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电影,是看电影的必须吗?
最近好多人都在谈《聂隐娘》,抛开它的商业票房不说;随着时间流逝,它的排片会被越来越挤压的现实状况不谈,各种对影片的你争我抢的言论天天在刷屏。其实看着无数的言论,我也在心里嘀咕着我对这部电影的想法。为什么是嘀咕呢?因为我对它的观感一直在变,也一直是模糊不清的,就如同《聂隐娘》里大量飘忽不定的云起云落一般,我也是飘然着的。
我犯嘀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一个学电影的孩子,我是不是没有看懂这部被许多人捧为佳作的电影呢?因为我自认自己还算是喜好分明的一个人,喜欢和不大喜欢这两点我还是分的出的。但是回想起看完电影的第一感受,我觉得自己是隔着的。一种说不明的隔阂感,虽然在电影放映的整个过程里,我有融入进氛围的大多数时刻,也有精神涣散的时候。
出了影院,回头看评论,我又怀疑起自己的审美了。我真的没看懂吗?那些大量的后景深意,对武侠的新意甚至是学电影的孩子必备的视听掌握,难道我都没看懂吗?这个困扰我好久,看懂《聂隐娘》大概成为我近期的一个磕绊了。这个磕绊造成的最大障碍是,从我的专业上我要如何去看待这样一部电影,而且是相对客观的角度。
心里隐约藏着这样的不安,过了好久。一直到我看到两组文章,心中的感觉稍有了解答。侯导的一个采访以及朱天文在台北的一个采访。在第一个采访里,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点,在几个专家试图在用常规的视听分析以及对某些视听表达做出疑问提问的时候,也就是试图得到专业性质的解答时。侯导的应对在于感觉对不对。他自己知道那些常规的用法,但是他的感觉对不对是第一的,因为他们拍摄了大量的素材,有足够的底子去找感觉。这个就很有意思了,感觉这个东西,我们是无法从一种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说你有没有看懂它,或者能对应到的是你有没有感受到它。感受到它,又是多么私密、个人且随性的事情。今天我心情不好,我或许就无法完全感觉得到;或者我们各自有不同的环境背景基础,所以你有的感觉,我触不到很多,而且谁又能保证侯导在做剪辑的那一年半,感觉变化是怎样的呢。
所以不要拘泥于看不看得懂电影,那些过多的文字和视听游戏其实都代替不了你内心当下的想法。当然你愿不愿意再继续试着走进侯孝贤导演的世界,站在他的角度为自己立言,去感受他的感受,是个人的选择。
我是有试着去体悟影片中的气和画面的美,但是稍显遗憾的是,我既不是工具说理派,也不是纯审美的行家。我的一点浅薄认知是,局部甚至单个画面的精心雕琢,里面的云起云落甚至呼吸、节奏,反而让影片整体的气散掉了。我的通感在整个观影过程里,被隔了好几次,再加上演员的表演以及口条问题,在画面精美的单场景里会让我感到一种粗糙感。所以对目前的我来说算不上masterpiece,但是或许很长时间之后再看这部电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所以,最近想来又困惑了。从电影研究者的角度,该如何去做研究呢?我们面对的是充满着种种偶然、巧合、随意、不受约束的影像和种种精心计算过的影像之间的碰撞,要从中找到核心的要点并且不是自己自说自话,其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也许从结果来倒推过程,不失为一种方法。比如《聂隐娘》在戛纳得最佳导演,而作为艺术电影节它有着基本的艺术规则,这些规则会变化,但也有它的延续性,从这些得奖的明规则或潜规则的角度去看《聂隐娘》中有的获奖资格,或许可以从另一个维度看。
我犯嘀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一个学电影的孩子,我是不是没有看懂这部被许多人捧为佳作的电影呢?因为我自认自己还算是喜好分明的一个人,喜欢和不大喜欢这两点我还是分的出的。但是回想起看完电影的第一感受,我觉得自己是隔着的。一种说不明的隔阂感,虽然在电影放映的整个过程里,我有融入进氛围的大多数时刻,也有精神涣散的时候。
出了影院,回头看评论,我又怀疑起自己的审美了。我真的没看懂吗?那些大量的后景深意,对武侠的新意甚至是学电影的孩子必备的视听掌握,难道我都没看懂吗?这个困扰我好久,看懂《聂隐娘》大概成为我近期的一个磕绊了。这个磕绊造成的最大障碍是,从我的专业上我要如何去看待这样一部电影,而且是相对客观的角度。
心里隐约藏着这样的不安,过了好久。一直到我看到两组文章,心中的感觉稍有了解答。侯导的一个采访以及朱天文在台北的一个采访。在第一个采访里,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点,在几个专家试图在用常规的视听分析以及对某些视听表达做出疑问提问的时候,也就是试图得到专业性质的解答时。侯导的应对在于感觉对不对。他自己知道那些常规的用法,但是他的感觉对不对是第一的,因为他们拍摄了大量的素材,有足够的底子去找感觉。这个就很有意思了,感觉这个东西,我们是无法从一种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说你有没有看懂它,或者能对应到的是你有没有感受到它。感受到它,又是多么私密、个人且随性的事情。今天我心情不好,我或许就无法完全感觉得到;或者我们各自有不同的环境背景基础,所以你有的感觉,我触不到很多,而且谁又能保证侯导在做剪辑的那一年半,感觉变化是怎样的呢。
所以不要拘泥于看不看得懂电影,那些过多的文字和视听游戏其实都代替不了你内心当下的想法。当然你愿不愿意再继续试着走进侯孝贤导演的世界,站在他的角度为自己立言,去感受他的感受,是个人的选择。
我是有试着去体悟影片中的气和画面的美,但是稍显遗憾的是,我既不是工具说理派,也不是纯审美的行家。我的一点浅薄认知是,局部甚至单个画面的精心雕琢,里面的云起云落甚至呼吸、节奏,反而让影片整体的气散掉了。我的通感在整个观影过程里,被隔了好几次,再加上演员的表演以及口条问题,在画面精美的单场景里会让我感到一种粗糙感。所以对目前的我来说算不上masterpiece,但是或许很长时间之后再看这部电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所以,最近想来又困惑了。从电影研究者的角度,该如何去做研究呢?我们面对的是充满着种种偶然、巧合、随意、不受约束的影像和种种精心计算过的影像之间的碰撞,要从中找到核心的要点并且不是自己自说自话,其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也许从结果来倒推过程,不失为一种方法。比如《聂隐娘》在戛纳得最佳导演,而作为艺术电影节它有着基本的艺术规则,这些规则会变化,但也有它的延续性,从这些得奖的明规则或潜规则的角度去看《聂隐娘》中有的获奖资格,或许可以从另一个维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