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肖申克的救赎》里想到的
《肖申克的救赎》被人广为熟知的或许是那部电影,历来被视为励志片的最佳典范,体现了人在困境之下怎样满怀希望地为自由而奋斗的精神。我在高中时看过,看完之后久久喟叹着人之为人的伟大。虽然明知这个故事是出于一种有意杜撰,但还是不由得赞叹其巧妙机智。
上大学时在书店里闲逛,竟看到书架上有一本书就叫做《肖申克的救赎》,作者是史蒂芬金。原谅我浅薄无知,对史蒂芬金毫无了解。但《肖申克的救赎》对于我再熟悉不过。我想,既然电影是那么优秀,书想必也是极好的。便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
经过译者的介绍,我才知道作者史蒂芬金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作品多为恐怖题材,大多都被翻拍成电影,且极受好评,往往是书还刚开始写,就有经纪人来上门索要电影翻拍版权。但是这本书就有些与众不同。据说是因为史蒂芬金不愿意总是被人们视为畅销书作家,而决定创作一部严肃文学类型的作品。这使得电影导演们颇感意外,以至于惹来种种非议。史蒂芬金不顾他们的非议,终于写出了《四季》,而其中的第一篇春季篇就是《肖申克的救赎》。想不到的是,这本历经非议的书却成为了史蒂芬金的代表作,尤其是其中的《肖申克的救赎》,更是随着电影的热卖而成为史蒂芬金的经典。
我首先要对史蒂芬金的勇气表示致敬。作为一个创作者而言,要改变自己的作品风格绝非易事,尤其是可能要面对读者的非议与指责。比如说中国的贾平凹,初涉文坛便展露锋芒,其作品中所展现的陕北风情为当时文坛一绝无伦,但是当他写出《废都》之后,因其露骨的色情场面描写而倍受争议,甚至引发批评家们们的感慨,认为贾平凹江郎才尽,才不得不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来取悦读者。然而时间证明了贾平凹的才华,多年之后,《废都》被视为贾平凹最优秀的作品。史蒂芬金的《四季》所遭遇的情形与此如出一辙。然而,时间是最公平的批评家。不取悦于读者,只取悦于艺术,这正是一位创作者的本分。
那么,再说说这本小说吧。借助先前的观影经验,这本书我读得很流畅,几乎是一口气就读下来了。当然我读的是译本,全依赖于译者的才能,在此要缅怀译者施寄青老师,她于今年一月十三日去世。我想中国的读者读到的史蒂芬金的小说大多是借助了她的翻译,对于这种人我们是不该遗忘的。
史蒂芬金之前的小说我并没读过,但从这本小说之后,我对史蒂芬金的文笔产生了好感。大概是之前常写恐怖题材,史蒂芬金对于场景、氛围的描写格外得心应手,用如临其境来形容是毫不过分。而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又多了几分往常严肃作家所无有的灵动,尤其是对话处理的自然亲切。小说整体上以雷德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是非常巧妙的。倘若用第一视角的话,读者从一开始就以主人公的立场来代入场景中,主人公的酝酿数年来的计划一目了然,那么读者便只有静候最后的越狱的结局,效果会大打折扣。史蒂芬金想必是深谙此理的,因此采用了第三者的立场,我们和雷德一起和安迪交流,被莫名其妙着,直到最后得知真相而发出恍然大悟的微笑。高明的作者在创作时可以把上帝的视角和读者的体验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点上史蒂芬金无疑是做的非常地道的。
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部小说看成是一部越狱小说的话,那么它未必会产生那么大影响。要知道,越狱题材早在史蒂芬金之前就已经蔚为大观了,但史蒂芬金笔下的越狱已不仅仅是为了越狱,更是一种人性的象征。正如安迪所说,希望是个好东西,它永远不会消失。在绝境之下,始终保持对生活的信念,这正是人类的意志的最佳体现。正如杰克伦敦笔下的和狼对峙的淘金者,大仲马笔下的爱德华公爵,都是如此。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国界,而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共鸣。在我看来,书中的每一种囚犯代表着一种人性,刚来到牢狱就嚎啕大叫结果被打死的是懦弱的人性,横行霸道的姐妹帮代表着邪恶的人性,雷德代表着得过且过的人性,只有安迪代表着向上的、积极的人性。所以雷德才会说,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它有着丰润的羽毛,使你觉得关闭它简直是一种罪恶。显然,安迪正是那只浑身有着丰润的羽毛的鸟。他不甘于现状,并且计划周密,心思缜密,再辅助一些耐心和勇气,便无往不胜,绝不会被一所监狱所束缚。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安迪的自信来自于他丰富的学识。他本来就是一个银行家,平时爱好地质学,因而能在短时间内发现监狱墙壁的异常并想出逃离的方法。否则,为何那么多囚犯都甘心在牢狱里关押几十年而没有出去呢?可以说,安迪这种人的出现是教育的结果,对于一个一无所知的人,即使它再有勇气也无济于事。因此,安迪的成功是顺理成章毫无异议的。这也使得这部小说不同于当下种种鸡汤小说,单纯的弘扬心想事成,而忽略了在此之前的丰富积累。
或者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这部小说。高墙代表着体制,而囚犯们是被体制所束缚的人。他们面对高墙无能为力,所以只好逆来顺受。毕竟对抗高墙的代价是可怕的。安迪也是渴望突破体制的,但显然他是明智,他用了另一种方式来绕过体制,同样达到了他的目的。中国有句老话,:明修栈桥,暗度陈仓。用在安迪身上来说实在是恰当的很。记得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著名的一句话是:“在坚硬的高墙和脆弱的鸡蛋之间,我总是选择鸡蛋。”这当然显示了村上对于体制的反感和敢于牺牲的精神。但细细想来,倘若能用另一种方式既可以越过高墙还可以保护鸡蛋的话,是更加明智的做法。我们的民族向来不乏敢于撞墙而破碎的鸡蛋们,但罕有如安迪一样能用隐忍和理智来取得成功的人,似乎不壮烈不足以代表成功,不牺牲不足以象征伟大。历来的暴动和起义,往往开始时声势浩大,却最终被消弭于无形,徒留后人的感慨,抑或劈劈啪啪的为之鼓掌缅怀他们的勇气。这是值得的吗?如鲁迅所言,多少优秀的人物就是为这劈劈啪啪的掌声而做了无谓的牺牲。
人固然要有坚定的信念,但也应该有充分的理性。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这样来说似乎有点过分夸大这部小说的主题。有人会说,史蒂芬金是个通俗小说作家,怎么会想那么多。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很会讲故事的人,却缺少很会听故事的人。史蒂芬金把故事抛给我们,他自己必然是坐在那里看着我们发笑。每个作者都是上帝,读者一思考,作者就发笑。
史蒂芬金写出了一个聪明人的逃脱,也写出了一个时代的逃脱。这是真正的文学。肖申克监狱里发生的救赎之所以那么深入人心,也说明了在我们内心深处都向往着一种逃脱,如安迪一样爬过下水管道而到达墨西哥沙滩。这是一段光荣之路,安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才走完,那么我们呢?
上大学时在书店里闲逛,竟看到书架上有一本书就叫做《肖申克的救赎》,作者是史蒂芬金。原谅我浅薄无知,对史蒂芬金毫无了解。但《肖申克的救赎》对于我再熟悉不过。我想,既然电影是那么优秀,书想必也是极好的。便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
经过译者的介绍,我才知道作者史蒂芬金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作品多为恐怖题材,大多都被翻拍成电影,且极受好评,往往是书还刚开始写,就有经纪人来上门索要电影翻拍版权。但是这本书就有些与众不同。据说是因为史蒂芬金不愿意总是被人们视为畅销书作家,而决定创作一部严肃文学类型的作品。这使得电影导演们颇感意外,以至于惹来种种非议。史蒂芬金不顾他们的非议,终于写出了《四季》,而其中的第一篇春季篇就是《肖申克的救赎》。想不到的是,这本历经非议的书却成为了史蒂芬金的代表作,尤其是其中的《肖申克的救赎》,更是随着电影的热卖而成为史蒂芬金的经典。
我首先要对史蒂芬金的勇气表示致敬。作为一个创作者而言,要改变自己的作品风格绝非易事,尤其是可能要面对读者的非议与指责。比如说中国的贾平凹,初涉文坛便展露锋芒,其作品中所展现的陕北风情为当时文坛一绝无伦,但是当他写出《废都》之后,因其露骨的色情场面描写而倍受争议,甚至引发批评家们们的感慨,认为贾平凹江郎才尽,才不得不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来取悦读者。然而时间证明了贾平凹的才华,多年之后,《废都》被视为贾平凹最优秀的作品。史蒂芬金的《四季》所遭遇的情形与此如出一辙。然而,时间是最公平的批评家。不取悦于读者,只取悦于艺术,这正是一位创作者的本分。
那么,再说说这本小说吧。借助先前的观影经验,这本书我读得很流畅,几乎是一口气就读下来了。当然我读的是译本,全依赖于译者的才能,在此要缅怀译者施寄青老师,她于今年一月十三日去世。我想中国的读者读到的史蒂芬金的小说大多是借助了她的翻译,对于这种人我们是不该遗忘的。
史蒂芬金之前的小说我并没读过,但从这本小说之后,我对史蒂芬金的文笔产生了好感。大概是之前常写恐怖题材,史蒂芬金对于场景、氛围的描写格外得心应手,用如临其境来形容是毫不过分。而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又多了几分往常严肃作家所无有的灵动,尤其是对话处理的自然亲切。小说整体上以雷德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是非常巧妙的。倘若用第一视角的话,读者从一开始就以主人公的立场来代入场景中,主人公的酝酿数年来的计划一目了然,那么读者便只有静候最后的越狱的结局,效果会大打折扣。史蒂芬金想必是深谙此理的,因此采用了第三者的立场,我们和雷德一起和安迪交流,被莫名其妙着,直到最后得知真相而发出恍然大悟的微笑。高明的作者在创作时可以把上帝的视角和读者的体验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点上史蒂芬金无疑是做的非常地道的。
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部小说看成是一部越狱小说的话,那么它未必会产生那么大影响。要知道,越狱题材早在史蒂芬金之前就已经蔚为大观了,但史蒂芬金笔下的越狱已不仅仅是为了越狱,更是一种人性的象征。正如安迪所说,希望是个好东西,它永远不会消失。在绝境之下,始终保持对生活的信念,这正是人类的意志的最佳体现。正如杰克伦敦笔下的和狼对峙的淘金者,大仲马笔下的爱德华公爵,都是如此。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国界,而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共鸣。在我看来,书中的每一种囚犯代表着一种人性,刚来到牢狱就嚎啕大叫结果被打死的是懦弱的人性,横行霸道的姐妹帮代表着邪恶的人性,雷德代表着得过且过的人性,只有安迪代表着向上的、积极的人性。所以雷德才会说,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它有着丰润的羽毛,使你觉得关闭它简直是一种罪恶。显然,安迪正是那只浑身有着丰润的羽毛的鸟。他不甘于现状,并且计划周密,心思缜密,再辅助一些耐心和勇气,便无往不胜,绝不会被一所监狱所束缚。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安迪的自信来自于他丰富的学识。他本来就是一个银行家,平时爱好地质学,因而能在短时间内发现监狱墙壁的异常并想出逃离的方法。否则,为何那么多囚犯都甘心在牢狱里关押几十年而没有出去呢?可以说,安迪这种人的出现是教育的结果,对于一个一无所知的人,即使它再有勇气也无济于事。因此,安迪的成功是顺理成章毫无异议的。这也使得这部小说不同于当下种种鸡汤小说,单纯的弘扬心想事成,而忽略了在此之前的丰富积累。
或者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这部小说。高墙代表着体制,而囚犯们是被体制所束缚的人。他们面对高墙无能为力,所以只好逆来顺受。毕竟对抗高墙的代价是可怕的。安迪也是渴望突破体制的,但显然他是明智,他用了另一种方式来绕过体制,同样达到了他的目的。中国有句老话,:明修栈桥,暗度陈仓。用在安迪身上来说实在是恰当的很。记得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著名的一句话是:“在坚硬的高墙和脆弱的鸡蛋之间,我总是选择鸡蛋。”这当然显示了村上对于体制的反感和敢于牺牲的精神。但细细想来,倘若能用另一种方式既可以越过高墙还可以保护鸡蛋的话,是更加明智的做法。我们的民族向来不乏敢于撞墙而破碎的鸡蛋们,但罕有如安迪一样能用隐忍和理智来取得成功的人,似乎不壮烈不足以代表成功,不牺牲不足以象征伟大。历来的暴动和起义,往往开始时声势浩大,却最终被消弭于无形,徒留后人的感慨,抑或劈劈啪啪的为之鼓掌缅怀他们的勇气。这是值得的吗?如鲁迅所言,多少优秀的人物就是为这劈劈啪啪的掌声而做了无谓的牺牲。
人固然要有坚定的信念,但也应该有充分的理性。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这样来说似乎有点过分夸大这部小说的主题。有人会说,史蒂芬金是个通俗小说作家,怎么会想那么多。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很会讲故事的人,却缺少很会听故事的人。史蒂芬金把故事抛给我们,他自己必然是坐在那里看着我们发笑。每个作者都是上帝,读者一思考,作者就发笑。
史蒂芬金写出了一个聪明人的逃脱,也写出了一个时代的逃脱。这是真正的文学。肖申克监狱里发生的救赎之所以那么深入人心,也说明了在我们内心深处都向往着一种逃脱,如安迪一样爬过下水管道而到达墨西哥沙滩。这是一段光荣之路,安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才走完,那么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