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解读你的微笑
该如何解读你的微笑
——评电影《他们微笑的样子》
影片由吉安尼•阿梅利奥导演主编,通过讲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意大利的一对兄弟的感情故事,从而折射出当时意大利那种南北歧视的败坏社会的风气,以及贫富不均、教育制度等社会问题,并对此作出尖锐的批判。
导演把镜头对准了一对来自贫穷的西西里的兄弟Giovanni和Pietro,故事从火车汽笛的长鸣声中启程。哥哥Giovanni没有受过教育,他单纯地把早就来到都灵读书的弟弟Pietro看作是摆脱贫穷、过上美好生活的希望,因此他毫无怨言地努力工作,为的就是让Pietro接受好的教育。而此时的Pietro却无心向学,并希望早日出来社会工作。想到哥哥对自己的期望,但是自己的学业和人际关系都不如意,Pietro觉得自己无法再欺骗和面对哥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经过了几年的起伏之后,兄弟重逢,Giovanni在都灵的黑社会中事业有成,而Pietro重拾信心并且学业有成。但是导演最终选择以弟弟替杀了人的哥哥坐牢这样的悲剧结尾。影片最后以一个定镜头—¬—Pietro倚着火车的窗户,眼神迷茫空洞,伴随着火车的轰隆隆的声音为影片画上一个耐人寻味的句号。
我最欣赏影片中导演对于光线的把握、景深的变换以及对人物镜头的拍摄。影片很多时候是通过这三者的巧妙结合从而达到反映主角内心和思想的复杂和斗争变化,有时候还可以帮助观众去预示这剧情的变化。影片一开始就选取了那种朦胧的光线,对两个主角进行了一组中近紧的拍摄,并且制造了小景深的效果,从而可以达到突出Giovanni和Pietro这两个主体的作用。而这种灰蒙的光线似乎又在预示着我们,此时的兄弟俩不会相遇。同样是在火车站,一束刺眼温暖的光线从火车旁射出,音乐也变得激昂,预示着兄弟俩的相遇。兄弟俩第一次坐下来谈心,哥哥述说着往事,在蜡黄的灯光渲染下场面很温馨。镜头在哥哥和弟弟之间切换,近景镜头刻画了兄弟俩不同的感受。第二次谈话时,兄弟俩的侧面都被昏弱的灯光照着,光线昭示着弟弟的懂事成熟,但哥哥的脸上却多了一份沧桑和不安。夜晚的大道上,镜头对焦在兄弟俩身上,街灯明亮,但却伴随着兄弟俩身后的建筑被一起虚化模糊掉,这景深就像是弟弟对此时哥哥的了解,找不着方向。
影片名为《他们微笑的样子》,但是影片中的主角和其他人几乎很少有笑容。可以看出,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弟弟对哥哥的微笑,影片发展到后面哥哥对弟弟的微笑,其实都是很虚假的,或者说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互相欣慰的笑容。两兄弟都有事情瞒着对方,只是时间先后顺序不同,两人都是为了在对方面前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弟弟比哥哥先来到都灵,他首先带上了面具欺骗了他哥哥,而哥哥在都灵站稳了脚之后同样也带上了面具,欺骗了弟弟,接受弟弟替自己接受惩罚,替自己坐牢。影片最后弟弟看哥哥的眼神中都有一份恐惧和不安,哥哥也焦虑,因此想尽一切办法来弥补弟弟。但是,从弟弟最后在火车上的那个眼神可以看出,他对哥哥彻底失望。两兄弟真挚的笑容在这部影片中成了一种美好的期待,始终没有出现。
“我爱你,这就够了,有时候兄弟之间不需要多说什么.......”,又回归到了人类永恒的话题——爱,影片中两兄弟从头到尾都爱对方,但是现实生活让他们“变质”了,单方面自私地获取对方的爱的人从Pietro转向了Giovanni。这样的现象其实一直蔓延着,社会风气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过。环顾一下我们现在生活的周围,败坏的社会风气让我们每个人都戴上了虚伪的面具。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人类社会是否就是这样的残酷现实,而且愈发展社会就会愈复杂,最后每个人都会被生活所压迫得喘不过气来,变得可怕。如今一代比一代人早认识到社会的现实,一代比一代人缺少向往,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社会上的所有人都变得好无向往而现实无比时,这个社会,这个地方,是否还适合我们生活?
——评电影《他们微笑的样子》
影片由吉安尼•阿梅利奥导演主编,通过讲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意大利的一对兄弟的感情故事,从而折射出当时意大利那种南北歧视的败坏社会的风气,以及贫富不均、教育制度等社会问题,并对此作出尖锐的批判。
导演把镜头对准了一对来自贫穷的西西里的兄弟Giovanni和Pietro,故事从火车汽笛的长鸣声中启程。哥哥Giovanni没有受过教育,他单纯地把早就来到都灵读书的弟弟Pietro看作是摆脱贫穷、过上美好生活的希望,因此他毫无怨言地努力工作,为的就是让Pietro接受好的教育。而此时的Pietro却无心向学,并希望早日出来社会工作。想到哥哥对自己的期望,但是自己的学业和人际关系都不如意,Pietro觉得自己无法再欺骗和面对哥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经过了几年的起伏之后,兄弟重逢,Giovanni在都灵的黑社会中事业有成,而Pietro重拾信心并且学业有成。但是导演最终选择以弟弟替杀了人的哥哥坐牢这样的悲剧结尾。影片最后以一个定镜头—¬—Pietro倚着火车的窗户,眼神迷茫空洞,伴随着火车的轰隆隆的声音为影片画上一个耐人寻味的句号。
我最欣赏影片中导演对于光线的把握、景深的变换以及对人物镜头的拍摄。影片很多时候是通过这三者的巧妙结合从而达到反映主角内心和思想的复杂和斗争变化,有时候还可以帮助观众去预示这剧情的变化。影片一开始就选取了那种朦胧的光线,对两个主角进行了一组中近紧的拍摄,并且制造了小景深的效果,从而可以达到突出Giovanni和Pietro这两个主体的作用。而这种灰蒙的光线似乎又在预示着我们,此时的兄弟俩不会相遇。同样是在火车站,一束刺眼温暖的光线从火车旁射出,音乐也变得激昂,预示着兄弟俩的相遇。兄弟俩第一次坐下来谈心,哥哥述说着往事,在蜡黄的灯光渲染下场面很温馨。镜头在哥哥和弟弟之间切换,近景镜头刻画了兄弟俩不同的感受。第二次谈话时,兄弟俩的侧面都被昏弱的灯光照着,光线昭示着弟弟的懂事成熟,但哥哥的脸上却多了一份沧桑和不安。夜晚的大道上,镜头对焦在兄弟俩身上,街灯明亮,但却伴随着兄弟俩身后的建筑被一起虚化模糊掉,这景深就像是弟弟对此时哥哥的了解,找不着方向。
影片名为《他们微笑的样子》,但是影片中的主角和其他人几乎很少有笑容。可以看出,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弟弟对哥哥的微笑,影片发展到后面哥哥对弟弟的微笑,其实都是很虚假的,或者说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互相欣慰的笑容。两兄弟都有事情瞒着对方,只是时间先后顺序不同,两人都是为了在对方面前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弟弟比哥哥先来到都灵,他首先带上了面具欺骗了他哥哥,而哥哥在都灵站稳了脚之后同样也带上了面具,欺骗了弟弟,接受弟弟替自己接受惩罚,替自己坐牢。影片最后弟弟看哥哥的眼神中都有一份恐惧和不安,哥哥也焦虑,因此想尽一切办法来弥补弟弟。但是,从弟弟最后在火车上的那个眼神可以看出,他对哥哥彻底失望。两兄弟真挚的笑容在这部影片中成了一种美好的期待,始终没有出现。
“我爱你,这就够了,有时候兄弟之间不需要多说什么.......”,又回归到了人类永恒的话题——爱,影片中两兄弟从头到尾都爱对方,但是现实生活让他们“变质”了,单方面自私地获取对方的爱的人从Pietro转向了Giovanni。这样的现象其实一直蔓延着,社会风气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过。环顾一下我们现在生活的周围,败坏的社会风气让我们每个人都戴上了虚伪的面具。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人类社会是否就是这样的残酷现实,而且愈发展社会就会愈复杂,最后每个人都会被生活所压迫得喘不过气来,变得可怕。如今一代比一代人早认识到社会的现实,一代比一代人缺少向往,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社会上的所有人都变得好无向往而现实无比时,这个社会,这个地方,是否还适合我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