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殇
生活在北京,总会抽空去五道口看看,毕竟在那生活学习了四年。五道口高校很多,西面有北大、清华,东面的学院路,更是高校林立,所以学生是这里的主要群体。自从在大学里认识了其他省份,尤其是河南、山东的学生之后,就突然感觉自己的童年非常幸福,原因是相对于这些高考大省,内蒙古的升学压力确实很小。所以,内蒙的孩子在中、小学时候可以有更多的时候玩。我记得在高二的时候,我还是会坚持每天中午去网吧,下午逃课打球。直到高三才开始准备高考,但也不是学习。我一直觉得学习跟考试是两码事,家长和老师总是会评价成绩差的学生为学习不好或者不好好学习,其实这是完完全全的扯淡、谬论。我见过非常多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差到简直不能成称其为成绩,甚至让人觉得他知道所有题目的正确答案,只是在下笔的时候有意避开。所以,对待这些同学,我总是会高看一眼,事实也证明这是对的,这些成绩很差的学生通常都会在其他的某个或某些技能上有很高的造诣,比如音乐、体育、绘画、游戏以及早恋。并且这些技能的难度都不比学习的难度小,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就说明成绩差并不在于学习能力或者智商低下,只是说明努力的方向与方式没有与主流教育一致而已。
谈到教育,必然会引来无数学生与家长的吐槽,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我通常在评价一件事物很差的会用“屎”这个字,可是面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我只能说连屎都不如。屎最起码可以作为肥料种出绿色有机食品(超市里通常很贵),当代中国教育又培养出了几个人才,就算是有很多,相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比例依然很小。每年高考过后都会有人拿出高考语文作文来说事,低分者成为笑料,高分者则会出现在很多辅导材料或者学校课堂上供学生瞻仰膜拜,更有甚者被老师从各个角度分析、层层解读。但我觉得,这些高考作文中的绝大多数,三个字足以概括“假、大、空”。作文题目都是什么社会事件、人物、争议的思考和体会,我就纳闷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价值观都还没有建立好,怎么可能有什么感想、体会。而且,整天就是早上去学校,晚上回家,周末还有课外补习,学校和家长什么时候让这些孩子有时间去体验社会了。所谓的感想、体会无非就是课堂是被动灌输的,甚至课堂内容的制作者都没体会、思考过这些问题就闭门造车,把意淫出来内容灌输给学生。这种内容跟政府报告、领导讲话有什么区别,全都是“假话、大话、空话”。内容形式也都是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我听说过非常多的公司和单位抱怨大学生连个基本文案都不会写。更有甚者,请假条都要上网抄。
我在去年夏天参加了一次高中期末家长会,我就发现所有老师都一样,评价成绩好的学生就说学习很刻苦努力、认真;评价成绩差的学生就会针对各种细节,回家不完成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早恋、不务正业等等。写作业这事我觉得没问题,必要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更熟练得掌握知识点。但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和早恋我就不知道跟学习成绩有毛关系了,而且以我的经验来看,上课溜号和早恋都是完全正常的。正常人通常只能维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半小时左右,而且是因人而已的,有些人就是很难做到注意力集中。再通俗点说,一集电视剧大概等于一堂课的时间。所以,我想问一下各位家长和老师,你们能不能保证自己完全集中注意力看完一集电视剧,看完之后能记住多少细节,更何况让你一周五天,从早到晚至少连看八集,甚至还有午夜档。笔者毕业于北京某985高校,问过同校同学,也问过北大、清华同学,回答都是说课堂上只会听自己觉得有用或者不会的内容,大部分时间是自己看书学习。而且掌握知识最好的方法是问自己问题(不了解这个理论的,请自行百度)。
至于早恋的问题,我更要问一下现在的家长和老师,你们十几岁的时候是什么样,谁的那些年没暗恋过或追过某个他,谁的心里没住着一个“沈佳宜”。十几岁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表现出第二性特征,分泌荷尔蒙。这些生理变化必然会引起心里的变化,对异性产生好感包括早恋完全正常。或者说,没有才不正常。不顾客观情况,单纯的靠暴力打压,效果必然不会好,因为当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追求一件事物的时候,面前的重重阻碍只会让他的信念更执着,得到之后更珍惜,就像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的夫妻感情更深一样。甚至很多时候,我觉得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此执着于彼此,完全是因为两个家族弄巧成拙,他俩开始也只是互相有好感,并没有山盟海誓,谁一辈子没喜欢过几个、十几个异性。就是那些当年高喊非华仔不嫁的阿姨们,现在也基本都在家相夫教子了,电视上看不见,生活里也没人想的起来。
在传统教育和高考方面取得好成绩确实能够证明你的孩子优秀,但这只是一时的。作为全国每年几十万重点高校毕业生之一,我经历过在毕业招聘会上的茫然和绝望,也经历过在公司面试时被问的哑口无言,更经历过在单位被领导刁难。没有真正的一技傍身只能被淹没在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毕业大军中。更何况当今的社会如此多样化,成才之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教育和高考,重要的是挖掘自身价值。一个人在能力上越是不容易被人取代,其价值就越大,与其做几十万甚至百万分之一,不如做自己的唯一。
里瓦拉
谈到教育,必然会引来无数学生与家长的吐槽,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我通常在评价一件事物很差的会用“屎”这个字,可是面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我只能说连屎都不如。屎最起码可以作为肥料种出绿色有机食品(超市里通常很贵),当代中国教育又培养出了几个人才,就算是有很多,相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比例依然很小。每年高考过后都会有人拿出高考语文作文来说事,低分者成为笑料,高分者则会出现在很多辅导材料或者学校课堂上供学生瞻仰膜拜,更有甚者被老师从各个角度分析、层层解读。但我觉得,这些高考作文中的绝大多数,三个字足以概括“假、大、空”。作文题目都是什么社会事件、人物、争议的思考和体会,我就纳闷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价值观都还没有建立好,怎么可能有什么感想、体会。而且,整天就是早上去学校,晚上回家,周末还有课外补习,学校和家长什么时候让这些孩子有时间去体验社会了。所谓的感想、体会无非就是课堂是被动灌输的,甚至课堂内容的制作者都没体会、思考过这些问题就闭门造车,把意淫出来内容灌输给学生。这种内容跟政府报告、领导讲话有什么区别,全都是“假话、大话、空话”。内容形式也都是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我听说过非常多的公司和单位抱怨大学生连个基本文案都不会写。更有甚者,请假条都要上网抄。
我在去年夏天参加了一次高中期末家长会,我就发现所有老师都一样,评价成绩好的学生就说学习很刻苦努力、认真;评价成绩差的学生就会针对各种细节,回家不完成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早恋、不务正业等等。写作业这事我觉得没问题,必要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更熟练得掌握知识点。但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和早恋我就不知道跟学习成绩有毛关系了,而且以我的经验来看,上课溜号和早恋都是完全正常的。正常人通常只能维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半小时左右,而且是因人而已的,有些人就是很难做到注意力集中。再通俗点说,一集电视剧大概等于一堂课的时间。所以,我想问一下各位家长和老师,你们能不能保证自己完全集中注意力看完一集电视剧,看完之后能记住多少细节,更何况让你一周五天,从早到晚至少连看八集,甚至还有午夜档。笔者毕业于北京某985高校,问过同校同学,也问过北大、清华同学,回答都是说课堂上只会听自己觉得有用或者不会的内容,大部分时间是自己看书学习。而且掌握知识最好的方法是问自己问题(不了解这个理论的,请自行百度)。
至于早恋的问题,我更要问一下现在的家长和老师,你们十几岁的时候是什么样,谁的那些年没暗恋过或追过某个他,谁的心里没住着一个“沈佳宜”。十几岁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表现出第二性特征,分泌荷尔蒙。这些生理变化必然会引起心里的变化,对异性产生好感包括早恋完全正常。或者说,没有才不正常。不顾客观情况,单纯的靠暴力打压,效果必然不会好,因为当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追求一件事物的时候,面前的重重阻碍只会让他的信念更执着,得到之后更珍惜,就像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的夫妻感情更深一样。甚至很多时候,我觉得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此执着于彼此,完全是因为两个家族弄巧成拙,他俩开始也只是互相有好感,并没有山盟海誓,谁一辈子没喜欢过几个、十几个异性。就是那些当年高喊非华仔不嫁的阿姨们,现在也基本都在家相夫教子了,电视上看不见,生活里也没人想的起来。
在传统教育和高考方面取得好成绩确实能够证明你的孩子优秀,但这只是一时的。作为全国每年几十万重点高校毕业生之一,我经历过在毕业招聘会上的茫然和绝望,也经历过在公司面试时被问的哑口无言,更经历过在单位被领导刁难。没有真正的一技傍身只能被淹没在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毕业大军中。更何况当今的社会如此多样化,成才之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教育和高考,重要的是挖掘自身价值。一个人在能力上越是不容易被人取代,其价值就越大,与其做几十万甚至百万分之一,不如做自己的唯一。
里瓦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