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根和铁筷子
在日文中,萝卜写作“大根”。虽然不知道日语怎么读,但一直觉得这两个汉字特别形象、直接,很有趣。
最初看到这个写法,是在小林一茶那首著名俳句中。我不会日文,看到中日文对照,萝卜在日文里居然写作大根,觉得好幼稚!当时不禁哈哈一笑。
那首俳句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拔萝卜的,拿着萝卜指路。
(《日本古典俳句选》林林/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除了大根,给我很深的感触,还有这首俳句所体现出的画面感和瞬间感。农人伸出手臂、手上握着大根指路,一条粗略且连贯的线条,带着速度;问路的、指路的,脸面、眼睛必然是向着所指的方向,统一而有节奏感。
我觉得,小林一茶几乎就是摄影师,且擅长抓拍。
这种短暂、即兴甚至缥缈的感触,可以在日本文化中找到很多的痕迹。
樱花,绚烂而早凋;和菓子的精致与多样;和纸的小巧、清雅;忠臣蔵的决绝与惨烈。
日本文化似乎给人矛盾的感触,一方面极尽细腻与柔婉,另一方面却是死硬与极端。 日本文学家中,芥川龙之介和川端康成是我喜欢的。此二人的作品与人生,几乎同时就体现出上述两个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岛国的孤寂与环境恶劣,造就了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
大学时候,有回日本学者来讲座。不记得怎么没有去听了,只记得宿舍同学回来,嘴里叨叨着:碧色的日本文学。我寻思着日本森林覆盖率那么高,日本人又热衷自然描写。结果对谈不拢,最后方知讲座题目:闭塞的日本文学。
细腻,渗透在日人的文字和物件中。
就我个人有限的见识,觉得似乎与日本中古文学双璧有关。《枕草子》、《源氏物语》这样两部日本文学的源头之作,居然是两位女性来完成的,而这,几乎给日本人的感知方式定下了一个基本的调子。我本人,极喜欢《枕草子》,那种轻灵、率真,以及哀而不怨的洒脱。
日人推崇的侘寂,我觉得类似于老庄与禅结合:随处即是,当下便了,不须计较与安排。中国这边,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开始以禅论诗,给诗歌的创作另开蹊径。不过在日本,还数白居易的影响最大。我推测中文毕竟是门外语,即便在唐朝,日人步中华后尘的年代,杜甫、王维、李白等对他们来说还是显得艰深了。
侘寂,有老庄的天然,也有禅家自得。在日本,从庭院物件到工业设计,处处看到其影响。有时候,无印良品很多做派也让我联想到侘寂:看似平淡,中藏内蕴,又分明包含着一种很深的自信。
死硬与极端,恐怕绝大多数人会立即想到武士道。
细看武士道的那一套,无非是忠勇信义,近儒。
无分别,不执著,刹那即永恒。由此看来,所谓的矛盾,在禅的眼光看来,并不矛盾。于是,樱花飘零、武士自戕。
布列松是我的大神。
有趣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思想界接触禅的观念,是从日本转手。布列松给博纳尔拍摄完毕,老艺术家送给他一本德国人写的禅著作,而这本书,是在艺术家圈子里流转的。博纳尔是纳比画派重要人物,芜杂的现实,在他笔下化为色彩的音符。
布列松最后把那本书转给了谁,他的传记中没有提到。布列松对禅有很深的领悟,有些熟悉的评论者甚至直接称他为佛教徒。
布列松的摄影别具只眼,无题材分别,也不刻意挑选地域;没有大事,自然也没有小事,自然、浑成、完整,近禅。最近看到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对事件有段论述,觉得可以和布列松的摄影对照来看。
个人体会,摄影是一种特定的感知方式,偏重、但不仅仅依赖于视觉,照片只是这种感知方式的物化。
当然,布列松毕竟是西方文化所孕育,他对构成的敏感、对隐喻的选择、对超现实主义的热衷,使他的作品有种陌生感、异样感,当下了断、猛如棒喝。同样是随手拾得,小林一茶观感更有东方韵味,家常而亲和,也更接近国人的感受,说起来类似即事而真的曹洞宗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也是例证之一。
日本的摄影师,我喜欢滨谷浩,还有久保田博二。至于日本那种从极端中生发的一路摄影,我没有多的话可说。
今天早晨,路过中医大路口,瞥见有人问路。细雨中,环卫工拎着黑袋子、随手抬起捡拾垃圾的铁筷子一指。
让我想起小林一茶,和他俳句中的大根了。
2015-9-9中午
最初看到这个写法,是在小林一茶那首著名俳句中。我不会日文,看到中日文对照,萝卜在日文里居然写作大根,觉得好幼稚!当时不禁哈哈一笑。
那首俳句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拔萝卜的,拿着萝卜指路。
(《日本古典俳句选》林林/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除了大根,给我很深的感触,还有这首俳句所体现出的画面感和瞬间感。农人伸出手臂、手上握着大根指路,一条粗略且连贯的线条,带着速度;问路的、指路的,脸面、眼睛必然是向着所指的方向,统一而有节奏感。
我觉得,小林一茶几乎就是摄影师,且擅长抓拍。
这种短暂、即兴甚至缥缈的感触,可以在日本文化中找到很多的痕迹。
樱花,绚烂而早凋;和菓子的精致与多样;和纸的小巧、清雅;忠臣蔵的决绝与惨烈。
日本文化似乎给人矛盾的感触,一方面极尽细腻与柔婉,另一方面却是死硬与极端。 日本文学家中,芥川龙之介和川端康成是我喜欢的。此二人的作品与人生,几乎同时就体现出上述两个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岛国的孤寂与环境恶劣,造就了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
大学时候,有回日本学者来讲座。不记得怎么没有去听了,只记得宿舍同学回来,嘴里叨叨着:碧色的日本文学。我寻思着日本森林覆盖率那么高,日本人又热衷自然描写。结果对谈不拢,最后方知讲座题目:闭塞的日本文学。
细腻,渗透在日人的文字和物件中。
就我个人有限的见识,觉得似乎与日本中古文学双璧有关。《枕草子》、《源氏物语》这样两部日本文学的源头之作,居然是两位女性来完成的,而这,几乎给日本人的感知方式定下了一个基本的调子。我本人,极喜欢《枕草子》,那种轻灵、率真,以及哀而不怨的洒脱。
日人推崇的侘寂,我觉得类似于老庄与禅结合:随处即是,当下便了,不须计较与安排。中国这边,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开始以禅论诗,给诗歌的创作另开蹊径。不过在日本,还数白居易的影响最大。我推测中文毕竟是门外语,即便在唐朝,日人步中华后尘的年代,杜甫、王维、李白等对他们来说还是显得艰深了。
侘寂,有老庄的天然,也有禅家自得。在日本,从庭院物件到工业设计,处处看到其影响。有时候,无印良品很多做派也让我联想到侘寂:看似平淡,中藏内蕴,又分明包含着一种很深的自信。
死硬与极端,恐怕绝大多数人会立即想到武士道。
细看武士道的那一套,无非是忠勇信义,近儒。
无分别,不执著,刹那即永恒。由此看来,所谓的矛盾,在禅的眼光看来,并不矛盾。于是,樱花飘零、武士自戕。
布列松是我的大神。
有趣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思想界接触禅的观念,是从日本转手。布列松给博纳尔拍摄完毕,老艺术家送给他一本德国人写的禅著作,而这本书,是在艺术家圈子里流转的。博纳尔是纳比画派重要人物,芜杂的现实,在他笔下化为色彩的音符。
布列松最后把那本书转给了谁,他的传记中没有提到。布列松对禅有很深的领悟,有些熟悉的评论者甚至直接称他为佛教徒。
布列松的摄影别具只眼,无题材分别,也不刻意挑选地域;没有大事,自然也没有小事,自然、浑成、完整,近禅。最近看到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对事件有段论述,觉得可以和布列松的摄影对照来看。
个人体会,摄影是一种特定的感知方式,偏重、但不仅仅依赖于视觉,照片只是这种感知方式的物化。
当然,布列松毕竟是西方文化所孕育,他对构成的敏感、对隐喻的选择、对超现实主义的热衷,使他的作品有种陌生感、异样感,当下了断、猛如棒喝。同样是随手拾得,小林一茶观感更有东方韵味,家常而亲和,也更接近国人的感受,说起来类似即事而真的曹洞宗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也是例证之一。
日本的摄影师,我喜欢滨谷浩,还有久保田博二。至于日本那种从极端中生发的一路摄影,我没有多的话可说。
今天早晨,路过中医大路口,瞥见有人问路。细雨中,环卫工拎着黑袋子、随手抬起捡拾垃圾的铁筷子一指。
让我想起小林一茶,和他俳句中的大根了。
2015-9-9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