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2015】扉页
每一个故事都要有一个开头,这个故事开始于1996年--央视播放的一部译制片。故事中的夫妻彼此深爱。患有重病的丈夫在临逝前夜以继日地工作、书写,直到自己没有能力再去执笔。不久后,丈夫离世了。看着电视画面,我感到妻子那时的悲痛已无法用任何言辞所形容。
影片中的时间轴依然推移向前。在丈夫一切后事礼毕后,妻子收到了一封以丈夫名义寄来的信件。当她拆开信件,疯了一样的追出门,不断追问信件究竟来自何处。这信件是丈夫在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开始回忆并书写的,之后委托给一为可信的邮差,要每天准时送出一封给自己的妻子。
信件就被这样一封封寄出,持续了很久,直到某一天,邮差再也没有来过。
事情过去快二十年了,我已然不记得影片的名字,记不清楚演员的长相,但永远忘不了妻子看到丈夫字迹时的表情。
就在那天我作了一个决定:从我结婚的那天起我也会每天写一封信,至于写什么我还没想好,但是我也会找一个靠谱的邮差,我也会委托他在我死掉之后将我们每天发生过的一切寄给我的妻子。
为什么是要从结婚那天起?因为我觉得结婚那天才是一个新的开始,不论是与谁结婚我都会这样做,因为我也想像电影中那样作做一个好丈夫;为什么是要我写,万一我是走的比较晚的那个呢?没有为什么,我说我先挂就是我先挂。
-------------------------------- Gorgeous Dividing Line --------------------------------
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很多时候,我并不愿意和任何人提起我的想法。
我曾经两次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那个收件人,可世事无常,信件只字未动。有时候我在想,或许很多秘密和想要与别人分享的回忆对于她人来说无关紧要,又或许真的到了那个时刻,还未绽放却已枯萎。尘封中的往昔、梦想、琐忆会被自己逐渐遗忘吧,可那些都是多么好玩,多么美好的回忆啊......这才是我最担心的事情。
曾经想过要留下很多,给父母的,给妻子的,给孩子的,给孩子的孩子的。当那些我深爱的人们读到文字的时候,一定会有一种跨时空交流的感觉吧?但是,这些想法没有一次真的做到,即使是那本我曾经相信一定会完成的杂文集也因为自己愚蠢的行为致其夭折。很多时候,如果失败真的多了,信念也就真的少了。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让我重新拿起笔,再次敲下键盘。
-------------------------------- Gorgeous Dividing Line --------------------------------
薛定谔的墨水试验揭示了微观随机性和宏观有效性的关联,对于“偶然”和“确定”作出了跨时代的诠释。这样的偶然和确定似乎发生在我身上,在巧合与无意中我认识了一个很特别的人。虽然我不确定这种感觉是否来自于自我催化所产生的幻觉,然而可以确定的是除了我的妈妈,又出现了一个能够试着去看我文字的人,这给了我一个新的理由,即使这样的理由看上去是那么的牵强。
她对自我的描述是 Single mom with three kids,但在我眼里我看到的是A little big child and three kids.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分清主观与客观,所以一向以来我总是去避免那种脑补式的联想与填充,只去关注那些极为有限但是我所能看到的和我能够真切感受到的。
交流是从彼此略带搞怪色彩的照片而开始的。如果没有一张照片,我很难想像到还有什么事物真的可以使原本不认识的人之间产生哪怕一丝的交集。而就在抛出橄榄枝后的一连串回复才真的使得我感受到她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而不是一张冷冰冰的照片或是AI程序。至今,我也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意思,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也许只是一个惯性的回复标记吧。
她有吸引我的地方,让人很喜欢的地方。喜欢,要什么理由?就好比有些人,你只是看着他就想爆打一顿。不开口就想打,一旦开口问为什么打他,你就更想打,没有为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关注的一些点,一些能够打动自己内心的细节。
她有点凶,但是很好玩,当然也很好看(至少我是这么觉得)。即使她没有任何和我交往的意思也很介意我叫她姐姐,这就好比即使我压根不觉的自己有任何希望,也很介意她在择偶标准中规定了180cm的身高下限。
我们之间相差了17个小时,阅兵式直播时4分钟的延迟使得我们之间的评论更像是剧透。这种感觉就像是新海诚在《星之声》中描绘的由于女孩上了太空,所以短信会晚到半小时那样。在剧中,男女主角因为物理空间距离的改变,最终导致一条信息要经过漫长的8年等待后才可以收到,那么一个来回将要花去至少16年的时间。
这些文字可能是我们之间唯一存在的关联。书写和喜欢的原因已经不重要了,故事伊始的目的在此时已然不复存在,只留有单纯的文字。只因愿意为这个人所记录,仅此而已。
影片中的时间轴依然推移向前。在丈夫一切后事礼毕后,妻子收到了一封以丈夫名义寄来的信件。当她拆开信件,疯了一样的追出门,不断追问信件究竟来自何处。这信件是丈夫在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开始回忆并书写的,之后委托给一为可信的邮差,要每天准时送出一封给自己的妻子。
信件就被这样一封封寄出,持续了很久,直到某一天,邮差再也没有来过。
事情过去快二十年了,我已然不记得影片的名字,记不清楚演员的长相,但永远忘不了妻子看到丈夫字迹时的表情。
就在那天我作了一个决定:从我结婚的那天起我也会每天写一封信,至于写什么我还没想好,但是我也会找一个靠谱的邮差,我也会委托他在我死掉之后将我们每天发生过的一切寄给我的妻子。
为什么是要从结婚那天起?因为我觉得结婚那天才是一个新的开始,不论是与谁结婚我都会这样做,因为我也想像电影中那样作做一个好丈夫;为什么是要我写,万一我是走的比较晚的那个呢?没有为什么,我说我先挂就是我先挂。
-------------------------------- Gorgeous Dividing Line --------------------------------
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很多时候,我并不愿意和任何人提起我的想法。
我曾经两次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那个收件人,可世事无常,信件只字未动。有时候我在想,或许很多秘密和想要与别人分享的回忆对于她人来说无关紧要,又或许真的到了那个时刻,还未绽放却已枯萎。尘封中的往昔、梦想、琐忆会被自己逐渐遗忘吧,可那些都是多么好玩,多么美好的回忆啊......这才是我最担心的事情。
曾经想过要留下很多,给父母的,给妻子的,给孩子的,给孩子的孩子的。当那些我深爱的人们读到文字的时候,一定会有一种跨时空交流的感觉吧?但是,这些想法没有一次真的做到,即使是那本我曾经相信一定会完成的杂文集也因为自己愚蠢的行为致其夭折。很多时候,如果失败真的多了,信念也就真的少了。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让我重新拿起笔,再次敲下键盘。
-------------------------------- Gorgeous Dividing Line --------------------------------
薛定谔的墨水试验揭示了微观随机性和宏观有效性的关联,对于“偶然”和“确定”作出了跨时代的诠释。这样的偶然和确定似乎发生在我身上,在巧合与无意中我认识了一个很特别的人。虽然我不确定这种感觉是否来自于自我催化所产生的幻觉,然而可以确定的是除了我的妈妈,又出现了一个能够试着去看我文字的人,这给了我一个新的理由,即使这样的理由看上去是那么的牵强。
她对自我的描述是 Single mom with three kids,但在我眼里我看到的是A little big child and three kids.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分清主观与客观,所以一向以来我总是去避免那种脑补式的联想与填充,只去关注那些极为有限但是我所能看到的和我能够真切感受到的。
交流是从彼此略带搞怪色彩的照片而开始的。如果没有一张照片,我很难想像到还有什么事物真的可以使原本不认识的人之间产生哪怕一丝的交集。而就在抛出橄榄枝后的一连串回复才真的使得我感受到她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而不是一张冷冰冰的照片或是AI程序。至今,我也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意思,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也许只是一个惯性的回复标记吧。
她有吸引我的地方,让人很喜欢的地方。喜欢,要什么理由?就好比有些人,你只是看着他就想爆打一顿。不开口就想打,一旦开口问为什么打他,你就更想打,没有为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关注的一些点,一些能够打动自己内心的细节。
她有点凶,但是很好玩,当然也很好看(至少我是这么觉得)。即使她没有任何和我交往的意思也很介意我叫她姐姐,这就好比即使我压根不觉的自己有任何希望,也很介意她在择偶标准中规定了180cm的身高下限。
我们之间相差了17个小时,阅兵式直播时4分钟的延迟使得我们之间的评论更像是剧透。这种感觉就像是新海诚在《星之声》中描绘的由于女孩上了太空,所以短信会晚到半小时那样。在剧中,男女主角因为物理空间距离的改变,最终导致一条信息要经过漫长的8年等待后才可以收到,那么一个来回将要花去至少16年的时间。
这些文字可能是我们之间唯一存在的关联。书写和喜欢的原因已经不重要了,故事伊始的目的在此时已然不复存在,只留有单纯的文字。只因愿意为这个人所记录,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