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咱们聊聊人生
26岁时我懂了一个快速成为人生赢家的方法。
从知道到懂得并不容易,大概因此,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总是觉得没过好一生。
1.
这一年里我步入了25+,毕业带的第一批学生刚上初三,这是我最最用心的一批学生,付出了很多感情,觉得每一个都可爱无比。所以当校长找我谈工作,告诉我我不能带他们到初三毕业时,我用了很大的力气忍住了奔涌的泪水,同时刻意忽视深深的自我否定。我离开了学校所谓的重点岗位,从一个中考科目的老师成为一个副科老师,也因此失去了教研员承诺的区公开课的机会。我带了一个调皮捣蛋的猴孩儿们多一些的班,而大概是因为课时少很多的关系,总感觉孩子们不像第一届那样亲密。
我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所有一切从头开始。
这一年里我步入了25+,毕业带的第一批学生刚上初三,偶尔在校园里遇见,总感觉长成了大人的模样,却还带着少年矜持的羞涩。我换了工作岗位,不被考试分数所束缚,于是上课内容有了率性的自由。我开始刻意保持中立和安静,激起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倾听他们内心里浮动的语言。我开始在课堂里看到学生的笑容,惊诧,跃跃欲试和喋喋不休,我看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和明亮的目光,带着青少年那种不用修饰美好。我惊诧他们的思维灵活如此,深刻如此。我开始好奇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生什么,会表达什么。
然后上课,或是被上课,都变成了一件快乐新奇的事。
2.
这一年是我在北京的第五年,我仍然没车没房没成家,甚至连驾照都没学,理直气壮的每年寒暑假回家啃老。我已经习惯学校宿舍,小电锅每次用完都小心翼翼的藏好,以免突击检查时被通报批评。习惯和朋友约饭留出一小时的路程时间,堵车时候掏出手机耐心等待,挤地铁要身手矫捷挤到车厢中间,雾霾时随时戴上口罩。我已经习惯下班之后在办公室待到九点半回宿舍,每天苦想晚饭要吃什么。我在照镜子时不得不关注眼角的细纹和发黑的眼圈,焦虑之后又故作轻松自我吐糟一番。
我并没有苍老,只是日子不再那么青涩。
这一年是我在北京的第五年,听习惯了北京话,有时出门会被人问起是不是本地人,却依然特别不能接受豆汁儿。按照法律我是个北京人,可我又太不像北京人,北京城远不再是我年少时梦想中的红墙绿瓦紫荆城水立方,它俯下身来扎入到每天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里,脱去光环,显露出朴素的生活本质。大北京仿佛离我很远,而帝都,不过是我读书工作生活的一个地方。
这一年我去了欧洲,在阿姆斯特丹第一次知道蓝天可以高的富有层次,白云可以轻盈透亮,奶酪又臭又好吃,牛奶没人给你热。我在香榭丽舍大道上捂着背包小心翼翼的躲开吉普赛人,又在大铁塔下阳光明亮时,拍出了油画一样美的照片。我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门口和一家美国人开开心心照了合照,又在伯尔尼跟着偶遇的老奶奶逛遍市中心。我在佛罗伦萨被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白富美惊呆,又一路询问坐公交车找到了披萨斜塔。最开心的是在罗马,一路问路做笔记,在狂热的中午暴走三小时,虎头虎脑的找到了许愿池和万神庙,又成功的回到了基地。
远方之外仍然有远方,诗意之中,或许还有诗意。
3.
26岁时我懂了一个快速成为人生赢家的方法。
我不在用人生赢家或者人生输家在评判在面前的个人。因为当我想着和别人比较输赢的时候,我其实就已经输掉了自己。而当我在试图用各种方法逃避我的失败时,我就丢掉了自己。当一个人没有优越感或是自卑感时,他可能更加容易听到自己内心的召唤,看到自己作为独特的个人所产生的无限价值。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摈弃世俗旁人勇敢追求的人,这一生一定活的足够精彩。而他们,无论做什么,不做什么,拥有什么,失去什么,都漂亮的赢回了自己。
27岁,愿我能不囿于世俗成见,遵循内心的召唤,勇敢赢回自己。
从知道到懂得并不容易,大概因此,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总是觉得没过好一生。
1.
这一年里我步入了25+,毕业带的第一批学生刚上初三,这是我最最用心的一批学生,付出了很多感情,觉得每一个都可爱无比。所以当校长找我谈工作,告诉我我不能带他们到初三毕业时,我用了很大的力气忍住了奔涌的泪水,同时刻意忽视深深的自我否定。我离开了学校所谓的重点岗位,从一个中考科目的老师成为一个副科老师,也因此失去了教研员承诺的区公开课的机会。我带了一个调皮捣蛋的猴孩儿们多一些的班,而大概是因为课时少很多的关系,总感觉孩子们不像第一届那样亲密。
我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所有一切从头开始。
这一年里我步入了25+,毕业带的第一批学生刚上初三,偶尔在校园里遇见,总感觉长成了大人的模样,却还带着少年矜持的羞涩。我换了工作岗位,不被考试分数所束缚,于是上课内容有了率性的自由。我开始刻意保持中立和安静,激起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倾听他们内心里浮动的语言。我开始在课堂里看到学生的笑容,惊诧,跃跃欲试和喋喋不休,我看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和明亮的目光,带着青少年那种不用修饰美好。我惊诧他们的思维灵活如此,深刻如此。我开始好奇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生什么,会表达什么。
然后上课,或是被上课,都变成了一件快乐新奇的事。
2.
这一年是我在北京的第五年,我仍然没车没房没成家,甚至连驾照都没学,理直气壮的每年寒暑假回家啃老。我已经习惯学校宿舍,小电锅每次用完都小心翼翼的藏好,以免突击检查时被通报批评。习惯和朋友约饭留出一小时的路程时间,堵车时候掏出手机耐心等待,挤地铁要身手矫捷挤到车厢中间,雾霾时随时戴上口罩。我已经习惯下班之后在办公室待到九点半回宿舍,每天苦想晚饭要吃什么。我在照镜子时不得不关注眼角的细纹和发黑的眼圈,焦虑之后又故作轻松自我吐糟一番。
我并没有苍老,只是日子不再那么青涩。
这一年是我在北京的第五年,听习惯了北京话,有时出门会被人问起是不是本地人,却依然特别不能接受豆汁儿。按照法律我是个北京人,可我又太不像北京人,北京城远不再是我年少时梦想中的红墙绿瓦紫荆城水立方,它俯下身来扎入到每天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里,脱去光环,显露出朴素的生活本质。大北京仿佛离我很远,而帝都,不过是我读书工作生活的一个地方。
这一年我去了欧洲,在阿姆斯特丹第一次知道蓝天可以高的富有层次,白云可以轻盈透亮,奶酪又臭又好吃,牛奶没人给你热。我在香榭丽舍大道上捂着背包小心翼翼的躲开吉普赛人,又在大铁塔下阳光明亮时,拍出了油画一样美的照片。我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门口和一家美国人开开心心照了合照,又在伯尔尼跟着偶遇的老奶奶逛遍市中心。我在佛罗伦萨被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白富美惊呆,又一路询问坐公交车找到了披萨斜塔。最开心的是在罗马,一路问路做笔记,在狂热的中午暴走三小时,虎头虎脑的找到了许愿池和万神庙,又成功的回到了基地。
远方之外仍然有远方,诗意之中,或许还有诗意。
3.
26岁时我懂了一个快速成为人生赢家的方法。
我不在用人生赢家或者人生输家在评判在面前的个人。因为当我想着和别人比较输赢的时候,我其实就已经输掉了自己。而当我在试图用各种方法逃避我的失败时,我就丢掉了自己。当一个人没有优越感或是自卑感时,他可能更加容易听到自己内心的召唤,看到自己作为独特的个人所产生的无限价值。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摈弃世俗旁人勇敢追求的人,这一生一定活的足够精彩。而他们,无论做什么,不做什么,拥有什么,失去什么,都漂亮的赢回了自己。
27岁,愿我能不囿于世俗成见,遵循内心的召唤,勇敢赢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