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中的日光
一、 大风
在这本诗集中,“风”是一个被频繁使用的意象,雨关乎性情,“上风既流,下人则化”,风则带来动荡与变化的信息,从文本的角度做一次回望,就会发现无论是自然界的风还是和言语文字世界的风暴,总是生死攸关的。如果把风视作一种来自命运的邀请或诱导,当这种提示被和自然界的力量合而为一的时候,它自然地唤起一种原始的面对未知力量的自卑与恐惧,带来强烈的无可奈何与孤单感。而一个不安者的行动总是迟缓的。
在这本诗集中,这样孤单的身影随处可见。古云,“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在古代,一个在黑夜中点起灯笼行路的人,就可以被称为君子,他并不怯于展示自己的处境,并且我们眼前所见一切,也因为他随身携带的光亮,而显得可怜可叹。
譬如《小丑汉斯》和《国年路上的圣诞老人》从内容上可以形成有趣的对写。《小丑汉斯》是“我”独自一人,陷入玄想,忽而微笑,忽而悲伤,忽而连天也阴暗欲雨。让人想起沈守正对《卷耳》的评语,“一室之内,无端而采物,忽焉而登高,忽焉而饮酒,忽焉而马病,忽焉而仆痛,俱意中妄成之,旋妄灭之,缭绕纷纭,息之弥以繁,夺之弥以生,光景卒之,念息而叹曰:云何吁矣。可见怀人之思自真,而境之所设皆假也。”。而《国年路上的圣诞老人》则是以一个在拥挤不堪的人群中的叙事者的角度,描绘那位无名的衣衫褴褛却眼含光芒的乞讨者。两者皆是无名的,困窘的,同时又注目着光明的人。
二、星辰
对于参照着摄影作品来欣赏《新天使》一诗的读者来说,值得注意的是摄影中的背景并没有被直接呈现在诗中。正如同植物与滋养它的土壤的不可分离,这灰色的空旷的背景也当仁不让地成为这首诗得以生长的第一现场,需要思考的是,这个极简到只剩灰白云团以及一览无遗的平原因而颇有些现代荒芜喻意的背景,是否也构成诗人表达的情感实质。
我以为答案是并非完全如此。和现实的遭遇战这样的话谁都会说,谁要是试图在这里找到一些“尝试忍受真实”(《时光》)后关于不适感的表达,我认为结果不会让他过分失望;但倘若忽视与此同时,他的另一些表达,关于他的兴趣在温暖明亮的事物那一端,这将是不诚实的。
“……他不是因为
日光底下的新事,才生出感谢和赞美。
他欲求的只是挽留。那些像干树枝一样
不断在身后折落之物,它们闪着微光,
是衰变期的星辰,正因他的执拗,
才没有毁灭,才随他充满动荡不息的宇宙。”——《在萨拉乌苏》
在这几行很美的诗里,不仅有着一个人对星辰的执拗,来自美和善的指引,才使得他有了温柔强健的语气;也让我们很好地体会新和旧的哲学,一个敢于宣称日光底下没有新鲜事的人,将摆脱对于现实的脆弱期待,并一再地以投身于坚实的过去获得满足,进而生出接续过去、接续一切美好事物的决心。没有必要遗憾他没能成为大战风车怪的传奇斗士,当他以星辰——从过去源源不断地到达现在的光——为指引出发去寻找那些折落之物时,就已慷慨地向我们许诺下一些比我们所能期待的更加珍贵的馈赠——虽然我们未必懂得接受。
基于同样的原因,他也不断地召回自己的记忆,waits说“诗仅仅是生活中最必要时刻的产物,是在一些平静的瞬间,把那些在回忆中最难以摆脱的情感,写成诗,以便将它们忘却。”在我看来,这凝练的叙述中表达的,倒不是真的要逃避情感,反而有一种固执的对爱和美的追问,但除非爱达到了它的目的,平静和忘却又怎么可能。
《朱家角》的第一节有不多见的疏朗节奏,好像是出于岸上的人,手里拍打着的和对话间隙的节奏,在这些响亮的声音里最大限度地容纳着沉默,容纳着一个人既置身其间又疏离于众人的沉默,重读时是眼前一亮的:
“很多人拍打着石栏杆
俯身询问船板上河鲜的价钱
好天气,清明已过
浑浊的水面时常被渔网割破”
一直读到最后一节,才会发现一些看似随意拼装在一起的人或物原来一直有着以生死作底色的无常:
“扫墓人起身离开,赶在暮色前
一觉醒来,车窗外仍只见
黑瘦的树
高楼和灯火都还在远处”
但对于写诗的人来说,悲哀是一个字也不值得说出的,我们不妨随着“他”,一起沉默在一些安静的时刻里。因为“醒来”,正是一种一次次在光明与黑暗之间探索的技艺。诗集第三辑里的诗,面对的是生命经受“不可倒置的沙漏”的损耗的时刻,让我一度沉浸其中,就像进入地狱其实是进入一个消灭了死亡的人间,只有一次死亡,没有第二次死亡,而昆德拉说过,只有第二次死去,才是真正地死去。那是既不同于基督教“未知死,焉知生”的生死观,也不同于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的儒家教导的,如果可以说,那只是他自己的,一个“最真切也最不可悔改”的生命的。我喜欢《在萨拉乌苏》里的这段自问:
“去年的白雪安在?”
那将炬火交付之后隐没在黑暗中的跑步者安在?
自答:
难道,不正是借助这些不断失去之物,
“宇宙中有些东西在摆脱熵”,犹如
呼啸向上的火箭在摆脱地心的牵引,
那狭小的顶部舱室中,收藏有人类最后的心灵。
以及自忖:
他被这个决断深深打动,
就像他曾被另一位发明幸福者所打动。
风和璀璨的群星,共同成为这本诗集中的两种动力来源。
三、细雨
施展着编织魔法的是“细雨”。在思索waits诗的某些特点时,“细雨中的日光”这个短句连同它所唤起的一种模糊的想象,顽固地留在我脑海中。
之所以说是模糊的,是因为诗句所描述的景象本身是模糊的,这种朦胧的美感是由细雨所赋予的。并且我也不确定,在读到这句话之前,我是否见到过同样的景象。但重要的是,凭借着时间的累积,文字所能唤起的感受或许会远在景色之上,这是语言存在的意义。日光是燃烧的意象,而细雨是含蓄温和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在细雨的笼罩之中,有时间悬停的绵长之感,但承帝国衰微的气象,多少有些气短情长,对于诗人来说,在含蓄温和中,却还有燃烧的激情。
“让我想起无边的细雨,
以及细雨之上汹涌燃烧的冰雪。”——《在萨拉乌苏》
“风中疾涌的白色星星,
天井里无数雨水的眼睛。”——《在某个时刻遇见雪》
读到“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清·车万育)后,我才意识到“细”还和声音有关。对汉字的最高理解或者是音形义的结合,比如古代那些测字先生们在对单字的观摩中可能有过的羚羊挂角的思考。我所能略略体会到的,还只是音和义。也就是说,声音定调。定下的可能也是内容。如同诗经。庞德也说,“音乐腐烂在它离舞蹈太远的时候。诗歌退化在它离音乐太远的时候。”细雨,是自然之声。“细雨中的日光”,这一句让我想到,门槛边一溜儿高矮不一的竹筒排队,檐下滴水,叮咚有声,遂成音律。这或许是小时候看电影《英雄》里的一幕,两人在雨中比武,命悬一线之间,雨滴声无比清晰缓慢,被我附会成了自己的想象了。
四、听斯可唱歌
两岁的眼睛清亮,笑容神秘,
世界在她的鼻翼轻轻颤动——《听斯可唱歌》
waits的诗中常有些梦境一般的童话色彩。不是因为这里会有玩具或童言童语的出现,而是因为一些带有个人标记的词语总是被天真完整的光彩照亮,那或许是来自童话世界的,或者来自华兹华斯的《永生颂》里,“每一样平常景象”都“披着天光”的世界。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已经一去不返。
因此,表达对孩童的喜爱最重要的一点,是那种小心翼翼的态度,这将教会我们如何保存生活中一切柔软脆弱的事物。于是我们也不难理解“斯可诗”的动人正是来自温柔的谛视。斯可也像一只轻盈的小蝶,她虽不曾许我们以天籁,但借着他的笔,我们也可以在这里听斯可唱歌。这时节,连天花也要纷纷坠下来。
这时节,我们都跑到了时间之外。
忽然想到,这或许也是张枣那首《镜中》的意境吧,“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我相信诗行间还有更多的意外,但我不能再翻悔去重新絮叨一遍了。《西游记》第一回里写大圣去拜山门,是“美猴王十分欢喜,看勾多时,不敢敲门。”连他也是欢喜得不敢敲门。我也不自量力一回,托个齐天大圣的名儿,只当我是在这儿手舞足蹈吧,多余的话是不好说的。
在这本诗集中,“风”是一个被频繁使用的意象,雨关乎性情,“上风既流,下人则化”,风则带来动荡与变化的信息,从文本的角度做一次回望,就会发现无论是自然界的风还是和言语文字世界的风暴,总是生死攸关的。如果把风视作一种来自命运的邀请或诱导,当这种提示被和自然界的力量合而为一的时候,它自然地唤起一种原始的面对未知力量的自卑与恐惧,带来强烈的无可奈何与孤单感。而一个不安者的行动总是迟缓的。
在这本诗集中,这样孤单的身影随处可见。古云,“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在古代,一个在黑夜中点起灯笼行路的人,就可以被称为君子,他并不怯于展示自己的处境,并且我们眼前所见一切,也因为他随身携带的光亮,而显得可怜可叹。
譬如《小丑汉斯》和《国年路上的圣诞老人》从内容上可以形成有趣的对写。《小丑汉斯》是“我”独自一人,陷入玄想,忽而微笑,忽而悲伤,忽而连天也阴暗欲雨。让人想起沈守正对《卷耳》的评语,“一室之内,无端而采物,忽焉而登高,忽焉而饮酒,忽焉而马病,忽焉而仆痛,俱意中妄成之,旋妄灭之,缭绕纷纭,息之弥以繁,夺之弥以生,光景卒之,念息而叹曰:云何吁矣。可见怀人之思自真,而境之所设皆假也。”。而《国年路上的圣诞老人》则是以一个在拥挤不堪的人群中的叙事者的角度,描绘那位无名的衣衫褴褛却眼含光芒的乞讨者。两者皆是无名的,困窘的,同时又注目着光明的人。
二、星辰
对于参照着摄影作品来欣赏《新天使》一诗的读者来说,值得注意的是摄影中的背景并没有被直接呈现在诗中。正如同植物与滋养它的土壤的不可分离,这灰色的空旷的背景也当仁不让地成为这首诗得以生长的第一现场,需要思考的是,这个极简到只剩灰白云团以及一览无遗的平原因而颇有些现代荒芜喻意的背景,是否也构成诗人表达的情感实质。
我以为答案是并非完全如此。和现实的遭遇战这样的话谁都会说,谁要是试图在这里找到一些“尝试忍受真实”(《时光》)后关于不适感的表达,我认为结果不会让他过分失望;但倘若忽视与此同时,他的另一些表达,关于他的兴趣在温暖明亮的事物那一端,这将是不诚实的。
“……他不是因为
日光底下的新事,才生出感谢和赞美。
他欲求的只是挽留。那些像干树枝一样
不断在身后折落之物,它们闪着微光,
是衰变期的星辰,正因他的执拗,
才没有毁灭,才随他充满动荡不息的宇宙。”——《在萨拉乌苏》
在这几行很美的诗里,不仅有着一个人对星辰的执拗,来自美和善的指引,才使得他有了温柔强健的语气;也让我们很好地体会新和旧的哲学,一个敢于宣称日光底下没有新鲜事的人,将摆脱对于现实的脆弱期待,并一再地以投身于坚实的过去获得满足,进而生出接续过去、接续一切美好事物的决心。没有必要遗憾他没能成为大战风车怪的传奇斗士,当他以星辰——从过去源源不断地到达现在的光——为指引出发去寻找那些折落之物时,就已慷慨地向我们许诺下一些比我们所能期待的更加珍贵的馈赠——虽然我们未必懂得接受。
基于同样的原因,他也不断地召回自己的记忆,waits说“诗仅仅是生活中最必要时刻的产物,是在一些平静的瞬间,把那些在回忆中最难以摆脱的情感,写成诗,以便将它们忘却。”在我看来,这凝练的叙述中表达的,倒不是真的要逃避情感,反而有一种固执的对爱和美的追问,但除非爱达到了它的目的,平静和忘却又怎么可能。
《朱家角》的第一节有不多见的疏朗节奏,好像是出于岸上的人,手里拍打着的和对话间隙的节奏,在这些响亮的声音里最大限度地容纳着沉默,容纳着一个人既置身其间又疏离于众人的沉默,重读时是眼前一亮的:
“很多人拍打着石栏杆
俯身询问船板上河鲜的价钱
好天气,清明已过
浑浊的水面时常被渔网割破”
一直读到最后一节,才会发现一些看似随意拼装在一起的人或物原来一直有着以生死作底色的无常:
“扫墓人起身离开,赶在暮色前
一觉醒来,车窗外仍只见
黑瘦的树
高楼和灯火都还在远处”
但对于写诗的人来说,悲哀是一个字也不值得说出的,我们不妨随着“他”,一起沉默在一些安静的时刻里。因为“醒来”,正是一种一次次在光明与黑暗之间探索的技艺。诗集第三辑里的诗,面对的是生命经受“不可倒置的沙漏”的损耗的时刻,让我一度沉浸其中,就像进入地狱其实是进入一个消灭了死亡的人间,只有一次死亡,没有第二次死亡,而昆德拉说过,只有第二次死去,才是真正地死去。那是既不同于基督教“未知死,焉知生”的生死观,也不同于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的儒家教导的,如果可以说,那只是他自己的,一个“最真切也最不可悔改”的生命的。我喜欢《在萨拉乌苏》里的这段自问:
“去年的白雪安在?”
那将炬火交付之后隐没在黑暗中的跑步者安在?
自答:
难道,不正是借助这些不断失去之物,
“宇宙中有些东西在摆脱熵”,犹如
呼啸向上的火箭在摆脱地心的牵引,
那狭小的顶部舱室中,收藏有人类最后的心灵。
以及自忖:
他被这个决断深深打动,
就像他曾被另一位发明幸福者所打动。
风和璀璨的群星,共同成为这本诗集中的两种动力来源。
三、细雨
施展着编织魔法的是“细雨”。在思索waits诗的某些特点时,“细雨中的日光”这个短句连同它所唤起的一种模糊的想象,顽固地留在我脑海中。
之所以说是模糊的,是因为诗句所描述的景象本身是模糊的,这种朦胧的美感是由细雨所赋予的。并且我也不确定,在读到这句话之前,我是否见到过同样的景象。但重要的是,凭借着时间的累积,文字所能唤起的感受或许会远在景色之上,这是语言存在的意义。日光是燃烧的意象,而细雨是含蓄温和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在细雨的笼罩之中,有时间悬停的绵长之感,但承帝国衰微的气象,多少有些气短情长,对于诗人来说,在含蓄温和中,却还有燃烧的激情。
“让我想起无边的细雨,
以及细雨之上汹涌燃烧的冰雪。”——《在萨拉乌苏》
“风中疾涌的白色星星,
天井里无数雨水的眼睛。”——《在某个时刻遇见雪》
读到“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清·车万育)后,我才意识到“细”还和声音有关。对汉字的最高理解或者是音形义的结合,比如古代那些测字先生们在对单字的观摩中可能有过的羚羊挂角的思考。我所能略略体会到的,还只是音和义。也就是说,声音定调。定下的可能也是内容。如同诗经。庞德也说,“音乐腐烂在它离舞蹈太远的时候。诗歌退化在它离音乐太远的时候。”细雨,是自然之声。“细雨中的日光”,这一句让我想到,门槛边一溜儿高矮不一的竹筒排队,檐下滴水,叮咚有声,遂成音律。这或许是小时候看电影《英雄》里的一幕,两人在雨中比武,命悬一线之间,雨滴声无比清晰缓慢,被我附会成了自己的想象了。
四、听斯可唱歌
两岁的眼睛清亮,笑容神秘,
世界在她的鼻翼轻轻颤动——《听斯可唱歌》
waits的诗中常有些梦境一般的童话色彩。不是因为这里会有玩具或童言童语的出现,而是因为一些带有个人标记的词语总是被天真完整的光彩照亮,那或许是来自童话世界的,或者来自华兹华斯的《永生颂》里,“每一样平常景象”都“披着天光”的世界。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已经一去不返。
因此,表达对孩童的喜爱最重要的一点,是那种小心翼翼的态度,这将教会我们如何保存生活中一切柔软脆弱的事物。于是我们也不难理解“斯可诗”的动人正是来自温柔的谛视。斯可也像一只轻盈的小蝶,她虽不曾许我们以天籁,但借着他的笔,我们也可以在这里听斯可唱歌。这时节,连天花也要纷纷坠下来。
这时节,我们都跑到了时间之外。
忽然想到,这或许也是张枣那首《镜中》的意境吧,“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我相信诗行间还有更多的意外,但我不能再翻悔去重新絮叨一遍了。《西游记》第一回里写大圣去拜山门,是“美猴王十分欢喜,看勾多时,不敢敲门。”连他也是欢喜得不敢敲门。我也不自量力一回,托个齐天大圣的名儿,只当我是在这儿手舞足蹈吧,多余的话是不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