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听台湾作家陈雪讲《强者》
注:以下是根据演讲录音摘录、整理的一些触动人心的片段,有的因为觉得太好,附上个人点评、感受。
1. 上到二楼,全家睡在二楼,其实回到家应该很快乐,可是其实我看到二楼时,感觉很感伤。因为非常杂乱,地上散乱着衣服,小孩的东西。其实我是一个小孩,爸爸妈妈不在家,我不会理家,我也不太会做饭,我把家理得乱七八糟,你所看到的那个景象,可以说是一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一个画面。我在美国想到这些画面的时候,心里为之战栗。我飞快地写下这些文字。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出版。我想到我过去出的很多小说,很多人觉得我非常酷,很劲爆,以为我留过洋,或者读了很多理论。其实我只是一个乡下女孩,虽然我读过大学。一个从小特别自卑的人。
2. 妈妈给陈雪来信,让他们去台中市一个繁华的中心找她,妈妈变成一个很漂亮的女人,穿着很华丽,头发烫得蓬蓬的,脸上化着妆。饭店,大厅,电梯,都是陈雪第一次体验到,到一个双拼的大房间,到沙发前安顿孩子们坐下,看卡通。妈妈继续去搓麻将。弟弟妹妹开心的吃东西看电视。突然有三个男人进来,妈妈给我几百块,让我带着弟弟妹妹去楼下牛排店打电动玩具。于是我们下楼,点了从来没吃过的牛排,妈妈说半小时或一小时来接我们。我不知道时间,可是我觉得好久好久过去,没有任何人来找我们,牛排吃完了,玩具也打完了,我想,不行,我们不能在这里被遗弃。我起身带弟弟妹妹去找妈妈。我们往电梯方向走,电梯门一关,我突然想到,我根本不知道妈妈住在几楼。电梯自己动了,我随便按,门开了。我想到一个方法,妈妈所在的房间在打牌,很吵,我带着弟弟妹妹像小偷一样,到每个门上去听。我觉得我听得出来哪一间是妈妈的房间,我觉得我会找到。我们沿着长廊走。似乎一个梦。长廊没有任何人,客人或服务员,走到尽头有楼梯,不知道走了几层楼,听了多少个房间,弟弟妹妹一直问干嘛干嘛,我只让他们不要说话。我一直在听,听得时候动用的是我所有感官,我一直在回想妈妈房间走出来离电梯多少步,回想它长什么样,回想金属牌上的数字。到底是三个字四个字想不起来。我的脑袋、感官、记忆全部动员起来。为的就是找出那个遗失的房间。突然有三个男人走过来,房门打开。妈妈在那儿喊我们,我们又进屋,所有一切又像开始那样,有人打牌,搓麻将,喝酒,妈妈又把我们安顿到沙发上,电视还是一样的卡通。这一切仿佛是重复的。我们又坐下来开始看电话,弟弟妹妹们过了一会儿开始睡觉。好像没有人发现我们刚刚不见了,没有人发现我们被遗忘在刚刚那个餐厅里。而且妈妈没有告诉我,就像当初妈妈为什么不见了,就像我们家为什么欠债了,为什么我们家的门口被贴上封条了,没有人告诉我任何原因,没有人告诉我,这是为了什么。
【点评】乍一看这是一段非常普通的经历,然而让人有似曾相似的感觉。文学就是拉长了一些生活看似普通的片段,挖掘纵深,找到那些悬空、逸出的“空白地带”,这一段非常绝妙的描绘出那种孩童看待大人复杂世界的茫然眼光,与被抛弃的微妙失落。更小的孩子无法感知,更混沌。而开始敏感的姐姐已经能感知到一些东西,却无法了解更多大人的秘密。处在中间地带的她,就有了独一无二的这种“文学体验”。普通的餐厅寻母的经历,失而复得,被陈雪融入一个更大的“被遗忘”“无人解释”的巨大困惑中,大人世界发生的巨大转折仿佛都莫名其妙,从没人给小孩去解释,解释了也没法明白。那种小孩在生活的剧变中,被动承受下的茫然、被遗弃感就在这个细节里透出来。
3. 我在美国回想起这一切,回想起那个房间,望着那些陌生的人,陌生的母亲,我突然了解一切了。我突然想到,我是多么的害怕被遗弃。我突然想到我们三个小孩被遗忘在乡下的屋子里,父亲为了还债,到处去打工、卖东西。有时几天都没回家。家里都没有东西吃,我去敲奶奶的门,说没米了。有一次我在炒鸡蛋,水煮一个猪肉汤,我看太久电视,隔壁邻居跑来骂我,说你们家着火了,我回家,那个锅都烧穿了。瓦斯炉都坏掉了。我记得那天晚上,我父亲回来,厨房上面全部都熏黑了。我整夜在刷锅子,很怕我父亲。父亲回来时候,他没有讲什么,叫我去睡觉。我看到我父亲脸上,都是眼泪。
【点评】再一次似曾相似的体验,陈雪把“那个瞬间”“那个生活的刹那”揭示给所有有类似体验的心灵。只要稍微柔软的灵魂都能与她所描述的这一个微妙瞬间有所共鸣。前面全部是普通贫苦生活的平铺直叙,用极其简单的语言在讲述给我们。直到那句“我看到父亲脸上,都是眼泪”。与前面我的手忙脚乱,我的害怕,我的惶恐惊惧形成突转,强烈的情绪起伏,一下子这种平静让人震惊,更加难受,似乎比父亲情理之中怒斥她一顿还要让人难受。如果是怒斥,就是一幅这样家庭日常生活普通场景。而正因为这次闯祸之严重,反衬父亲眼泪之无言,更让人大恸与动容。细究起来,这眼泪的文学力量之大,是因为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复杂的情感:作为大姐姐,虽然年幼也要承担起照顾家里与弟妹的责任,这担子的过于沉重,对于女孩的早熟的责任;孩子玩耍的天性与过于早熟的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女儿犯错了的自责、惶恐,对父亲的惧怕;父亲对于无法好好照顾儿女的无力感,对于让女儿承担这一切的歉意;尤其是父亲看到小女儿如此害怕的清洗、弥补自己的错误,这种战战兢兢与她年龄不相称的重担,更反打出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无能。
我想,所谓“文学的瞬间”就是这样一个个有启发性的时刻。把它放大来写,特写一样去深入体验、剖析,尤其是那些“反常的情绪反应”。比如应该生气时,突然的沉默;应该狂喜时,意外的眼泪,或是期待已久之时,临场的犹豫退缩。这些反常的刹那都是值得敏感的心灵去注意的,包裹着复杂绮丽的人性。只需要真实的记录,足以震撼人心。
4. 在美国的那刻,我突然想到,也许我就是我们家里那个、唯一那个要把所有事情记住,并且把它写下来的人。就这样,在美国的两个月我飞快地写下我认为我可能不会出版的书,我是想把那些我已经忘记的、逃避的、丢失的所有一切飞快地记下来。也许我一辈子都不会出版,我觉得不重要。而且我那时唯一的愿望,我要当一个专职小说家,我不要再送手表、送货、摆地摊。
【点评】每个从年少受到过文字感召的人,都有类似的“使命召唤”时刻吧。也许比其他人活得累一些,心灵处于一种恒久的焦虑中。因为无法对一些身边的“文学的时刻”视而不见。只有忠实、真诚的写作、记录能够缓解。背负上这样沉重的负担的人,是处于幸福与痛苦双重的洗礼中,或者说他真正的幸福,永远会在见血见肉、见灵见心的文字旅程中。
并且,许多事经历之时,是无法书写的。过了很多年、跳脱出来的回望,大概不止沉浸于自我的情绪,才能全知的看清楚当时的局面。
5. 那个和我一起送手表的伙伴对我非常好,说你走吧,去台北吧。不要两个人都埋葬在这里。
6. 小说为什么可以让我抛弃一切,就躲在那个小房间里拼命地写?它可以让我克服忧郁症。可以让我夜以继日地克服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于往事的恐惧。因为小说有一种特别的力量,通过艺术、美学、小说特定的手法,一个虚构的力量,也就是说,我写的好像是我自己的故事,可是其实我写的是八零年代的台湾,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我父亲这样的男人,我母亲这样的女人,从赤贫、农村里,想要翻身,改变命运,可是不幸在过程中坠入更深的深渊、坠入地狱一般的痛苦。像牲口一样没日没夜在赚钱。我父亲很少休息,好像只要睡上两小时就能干活。漫长的车程,小孩都睡着,妈妈(帮我爸爸引路的人)也睡着了,我看我父亲自己甩自己耳光,轻轻拍打自己的脸,我会马上醒过来。那些画面让我非常感伤。我在台北常常想起,我那赌徒一般的父母又一次欠债了,他们没日没夜地又在还另一波的欠债。我想描写台湾经济腾飞的时代,很多像我父母这样翻身不成功的人,底层的人。
7. 那十年的时间,我在磨练基本功,恢复到写实主义的小说创作。我开始在描写那些曾经我想遗忘的市场、菜市场、夜市。……我小时候常常埋怨我父母,可能在我写作的时候,我心里底层还对父母有深深的怨: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小时候那样过一个田园的生涯?以前爸爸是木匠,妈妈煮饭,我们非常快乐,过着安宁的生活。为什么我们要在车里逃亡,在夜市里吵吵杂杂,很小我很怕羞就要拿着麦克风叫卖。我想通过小说,企图接近我已经遗忘的世界,企图接近我真正的出身。如果我不是一个小说家,如果我没有找到小说这个天赋,没有找到创作、写小说这个世界,我觉得我只会是一个没有自信、自卑的、活在如噩梦一般的往事里面。
【点评】陈雪以前的作品写的不是她熟悉的世界,完全虚构、想象的人物。而这四年的创作,企图重塑那个她从小恐惧、怨恨却熟悉的世界。而这是文学的必经之路。文学逼着你去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8. 我小时候缺乏母爱、父爱。我谈了特别多的恋爱,我一直追逐恋爱,想通过恋爱得到一种满足,我希望别人爱我,希望那些爱可以止住我黑洞一般的生命。我可以获得自信,找到幸福。我谈了一次又一次的恋爱,可是最终,我总是没有办法跟别人相处,而就像逃亡一般的逃走。日复一日我在写小说,追逐爱情。我小时候总觉得我不会活到超过20岁,在美国我忆起那些往事,曾经一度想自杀,那些往事太庞大,难以言喻的日日夜夜的奔波,淘网一般的日子,敏感的孩子看到父母承受的伤痛。写作这件事,拯救了我,以及恋爱。虽然我一直逃避,到了38岁时,我遇到了我现在的恋人,这次我没有逃走了。我不但没有从恋爱里逃走,我也没有从写作里逃走。
【点评】陈雪的讲述,用词简练,直接。却极其有力。她用近乎甜美、平静的声音说出这些话,当年那个彷徨、黑洞一般的灵魂的痛苦,终于不再了。
9. 小说不是自传,我不是在写自传,小说这个特殊的文体,可以通过想象、虚构、文学,很特殊、难以描述的力量,我觉得它净化了我,把我的个人痛苦提升到了洞悉人性的地步,把我从一个自怜、孤僻、心中很多逃避的女孩,通过一本本厚的小说,夜以继日,写小说如同长途奔袭,这些征战,自我抗争。
10. 以前我写和我完全不一样的人,我会写酒吧、都市里的男欢女爱,我认为的强者,在感情里强势的人,写那些好像看起来特别自由的人,可是经过这十年,我发现我慢慢把自己从一个自卑的人,锻炼成一个像我父母这样的人。后来我理解我父母是怎样的人了,我很感谢爸爸妈妈没有在欠下了我们家当几十倍、几百倍债务的时候,没有带着我们去跳海自杀。他们如今还清了债务,还在夜市摆摊。他们吃苦惯了,不知道怎么享受。我通过写作,学习爱人,和生命伤痛和解,和解可能不是握手言和,而是通过大量血泪,穿过一个黑暗隧道,漫长黑暗的道路,终于看到前面有一点点光,即使非常绝望,也不放弃最后一点希望。
卑微的人,贫穷的人,受伤害的人,依然可以强大,是通过爱人,自尊,通过创造,通过把自己生命里面那些难以言喻的、如泥沙污水的记忆,我通过回忆、写作、谅解,原谅自己,原谅生命里带给我伤痛的事情。我原本以为它们一度扭曲了我,使我成为一个孤僻、痛苦、悲伤的孩子,后来才知道那些痛苦、那些记忆,曾经粉碎了我,可是也塑造了我。你不确定是想象,还是梦,是否真实发生过,如同豹子身上的斑点,它形成了我。我可以通过复杂的眼光看世界,看到人,充满悲悯。我终于走出了自我中心,拼凑起自我,使我拥有一个能力,我不是一个内心的作家,我可以看到他人,看到父母,看到他们当时经历的痛苦。真正的强者,是独一无二的人,不论经历什么风浪,不让它们打倒你,而是塑造你。真正的强者懂得爱人。我还在学习,可是我知道了真正的强者,不是以前我认为的冷漠、骄傲,假装孤傲,一再把别人推开,而是接近自己。真正的坚强,是无比的柔软。像水那样的东西。小说和爱,改变了我,让我成为现在的我,站在这里告诉你们我的故事。
1. 上到二楼,全家睡在二楼,其实回到家应该很快乐,可是其实我看到二楼时,感觉很感伤。因为非常杂乱,地上散乱着衣服,小孩的东西。其实我是一个小孩,爸爸妈妈不在家,我不会理家,我也不太会做饭,我把家理得乱七八糟,你所看到的那个景象,可以说是一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一个画面。我在美国想到这些画面的时候,心里为之战栗。我飞快地写下这些文字。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出版。我想到我过去出的很多小说,很多人觉得我非常酷,很劲爆,以为我留过洋,或者读了很多理论。其实我只是一个乡下女孩,虽然我读过大学。一个从小特别自卑的人。
2. 妈妈给陈雪来信,让他们去台中市一个繁华的中心找她,妈妈变成一个很漂亮的女人,穿着很华丽,头发烫得蓬蓬的,脸上化着妆。饭店,大厅,电梯,都是陈雪第一次体验到,到一个双拼的大房间,到沙发前安顿孩子们坐下,看卡通。妈妈继续去搓麻将。弟弟妹妹开心的吃东西看电视。突然有三个男人进来,妈妈给我几百块,让我带着弟弟妹妹去楼下牛排店打电动玩具。于是我们下楼,点了从来没吃过的牛排,妈妈说半小时或一小时来接我们。我不知道时间,可是我觉得好久好久过去,没有任何人来找我们,牛排吃完了,玩具也打完了,我想,不行,我们不能在这里被遗弃。我起身带弟弟妹妹去找妈妈。我们往电梯方向走,电梯门一关,我突然想到,我根本不知道妈妈住在几楼。电梯自己动了,我随便按,门开了。我想到一个方法,妈妈所在的房间在打牌,很吵,我带着弟弟妹妹像小偷一样,到每个门上去听。我觉得我听得出来哪一间是妈妈的房间,我觉得我会找到。我们沿着长廊走。似乎一个梦。长廊没有任何人,客人或服务员,走到尽头有楼梯,不知道走了几层楼,听了多少个房间,弟弟妹妹一直问干嘛干嘛,我只让他们不要说话。我一直在听,听得时候动用的是我所有感官,我一直在回想妈妈房间走出来离电梯多少步,回想它长什么样,回想金属牌上的数字。到底是三个字四个字想不起来。我的脑袋、感官、记忆全部动员起来。为的就是找出那个遗失的房间。突然有三个男人走过来,房门打开。妈妈在那儿喊我们,我们又进屋,所有一切又像开始那样,有人打牌,搓麻将,喝酒,妈妈又把我们安顿到沙发上,电视还是一样的卡通。这一切仿佛是重复的。我们又坐下来开始看电话,弟弟妹妹们过了一会儿开始睡觉。好像没有人发现我们刚刚不见了,没有人发现我们被遗忘在刚刚那个餐厅里。而且妈妈没有告诉我,就像当初妈妈为什么不见了,就像我们家为什么欠债了,为什么我们家的门口被贴上封条了,没有人告诉我任何原因,没有人告诉我,这是为了什么。
【点评】乍一看这是一段非常普通的经历,然而让人有似曾相似的感觉。文学就是拉长了一些生活看似普通的片段,挖掘纵深,找到那些悬空、逸出的“空白地带”,这一段非常绝妙的描绘出那种孩童看待大人复杂世界的茫然眼光,与被抛弃的微妙失落。更小的孩子无法感知,更混沌。而开始敏感的姐姐已经能感知到一些东西,却无法了解更多大人的秘密。处在中间地带的她,就有了独一无二的这种“文学体验”。普通的餐厅寻母的经历,失而复得,被陈雪融入一个更大的“被遗忘”“无人解释”的巨大困惑中,大人世界发生的巨大转折仿佛都莫名其妙,从没人给小孩去解释,解释了也没法明白。那种小孩在生活的剧变中,被动承受下的茫然、被遗弃感就在这个细节里透出来。
3. 我在美国回想起这一切,回想起那个房间,望着那些陌生的人,陌生的母亲,我突然了解一切了。我突然想到,我是多么的害怕被遗弃。我突然想到我们三个小孩被遗忘在乡下的屋子里,父亲为了还债,到处去打工、卖东西。有时几天都没回家。家里都没有东西吃,我去敲奶奶的门,说没米了。有一次我在炒鸡蛋,水煮一个猪肉汤,我看太久电视,隔壁邻居跑来骂我,说你们家着火了,我回家,那个锅都烧穿了。瓦斯炉都坏掉了。我记得那天晚上,我父亲回来,厨房上面全部都熏黑了。我整夜在刷锅子,很怕我父亲。父亲回来时候,他没有讲什么,叫我去睡觉。我看到我父亲脸上,都是眼泪。
【点评】再一次似曾相似的体验,陈雪把“那个瞬间”“那个生活的刹那”揭示给所有有类似体验的心灵。只要稍微柔软的灵魂都能与她所描述的这一个微妙瞬间有所共鸣。前面全部是普通贫苦生活的平铺直叙,用极其简单的语言在讲述给我们。直到那句“我看到父亲脸上,都是眼泪”。与前面我的手忙脚乱,我的害怕,我的惶恐惊惧形成突转,强烈的情绪起伏,一下子这种平静让人震惊,更加难受,似乎比父亲情理之中怒斥她一顿还要让人难受。如果是怒斥,就是一幅这样家庭日常生活普通场景。而正因为这次闯祸之严重,反衬父亲眼泪之无言,更让人大恸与动容。细究起来,这眼泪的文学力量之大,是因为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复杂的情感:作为大姐姐,虽然年幼也要承担起照顾家里与弟妹的责任,这担子的过于沉重,对于女孩的早熟的责任;孩子玩耍的天性与过于早熟的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女儿犯错了的自责、惶恐,对父亲的惧怕;父亲对于无法好好照顾儿女的无力感,对于让女儿承担这一切的歉意;尤其是父亲看到小女儿如此害怕的清洗、弥补自己的错误,这种战战兢兢与她年龄不相称的重担,更反打出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无能。
我想,所谓“文学的瞬间”就是这样一个个有启发性的时刻。把它放大来写,特写一样去深入体验、剖析,尤其是那些“反常的情绪反应”。比如应该生气时,突然的沉默;应该狂喜时,意外的眼泪,或是期待已久之时,临场的犹豫退缩。这些反常的刹那都是值得敏感的心灵去注意的,包裹着复杂绮丽的人性。只需要真实的记录,足以震撼人心。
4. 在美国的那刻,我突然想到,也许我就是我们家里那个、唯一那个要把所有事情记住,并且把它写下来的人。就这样,在美国的两个月我飞快地写下我认为我可能不会出版的书,我是想把那些我已经忘记的、逃避的、丢失的所有一切飞快地记下来。也许我一辈子都不会出版,我觉得不重要。而且我那时唯一的愿望,我要当一个专职小说家,我不要再送手表、送货、摆地摊。
【点评】每个从年少受到过文字感召的人,都有类似的“使命召唤”时刻吧。也许比其他人活得累一些,心灵处于一种恒久的焦虑中。因为无法对一些身边的“文学的时刻”视而不见。只有忠实、真诚的写作、记录能够缓解。背负上这样沉重的负担的人,是处于幸福与痛苦双重的洗礼中,或者说他真正的幸福,永远会在见血见肉、见灵见心的文字旅程中。
并且,许多事经历之时,是无法书写的。过了很多年、跳脱出来的回望,大概不止沉浸于自我的情绪,才能全知的看清楚当时的局面。
5. 那个和我一起送手表的伙伴对我非常好,说你走吧,去台北吧。不要两个人都埋葬在这里。
6. 小说为什么可以让我抛弃一切,就躲在那个小房间里拼命地写?它可以让我克服忧郁症。可以让我夜以继日地克服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于往事的恐惧。因为小说有一种特别的力量,通过艺术、美学、小说特定的手法,一个虚构的力量,也就是说,我写的好像是我自己的故事,可是其实我写的是八零年代的台湾,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我父亲这样的男人,我母亲这样的女人,从赤贫、农村里,想要翻身,改变命运,可是不幸在过程中坠入更深的深渊、坠入地狱一般的痛苦。像牲口一样没日没夜在赚钱。我父亲很少休息,好像只要睡上两小时就能干活。漫长的车程,小孩都睡着,妈妈(帮我爸爸引路的人)也睡着了,我看我父亲自己甩自己耳光,轻轻拍打自己的脸,我会马上醒过来。那些画面让我非常感伤。我在台北常常想起,我那赌徒一般的父母又一次欠债了,他们没日没夜地又在还另一波的欠债。我想描写台湾经济腾飞的时代,很多像我父母这样翻身不成功的人,底层的人。
7. 那十年的时间,我在磨练基本功,恢复到写实主义的小说创作。我开始在描写那些曾经我想遗忘的市场、菜市场、夜市。……我小时候常常埋怨我父母,可能在我写作的时候,我心里底层还对父母有深深的怨: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小时候那样过一个田园的生涯?以前爸爸是木匠,妈妈煮饭,我们非常快乐,过着安宁的生活。为什么我们要在车里逃亡,在夜市里吵吵杂杂,很小我很怕羞就要拿着麦克风叫卖。我想通过小说,企图接近我已经遗忘的世界,企图接近我真正的出身。如果我不是一个小说家,如果我没有找到小说这个天赋,没有找到创作、写小说这个世界,我觉得我只会是一个没有自信、自卑的、活在如噩梦一般的往事里面。
【点评】陈雪以前的作品写的不是她熟悉的世界,完全虚构、想象的人物。而这四年的创作,企图重塑那个她从小恐惧、怨恨却熟悉的世界。而这是文学的必经之路。文学逼着你去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8. 我小时候缺乏母爱、父爱。我谈了特别多的恋爱,我一直追逐恋爱,想通过恋爱得到一种满足,我希望别人爱我,希望那些爱可以止住我黑洞一般的生命。我可以获得自信,找到幸福。我谈了一次又一次的恋爱,可是最终,我总是没有办法跟别人相处,而就像逃亡一般的逃走。日复一日我在写小说,追逐爱情。我小时候总觉得我不会活到超过20岁,在美国我忆起那些往事,曾经一度想自杀,那些往事太庞大,难以言喻的日日夜夜的奔波,淘网一般的日子,敏感的孩子看到父母承受的伤痛。写作这件事,拯救了我,以及恋爱。虽然我一直逃避,到了38岁时,我遇到了我现在的恋人,这次我没有逃走了。我不但没有从恋爱里逃走,我也没有从写作里逃走。
【点评】陈雪的讲述,用词简练,直接。却极其有力。她用近乎甜美、平静的声音说出这些话,当年那个彷徨、黑洞一般的灵魂的痛苦,终于不再了。
9. 小说不是自传,我不是在写自传,小说这个特殊的文体,可以通过想象、虚构、文学,很特殊、难以描述的力量,我觉得它净化了我,把我的个人痛苦提升到了洞悉人性的地步,把我从一个自怜、孤僻、心中很多逃避的女孩,通过一本本厚的小说,夜以继日,写小说如同长途奔袭,这些征战,自我抗争。
10. 以前我写和我完全不一样的人,我会写酒吧、都市里的男欢女爱,我认为的强者,在感情里强势的人,写那些好像看起来特别自由的人,可是经过这十年,我发现我慢慢把自己从一个自卑的人,锻炼成一个像我父母这样的人。后来我理解我父母是怎样的人了,我很感谢爸爸妈妈没有在欠下了我们家当几十倍、几百倍债务的时候,没有带着我们去跳海自杀。他们如今还清了债务,还在夜市摆摊。他们吃苦惯了,不知道怎么享受。我通过写作,学习爱人,和生命伤痛和解,和解可能不是握手言和,而是通过大量血泪,穿过一个黑暗隧道,漫长黑暗的道路,终于看到前面有一点点光,即使非常绝望,也不放弃最后一点希望。
卑微的人,贫穷的人,受伤害的人,依然可以强大,是通过爱人,自尊,通过创造,通过把自己生命里面那些难以言喻的、如泥沙污水的记忆,我通过回忆、写作、谅解,原谅自己,原谅生命里带给我伤痛的事情。我原本以为它们一度扭曲了我,使我成为一个孤僻、痛苦、悲伤的孩子,后来才知道那些痛苦、那些记忆,曾经粉碎了我,可是也塑造了我。你不确定是想象,还是梦,是否真实发生过,如同豹子身上的斑点,它形成了我。我可以通过复杂的眼光看世界,看到人,充满悲悯。我终于走出了自我中心,拼凑起自我,使我拥有一个能力,我不是一个内心的作家,我可以看到他人,看到父母,看到他们当时经历的痛苦。真正的强者,是独一无二的人,不论经历什么风浪,不让它们打倒你,而是塑造你。真正的强者懂得爱人。我还在学习,可是我知道了真正的强者,不是以前我认为的冷漠、骄傲,假装孤傲,一再把别人推开,而是接近自己。真正的坚强,是无比的柔软。像水那样的东西。小说和爱,改变了我,让我成为现在的我,站在这里告诉你们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