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顾堂丛书》拟收书目集(九)——敖继公《仪礼集说》(康熙通志堂经解初刻本)
我常说“每一部书(可以缩小到每一部版本,甚至印本)都在他特定的时间段内发挥着显赫的作用”。言下之意,这些似乎都是“当年之勇”,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变迁,有的被大浪淘沙,推出历史舞台。有的则属于“浮云蔽日”,还要做一次再认识。无疑,敖继公的《仪礼集说》就是属于这类著作。
敖继公是元代人,他做的《仪礼集说》对后世影响极大,一直到清代前期,敖的书都是和郑康成并驾齐驱的,影响很大。《仪礼集说》似专为驳郑而作,处处和郑玄为难,随着清代中期郑学的兴起和学风的转变,敖继公开始受到各个清代经学家的批评和攻击,从点到面,面积越来越宽,批判也越来越严厉。到了后来对敖继公的这种态度已经开始固化和无厘头,后来的学者延续了前面的惯性,大部分不管为什么敖继公要反对郑玄,他反对的内容对不对,郑玄的经学理论体系之严密贯通诸经,为什么还会被敖继公找茬,这些有趣的东西已经被掩盖很久。
胡培翚做《仪礼正义》,他知道敖继公有正确的地方,但他不敢或者说不愿意直接引用他不喜欢人的著作,所以他“曲线救国”。譬如《仪礼》中有一处地方,他知道敖继公反对郑玄得有道理,但他实在不愿意引用敖的说法,只好转引程瑶田的说法,顺道还搭上张惠言,说张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一旦反对起敖继公来,他可是指名道姓不遗余力。顺便说下,胡培翚对贾公彦也没好感,而且是属于那种“刻板偏见”,就是不喜欢,其目的是想用新疏替代贾疏,私心太重,结果这胡疏也没达到理想。黄以周生怕后来的人改正了胡疏的错误后,更加完美,胡疏就此而废。黄季刚直接说胡疏“直可不做”,自然,这是题外话。
最恨敖继公的怕是曹元弼了,那真实恨得咬牙切齿啊。连胡培翚偶尔引用了敖继公都被曹视为万分的不应该。但敖到底如何,现在似乎很少有人关心了,这也是我想把他收录进《师顾堂丛书》的目的。
这书版本不多,再造影印的元本经过明代修补,漫漶和残缺比较严重。台湾和日本有元代刷印本。清代通行的是《通志堂经解》本,该本社会性很强,清代初期学者都是读此本起家。而康熙初刻本刷印刊刻皆较乾隆同治为优,以《通志堂》本收录入《师顾堂丛书》。
敖继公是元代人,他做的《仪礼集说》对后世影响极大,一直到清代前期,敖的书都是和郑康成并驾齐驱的,影响很大。《仪礼集说》似专为驳郑而作,处处和郑玄为难,随着清代中期郑学的兴起和学风的转变,敖继公开始受到各个清代经学家的批评和攻击,从点到面,面积越来越宽,批判也越来越严厉。到了后来对敖继公的这种态度已经开始固化和无厘头,后来的学者延续了前面的惯性,大部分不管为什么敖继公要反对郑玄,他反对的内容对不对,郑玄的经学理论体系之严密贯通诸经,为什么还会被敖继公找茬,这些有趣的东西已经被掩盖很久。
胡培翚做《仪礼正义》,他知道敖继公有正确的地方,但他不敢或者说不愿意直接引用他不喜欢人的著作,所以他“曲线救国”。譬如《仪礼》中有一处地方,他知道敖继公反对郑玄得有道理,但他实在不愿意引用敖的说法,只好转引程瑶田的说法,顺道还搭上张惠言,说张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一旦反对起敖继公来,他可是指名道姓不遗余力。顺便说下,胡培翚对贾公彦也没好感,而且是属于那种“刻板偏见”,就是不喜欢,其目的是想用新疏替代贾疏,私心太重,结果这胡疏也没达到理想。黄以周生怕后来的人改正了胡疏的错误后,更加完美,胡疏就此而废。黄季刚直接说胡疏“直可不做”,自然,这是题外话。
最恨敖继公的怕是曹元弼了,那真实恨得咬牙切齿啊。连胡培翚偶尔引用了敖继公都被曹视为万分的不应该。但敖到底如何,现在似乎很少有人关心了,这也是我想把他收录进《师顾堂丛书》的目的。
这书版本不多,再造影印的元本经过明代修补,漫漶和残缺比较严重。台湾和日本有元代刷印本。清代通行的是《通志堂经解》本,该本社会性很强,清代初期学者都是读此本起家。而康熙初刻本刷印刊刻皆较乾隆同治为优,以《通志堂》本收录入《师顾堂丛书》。
![]() |
序 |
![]() |
序 处理版 |
![]() |
第一卷 |
![]() |
第一卷 处理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