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思想
人对于事物的认知,是物理世界在内心的呈现。下面我们先谈谈对事物认知的来源。
某种物体的物理形态决定了人脑的直观感受。比如一只杯子放在桌面上,我们会看到它们的形状,是圆柱体,颜色是蓝色。然而最先没有“圆柱体”,“蓝色”的概念。古人就说大海与天空是一样的,这是第一阶段:对比。第二阶段蓝色就会表现为一种特质,伴随着物体出现。例如“大海是蓝色的。”第三阶段就是性质自身可以脱离事物而存在,蓝色可以代表人忧郁的情绪。
人有记忆,这是生物本能。当人看到第一个杯子,他的脑海里只会模糊地就会印有“杯子=喝水”的概念,这源于杯子的功能。等他看到第二个,乃至更多杯子的时候,他会有“杯子=圆柱体+一面开口+中空”的概念,这样可以利于盛水。这样久而久之,人们看到“圆柱体+一面开口+中空”的物体,便会调动从前的记忆,想到杯子。然而同样地,根据大小,材质不同,“圆柱体+一面开口+中空”的东西还有可能是锅,是花瓶。但是人们可以辨别这个东西是锅,花瓶和杯子因为人有它们各自的颜色,材质和记忆。人的经验源于记忆,同时它也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得来的,它加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同样的,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它有四条腿,有靠背,我们会想到椅子,而不是杯子,因为它不符合“圆柱体+一面开口+中空”=“能装水”的功能,然此我们把它排除在杯子之外。这就是演绎逻辑(deductive logic)。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认知基于这两种逻辑。逻辑是基于长久以来的记忆经验,因此它是理性的根基。情感是一时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生物反映,因此只代表瞬息的感受。
对于1+1=2,全世界人都不会有质疑。然而同样的一盘菜,拿去给不同的人尝,有人说咸了,有人说淡了。但菜本身只有一盘。这是源于不同的人体质的差别,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在北方的人因天气寒冷干燥,普遍喜欢吃咸辣,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南方气候温润潮湿吃酸甜有助于保持水油平衡。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也取决于自身感知与经验的限制。感知与经验早就了经验的知识(empirical knowledge)。然而超验,即是脱离感知,纯粹的自在之物。它并不会受人类经验认知的改变而改变,例如数学就是超验知识(transcendental knowledge)的一个例子。
父母、朋友灌输观念。这些观念与行为方式或建立在祖先的行为方式上,在数代的实践经验中得到增强,因此被流传了下来,它的优越性无法自证。它的缺陷与优势只有在与同辈异族竞争中方能体现出来。而除去父母、亲友与同侪间影响,大致来看,人对事物的概念(perception)通过建立在每个人不同体质上的经验的体悟+阅读所得,体质决定体验,体验获得经验,以经验来判断书本中的概念,或通过书中概念调动自身经验,以获得更深领悟。
首先谈谈体质,体质健硕之人,普遍精神饱满,情绪稳定。体质纤弱,多病的人大都感情脆弱,喜欢伤春悲秋。人体质的不同首先决定了感觉的差异,对于一件事有不同的认知。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一个身体多病的孩子,即使他能够活八十岁,我也是不愿意照管他的。我不愿意要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都一无用处的学生,因为他成天耽心的,只是怎样保全自身,他的身体损害了他的精神的陶冶。」,「身体必须要有精力,才能听从精神的支配。」,「虚弱的身体使悄神也跟着衰弱。」这样,在外界相同事物的作用下也许就会有不同的体验,看书的种类,做事的方式也许就会有所差异,这都是由于先天体质不同所致。同样,情志不舒,内脏则虚损。如此,精神更加萎靡,造成恶性循环。因此人们平日里就该调节情绪,适当娱乐,然而饮食,游乐也须有节制。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之谓也。
更多地,人对于事物的认知还取决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一个平时很喜欢打牌的人,在发高烧的时候也觉得打牌了无趣味,会躺在床上休息而不是去打牌,这是由于身体的不适。一个平时积极乐观的人,在经历事业打击,情感不顺时也会郁郁寡欢。这是由于心理的压力所致。妄想导致的认知扭曲,之所以扭曲,是因为它跳过了正常的逻辑,扭曲后的认知会基于一时的感受,调动与之相应的记忆,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偏离常规的行为。
如果把认知作为人脑处理外界信息的过程,那么思想就是反馈的结果。
某种物体的物理形态决定了人脑的直观感受。比如一只杯子放在桌面上,我们会看到它们的形状,是圆柱体,颜色是蓝色。然而最先没有“圆柱体”,“蓝色”的概念。古人就说大海与天空是一样的,这是第一阶段:对比。第二阶段蓝色就会表现为一种特质,伴随着物体出现。例如“大海是蓝色的。”第三阶段就是性质自身可以脱离事物而存在,蓝色可以代表人忧郁的情绪。
人有记忆,这是生物本能。当人看到第一个杯子,他的脑海里只会模糊地就会印有“杯子=喝水”的概念,这源于杯子的功能。等他看到第二个,乃至更多杯子的时候,他会有“杯子=圆柱体+一面开口+中空”的概念,这样可以利于盛水。这样久而久之,人们看到“圆柱体+一面开口+中空”的物体,便会调动从前的记忆,想到杯子。然而同样地,根据大小,材质不同,“圆柱体+一面开口+中空”的东西还有可能是锅,是花瓶。但是人们可以辨别这个东西是锅,花瓶和杯子因为人有它们各自的颜色,材质和记忆。人的经验源于记忆,同时它也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得来的,它加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同样的,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它有四条腿,有靠背,我们会想到椅子,而不是杯子,因为它不符合“圆柱体+一面开口+中空”=“能装水”的功能,然此我们把它排除在杯子之外。这就是演绎逻辑(deductive logic)。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认知基于这两种逻辑。逻辑是基于长久以来的记忆经验,因此它是理性的根基。情感是一时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生物反映,因此只代表瞬息的感受。
对于1+1=2,全世界人都不会有质疑。然而同样的一盘菜,拿去给不同的人尝,有人说咸了,有人说淡了。但菜本身只有一盘。这是源于不同的人体质的差别,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在北方的人因天气寒冷干燥,普遍喜欢吃咸辣,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南方气候温润潮湿吃酸甜有助于保持水油平衡。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也取决于自身感知与经验的限制。感知与经验早就了经验的知识(empirical knowledge)。然而超验,即是脱离感知,纯粹的自在之物。它并不会受人类经验认知的改变而改变,例如数学就是超验知识(transcendental knowledge)的一个例子。
父母、朋友灌输观念。这些观念与行为方式或建立在祖先的行为方式上,在数代的实践经验中得到增强,因此被流传了下来,它的优越性无法自证。它的缺陷与优势只有在与同辈异族竞争中方能体现出来。而除去父母、亲友与同侪间影响,大致来看,人对事物的概念(perception)通过建立在每个人不同体质上的经验的体悟+阅读所得,体质决定体验,体验获得经验,以经验来判断书本中的概念,或通过书中概念调动自身经验,以获得更深领悟。
首先谈谈体质,体质健硕之人,普遍精神饱满,情绪稳定。体质纤弱,多病的人大都感情脆弱,喜欢伤春悲秋。人体质的不同首先决定了感觉的差异,对于一件事有不同的认知。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一个身体多病的孩子,即使他能够活八十岁,我也是不愿意照管他的。我不愿意要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都一无用处的学生,因为他成天耽心的,只是怎样保全自身,他的身体损害了他的精神的陶冶。」,「身体必须要有精力,才能听从精神的支配。」,「虚弱的身体使悄神也跟着衰弱。」这样,在外界相同事物的作用下也许就会有不同的体验,看书的种类,做事的方式也许就会有所差异,这都是由于先天体质不同所致。同样,情志不舒,内脏则虚损。如此,精神更加萎靡,造成恶性循环。因此人们平日里就该调节情绪,适当娱乐,然而饮食,游乐也须有节制。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之谓也。
更多地,人对于事物的认知还取决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一个平时很喜欢打牌的人,在发高烧的时候也觉得打牌了无趣味,会躺在床上休息而不是去打牌,这是由于身体的不适。一个平时积极乐观的人,在经历事业打击,情感不顺时也会郁郁寡欢。这是由于心理的压力所致。妄想导致的认知扭曲,之所以扭曲,是因为它跳过了正常的逻辑,扭曲后的认知会基于一时的感受,调动与之相应的记忆,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偏离常规的行为。
如果把认知作为人脑处理外界信息的过程,那么思想就是反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