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领细川氏
●細川氏——三管領家:『摂津、丹波、讃岐、土佐守护』
細川氏是清和源氏足利氏的一个支族。足利義康的第二代孙子義季,迁往三河国額田郡細川居住,便以当地的地名为苗字,改称細川氏。
自義季公的孙子細川公頼和細川頼貞两兄弟起,細川家开始了其辉煌的历程。这对兄弟的子孙们,在南北朝的动乱时期内,表现相当活跃。特别是公頼之子細川頼春,出任刑部大輔和侍所頭人,开创了細川氏作为管領家的基业;細川和氏、細川師氏两兄弟(亦为細川公頼之子)则任阿波守及淡路守,同时还是阿波和淡路两国的守护。
建武新政中,足利尊氏的与党虽然表现出“八面六臂”的活跃,但也比不上細川頼貞的三个儿子顕氏、定禅和皇海在朝中的活跃程度。公頼系的三兄弟和頼貞系的三兄弟通过不懈地努力,开辟了以四国为中心,势力遍及八国的細川一族守护国的形成道路。
建武新政当时,細川一族的总领是嫡系細川公頼的嫡子和氏,他和細川頼貞的嫡子顕氏以及顕氏的弟弟定禅、皇海在军事统率方面都有相当的能力。細川和氏为阿波守,支配阿波一国;細川顕氏以讃岐为拠点,将势力伸向河内、和泉、土佐,所以应该说当时是顕氏一系比和氏一系在細川氏族中的地位更为突出。然而,細川和氏以細川一族的代表身份上洛后,在幕府的政权确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出任引付頭人和侍所頭人,从而得以在細川一族中处于显赫位置。
●南北朝时代:『管領家的纪元』
和氏一系开创了細川管領家的纪元,和氏二弟頼春与和氏嫡子清氏均追随将军足利尊氏转战各地,建功立业。細川清氏于延文三年(1358年)任細川氏的初代目管領,任期四年;頼春的嫡子細川頼之于貞治六年(1367年)任細川氏的二代目管領,任期则长达十二年之久。
細川頼春(1304-1352)
細川公頼的次子,和氏的二弟。細川頼之的父亲。通称源九郎。官职讚岐守。
細川頼春早先同和氏一起上洛,从事政治方面的活动。頼春以武艺见长,建武三年(1336年)春,参加宫中的射箭大赛,以其高超的箭艺得到“能射”之名,後醍醐天皇甚为赏识,亲赐御衣。細川頼春为表谢意,当场即兴咏颂和歌一首,进献给後醍醐天皇,这又展现了頼春在和歌道上的优秀才能。建武二年(1335年)中先代之乱起,細川頼春随足利尊氏从军。翌年即建武三年(1336年),頼春集合了四国的军势东上,与尊氏军合流,转战于四国、畿内。在此后的战事中細川頼春战绩斐然:延元二年(1337年),破尊良親王于越前金崎城。暦応元年(1338年)五月,同兄弟細川顕氏一起在和泉的石津与北畠顕家交战,讨取敌之首及。之后,成为阿波、備後两国的守护。康永元年(1342年),侵入伊予,又讨取了南朝方守护大将大舘氏明。貞和四年(1348年)在四条畷破楠木正行。
細川頼春在観応元年(1350年)开始的动乱中,作为足利尊氏一党的有力武将,表现积极,奉足利尊氏之命协助足利義詮镇守京都。所立之功使其叙任从四位下讃岐守,并担任侍所頭人、引付頭人职务。然而,在観応三年(1352年)南朝军的京都侵入战中,不幸于七条大宮战死,享年四十九岁。
細川清氏(?-1362)
細川和氏的嫡子。通称弥八。原名为元氏。
細川清氏是以勇猛出名的武将,在所谓的観応骚乱之际,他跟从叔父細川頼春建立战功,受任伊賀守护一职。文和二年(1353年)六月,又追随足利義詮前往近江、美濃,并担任義詮军的殿军工作,当时其曾背负後光厳天皇翻山越岭之事被后世传为佳话。更值得一提的是,文和四年(1355年)正月开始的足利尊氏京都夺回战中,細川清氏奋勇作战并在战事中负伤。战后,其战功得到将军的确认,出任若狭守护、評定集以及引付頭人。虽然后来为避足利尊氏的忌嫌,一度返回阿波国,但尊氏死后細川清氏重又回归京都就任幕府持事一职,并成为細川氏的初代目管領。
然而,細川清氏之后追放有力守护仁木義長、在将军面前自夸军功、排斥他氏等骄横跋扈的越权表现,终于招致众将的反感。康安元年(1361年)九月,清氏因遭到幕府宿老佐々木道誉所进的谗言,被足利義詮将军怀疑有谋叛之意,成为追放对象而逃往吉野。同年十二月,清氏从楠木正儀的南朝军突入京都,为幕府军所败,往讃岐退却。不久,又与追讨他的細川頼之军势交战于白峰西麓,第二年即貞治元年(1362年)七月战败而死。此后,細川一族的权力中心开始向頼春的嫡子細川頼之一系转移。
細川頼之(1329-1392)
細川頼春的嫡子。母亲是黒沢禅尼。通称弥九郎。官职武蔵守。
細川頼之是将军足利義満的管領。妻子是足利義満的乳母。自観応之乱爆发以来,頼之作为尊氏一党的有力将领转战四国。延文元年(1356年)出任中国管領,参加讨伐直冬党。貞治元年(1362年)讨灭南朝方的兄弟細川清氏。受二代将军足利義詮的委托,辅佐年幼的将军義満。在其十二年的管領生涯中,鞠躬尽瘁,使得将军的权威和幕府的权力得到了强化。明徳三年(1392年)南北统一之年,三月細川頼之逝世,享年64岁。其在世期间,細川一族的分国以四国为中心,向畿内、山陽等八国延伸,使細川氏强大的权势基础得到了确立。
●室町时代1:『補佐将军的管領家』
南北朝动乱之时,盘固在四国的細川氏地位相当显赫,細川頼之一系:頼元、満元、持之等世代出任管領这一辅佐将军总管政务,地位仅次于将军的要职。与斯波、畠山二氏轮流担任此职,世称为“三管領”。
細川頼元(1343-1397)
細川頼之的弟弟,后成为頼之的养子。幼名聡明丸,通称三郎。原名为頼基。官职右馬助、右京大夫。
細川頼元原来在哥哥細川頼之下担任摂津守护。康暦元年(1379年)頼之失势,頼元亦退归四国。不久又复归幕府,細川頼元受到哥哥頼之的推荐后,于明徳二年(1391年)起在三代将军足利義満手下担任管領一职。受足利義満将军之命,与南朝方交战,建立军功,续任摂津守护之职。明徳之乱时,再建功勋,又获得丹波守护一职。从此以后,四国外加摂津、丹波两国成为了細川氏的世襲分国。
明徳四年(1393年)六月,辞去管領职务。于応永四年(1397年)逝世,享年55岁。
擅长和歌,著有和歌集《新後拾遺集》及《新続古今集》。
細川満元(1378-1426)
細川頼元之子。幼名聡明丸。通称五郎。官职右馬助、右京大夫。法号入道道観、岩栖院。
応永之乱时,細川満元作为先锋战功显赫,这使其势力得以向畿内延伸。这一时期,細川氏的庶流和泉守护家和本家的阿波守护家,再加淡路守护家,将大阪湾周边诸国的守护确立为細川氏独占的状态。細川満元作为四代将军足利義持下的管領参与幕政,在上杉禅秀之乱以及足利義嗣诛杀事件中进行了事件的处理。
細川持之(1400-1442)
細川満元之子。通称九郎。官职中務少輔、右京大夫。
永享元年(1429年),細川持之因长兄細川持元过早逝世而继任当主之位。在六代将军足利義教之下担任管領职务。足利義教意图用幕府的专制化来抑制守护大名的权限。因此,对这一措施持反对意见的細川持之和有力守护们进行合议,一齐进言劝说将军義教改变政策。那个时期的守护大名家对将军足利義教的抑制政策均不能接受,細川家亦是如此。嘉吉元年(1441年),发生了谋杀将军足利義教的嘉吉之乱,細川持之因没有前往赤松邸而幸免于难。侥幸逃脱一死的細川持之逐拥立義教之子足利義勝为七代将军,对赤松氏进行讨伐。
●室町时代2:『东军的总帅』
細川勝元在八代将军足利義政之下担任管領的职务,与畠山持国争权夺利。持国死后,为争夺家督之位,畠山氏内部分裂,能够与山名宗全对立的一大势力就此瓦解。之后細川勝元与山名宗全的对立,使得将军家以及畠山家、斯波家的家督之位争夺变得更加复杂化,同时这也是応仁之乱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細川勝元以応仁之乱中东军总帅的身份参加作战。
勝元死后由細川政元继任家督,政元与西军的山名政豊宣布和睦,応仁、文明之乱终告结束。后来,明応政变发生,十代将军足利義稙被追放,管領专制体制被确立。此后的幕府政权,成了以細川氏为中心的独占管領政权。但是,細川政元的后继者们却为了争夺这一朝中第一权职,使家中纷争不止,細川一族因此分裂,政元自身亦在这场纷争中遭到暗杀。
細川勝元(1430-1473)
細川持之之子。幼名聡明丸。通称六郎。官职右京大夫、武蔵守。
嘉吉二年(1442年)、細川勝元在父亲持之死去之后,十三岁便继任家督之位,由于七代将军足利義勝的关系而取名勝元。与畠山持国等交替担任管領职务,前后一共三次,总计在任管領职位年限为二十一年。特别是在七代将军足利義勝、八代将军足利義政和幼将军足利義尚的时期内,以管領的身份一览大权。同时还是能够与畠山持国对抗的有实力者山名宗全的女婿,最初和山名宗全具有同盟的关系。
可是,畠山持国的死使得勝元--宗全同盟完全没有了敌手,細川勝元与山名宗全之间开始逐渐出现了分歧,以至后来形成对立,最终引发了応仁、文明之乱。勝元即作为东军的主帅而战。
細川勝元从妙心寺的義天玄承、雪江宗深两位法师学习参禅,创建了京都竜安寺和丹波竜興寺。另外还研究医术,著有医书《霊蘭集》,对和歌、绘画、赛犬都有嗜好,是一个兴趣颇多的人。
細川政元(1466-1507)
細川勝元之子。幼名聡明丸。通称九郎。官职右京大夫。
文明五年(1473年),細川政元在勝元逝世后,年仅八岁便继任家督之位。因为过于年幼,幕府管領一职为畠山政長所继承。然而此时,細川氏的地位依然十分强大。后来,細川政元由于反对并且不参与九代将军足利義尚对六角氏的征伐,又在于足利義尚去世之时,拥立足利政知之子清晃(后来的足利義澄),而与義政将军夫人日野富子发生了对立。
日野富子所拥立的十代将军足利義稙,因亲自参与对六角氏和畠山基家的征讨,使将军的权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可惜好景不长,明応二年(1493年),細川政元趁将军足利義稙再次出阵征伐畠山基家之际,于京都发动政变,成功拥立了足利義澄为第十一代将军。(这就是历史上的明応政变)
明応政变以后,細川政元的管領政治愈加旺盛,势力之大为其先辈所不及,因掌握了幕府的实权,所以又有“半将军”之称。不过,实际上的政务一般都是由細川氏的家臣来进行处理,而政元自己对于修行之道的专注,要远远大于在幕府政务上的兴趣。
細川政元自己并无子嗣,于是收养澄之和澄元二人为养子。不想这样的举措却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果,在此后的日子里,政元的有力被官们为扶持各自拥立的继承人,而分裂成为两派进行权力和武力的抗争。终于在这场抗争之中,不幸的事发生了,細川政元于永正四年(1507年)为澄之派的家臣香西元長所暗杀。此后,細川家如同其他的守护家一样,开始走上了分裂和衰退的道路。
●战国时代 ~二川分流~
細川政元被澄之派的家臣香西元長暗杀后,細川澄之与細川澄元之间的家督争夺日趋激烈。这场争斗最后由澄元胜出,前将军足利義稙在得到了大内義興的支持之后,趁着幕府混乱的时期上洛,義稙派的細川氏一门細川高国也趁机举起了针对澄元的反旗。后細川澄元败,高国逐成为了細川家的家督,并出任幕府管領一职。
細川澄元与細川高国之间的争斗,在以后的若干年中一直继续着。細川家两派分裂的混乱情形被称为二川分流。高国没后,幕府的实权落入了澄元之子細川晴元的手中。細川家的纷乱使其家臣三好氏有了抬头的机会,細川氏的氏族和幕府权力逐渐被三好長慶所掌握。長慶推举了高国的养子細川氏綱出任管領,为自己施行实际的权力立了一个可操纵的傀儡。
晴元之子細川昭元先后从属足利義昭和織田信長,后来娶了信長的妹妹为妻。
細川澄之(1489-1507)
幼名聡明丸。通称九郎。関白九条政基之子。明徳二年(1491年),过继给管領細川政元作为养子。
公家出身的細川澄之能够成为細川家的养子,完全是因为澄之的母亲与将军足利義澄的母亲是姊妹的关系。但是,細川氏被官中的一部分人,强烈认为应当由武家出身的細川氏后代来接任家督之位,于是政元又将一族出身的細川澄元立为了养子。由于这个原因,細川氏的被官们之间出现了分裂的势态。
永正三年(1506年),細川澄元从阿波启程上洛,政元将京兆家(細川氏本家)的分国分割开,分别给澄之和澄元继承,丹波归澄之,摂津归澄元。可是細川澄之在与丹後的一色義有交战中处置不当,几乎要被撵出丹波。
永正四年(1507年),陷入劣势的澄之派家臣香西元長兄弟发动政变,暗杀了細川政元(史称永正政变)。細川澄之在与一色氏休战和睦后回归京都,意图继任細川氏的家督之位。不想却被澄元查明了其暗杀政元的真相,不得以而逃往近江,在暗杀了細川政元的38天后受到澄元派的細川高国和細川政賢的攻击,被迫自杀。
細川澄元(1489-1520)
通称六郎。阿波守护細川義春之子。文亀三年(1503年),过继给細川政元作为养子。
永正三年(1506年),細川澄元率三好之長上洛,受任摂津守护。永正四年(1507年),細川澄之一派暗杀了細川政元,然后逃往近江。細川高国对其进行了征讨,在消灭了澄之后,上洛继任了細川氏的家督之位。
在这混乱的时期,前将军足利義稙得到大内義興的拥立而上洛。与此同时,細川澄元遭到了同为政元养子的細川高国的无故怀疑和诋毁,由于高国在当年讨灭杀父逆子的澄之一战中立下大功,因此此时其在家中、朝中的地位和声望明显胜于澄元。处于劣势的澄元不得不迁出了京都的宅邸,于永正五年(1508年)又逃往了近江。虽然在永正六年(1509年)和永正八年(1511年)澄元曾两度逼近京都,但均被拥立足利義稙的細川高国及大内義興的联合军击败。此后細川澄元于本拠地阿波雌伏,等待重新推翻細川高国和大内義興政权的机会。
终于九年之后,大内義興回归其领国,而这时的足利義稙开始与細川高国出现对立的局势,这都使得高国政权的基盘变弱。永正十七年(1520年),等到机会的細川澄元率军入京。这个时候,与高国对立的将军足利義稙站在了細川澄元的一方,从而使澄元得到了細川氏家督之位。可是好景不长,之后在与細川高国的反击战中,澄元痛失了其左膀右臂之猛将--三好之長,战势变得一败涂地,退回阿波的細川澄元没过多久便在没落和失意中死去。
細川高国(1484-1531)
通称六郎。官职民部少輔、右京大夫、武蔵守。散位从四位下。法号道永、常桓。道号松岳。細川氏一族的野州家政春之子。
野州家是持有守护职的細川氏一族,其所持有的守护职位在細川氏一族中仅次于細川氏本家。
永正四年(1507年)的混乱,虽然由澄元派灭亡了細川澄之,取得了胜利。可是,高国的姐姐嫁给了支持前将军足利義稙的畠山尚順,細川高国得到了强大的后援,于是高国在義稙上洛之际,开始着手排挤細川澄元。永正五年(1508年),高国转而支持足利義稙,在赶走澄元之后,将義稙、大内義興和畠山尚順的军势迎入了京都。受足利義稙的任命,細川高国继承了細川家的家督并出任管領一职,设立了与大内義興的联合政权。
永正八年(1511年)的船岡山之战大胜細川澄元军后,高国的联合政权迎来了一个安定期。然而永正十五年(1518年),担任联合政权一翼的大内義興归国,細川高国与将军足立義稙的对立逐渐加深,永正十七年(1520年)澄元军入京之际,足利義稙任命細川澄元为細川氏的家督。細川高国在得到六角定頼的帮助后夺回京都,追放了将军義稙,迎接回在赤松家养育长大的足利義晴,扶立为十二代将军。
大永六年(1526年),細川高国的有力部将香西元盛被波多野稙通、柳本賢治兄弟杀害,此二人之后又投向細川晴元(与高国争夺家督之位的澄元的儿子)一侧。細川晴元和三好元長利用了高国政权的内讧,于大永七年(1527年)在堺登陆,拥立足利義維(義晴的兄弟)设立堺公方府。細川高国和将军足利義晴被逐出京都,逃往了近江。
但是这位将军足利義晴实在是一块难以扶植、雕琢的朽木,細川高国虽煞费心机,但最后也只得独自流浪于伊賀、伊勢、近江、越前、出雲、備前等地,以伺机夺回政权。享禄二年(1529年),在備前浦上村宗的帮助下,开始实施反击。翌年,攻破柳本賢治,进入摂津。享禄四年(1531年),細川高国在摂津天王寺不幸大败,被捕后切腹自杀。
細川晴元(1514-1563)
幼名聡明丸。通称六郎。官职右京大夫。散位从四位下。細川澄元之子。
永正十七年(1520年),細川晴元在父亲澄元死后继任当主。大永六年(1526年),晴元同三好元長一起举兵,翌年拥立足利義維大破細川高国,设立堺公方府。堺公方府之后成为了正式的幕府,拥有认定各地守护等役职的权利,对畿内有着实质上的支配权。細川晴元于享禄四年(1531年),在摂津天王寺成功破灭細川高国,这一举措加强了細川晴元的权力与地位。
天文元年(1532年),由于北河内守护家畠山氏内部抗争的原因,細川晴元与其原来的有力部将三好元長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后来元長遭到攻杀。这时,晴元拥立的足利義維却站在了三好元長的一方,于是晴元便将其追放。
在追放了義維之后,細川晴元开始接近以前高国所拥立的足利義晴。天文三年(1534年),晴元将足利義晴迎回京都,两年后出任管領,地位相当可观。
天文十二年(1543年),高国的养子細川氏綱举兵。天文十七年(1548年),晴元的有力部将三好長慶(三好元長之子)转而拥立氏綱,使細川晴元的政权陷入危机。天文十八年(1549年),晴元和其拥立的将军足利義晴、義輝父子逃往近江,晴元政权就此崩溃。
以后細川晴元曾多次试图反击三好氏,以夺回政权,但均告失败。永禄四年(1561年),細川晴元与三好長慶和睦,隐居于摂津普門寺,二年后死去。
細川氏綱(?-1563)
通称次郎。官职右京大夫。細川尹賢之子,細川高国的养子。室町幕府最后的管領。
細川氏綱在与細川晴元的对抗中转战各地。天文十七年(1548年),細川氏綱得到了与晴元向背驰的三好長慶的拥立,長慶入京击破晴元后,細川氏綱被任命为幕府的管領。但是这时的管領已与过去历代管領大不相同,因为真正的实权被牢牢掌握在“家臣”三好長慶的手中,細川氏綱只是名目上存在的一个傀儡。晚年氏綱移居摂津淀城,最后在平淡中死去。
近代的大名細川氏,是頼之的弟弟細川頼有的一系,是上守护家細川元常之后,由細川藤孝一脉继承下来。藤孝是元常之弟三淵晴員的儿子,过继给元常作了养子。(晴員是继承其母亲家的三淵氏。)另一说为,藤孝是将军足利義晴的四男。(据说,藤孝的母亲原先侍奉将军足利義晴,嫁于三淵晴員时已怀有身孕。)細川藤孝先出仕于足利義晴,義晴死后又经義輝、義栄,而仕佐足利義昭。早先曾依赖越前朝倉氏,在一乗谷建立流亡寓所。后通过明智光秀的关系,转而依赖織田信長,使足利義昭成功地恢复了将军职。然而,之后又离开了足利義昭归属于織田信長,得受丹後国,任田辺城城主。藤孝之子細川忠興,因父亲的关系受到織田信長的重用,出任丹後宮津城城主。忠興的夫人是明智光秀的女儿細川葛拉西雅(ガラシャ),本能寺之变后,忠興从明智光秀的劝诱中退出,跟从羽柴秀吉而得保家名不败。
関原合战时細川忠興加入徳川家康方建立战功。战后,出任豊前小倉城城主。此后,細川氏又在加藤氏被改易后受任熊本城城主。
●伽拉莎夫人
「細川ガラシャ(伽拉莎)夫人」,原名玉,永禄6年(1563年)出生,是明智光秀的三女儿,据说是一位极其美貌的女子。
天正6年(1578年)8月,16岁的玉子在織田信長的建议下,嫁给当时支配乙訓一带的战国大名——勝龍寺城主細川藤孝的长子忠興为妻。然后的一段时间内(2年左右),在勝龍寺城过着幸福的新婚时光。
天正10年(1582年),父亲明智光秀发动叛乱,即将平定全国的織田信長自尽,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大事件「本能寺之变」。
打败織田信長后,眼看就要成为天下人的明智光秀,向以前的盟友細川藤孝、忠興父子提出加入其势力的邀请。可是,有先见之明的藤孝与忠興父子不但对于光秀愿把摂津和若狹相送的条件完全无动于衷,还把来使杀了,并剃了发来为信長哀吊。此后,明智光秀在与羽柴秀吉的山崎合战中战败,曾一度逃入勝龍寺城,但最后在返回近江坂本城的途中战死,其一族亦在坂本城城落后自杀灭亡。
父亲背上了“盗取天下”的罪名,女儿亦成为罪人的女儿。明智光秀在小栗栖自刃后,妻子煕子又于坂本城中放火自杀殉夫。玉子还未从失去双亲的悲痛中解脱,即被心爱的丈夫送往丹後味土野(弥栄町)的深山里,开始了近2年的幽闭生活。
后来在豊臣秀吉的调解下幽闭解除,便居住在大坂城下玉造的細川家屋敷中,得知丈夫新娶了侧室,又由于丈夫忠興的猜忌心而被禁止离开屋敷外出,生活变得困难和不悦。玉子为了寻求耶稣教中所讲的心理上的平静,便热衷于对耶稣教的信仰,并接受洗礼,被称为細川ガラシャ(在日语中具有仁慈的意思)夫人。
但是,豊臣秀吉死后,天下再度大乱,徳川家康与石田三成之间的对立激化。石田三成趁徳川家康起兵讨伐上杉景勝之际,带领军队包围細川忠興等家康方大名在大坂城下的屋敷,企图抓获随家康出阵诸将的妻子为人质,从而削弱他们对西军的战斗意志。军队首先指向細川家屋敷,强要細川ガラシャ夫人为人质。可是,細川ガラシャ夫人毅然拒绝了石田三成的无理要求,最后同屋敷一起葬身于火海之中,时值慶長5年(1600年)7月17日,年仅38岁的細川 玉就此结束了她短暂而又悲剧性的一生。留下辞世之句“散りぬべき 時知りてこそ 世の中の 花も花なれ 人も人なれ”(大意为:知道了花必然是要散去的,就明白世间人如花般终亦散)。
細川ガラシャ夫人的逝世,在间接中影响了関原合战的结果。这使她能够成为在日本如此之大的历史汪洋中,姓名得以流传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女性之一。
首先对于父亲明智光秀,我觉得玉子对他是十分尊敬的,一方面光秀与妻子熙子的感情很好,早年就发誓不取侧室,在我来看这在男权盛行的时代里是难能可贵的;另一方面作为光秀最小的孩子,童年和少年期玉子都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与呵护。所以对于一个战国时代的女孩来说,玉子有个比较幸福的成长经历。之后嫁给細川忠興,公公与丈夫都是当是有名的文化人,可谓嫁入书香门第,而且新婚的生活也十分美满,那么,假如后来没有发生“本能寺之变”,我想玉子的一生都应该是十分平坦和美好的。于是我觉得在这件事上,玉子该恨的是“魔王”織田信長,光秀的“背叛”一是为信長所逼(我的个人观点),二是得到朝廷的默认(好像还有一说是光秀得到朝廷的密旨)。所以如果我是光秀的女儿我会理解,既使是背负上“叛臣之女”的罪名。而对于忠興来说,在那样的处境之下,作为細川家的家督,背负着的是一族生死存亡的命运。他没有杀死玉子,这就足以证明他对玉子的感情。所以,玉子在丹後味土野深山里的近2年幽闭生活中,痛苦的原因应该不是忠興的“无情”,而是一种被迫与心爱之人分离的无奈。
关于受洗礼后的ガラシャ,她对于基督教的虔诚,我因为是无神主义者,所以有些难以理解。但有一点我觉得,她的虔诚是为了寻求一种帮助。无论是谁,在经过了长达两年的深山幽闭生活,都会需要一个精神寄托的。至于之后,有人曾说“因为秀吉统治时期,基督教被列为邪教,玉子的入教使忠興十分生气,还用刀子逼她弃教”。这一点我仍认为是忠興出于爱,对玉子做出的保护。而ガラシャ的回绝“惟信仰不能抛弃”,显得那样的矜持与绝决。自徳川时代后,玉子就被列为最虔诚的基督教徒之一,并获得很高的声誉,可见这件事上的描述极有可能是出于宣扬宗教的目的。我对她当时心理的猜测是,基督教宣扬人生来有罪,这生的苦难是替前世还罪,只有虔诚侍奉上帝,死后才能入天堂。对于ガラシャ来说,在经历种种心理的折磨后,这样的教条如何能不信守至死呢?
最后的一幕便是从安土-桃山时代向江户时代过渡的“関原之战”,ガラシャ死于大坂。其实这一次与“本能寺之变”的情况是十分相似的,忠興没有选择,玉子更没有。葬身火海的结局是凄婉的,但我想当时的玉子应该是很坦然地接受这一切的。依旧以我的情感观来猜想,无奈的是这个时代给与自己的不幸,幸福的是曾得到可贵的亲情和爱情。“生时丽似夏花,死时美如秋叶”,这是我要送她的一句话。
関原以后,深爱着玉子的忠興对石田三成逼死玉子之事一直耿耿于怀,可惜三成为家康所杀,忠興就将这口恶气出在当时围攻田辺城的福知山城主小野木重勝身上。攻下了小野木重勝的城不算,还硬逼着他切腹自杀(当时小野木已经投降)。
●后论
与“三管領”的畠山、斯波两家一样,細川氏出自足利一族,发家于南北朝动乱时代。在各类争端与战乱中凭借智慧与武功,屡建功勋,世代子孙得各国守护职位,使細川一族八面玲珑。
細川氏的经历,与管領家的畠山、斯波,御相伴衆的一色、山名、赤松和京極各氏的发家史均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个强大的氏族要想在势力、政权上永远的兴旺下去,不仅需要依赖历史赋予的机遇,更重要的是氏族中出现有杰出的人才。
細川氏的初代目管領——細川清氏抓住机遇,凭借自身的才智与武力,先后经历了観応骚乱、为足利義詮将军作殿军、护驾後光厳天皇、足利尊氏京都夺回战等一系列事件,建功立业,开创了細川管領家的纪元。
清氏的叔父細川頼春,虽未曾做过管領一职,但其却是細川一族不可多得的文武皆能之人。其跟随足利尊氏将军先后经历了攻击南朝方的中先代之乱、讨取北畠顕家之战和讨取大舘氏明之战等。最后在観応之乱中阵亡于七条大宫,成为后人景仰的英雄。
清氏因遭佐々木道誉馋言,而叛逃南朝的事件,曾一度使細川家陷于危机。这时出现了扭转局势的細川頼之(細川頼春之子)。頼之作为尊氏一党的有力将领转战四国。亲自讨灭了叛逃的細川清氏。受二代将军足利義詮的委托,辅佐年幼的将军義満,成为細川氏的二代目管領。任期长达十二年之久,逝于南北统一之年。他任管領期间不仅使幕府和将军的权威加强,也使細川氏强大的权势基础得到了确立。
几代后的勝元(応仁、文明之乱东军的主帅)和政元时期亦是細川氏的鼎盛时期。但是强大的氏族中出现为争权而起内讧的事件,终还是发生在了細川一族中。管領家的畠山和斯波两家均在応仁、文明之乱前出现了争权的争斗,战后势力大大减弱。細川氏走上衰败之路,则始于政元被其养子澄之一党家臣暗杀之事。政元的三位养子:澄之、澄元和高国相残,氏族势力逐渐削弱。到澄元之子晴元时,家臣三好氏抬头。至末代管領氏綱,細川氏和室町幕府均已成为傀儡。
进入战国时代,細川氏可以说是“随波逐流”:先后经历了足利義昭、織田信長、羽柴秀吉直至徳川家康。所幸的是每次的选择都是及时和正确的,虽无法再现祖先的辉煌,但能在几代乱世间都保家名不败,实非易事,也该是一种幸运吧!
細川氏是清和源氏足利氏的一个支族。足利義康的第二代孙子義季,迁往三河国額田郡細川居住,便以当地的地名为苗字,改称細川氏。
自義季公的孙子細川公頼和細川頼貞两兄弟起,細川家开始了其辉煌的历程。这对兄弟的子孙们,在南北朝的动乱时期内,表现相当活跃。特别是公頼之子細川頼春,出任刑部大輔和侍所頭人,开创了細川氏作为管領家的基业;細川和氏、細川師氏两兄弟(亦为細川公頼之子)则任阿波守及淡路守,同时还是阿波和淡路两国的守护。
建武新政中,足利尊氏的与党虽然表现出“八面六臂”的活跃,但也比不上細川頼貞的三个儿子顕氏、定禅和皇海在朝中的活跃程度。公頼系的三兄弟和頼貞系的三兄弟通过不懈地努力,开辟了以四国为中心,势力遍及八国的細川一族守护国的形成道路。
![]() |
隣松寺 細川義季・俊氏・公頼及び戸崎義宗の墓 |
建武新政当时,細川一族的总领是嫡系細川公頼的嫡子和氏,他和細川頼貞的嫡子顕氏以及顕氏的弟弟定禅、皇海在军事统率方面都有相当的能力。細川和氏为阿波守,支配阿波一国;細川顕氏以讃岐为拠点,将势力伸向河内、和泉、土佐,所以应该说当时是顕氏一系比和氏一系在細川氏族中的地位更为突出。然而,細川和氏以細川一族的代表身份上洛后,在幕府的政权确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出任引付頭人和侍所頭人,从而得以在細川一族中处于显赫位置。
●南北朝时代:『管領家的纪元』
和氏一系开创了細川管領家的纪元,和氏二弟頼春与和氏嫡子清氏均追随将军足利尊氏转战各地,建功立业。細川清氏于延文三年(1358年)任細川氏的初代目管領,任期四年;頼春的嫡子細川頼之于貞治六年(1367年)任細川氏的二代目管領,任期则长达十二年之久。
細川頼春(1304-1352)
細川公頼的次子,和氏的二弟。細川頼之的父亲。通称源九郎。官职讚岐守。
細川頼春早先同和氏一起上洛,从事政治方面的活动。頼春以武艺见长,建武三年(1336年)春,参加宫中的射箭大赛,以其高超的箭艺得到“能射”之名,後醍醐天皇甚为赏识,亲赐御衣。細川頼春为表谢意,当场即兴咏颂和歌一首,进献给後醍醐天皇,这又展现了頼春在和歌道上的优秀才能。建武二年(1335年)中先代之乱起,細川頼春随足利尊氏从军。翌年即建武三年(1336年),頼春集合了四国的军势东上,与尊氏军合流,转战于四国、畿内。在此后的战事中細川頼春战绩斐然:延元二年(1337年),破尊良親王于越前金崎城。暦応元年(1338年)五月,同兄弟細川顕氏一起在和泉的石津与北畠顕家交战,讨取敌之首及。之后,成为阿波、備後两国的守护。康永元年(1342年),侵入伊予,又讨取了南朝方守护大将大舘氏明。貞和四年(1348年)在四条畷破楠木正行。
細川頼春在観応元年(1350年)开始的动乱中,作为足利尊氏一党的有力武将,表现积极,奉足利尊氏之命协助足利義詮镇守京都。所立之功使其叙任从四位下讃岐守,并担任侍所頭人、引付頭人职务。然而,在観応三年(1352年)南朝军的京都侵入战中,不幸于七条大宮战死,享年四十九岁。
細川清氏(?-1362)
細川和氏的嫡子。通称弥八。原名为元氏。
細川清氏是以勇猛出名的武将,在所谓的観応骚乱之际,他跟从叔父細川頼春建立战功,受任伊賀守护一职。文和二年(1353年)六月,又追随足利義詮前往近江、美濃,并担任義詮军的殿军工作,当时其曾背负後光厳天皇翻山越岭之事被后世传为佳话。更值得一提的是,文和四年(1355年)正月开始的足利尊氏京都夺回战中,細川清氏奋勇作战并在战事中负伤。战后,其战功得到将军的确认,出任若狭守护、評定集以及引付頭人。虽然后来为避足利尊氏的忌嫌,一度返回阿波国,但尊氏死后細川清氏重又回归京都就任幕府持事一职,并成为細川氏的初代目管領。
![]() |
『続英雄百人一首』より 細川清氏 |
然而,細川清氏之后追放有力守护仁木義長、在将军面前自夸军功、排斥他氏等骄横跋扈的越权表现,终于招致众将的反感。康安元年(1361年)九月,清氏因遭到幕府宿老佐々木道誉所进的谗言,被足利義詮将军怀疑有谋叛之意,成为追放对象而逃往吉野。同年十二月,清氏从楠木正儀的南朝军突入京都,为幕府军所败,往讃岐退却。不久,又与追讨他的細川頼之军势交战于白峰西麓,第二年即貞治元年(1362年)七月战败而死。此后,細川一族的权力中心开始向頼春的嫡子細川頼之一系转移。
細川頼之(1329-1392)
細川頼春的嫡子。母亲是黒沢禅尼。通称弥九郎。官职武蔵守。
細川頼之是将军足利義満的管領。妻子是足利義満的乳母。自観応之乱爆发以来,頼之作为尊氏一党的有力将领转战四国。延文元年(1356年)出任中国管領,参加讨伐直冬党。貞治元年(1362年)讨灭南朝方的兄弟細川清氏。受二代将军足利義詮的委托,辅佐年幼的将军義満。在其十二年的管領生涯中,鞠躬尽瘁,使得将军的权威和幕府的权力得到了强化。明徳三年(1392年)南北统一之年,三月細川頼之逝世,享年64岁。其在世期间,細川一族的分国以四国为中心,向畿内、山陽等八国延伸,使細川氏强大的权势基础得到了确立。
●室町时代1:『補佐将军的管領家』
南北朝动乱之时,盘固在四国的細川氏地位相当显赫,細川頼之一系:頼元、満元、持之等世代出任管領这一辅佐将军总管政务,地位仅次于将军的要职。与斯波、畠山二氏轮流担任此职,世称为“三管領”。
細川頼元(1343-1397)
細川頼之的弟弟,后成为頼之的养子。幼名聡明丸,通称三郎。原名为頼基。官职右馬助、右京大夫。
細川頼元原来在哥哥細川頼之下担任摂津守护。康暦元年(1379年)頼之失势,頼元亦退归四国。不久又复归幕府,細川頼元受到哥哥頼之的推荐后,于明徳二年(1391年)起在三代将军足利義満手下担任管領一职。受足利義満将军之命,与南朝方交战,建立军功,续任摂津守护之职。明徳之乱时,再建功勋,又获得丹波守护一职。从此以后,四国外加摂津、丹波两国成为了細川氏的世襲分国。
明徳四年(1393年)六月,辞去管領职务。于応永四年(1397年)逝世,享年55岁。
擅长和歌,著有和歌集《新後拾遺集》及《新続古今集》。
細川満元(1378-1426)
細川頼元之子。幼名聡明丸。通称五郎。官职右馬助、右京大夫。法号入道道観、岩栖院。
応永之乱时,細川満元作为先锋战功显赫,这使其势力得以向畿内延伸。这一时期,細川氏的庶流和泉守护家和本家的阿波守护家,再加淡路守护家,将大阪湾周边诸国的守护确立为細川氏独占的状态。細川満元作为四代将军足利義持下的管領参与幕政,在上杉禅秀之乱以及足利義嗣诛杀事件中进行了事件的处理。
細川持之(1400-1442)
細川満元之子。通称九郎。官职中務少輔、右京大夫。
永享元年(1429年),細川持之因长兄細川持元过早逝世而继任当主之位。在六代将军足利義教之下担任管領职务。足利義教意图用幕府的专制化来抑制守护大名的权限。因此,对这一措施持反对意见的細川持之和有力守护们进行合议,一齐进言劝说将军義教改变政策。那个时期的守护大名家对将军足利義教的抑制政策均不能接受,細川家亦是如此。嘉吉元年(1441年),发生了谋杀将军足利義教的嘉吉之乱,細川持之因没有前往赤松邸而幸免于难。侥幸逃脱一死的細川持之逐拥立義教之子足利義勝为七代将军,对赤松氏进行讨伐。
![]() |
細川持之像(弘源寺蔵) |
●室町时代2:『东军的总帅』
細川勝元在八代将军足利義政之下担任管領的职务,与畠山持国争权夺利。持国死后,为争夺家督之位,畠山氏内部分裂,能够与山名宗全对立的一大势力就此瓦解。之后細川勝元与山名宗全的对立,使得将军家以及畠山家、斯波家的家督之位争夺变得更加复杂化,同时这也是応仁之乱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細川勝元以応仁之乱中东军总帅的身份参加作战。
勝元死后由細川政元继任家督,政元与西军的山名政豊宣布和睦,応仁、文明之乱终告结束。后来,明応政变发生,十代将军足利義稙被追放,管領专制体制被确立。此后的幕府政权,成了以細川氏为中心的独占管領政权。但是,細川政元的后继者们却为了争夺这一朝中第一权职,使家中纷争不止,細川一族因此分裂,政元自身亦在这场纷争中遭到暗杀。
細川勝元(1430-1473)
細川持之之子。幼名聡明丸。通称六郎。官职右京大夫、武蔵守。
嘉吉二年(1442年)、細川勝元在父亲持之死去之后,十三岁便继任家督之位,由于七代将军足利義勝的关系而取名勝元。与畠山持国等交替担任管領职务,前后一共三次,总计在任管領职位年限为二十一年。特别是在七代将军足利義勝、八代将军足利義政和幼将军足利義尚的时期内,以管領的身份一览大权。同时还是能够与畠山持国对抗的有实力者山名宗全的女婿,最初和山名宗全具有同盟的关系。
![]() |
細川持之像(弘源寺蔵) |
可是,畠山持国的死使得勝元--宗全同盟完全没有了敌手,細川勝元与山名宗全之间开始逐渐出现了分歧,以至后来形成对立,最终引发了応仁、文明之乱。勝元即作为东军的主帅而战。
細川勝元从妙心寺的義天玄承、雪江宗深两位法师学习参禅,创建了京都竜安寺和丹波竜興寺。另外还研究医术,著有医书《霊蘭集》,对和歌、绘画、赛犬都有嗜好,是一个兴趣颇多的人。
細川政元(1466-1507)
細川勝元之子。幼名聡明丸。通称九郎。官职右京大夫。
文明五年(1473年),細川政元在勝元逝世后,年仅八岁便继任家督之位。因为过于年幼,幕府管領一职为畠山政長所继承。然而此时,細川氏的地位依然十分强大。后来,細川政元由于反对并且不参与九代将军足利義尚对六角氏的征伐,又在于足利義尚去世之时,拥立足利政知之子清晃(后来的足利義澄),而与義政将军夫人日野富子发生了对立。
日野富子所拥立的十代将军足利義稙,因亲自参与对六角氏和畠山基家的征讨,使将军的权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可惜好景不长,明応二年(1493年),細川政元趁将军足利義稙再次出阵征伐畠山基家之际,于京都发动政变,成功拥立了足利義澄为第十一代将军。(这就是历史上的明応政变)
![]() |
細川澄元像(狩野元信筆 景徐周麟賛 永青文庫蔵 重文) |
明応政变以后,細川政元的管領政治愈加旺盛,势力之大为其先辈所不及,因掌握了幕府的实权,所以又有“半将军”之称。不过,实际上的政务一般都是由細川氏的家臣来进行处理,而政元自己对于修行之道的专注,要远远大于在幕府政务上的兴趣。
細川政元自己并无子嗣,于是收养澄之和澄元二人为养子。不想这样的举措却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果,在此后的日子里,政元的有力被官们为扶持各自拥立的继承人,而分裂成为两派进行权力和武力的抗争。终于在这场抗争之中,不幸的事发生了,細川政元于永正四年(1507年)为澄之派的家臣香西元長所暗杀。此后,細川家如同其他的守护家一样,开始走上了分裂和衰退的道路。
●战国时代 ~二川分流~
細川政元被澄之派的家臣香西元長暗杀后,細川澄之与細川澄元之间的家督争夺日趋激烈。这场争斗最后由澄元胜出,前将军足利義稙在得到了大内義興的支持之后,趁着幕府混乱的时期上洛,義稙派的細川氏一门細川高国也趁机举起了针对澄元的反旗。后細川澄元败,高国逐成为了細川家的家督,并出任幕府管領一职。
細川澄元与細川高国之间的争斗,在以后的若干年中一直继续着。細川家两派分裂的混乱情形被称为二川分流。高国没后,幕府的实权落入了澄元之子細川晴元的手中。細川家的纷乱使其家臣三好氏有了抬头的机会,細川氏的氏族和幕府权力逐渐被三好長慶所掌握。長慶推举了高国的养子細川氏綱出任管領,为自己施行实际的权力立了一个可操纵的傀儡。
晴元之子細川昭元先后从属足利義昭和織田信長,后来娶了信長的妹妹为妻。
細川澄之(1489-1507)
幼名聡明丸。通称九郎。関白九条政基之子。明徳二年(1491年),过继给管領細川政元作为养子。
公家出身的細川澄之能够成为細川家的养子,完全是因为澄之的母亲与将军足利義澄的母亲是姊妹的关系。但是,細川氏被官中的一部分人,强烈认为应当由武家出身的細川氏后代来接任家督之位,于是政元又将一族出身的細川澄元立为了养子。由于这个原因,細川氏的被官们之间出现了分裂的势态。
![]() |
『続英雄百人一首』より 細川澄之 |
永正三年(1506年),細川澄元从阿波启程上洛,政元将京兆家(細川氏本家)的分国分割开,分别给澄之和澄元继承,丹波归澄之,摂津归澄元。可是細川澄之在与丹後的一色義有交战中处置不当,几乎要被撵出丹波。
永正四年(1507年),陷入劣势的澄之派家臣香西元長兄弟发动政变,暗杀了細川政元(史称永正政变)。細川澄之在与一色氏休战和睦后回归京都,意图继任細川氏的家督之位。不想却被澄元查明了其暗杀政元的真相,不得以而逃往近江,在暗杀了細川政元的38天后受到澄元派的細川高国和細川政賢的攻击,被迫自杀。
細川澄元(1489-1520)
通称六郎。阿波守护細川義春之子。文亀三年(1503年),过继给細川政元作为养子。
永正三年(1506年),細川澄元率三好之長上洛,受任摂津守护。永正四年(1507年),細川澄之一派暗杀了細川政元,然后逃往近江。細川高国对其进行了征讨,在消灭了澄之后,上洛继任了細川氏的家督之位。
在这混乱的时期,前将军足利義稙得到大内義興的拥立而上洛。与此同时,細川澄元遭到了同为政元养子的細川高国的无故怀疑和诋毁,由于高国在当年讨灭杀父逆子的澄之一战中立下大功,因此此时其在家中、朝中的地位和声望明显胜于澄元。处于劣势的澄元不得不迁出了京都的宅邸,于永正五年(1508年)又逃往了近江。虽然在永正六年(1509年)和永正八年(1511年)澄元曾两度逼近京都,但均被拥立足利義稙的細川高国及大内義興的联合军击败。此后細川澄元于本拠地阿波雌伏,等待重新推翻細川高国和大内義興政权的机会。
终于九年之后,大内義興回归其领国,而这时的足利義稙开始与細川高国出现对立的局势,这都使得高国政权的基盘变弱。永正十七年(1520年),等到机会的細川澄元率军入京。这个时候,与高国对立的将军足利義稙站在了細川澄元的一方,从而使澄元得到了細川氏家督之位。可是好景不长,之后在与細川高国的反击战中,澄元痛失了其左膀右臂之猛将--三好之長,战势变得一败涂地,退回阿波的細川澄元没过多久便在没落和失意中死去。
細川高国(1484-1531)
通称六郎。官职民部少輔、右京大夫、武蔵守。散位从四位下。法号道永、常桓。道号松岳。細川氏一族的野州家政春之子。
野州家是持有守护职的細川氏一族,其所持有的守护职位在細川氏一族中仅次于細川氏本家。
![]() |
細川高国像(東林院蔵 伝狩野元信筆 大休宗休賛) |
永正四年(1507年)的混乱,虽然由澄元派灭亡了細川澄之,取得了胜利。可是,高国的姐姐嫁给了支持前将军足利義稙的畠山尚順,細川高国得到了强大的后援,于是高国在義稙上洛之际,开始着手排挤細川澄元。永正五年(1508年),高国转而支持足利義稙,在赶走澄元之后,将義稙、大内義興和畠山尚順的军势迎入了京都。受足利義稙的任命,細川高国继承了細川家的家督并出任管領一职,设立了与大内義興的联合政权。
永正八年(1511年)的船岡山之战大胜細川澄元军后,高国的联合政权迎来了一个安定期。然而永正十五年(1518年),担任联合政权一翼的大内義興归国,細川高国与将军足立義稙的对立逐渐加深,永正十七年(1520年)澄元军入京之际,足利義稙任命細川澄元为細川氏的家督。細川高国在得到六角定頼的帮助后夺回京都,追放了将军義稙,迎接回在赤松家养育长大的足利義晴,扶立为十二代将军。
![]() |
船岡山石標 |
大永六年(1526年),細川高国的有力部将香西元盛被波多野稙通、柳本賢治兄弟杀害,此二人之后又投向細川晴元(与高国争夺家督之位的澄元的儿子)一侧。細川晴元和三好元長利用了高国政权的内讧,于大永七年(1527年)在堺登陆,拥立足利義維(義晴的兄弟)设立堺公方府。細川高国和将军足利義晴被逐出京都,逃往了近江。
但是这位将军足利義晴实在是一块难以扶植、雕琢的朽木,細川高国虽煞费心机,但最后也只得独自流浪于伊賀、伊勢、近江、越前、出雲、備前等地,以伺机夺回政权。享禄二年(1529年),在備前浦上村宗的帮助下,开始实施反击。翌年,攻破柳本賢治,进入摂津。享禄四年(1531年),細川高国在摂津天王寺不幸大败,被捕后切腹自杀。
細川晴元(1514-1563)
幼名聡明丸。通称六郎。官职右京大夫。散位从四位下。細川澄元之子。
永正十七年(1520年),細川晴元在父亲澄元死后继任当主。大永六年(1526年),晴元同三好元長一起举兵,翌年拥立足利義維大破細川高国,设立堺公方府。堺公方府之后成为了正式的幕府,拥有认定各地守护等役职的权利,对畿内有着实质上的支配权。細川晴元于享禄四年(1531年),在摂津天王寺成功破灭細川高国,这一举措加强了細川晴元的权力与地位。
天文元年(1532年),由于北河内守护家畠山氏内部抗争的原因,細川晴元与其原来的有力部将三好元長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后来元長遭到攻杀。这时,晴元拥立的足利義維却站在了三好元長的一方,于是晴元便将其追放。
在追放了義維之后,細川晴元开始接近以前高国所拥立的足利義晴。天文三年(1534年),晴元将足利義晴迎回京都,两年后出任管領,地位相当可观。
天文十二年(1543年),高国的养子細川氏綱举兵。天文十七年(1548年),晴元的有力部将三好長慶(三好元長之子)转而拥立氏綱,使細川晴元的政权陷入危机。天文十八年(1549年),晴元和其拥立的将军足利義晴、義輝父子逃往近江,晴元政权就此崩溃。
以后細川晴元曾多次试图反击三好氏,以夺回政权,但均告失败。永禄四年(1561年),細川晴元与三好長慶和睦,隐居于摂津普門寺,二年后死去。
![]() |
細川晴元の宝篋印塔 |
細川氏綱(?-1563)
通称次郎。官职右京大夫。細川尹賢之子,細川高国的养子。室町幕府最后的管領。
細川氏綱在与細川晴元的对抗中转战各地。天文十七年(1548年),細川氏綱得到了与晴元向背驰的三好長慶的拥立,長慶入京击破晴元后,細川氏綱被任命为幕府的管領。但是这时的管領已与过去历代管領大不相同,因为真正的实权被牢牢掌握在“家臣”三好長慶的手中,細川氏綱只是名目上存在的一个傀儡。晚年氏綱移居摂津淀城,最后在平淡中死去。
近代的大名細川氏,是頼之的弟弟細川頼有的一系,是上守护家細川元常之后,由細川藤孝一脉继承下来。藤孝是元常之弟三淵晴員的儿子,过继给元常作了养子。(晴員是继承其母亲家的三淵氏。)另一说为,藤孝是将军足利義晴的四男。(据说,藤孝的母亲原先侍奉将军足利義晴,嫁于三淵晴員时已怀有身孕。)細川藤孝先出仕于足利義晴,義晴死后又经義輝、義栄,而仕佐足利義昭。早先曾依赖越前朝倉氏,在一乗谷建立流亡寓所。后通过明智光秀的关系,转而依赖織田信長,使足利義昭成功地恢复了将军职。然而,之后又离开了足利義昭归属于織田信長,得受丹後国,任田辺城城主。藤孝之子細川忠興,因父亲的关系受到織田信長的重用,出任丹後宮津城城主。忠興的夫人是明智光秀的女儿細川葛拉西雅(ガラシャ),本能寺之变后,忠興从明智光秀的劝诱中退出,跟从羽柴秀吉而得保家名不败。
![]() |
細川忠興像(永青文庫蔵) |
関原合战时細川忠興加入徳川家康方建立战功。战后,出任豊前小倉城城主。此后,細川氏又在加藤氏被改易后受任熊本城城主。
●伽拉莎夫人
「細川ガラシャ(伽拉莎)夫人」,原名玉,永禄6年(1563年)出生,是明智光秀的三女儿,据说是一位极其美貌的女子。
天正6年(1578年)8月,16岁的玉子在織田信長的建议下,嫁给当时支配乙訓一带的战国大名——勝龍寺城主細川藤孝的长子忠興为妻。然后的一段时间内(2年左右),在勝龍寺城过着幸福的新婚时光。
天正10年(1582年),父亲明智光秀发动叛乱,即将平定全国的織田信長自尽,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大事件「本能寺之变」。
打败織田信長后,眼看就要成为天下人的明智光秀,向以前的盟友細川藤孝、忠興父子提出加入其势力的邀请。可是,有先见之明的藤孝与忠興父子不但对于光秀愿把摂津和若狹相送的条件完全无动于衷,还把来使杀了,并剃了发来为信長哀吊。此后,明智光秀在与羽柴秀吉的山崎合战中战败,曾一度逃入勝龍寺城,但最后在返回近江坂本城的途中战死,其一族亦在坂本城城落后自杀灭亡。
![]() |
細川忠興・ガラシャ像(勝竜寺城公園) |
父亲背上了“盗取天下”的罪名,女儿亦成为罪人的女儿。明智光秀在小栗栖自刃后,妻子煕子又于坂本城中放火自杀殉夫。玉子还未从失去双亲的悲痛中解脱,即被心爱的丈夫送往丹後味土野(弥栄町)的深山里,开始了近2年的幽闭生活。
后来在豊臣秀吉的调解下幽闭解除,便居住在大坂城下玉造的細川家屋敷中,得知丈夫新娶了侧室,又由于丈夫忠興的猜忌心而被禁止离开屋敷外出,生活变得困难和不悦。玉子为了寻求耶稣教中所讲的心理上的平静,便热衷于对耶稣教的信仰,并接受洗礼,被称为細川ガラシャ(在日语中具有仁慈的意思)夫人。
但是,豊臣秀吉死后,天下再度大乱,徳川家康与石田三成之间的对立激化。石田三成趁徳川家康起兵讨伐上杉景勝之际,带领军队包围細川忠興等家康方大名在大坂城下的屋敷,企图抓获随家康出阵诸将的妻子为人质,从而削弱他们对西军的战斗意志。军队首先指向細川家屋敷,强要細川ガラシャ夫人为人质。可是,細川ガラシャ夫人毅然拒绝了石田三成的无理要求,最后同屋敷一起葬身于火海之中,时值慶長5年(1600年)7月17日,年仅38岁的細川 玉就此结束了她短暂而又悲剧性的一生。留下辞世之句“散りぬべき 時知りてこそ 世の中の 花も花なれ 人も人なれ”(大意为:知道了花必然是要散去的,就明白世间人如花般终亦散)。
細川ガラシャ夫人的逝世,在间接中影响了関原合战的结果。这使她能够成为在日本如此之大的历史汪洋中,姓名得以流传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女性之一。
首先对于父亲明智光秀,我觉得玉子对他是十分尊敬的,一方面光秀与妻子熙子的感情很好,早年就发誓不取侧室,在我来看这在男权盛行的时代里是难能可贵的;另一方面作为光秀最小的孩子,童年和少年期玉子都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与呵护。所以对于一个战国时代的女孩来说,玉子有个比较幸福的成长经历。之后嫁给細川忠興,公公与丈夫都是当是有名的文化人,可谓嫁入书香门第,而且新婚的生活也十分美满,那么,假如后来没有发生“本能寺之变”,我想玉子的一生都应该是十分平坦和美好的。于是我觉得在这件事上,玉子该恨的是“魔王”織田信長,光秀的“背叛”一是为信長所逼(我的个人观点),二是得到朝廷的默认(好像还有一说是光秀得到朝廷的密旨)。所以如果我是光秀的女儿我会理解,既使是背负上“叛臣之女”的罪名。而对于忠興来说,在那样的处境之下,作为細川家的家督,背负着的是一族生死存亡的命运。他没有杀死玉子,这就足以证明他对玉子的感情。所以,玉子在丹後味土野深山里的近2年幽闭生活中,痛苦的原因应该不是忠興的“无情”,而是一种被迫与心爱之人分离的无奈。
关于受洗礼后的ガラシャ,她对于基督教的虔诚,我因为是无神主义者,所以有些难以理解。但有一点我觉得,她的虔诚是为了寻求一种帮助。无论是谁,在经过了长达两年的深山幽闭生活,都会需要一个精神寄托的。至于之后,有人曾说“因为秀吉统治时期,基督教被列为邪教,玉子的入教使忠興十分生气,还用刀子逼她弃教”。这一点我仍认为是忠興出于爱,对玉子做出的保护。而ガラシャ的回绝“惟信仰不能抛弃”,显得那样的矜持与绝决。自徳川时代后,玉子就被列为最虔诚的基督教徒之一,并获得很高的声誉,可见这件事上的描述极有可能是出于宣扬宗教的目的。我对她当时心理的猜测是,基督教宣扬人生来有罪,这生的苦难是替前世还罪,只有虔诚侍奉上帝,死后才能入天堂。对于ガラシャ来说,在经历种种心理的折磨后,这样的教条如何能不信守至死呢?
最后的一幕便是从安土-桃山时代向江户时代过渡的“関原之战”,ガラシャ死于大坂。其实这一次与“本能寺之变”的情况是十分相似的,忠興没有选择,玉子更没有。葬身火海的结局是凄婉的,但我想当时的玉子应该是很坦然地接受这一切的。依旧以我的情感观来猜想,无奈的是这个时代给与自己的不幸,幸福的是曾得到可贵的亲情和爱情。“生时丽似夏花,死时美如秋叶”,这是我要送她的一句话。
関原以后,深爱着玉子的忠興对石田三成逼死玉子之事一直耿耿于怀,可惜三成为家康所杀,忠興就将这口恶气出在当时围攻田辺城的福知山城主小野木重勝身上。攻下了小野木重勝的城不算,还硬逼着他切腹自杀(当时小野木已经投降)。
![]() |
細川三斎画像 |
●后论
与“三管領”的畠山、斯波两家一样,細川氏出自足利一族,发家于南北朝动乱时代。在各类争端与战乱中凭借智慧与武功,屡建功勋,世代子孙得各国守护职位,使細川一族八面玲珑。
細川氏的经历,与管領家的畠山、斯波,御相伴衆的一色、山名、赤松和京極各氏的发家史均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个强大的氏族要想在势力、政权上永远的兴旺下去,不仅需要依赖历史赋予的机遇,更重要的是氏族中出现有杰出的人才。
細川氏的初代目管領——細川清氏抓住机遇,凭借自身的才智与武力,先后经历了観応骚乱、为足利義詮将军作殿军、护驾後光厳天皇、足利尊氏京都夺回战等一系列事件,建功立业,开创了細川管領家的纪元。
清氏的叔父細川頼春,虽未曾做过管領一职,但其却是細川一族不可多得的文武皆能之人。其跟随足利尊氏将军先后经历了攻击南朝方的中先代之乱、讨取北畠顕家之战和讨取大舘氏明之战等。最后在観応之乱中阵亡于七条大宫,成为后人景仰的英雄。
清氏因遭佐々木道誉馋言,而叛逃南朝的事件,曾一度使細川家陷于危机。这时出现了扭转局势的細川頼之(細川頼春之子)。頼之作为尊氏一党的有力将领转战四国。亲自讨灭了叛逃的細川清氏。受二代将军足利義詮的委托,辅佐年幼的将军義満,成为細川氏的二代目管領。任期长达十二年之久,逝于南北统一之年。他任管領期间不仅使幕府和将军的权威加强,也使細川氏强大的权势基础得到了确立。
几代后的勝元(応仁、文明之乱东军的主帅)和政元时期亦是細川氏的鼎盛时期。但是强大的氏族中出现为争权而起内讧的事件,终还是发生在了細川一族中。管領家的畠山和斯波两家均在応仁、文明之乱前出现了争权的争斗,战后势力大大减弱。細川氏走上衰败之路,则始于政元被其养子澄之一党家臣暗杀之事。政元的三位养子:澄之、澄元和高国相残,氏族势力逐渐削弱。到澄元之子晴元时,家臣三好氏抬头。至末代管領氏綱,細川氏和室町幕府均已成为傀儡。
进入战国时代,細川氏可以说是“随波逐流”:先后经历了足利義昭、織田信長、羽柴秀吉直至徳川家康。所幸的是每次的选择都是及时和正确的,虽无法再现祖先的辉煌,但能在几代乱世间都保家名不败,实非易事,也该是一种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