生活,会感到遗憾吗?“怎么会?儿子是我自己的,目前我也就这一个儿子,尤其是自闭症的孩子,错过6岁以前的康复和教育,就晚了。拍戏就是个工作,什么时候都可以,我从不后悔。”他说,相比做演员,他更喜欢目前做的公益事业,让他更加喜欢自己。可以给更多人帮助,他更喜欢自己是这样的。
听完了他的讲座,从不追星的我,设法和他合了一张影。
照片上,他笑得十分开心。
在有关他的一些访谈里,他强调得最多的就是两句话,一是“我是个普通的香港人”,二是“只要他(儿子)开开心心就好了”。
这个不再是明星的普通香港人,总令我想到TVB剧集中的那些经典台词:
“做人嘛,最要紧就是开心啦”;
“一家人最要紧是齐齐整整”;
“我只想家里人齐齐整整吃个饭”
“所谓吉人自有天相”
……
听上去很老土是不是?可最老土的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在TVB跑过龙套也当过主角的他,用行动诠释了这种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来看,离开了TVB的他,反而是港剧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他的名字叫做陈锦鸿,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香港人。
----------------------------------------------------------------------------
首发于公众号“一页情书”,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