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穆齐尔的在世遗作
腾讯文化http://cul.qq.com/a/20150825/024629.htm
罗伯特·穆齐尔
2015-08-25 10:13
[摘要]在树底,在岛上唯一的建筑里,在一座形状和大小都有如狗舍的宫殿里,生活着一对权势大得多的猴子夫妇,带着一个极幼小的儿子。这是岛上的国王、王后和王子。
“华文好书”推荐序
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奥地利作家,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文学大师之一,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并列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没有个性的人》《学生托乐思的迷惘》,短篇小说集《三个女人》,散文集《在世遗作》等。
《在世遗作》是穆齐尔在世时亲自挑选出版的。其中包括了一些短小的叙事性作品,例如《捕蝇纸》《换一种眼光看羊》等。这些作品是随笔精神的一种体现:通过对细微、渺小的对象的仔细观察,从而展现了对人的生活和心灵的微观世界所作的思考,而微观世界的变化映射大时代背景下主观世界。
本书摘自《在世遗作》,漓江出版社,2015年10月
章节:捕蝇纸、猴岛
作者:罗伯特·穆齐尔
捕蝇纸
探勒—福特捕蝇纸大约三十六厘米长,二十一厘米宽,涂上了一种黄色、有毒的胶水,产自加拿大。如果一只苍蝇落在这上面——并非特别贪婪,主要是按老规矩,因为已经有这么多别的苍蝇在这儿了——那就先只是它全部细腿最外部的弯曲部分被粘住。这是一种极轻微的、令人诧异的感觉,犹如我们在黑暗中行走时,光脚底板踩到什么东西上,这东西尚还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柔软、温热、看不到全貌的阻力,却已经是某种渐渐涌流进可怕人性的东西,它被认出是一只手,这只手不知怎么就在那儿并用五个越来越清晰的指头抓住我们!
然后它们就全都不自然地、笔挺地站立着,像不想让别人发觉异样的脊髓痨患者,或者像气衰体弱的老兵(有一点儿罗圈腿,好像站立在一个尖利的山脊上)。它们沉住气、集结力量并凝神思考。不多几秒钟后它们作出决定并开始竭尽全力发出嗡嗡声,力图让自己离开。它们一直坚持这愤怒的举动,直到它们终于筋疲力尽,不得不停下来。接下来是一次间歇和一次新的尝试。但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它们站立在那里,我感觉得到,它们多么无可奈何。迷乱的雾气从下面向上升起。它们的舌头像一把小锤探出来。它们的脑袋呈棕色并且毛茸茸的,像是用椰子仁做的,像以人形出现的黑人神像。它们在牢牢被缠住的小细腿上前伸后仰,屈膝又再绷直,像千方百计试图搬动一个太沉重的物件的人那样,不过比工人搬重物更悲壮,极度用力的表情比拉奥孔①[]还真实。随后便是那个始终都同样奇异的瞬间,当前一刹那的需要战胜了一切强烈的、持久的求生欲望。这是一个善于爬高之人因手指疼痛而自愿松手的瞬间,一个在雪地里迷路之人如一个孩子般躺下的瞬间,一个被追捕者身负重伤、疼痛难忍停下来站住的瞬间。它们不再竭尽全力、自下而上挺动身子,它们有一点儿瘫软,这在此刻是完全可以谅解的。它们立刻有一个新的部位被抓住。或者是腿上高一些的地方,或者是身体后部,或者是一只翅膀的末端。
当它们克服了精神上的极度疲劳,过一小会儿又开始为其生存而斗争时,它们已经定格在一种不利的处境之中,它们的动作变得不自然。于是它们伸展后腿,用肘部撑住,企图站起来。或者它们坐在地上,突然靠后腿支起身体,伸长胳臂,像徒劳地想从一个男人的双拳中挣脱出来的女人那样。或者它们趴在地上,脑袋和胳臂在前端,像在奔跑中倒下了一般,只有脸还高高抬起。但敌人始终只是消极被动的,只是在它们绝望了、糊涂了的时候才取得胜利。它们被拖进一种虚无、一种空洞之中,如此缓慢,人们几乎无法跟随这个进程,通常总是在最后一刻,当内在的衰竭向它们袭来时,会发生一次猝然的加速。然后它们突然倒下,脸朝下,翻过一条条腿扑向前方,或者倒向一侧,伸直每一条腿;往往还会仰面朝天,向后摆腿。它们就这样躺在那儿。像摔下来的飞机,一只翅膀伸向空中。或者像死去的马。或者带着无限绝望的神情。或者像熟睡者。有时候第二天还会有一只醒过来,用一条腿摸索一会儿或扑腾几下翅膀。有时诸如此类的活动布满整块场地。随后全体苍蝇都朝死亡陷入得更深了一点儿。只有在躯体的侧面,在大腿根部的位置,仍有某个很小的、闪烁的器官,还长久地活着。它一张一翕,不用放大镜人们无法描述它,它看上去颇像一只微小的人眼,不停地一开一合。
猴岛
在罗马的波各塞公园里生长着一棵没有细枝和树皮的大树。它秃得像一颗脑袋,已经被阳光和雨水削得光光的,黄得像一具尸骨。它没有根蒂,却笔挺地站立着,是棵死树,如同竖在一个椭圆形岛屿的水泥地上的一根桅杆,这个岛像一艘内河小轮船那么大,一条浇灌了混凝土的平滑壕沟把它和意大利王国隔开。这条壕沟的宽度及其外壁的深度,恰好可以让一只猴子既跳不过去,也爬不上去。从外头进来或许还行,但回是回不去的了。
岛屿中间那段树干提供了极佳的攀抓点,正如旅游者表述这类事情时所说的那样,让人爬起来轻松自如,十分享受。但这段树干上端的水平方向伸出又长又粗的树枝,如果人们脱掉鞋袜,足尖朝里把脚掌紧紧贴在粗树枝的圆形表面,并且双手一前一后地交替向前抓住它们,那么人们就必定能够到达这样一根让太阳晒暖的长树枝末端,这些树枝比意大利五针松那绿色鸵鸟毛似的树梢伸得还高。
这座神奇的岛屿上居住着成员数目各不相同的三个家族。大约十五个结实健壮、活泼机灵的小伙子和姑娘住在树上。它们的个头大致相当于四岁的幼童;但在树底,在岛上唯一的建筑里,在一座形状和大小都有如狗舍的宫殿里,生活着一对权势大得多的猴子夫妇,带着一个极幼小的儿子。这是岛上的国王、王后和王子。从来也没出现过两只老猴子离它们的儿子太远的情况;他们像看守那样一动不动坐在它左右两侧,目光越过髭须笔直地向远处看去。国王仅仅每小时站起来一次,上树巡视一番。它徐徐迈步,顺着树枝走去,看来倒并非是他想瞧瞧,所有的猴儿们如何敬畏而怀疑地往后退去,或者——为了避免仓促和引人瞩目——悄悄避开它,直到它们退至粗树枝尽头,再也无处可退,便只得冒死往坚硬的水泥地上一跳了事。国王就这样一根接一根地巡视那些树枝。从他高度聚精会神的表情上,看不出他是在履行一项统治者职责呢,还是在散步休闲,直到最后所有树枝全都排空,他才返回居所。这时王子独自坐在屋舍顶上,因为每一次母亲也奇怪地同时离去,而珊瑚红色的阳光则穿过他薄薄的招风耳。人们很少能见到某种愚笨、可怜得如这只幼小猴子般的东西身上仍然会透出一种看不见的威严。被驱赶到地上的树猴们一只一只从一旁经过,本可以使劲一把拧断它的细脖子,因为它们都情绪极坏,然而,它们无不绕道避开它,并向它流露出它一家理应受到的敬畏。
要过一些时候人们才会注意到,除了这群生活得井然有序的动物之外,还有其他猴子安顿在这个岛上。壕沟里,居住着一伙数量众多的小猴子,地面和空气它们是没份了。只要它们中的一只在岛上露面,立即就会被树猴一顿狠揍赶回壕沟里去。每逢开饭,它们都得战战兢兢地坐在一边,等到所有树猴已经吃饱,并且大部分已经爬到树枝上休息,他们才可以偷偷地去吃些点心渣子。即使是扔给它们的吃食,它们也不能碰。因为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某个凶巴巴的小伙子或者某个爱开玩笑的姑娘,虽然眨眼示意,假装吃得太多,实际上都在伺机行事。它们一旦发现小家伙们即将美餐一顿了,便小心翼翼从树枝上滑落下来。那不多几只壮着胆溜到岛上来的小家伙顿时就倏地一下尖叫着逃回壕沟,并混进别的小猴当中,顿时悲鸣一片:现在小猴儿们全都挤在一起,致使侧壁边上出现一个由毛发、肉,以及发狂黑眼睛组成的平面,像一只倾斜的大圆木桶里的水面那样升起来。但追捕者只管沿着边缘前行,推动惊骇的大浪。这时小猴子的一张张小黑脸蛋朝天仰着,胳膊向上举着,并用手掌挡开那道从边缘看下来的、恶狠狠的、陌生的目光。这目光渐渐盯住其中一只小猴子,于是它忽前忽后地腾挪闪躲,还有另外五只同它在一起,它们还无法区分谁是这束长长的目光的目标。但这群吓瘫了的小猴子一动不动。随后,这道远远的、冷漠的目光随意盯住其中一只;如此一来,想克制自己,以便显得既害怕又不太害怕已经不可能了。过错时时刻刻都在增加,与此同时,一颗心灵平静地死死盯住另一颗心灵,直至仇恨情绪涌现。树猴突然一跃而下,受到欺压的家伙发出孤苦无依、不顾羞耻的哭喊。这时其他小猴如释重负,爆发一阵呼喊沿着壕沟四散跑开;他们像炼狱里着了魔的灵魂,暗淡无神的目光胡乱闪烁,并深为庆幸地、噤若寒蝉地聚拢在最远的地方。
当一切都已过去,追捕者动作轻盈地攀上这棵大树,一直爬到最高的树枝,一直前进到最外端,心平气和地坐稳坐好,并保持着严肃的神情、笔挺的姿势,良久一动不动。它的目光停留在平西奥山和波各塞公园的峰顶,越过它们抵达更远处:这道目光离开一座座花园,它下面便是巨大的、金光四射的城市了;它还笼罩在树梢的绿色、闪光云雾之中,在这城市上空漫不经心地飘荡。
(本文为腾讯文化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千人一面 千面一人
文讯网
2015-08-07 11:12:44
搜狐http://mt.sohu.com/20150807/n418360938.shtml
~ 12岁上军校,18岁脱下军装,出于兴趣开始学习机械制造,23岁时又开始学习哲学和实验心理学,25岁开始计划写作小说《没有个性的人》,51岁时该小说的第一卷出版,德国人罗伯特·穆齐尔虽收获了成功,却仍然没能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两年后《没有个性的人》第二卷艰难出版之际,适逢纳粹上台,穆齐尔携犹太裔的妻子逃离德国,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每况愈下的身体、始终困窘的生活以及日益疏远的人际关系最后夺走了作家手中的笔,1942年,穆齐尔带着未完成的《没有个性的人》第三卷,病逝于日内瓦。
经历了10年的被遗忘之后,《没有个性的人》全三卷于1952年终于再度出版,这部规模庞大而又艰深晦涩的小说,着实给读者以不小的挑战:全篇充满大量哲思性的对白以及人物内心的思考和独白。主题上,它既不是描写家族或时代兴衰的历史小说,也并不像教育小说那样,旨在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经历和心理成长,从而教化读者。相反,小说的主角乌尔里希在故事的一开头就被设定为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他尝试当军官未果,尝试当工程师也无疾而终,之后又踏入科学领域,想当一个数学家。在小说里,这个没有个性的人连姓氏都因为“顾及他的父亲”而被隐去。而其他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出身贵族、举止优雅的绅士名流,还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歌女和罪犯,细看也不过是行走在20世纪初绚丽繁华的大都市街头的灰色剪影。他们几乎被都市淹没,惟有精致内衣上绣着的姓名首字母,还在勉强提醒人们自己是谁。
尽管如此,这部长篇巨作在上世纪50年代再版后仍受到各类报纸杂志的好评。《南德意志报》将它推举为关于当下时代、世界和人类的最伟大的文学创作之一,《法兰克福汇报》也称它为“记叙本世纪的百科全书”。而这些恰好与穆齐尔最初的预期相反:他清楚地知道,相比其他叙述故事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并不尽心竭力地向读者叙述故事,而是以近乎一意孤行的姿态为现代社会把脉,试图思考现代的种种病症。小说自创作伊始就已经曲高和寡,怎么敢期待取得成功?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穆齐尔之所以选择非线性的叙述方式,通过小说中乌尔里希在内的不同人物的大量哲学性的思考和对白,来瓦解传统的线性叙述,或许本身就与现代社会的特性相吻合。回顾欧洲现代化进程本身,历经了15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及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理性一步步为社会祛魅除魔,原来至高无上的宗教渐渐退到幕后。机器推动着工业主义、市场推动着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民主制度齐头并进,原先依靠宗教和礼俗维系的稳固的乡村生活开始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法律和理性支撑的都市社会。但是历史并没有在这里画下完美的句号,人们原先坚定地信仰并苦苦追求的“理想国”并没有出现。相反,在这段包含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现代化过程——也是物质化的过程中,人们进入了一个“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其中最令人困惑也最令人反思的,正是几百年来被奉若神明的理性。通过理性所发展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和民主政治却铸就了巨大的铁笼,它秉承着运用理性将一切合理化、高效化的理念,通过流水线的生产体制、细化的官僚制度和一系列的奖惩、规训、管理手段,将个体牢牢锁在其中。人们曾经以理性为铁,铸成刀枪,推翻了专制王朝,然而随后到来的,却是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自18世纪以来人们对历史的乐观态度——相信社会在人类理性的规划和推动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以一步步完善——逐步受到质疑。“进步”(德语Fortschritt中,Fort表示向前,Schritt指步伐)中所暗含的线性的时间观和积极的发展观也开始被重新审视。
在《没有个性的人》中,穆齐尔的思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人类在过去百年中是否进步的争论上,而是受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胡塞尔的同时性时间观的影响,试图打破线性的、因果式的时间观和历史观。这在小说主人公乌尔里希关于历史的思考中清晰可见——“我们的历史,我们若在近处观察它,它看上去就不可靠而且纷乱,像一块只是半踩实了的烂泥地,而最后竟有一条路奇特地从上面通过,这正是那条‘历史之路’,没有人知道这条路来自何处。”追根溯源可至古希腊的线性时间观,将时间视为测量自然与社会的准绳,力求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找到起因和后果上的联系,从中比较并决断出历史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而在穆齐尔看来,这种执念不仅抹杀了历史在某一层面上所具有的多样性,也抹杀了历史多个层面之间关联的多可能性。在小说中,穆齐尔借没有个性的乌尔里希又继续思考:“历史的道路不是一只台球的道路,这只球一被推出,便沿着某一条轨道运行,而是像云朵的道路,像一个漫步大街小巷的人的道路,这条路时而因一个阴影、时而因一群人或房屋正面的一种奇特装修而偏转并且最后来到一处他既没见过也不想到达的地方。在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有某种迷路……每一代人都惊讶地问,我是谁,我的前人是谁?其实他们还不如问,我在哪儿,并假定他们的前人并不是别样,而仅仅是在别处……”在穆齐尔的小说中,可能性摆脱了线性叙述中因果思维的捆绑,重新获得了重视:每一次乌尔里希突如其来的残片式思考、每一次小说中人物看似平淡的谈话、每一次小说中叙述者的长篇议论,都体现出作者力求在小说中打破线性叙事,从而来反思被线性叙述着的历史。历史上长期被压抑的偶然性在乌尔里希的思考中改头换面,成为了一种客观存在的偶在性,为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历史和文化提供可能。
与此同时,对于线性时间观影响下的个人的反思以及与此的对抗也是《没有个性的人》的重要话题之一。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宏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个人的身份认同也发生了极为戏剧性的变化。人文主义所倡导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追求个人幸福的个体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摇摇欲坠。独立存在的个体遭遇瓦解,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里未知的自我、米德提出的受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形成的自我以及安德森提出的不仅具有自我认知能力同时也受他人认同影响的自我,种种论断向人们显示,那个曾经通过理性思考、独立行动建立起来的个人认同只是幻象,人在社会中时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改造。而拉康认为,语言所象征的社会秩序的存在甚至凌驾于个体的存在,福柯则以社会对个人的规训与惩罚彻底解构了现代社会中个人认同的独立性。“我是谁”的答案不再一目了然,尤其在都市,个人的身份认同既从单一变得多样化,同时也处处面临着碎片化的危险,需要去寻找拼凑。
穆齐尔笔下的主人公乌尔里希正是这样一个寻找着的人物:他尝试做军官,做工程师,做数学家,之后又跻身政界,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和身份认同,却感到:“一件事开了头,便总得干下去,不管这事发生在战斗中还是在爱情中。他获得的个人的个性(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一切一样)相互从属甚至从属于他,甚至可以说,如果他仔细检验自己,这些个性中的每一个单个的个性与他的关系并不比与也想拥有它的别人的关系更密切。现在他也不怀疑,有自己的经历和个性与自己没有之间的这种差别只是一种态度上的差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意志的决定或一般性与个性之间的一个精选的生活等级。”在乌尔里希的思考中,个性一词所暗含的个体性被逐渐瓦解,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实际关系之中被塑造和评判,在客观正确和主观正确的无把握性之中又来回摇摆、难以固定。因此在乌尔里希身上,虽然他可以是或许也已经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但对于这些被外在赋予的个性,他选择始终和它们保持同样的距离,并以无关紧要的姿态对待它们。
因此,小说中几乎所有其他的人物都与乌尔里希截然对立:无论是崇尚用理性和技术获取最大利益的企业家阿恩海姆,还是在压抑的现实秩序和挣扎的内心冲动之间完全迷失了的杀人犯莫斯布鲁格尔,甚至是以隐退的姿态安于瓦格纳音乐的好友瓦尔特,都和乌尔里希毫不相像:他不抗拒现实,却也不接受理性主义的教条;他不屈从于现实秩序和内心冲动中的任何一方,却并不因此而感到困惑或分裂;他没有精神上的偶像,却并没有因此而徘徊迷惘、试图去寻找精神寄托。乌尔里希选择的存在方式,既不依赖于迎合社会规则,也不依靠拥有所谓的个性,他对于自身的认同似乎仅仅存在于他的思考中,他用一种思考的目光去观察世界,以一种思考的态度去解构世界,就像乌尔里希青年时代以来的好友瓦尔特评价的那样:“他有才华,有毅力,没有偏见,有勇气,有耐力,大胆无畏,深谋远虑……这些个性他可能全都有。因为他没有这些个性嘛……对他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是固定的。一切都是能变的……所以,他的每一个回答都是一个局部的回答,他的每一个感觉只是一种见解,而他做任何事都不看重这是什么,总是只在乎某种居于次要地位的‘怎么样’,只看重某种配料。”在这种对“怎么样”的一刻不停的思考中,乌尔里希存在着,或许在别人看来他毫无个性,就如同卡卡尼帝国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样,不过是那千人一面中的千分之一,又或许在某些人看来,乌尔里希个性种种,一人千面,但是所有这些于他、于穆齐尔而言都不重要,比起评判,《没有个性的人》所做的和想要做的,更多的是换一种方式和态度思考。(冯晓文)
罗伯特·穆齐尔
2015-08-25 10:13
[摘要]在树底,在岛上唯一的建筑里,在一座形状和大小都有如狗舍的宫殿里,生活着一对权势大得多的猴子夫妇,带着一个极幼小的儿子。这是岛上的国王、王后和王子。
“华文好书”推荐序
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奥地利作家,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文学大师之一,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并列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没有个性的人》《学生托乐思的迷惘》,短篇小说集《三个女人》,散文集《在世遗作》等。
《在世遗作》是穆齐尔在世时亲自挑选出版的。其中包括了一些短小的叙事性作品,例如《捕蝇纸》《换一种眼光看羊》等。这些作品是随笔精神的一种体现:通过对细微、渺小的对象的仔细观察,从而展现了对人的生活和心灵的微观世界所作的思考,而微观世界的变化映射大时代背景下主观世界。
![]() |
本书摘自《在世遗作》,漓江出版社,2015年10月
章节:捕蝇纸、猴岛
作者:罗伯特·穆齐尔
捕蝇纸
探勒—福特捕蝇纸大约三十六厘米长,二十一厘米宽,涂上了一种黄色、有毒的胶水,产自加拿大。如果一只苍蝇落在这上面——并非特别贪婪,主要是按老规矩,因为已经有这么多别的苍蝇在这儿了——那就先只是它全部细腿最外部的弯曲部分被粘住。这是一种极轻微的、令人诧异的感觉,犹如我们在黑暗中行走时,光脚底板踩到什么东西上,这东西尚还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柔软、温热、看不到全貌的阻力,却已经是某种渐渐涌流进可怕人性的东西,它被认出是一只手,这只手不知怎么就在那儿并用五个越来越清晰的指头抓住我们!
然后它们就全都不自然地、笔挺地站立着,像不想让别人发觉异样的脊髓痨患者,或者像气衰体弱的老兵(有一点儿罗圈腿,好像站立在一个尖利的山脊上)。它们沉住气、集结力量并凝神思考。不多几秒钟后它们作出决定并开始竭尽全力发出嗡嗡声,力图让自己离开。它们一直坚持这愤怒的举动,直到它们终于筋疲力尽,不得不停下来。接下来是一次间歇和一次新的尝试。但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它们站立在那里,我感觉得到,它们多么无可奈何。迷乱的雾气从下面向上升起。它们的舌头像一把小锤探出来。它们的脑袋呈棕色并且毛茸茸的,像是用椰子仁做的,像以人形出现的黑人神像。它们在牢牢被缠住的小细腿上前伸后仰,屈膝又再绷直,像千方百计试图搬动一个太沉重的物件的人那样,不过比工人搬重物更悲壮,极度用力的表情比拉奥孔①[]还真实。随后便是那个始终都同样奇异的瞬间,当前一刹那的需要战胜了一切强烈的、持久的求生欲望。这是一个善于爬高之人因手指疼痛而自愿松手的瞬间,一个在雪地里迷路之人如一个孩子般躺下的瞬间,一个被追捕者身负重伤、疼痛难忍停下来站住的瞬间。它们不再竭尽全力、自下而上挺动身子,它们有一点儿瘫软,这在此刻是完全可以谅解的。它们立刻有一个新的部位被抓住。或者是腿上高一些的地方,或者是身体后部,或者是一只翅膀的末端。
当它们克服了精神上的极度疲劳,过一小会儿又开始为其生存而斗争时,它们已经定格在一种不利的处境之中,它们的动作变得不自然。于是它们伸展后腿,用肘部撑住,企图站起来。或者它们坐在地上,突然靠后腿支起身体,伸长胳臂,像徒劳地想从一个男人的双拳中挣脱出来的女人那样。或者它们趴在地上,脑袋和胳臂在前端,像在奔跑中倒下了一般,只有脸还高高抬起。但敌人始终只是消极被动的,只是在它们绝望了、糊涂了的时候才取得胜利。它们被拖进一种虚无、一种空洞之中,如此缓慢,人们几乎无法跟随这个进程,通常总是在最后一刻,当内在的衰竭向它们袭来时,会发生一次猝然的加速。然后它们突然倒下,脸朝下,翻过一条条腿扑向前方,或者倒向一侧,伸直每一条腿;往往还会仰面朝天,向后摆腿。它们就这样躺在那儿。像摔下来的飞机,一只翅膀伸向空中。或者像死去的马。或者带着无限绝望的神情。或者像熟睡者。有时候第二天还会有一只醒过来,用一条腿摸索一会儿或扑腾几下翅膀。有时诸如此类的活动布满整块场地。随后全体苍蝇都朝死亡陷入得更深了一点儿。只有在躯体的侧面,在大腿根部的位置,仍有某个很小的、闪烁的器官,还长久地活着。它一张一翕,不用放大镜人们无法描述它,它看上去颇像一只微小的人眼,不停地一开一合。
猴岛
在罗马的波各塞公园里生长着一棵没有细枝和树皮的大树。它秃得像一颗脑袋,已经被阳光和雨水削得光光的,黄得像一具尸骨。它没有根蒂,却笔挺地站立着,是棵死树,如同竖在一个椭圆形岛屿的水泥地上的一根桅杆,这个岛像一艘内河小轮船那么大,一条浇灌了混凝土的平滑壕沟把它和意大利王国隔开。这条壕沟的宽度及其外壁的深度,恰好可以让一只猴子既跳不过去,也爬不上去。从外头进来或许还行,但回是回不去的了。
岛屿中间那段树干提供了极佳的攀抓点,正如旅游者表述这类事情时所说的那样,让人爬起来轻松自如,十分享受。但这段树干上端的水平方向伸出又长又粗的树枝,如果人们脱掉鞋袜,足尖朝里把脚掌紧紧贴在粗树枝的圆形表面,并且双手一前一后地交替向前抓住它们,那么人们就必定能够到达这样一根让太阳晒暖的长树枝末端,这些树枝比意大利五针松那绿色鸵鸟毛似的树梢伸得还高。
这座神奇的岛屿上居住着成员数目各不相同的三个家族。大约十五个结实健壮、活泼机灵的小伙子和姑娘住在树上。它们的个头大致相当于四岁的幼童;但在树底,在岛上唯一的建筑里,在一座形状和大小都有如狗舍的宫殿里,生活着一对权势大得多的猴子夫妇,带着一个极幼小的儿子。这是岛上的国王、王后和王子。从来也没出现过两只老猴子离它们的儿子太远的情况;他们像看守那样一动不动坐在它左右两侧,目光越过髭须笔直地向远处看去。国王仅仅每小时站起来一次,上树巡视一番。它徐徐迈步,顺着树枝走去,看来倒并非是他想瞧瞧,所有的猴儿们如何敬畏而怀疑地往后退去,或者——为了避免仓促和引人瞩目——悄悄避开它,直到它们退至粗树枝尽头,再也无处可退,便只得冒死往坚硬的水泥地上一跳了事。国王就这样一根接一根地巡视那些树枝。从他高度聚精会神的表情上,看不出他是在履行一项统治者职责呢,还是在散步休闲,直到最后所有树枝全都排空,他才返回居所。这时王子独自坐在屋舍顶上,因为每一次母亲也奇怪地同时离去,而珊瑚红色的阳光则穿过他薄薄的招风耳。人们很少能见到某种愚笨、可怜得如这只幼小猴子般的东西身上仍然会透出一种看不见的威严。被驱赶到地上的树猴们一只一只从一旁经过,本可以使劲一把拧断它的细脖子,因为它们都情绪极坏,然而,它们无不绕道避开它,并向它流露出它一家理应受到的敬畏。
要过一些时候人们才会注意到,除了这群生活得井然有序的动物之外,还有其他猴子安顿在这个岛上。壕沟里,居住着一伙数量众多的小猴子,地面和空气它们是没份了。只要它们中的一只在岛上露面,立即就会被树猴一顿狠揍赶回壕沟里去。每逢开饭,它们都得战战兢兢地坐在一边,等到所有树猴已经吃饱,并且大部分已经爬到树枝上休息,他们才可以偷偷地去吃些点心渣子。即使是扔给它们的吃食,它们也不能碰。因为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某个凶巴巴的小伙子或者某个爱开玩笑的姑娘,虽然眨眼示意,假装吃得太多,实际上都在伺机行事。它们一旦发现小家伙们即将美餐一顿了,便小心翼翼从树枝上滑落下来。那不多几只壮着胆溜到岛上来的小家伙顿时就倏地一下尖叫着逃回壕沟,并混进别的小猴当中,顿时悲鸣一片:现在小猴儿们全都挤在一起,致使侧壁边上出现一个由毛发、肉,以及发狂黑眼睛组成的平面,像一只倾斜的大圆木桶里的水面那样升起来。但追捕者只管沿着边缘前行,推动惊骇的大浪。这时小猴子的一张张小黑脸蛋朝天仰着,胳膊向上举着,并用手掌挡开那道从边缘看下来的、恶狠狠的、陌生的目光。这目光渐渐盯住其中一只小猴子,于是它忽前忽后地腾挪闪躲,还有另外五只同它在一起,它们还无法区分谁是这束长长的目光的目标。但这群吓瘫了的小猴子一动不动。随后,这道远远的、冷漠的目光随意盯住其中一只;如此一来,想克制自己,以便显得既害怕又不太害怕已经不可能了。过错时时刻刻都在增加,与此同时,一颗心灵平静地死死盯住另一颗心灵,直至仇恨情绪涌现。树猴突然一跃而下,受到欺压的家伙发出孤苦无依、不顾羞耻的哭喊。这时其他小猴如释重负,爆发一阵呼喊沿着壕沟四散跑开;他们像炼狱里着了魔的灵魂,暗淡无神的目光胡乱闪烁,并深为庆幸地、噤若寒蝉地聚拢在最远的地方。
当一切都已过去,追捕者动作轻盈地攀上这棵大树,一直爬到最高的树枝,一直前进到最外端,心平气和地坐稳坐好,并保持着严肃的神情、笔挺的姿势,良久一动不动。它的目光停留在平西奥山和波各塞公园的峰顶,越过它们抵达更远处:这道目光离开一座座花园,它下面便是巨大的、金光四射的城市了;它还笼罩在树梢的绿色、闪光云雾之中,在这城市上空漫不经心地飘荡。
(本文为腾讯文化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千人一面 千面一人
文讯网
2015-08-07 11:12:44
搜狐http://mt.sohu.com/20150807/n418360938.shtml
![]() |
![]() |
~ 12岁上军校,18岁脱下军装,出于兴趣开始学习机械制造,23岁时又开始学习哲学和实验心理学,25岁开始计划写作小说《没有个性的人》,51岁时该小说的第一卷出版,德国人罗伯特·穆齐尔虽收获了成功,却仍然没能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两年后《没有个性的人》第二卷艰难出版之际,适逢纳粹上台,穆齐尔携犹太裔的妻子逃离德国,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每况愈下的身体、始终困窘的生活以及日益疏远的人际关系最后夺走了作家手中的笔,1942年,穆齐尔带着未完成的《没有个性的人》第三卷,病逝于日内瓦。
经历了10年的被遗忘之后,《没有个性的人》全三卷于1952年终于再度出版,这部规模庞大而又艰深晦涩的小说,着实给读者以不小的挑战:全篇充满大量哲思性的对白以及人物内心的思考和独白。主题上,它既不是描写家族或时代兴衰的历史小说,也并不像教育小说那样,旨在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经历和心理成长,从而教化读者。相反,小说的主角乌尔里希在故事的一开头就被设定为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他尝试当军官未果,尝试当工程师也无疾而终,之后又踏入科学领域,想当一个数学家。在小说里,这个没有个性的人连姓氏都因为“顾及他的父亲”而被隐去。而其他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出身贵族、举止优雅的绅士名流,还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歌女和罪犯,细看也不过是行走在20世纪初绚丽繁华的大都市街头的灰色剪影。他们几乎被都市淹没,惟有精致内衣上绣着的姓名首字母,还在勉强提醒人们自己是谁。
尽管如此,这部长篇巨作在上世纪50年代再版后仍受到各类报纸杂志的好评。《南德意志报》将它推举为关于当下时代、世界和人类的最伟大的文学创作之一,《法兰克福汇报》也称它为“记叙本世纪的百科全书”。而这些恰好与穆齐尔最初的预期相反:他清楚地知道,相比其他叙述故事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并不尽心竭力地向读者叙述故事,而是以近乎一意孤行的姿态为现代社会把脉,试图思考现代的种种病症。小说自创作伊始就已经曲高和寡,怎么敢期待取得成功?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穆齐尔之所以选择非线性的叙述方式,通过小说中乌尔里希在内的不同人物的大量哲学性的思考和对白,来瓦解传统的线性叙述,或许本身就与现代社会的特性相吻合。回顾欧洲现代化进程本身,历经了15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及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理性一步步为社会祛魅除魔,原来至高无上的宗教渐渐退到幕后。机器推动着工业主义、市场推动着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民主制度齐头并进,原先依靠宗教和礼俗维系的稳固的乡村生活开始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法律和理性支撑的都市社会。但是历史并没有在这里画下完美的句号,人们原先坚定地信仰并苦苦追求的“理想国”并没有出现。相反,在这段包含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现代化过程——也是物质化的过程中,人们进入了一个“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其中最令人困惑也最令人反思的,正是几百年来被奉若神明的理性。通过理性所发展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和民主政治却铸就了巨大的铁笼,它秉承着运用理性将一切合理化、高效化的理念,通过流水线的生产体制、细化的官僚制度和一系列的奖惩、规训、管理手段,将个体牢牢锁在其中。人们曾经以理性为铁,铸成刀枪,推翻了专制王朝,然而随后到来的,却是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自18世纪以来人们对历史的乐观态度——相信社会在人类理性的规划和推动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以一步步完善——逐步受到质疑。“进步”(德语Fortschritt中,Fort表示向前,Schritt指步伐)中所暗含的线性的时间观和积极的发展观也开始被重新审视。
在《没有个性的人》中,穆齐尔的思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人类在过去百年中是否进步的争论上,而是受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胡塞尔的同时性时间观的影响,试图打破线性的、因果式的时间观和历史观。这在小说主人公乌尔里希关于历史的思考中清晰可见——“我们的历史,我们若在近处观察它,它看上去就不可靠而且纷乱,像一块只是半踩实了的烂泥地,而最后竟有一条路奇特地从上面通过,这正是那条‘历史之路’,没有人知道这条路来自何处。”追根溯源可至古希腊的线性时间观,将时间视为测量自然与社会的准绳,力求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找到起因和后果上的联系,从中比较并决断出历史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而在穆齐尔看来,这种执念不仅抹杀了历史在某一层面上所具有的多样性,也抹杀了历史多个层面之间关联的多可能性。在小说中,穆齐尔借没有个性的乌尔里希又继续思考:“历史的道路不是一只台球的道路,这只球一被推出,便沿着某一条轨道运行,而是像云朵的道路,像一个漫步大街小巷的人的道路,这条路时而因一个阴影、时而因一群人或房屋正面的一种奇特装修而偏转并且最后来到一处他既没见过也不想到达的地方。在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有某种迷路……每一代人都惊讶地问,我是谁,我的前人是谁?其实他们还不如问,我在哪儿,并假定他们的前人并不是别样,而仅仅是在别处……”在穆齐尔的小说中,可能性摆脱了线性叙述中因果思维的捆绑,重新获得了重视:每一次乌尔里希突如其来的残片式思考、每一次小说中人物看似平淡的谈话、每一次小说中叙述者的长篇议论,都体现出作者力求在小说中打破线性叙事,从而来反思被线性叙述着的历史。历史上长期被压抑的偶然性在乌尔里希的思考中改头换面,成为了一种客观存在的偶在性,为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历史和文化提供可能。
与此同时,对于线性时间观影响下的个人的反思以及与此的对抗也是《没有个性的人》的重要话题之一。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宏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个人的身份认同也发生了极为戏剧性的变化。人文主义所倡导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追求个人幸福的个体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摇摇欲坠。独立存在的个体遭遇瓦解,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里未知的自我、米德提出的受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形成的自我以及安德森提出的不仅具有自我认知能力同时也受他人认同影响的自我,种种论断向人们显示,那个曾经通过理性思考、独立行动建立起来的个人认同只是幻象,人在社会中时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改造。而拉康认为,语言所象征的社会秩序的存在甚至凌驾于个体的存在,福柯则以社会对个人的规训与惩罚彻底解构了现代社会中个人认同的独立性。“我是谁”的答案不再一目了然,尤其在都市,个人的身份认同既从单一变得多样化,同时也处处面临着碎片化的危险,需要去寻找拼凑。
穆齐尔笔下的主人公乌尔里希正是这样一个寻找着的人物:他尝试做军官,做工程师,做数学家,之后又跻身政界,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和身份认同,却感到:“一件事开了头,便总得干下去,不管这事发生在战斗中还是在爱情中。他获得的个人的个性(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一切一样)相互从属甚至从属于他,甚至可以说,如果他仔细检验自己,这些个性中的每一个单个的个性与他的关系并不比与也想拥有它的别人的关系更密切。现在他也不怀疑,有自己的经历和个性与自己没有之间的这种差别只是一种态度上的差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意志的决定或一般性与个性之间的一个精选的生活等级。”在乌尔里希的思考中,个性一词所暗含的个体性被逐渐瓦解,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实际关系之中被塑造和评判,在客观正确和主观正确的无把握性之中又来回摇摆、难以固定。因此在乌尔里希身上,虽然他可以是或许也已经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但对于这些被外在赋予的个性,他选择始终和它们保持同样的距离,并以无关紧要的姿态对待它们。
因此,小说中几乎所有其他的人物都与乌尔里希截然对立:无论是崇尚用理性和技术获取最大利益的企业家阿恩海姆,还是在压抑的现实秩序和挣扎的内心冲动之间完全迷失了的杀人犯莫斯布鲁格尔,甚至是以隐退的姿态安于瓦格纳音乐的好友瓦尔特,都和乌尔里希毫不相像:他不抗拒现实,却也不接受理性主义的教条;他不屈从于现实秩序和内心冲动中的任何一方,却并不因此而感到困惑或分裂;他没有精神上的偶像,却并没有因此而徘徊迷惘、试图去寻找精神寄托。乌尔里希选择的存在方式,既不依赖于迎合社会规则,也不依靠拥有所谓的个性,他对于自身的认同似乎仅仅存在于他的思考中,他用一种思考的目光去观察世界,以一种思考的态度去解构世界,就像乌尔里希青年时代以来的好友瓦尔特评价的那样:“他有才华,有毅力,没有偏见,有勇气,有耐力,大胆无畏,深谋远虑……这些个性他可能全都有。因为他没有这些个性嘛……对他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是固定的。一切都是能变的……所以,他的每一个回答都是一个局部的回答,他的每一个感觉只是一种见解,而他做任何事都不看重这是什么,总是只在乎某种居于次要地位的‘怎么样’,只看重某种配料。”在这种对“怎么样”的一刻不停的思考中,乌尔里希存在着,或许在别人看来他毫无个性,就如同卡卡尼帝国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样,不过是那千人一面中的千分之一,又或许在某些人看来,乌尔里希个性种种,一人千面,但是所有这些于他、于穆齐尔而言都不重要,比起评判,《没有个性的人》所做的和想要做的,更多的是换一种方式和态度思考。(冯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