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回忆·大雨
记得看《重庆森林》时,看到电影里的金城武,在失恋之后,冒着瓢泼大雨,一圈一圈沿着操场振臂飞奔的场景,心中一颤,我觉得这就应该是青春本来的样子:荒唐、生涩又肆无忌惮,在水花和泥土的飞溅中,迈出大步,切开雨帘和时空,不明所以,不知疲倦!也因此,想到青春,常常就想到青春期的大雨。
1:
初三那年的下午,有一天,忽然的起了风。接着,闷雷从遥远的天际滚来,像一大包袱似的,猝不及防地被一道闪电劈开,将漫天的雨滴抖落。一瞬间,雨帘哗哗哗密布了整个校园。
放学后,我和几个没有带伞的同学,躲在校门口门卫室的屋檐下,看着大雨在积水面上,敲出一个又一个水泡,打着旋地聚拢又散开,近乎有点绝望的等待雨停。
不久,我看见父亲骑着自行车,穿了一件长款的旧式帆布雨衣,远远的从雨雾中骑过来,雨很大,他骑得却分外急促。我近乎有点骄傲的叫了一声:“爸爸!”,便跑向他。父亲看到我,停下车,从自行车后架上抽出一柄黑色长柄伞,迅速撑开,遮在我的头顶。
“快拿着!”
“哦!”
我急切的应了一声,准备向屋檐下躲雨的同学挥手作别, 就在转身的一刹那,我看到那柄黑色的帆布伞,竟然有两根伞骨是断的:圆形的伞面,因为伞骨的损坏,突兀的耷拉下一条长舌头,像一个讽刺的笑话。
我忽然觉得在同学面前丢尽颜面,一时恼怒,故意加大音调,用近乎质问的语气对父亲嚷道:
“家里有好几把伞,为什么单挑一把破的?”
“怕你淋雨,来得急了点。”
父亲一副满不在意的语气,一下激怒了年少敏感的我。
“谁要用这把破伞?!”
我丢下雨伞,将书包夹在腋下,愤怒地冲进雨帘。积水迅速倒灌进我的鞋子,如大地伸出沁凉的爪子,一次次攥紧我的裤管和双脚。我不顾一切的向前奔跑,任雨水打在脸上,打湿全身。远处花花绿绿的霓虹,从密布的雨帘中生长出来,像五彩斑斓的眼睛,风声呼啸,又仿佛有人在为这躁动的青春,鼓出掌声。
2:
高三的那年的暑假,我参加了一个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农村进行义务助老活动。
我们在一个黄昏到达了彭家庄,中学里已经放了暑假,校长把我们安顿在学生寄宿的土坯房里。查看了地形以后,我和带队的小琴老师商量,最终选择到“小瓦房”的教室里睡觉。教室里没有床铺,我们就把课桌、凳子拼成一张大通铺,男生、女生各睡一间,各滚一床。于是所谓“助老”,变成了“支桌睡觉”,白天我们没心没肺的从庄家地里踩过麦秆,偷雪花梨到集市上换西瓜;夜里集体出动去扣白杨树上的“知了猴”,然后一边在操场上烧烤“知了猴”,一边得瑟耸人听闻的鬼故事。
那年我们18岁,青春茂密而葱郁,像施了钾肥的植物一般跳窜。
临行前的最后一晚,带队的小琴老师决定带我们去村口的一家小饭馆里解馋。小饭馆里刚炖了一锅排骨,香的能把我们的十二指肠勾出来。
天气闷热得厉害,男生在里屋,剥光了上衣,大块大块的啃起排骨。女生在外屋,一样大块大块的啃起排骨来。一锅排骨瞬间见底。
小琴老师善良而美丽,只大我四岁。我和她一起找到了同样善良而美丽的饭店老板娘,苦口婆心的谈了半天,最后把他们一家人用作晚饭的排骨也买了过来,总算让同学们解了馋。
晚饭没吃完,妖风大作,黑云压城,花生米大小的雨点砸下来,瞬间就把村里的黄土路浇得稀软。由于抢了东家的排骨,实在没脸继续赖下去避雨,小琴老师买单后,我们便一起冲进雨帘。
男生在前,女生在后,黄泥路像一条湿滑而粘稠的舌头,舔一下脚板便能吸住它。没跑几步,就陆续有同学把鞋子陷进泥水里。这之后,有几个女同学迅速的爬上了男生的后背,再之后,男生把鞋子别在腰间或攥在手里,一路转移妇女儿童似的,滚回了根据地。
回到教室,衣服已经完全湿透。由于一场暴雨迅速拉近了苦逼而矜持的男女关系,大家各自换好衣服,又意犹未尽的坐到了一起。
我们在教室中央用破书本和烂凳子升起一对篝火,湿衣服晾在篝火的一侧。女同学拿出最后珍藏的零食和男同学围坐在一起,没有知了猴,也不讲鬼故事,那天夜里,我清楚的记得,我们一直在教室里唱歌:唱破了喉咙,唱跑了调,唱得心里直痒痒。大雨就在窗外不知疲倦的下着,“哗哗哗”的声音仿佛从亘古地平线走来,传向遥不可及的天际。
火光里,我问小琴老师:你有什么理想?
小琴老师说,我想找个像你一样的男人。你呢?
我说,我想永远活在这个下雨的夜里。
彭家庄的最后一个清晨,中学宿舍的土坯房在暴雨中坍塌。我们睡在小瓦房的教室里,幸运的毫发无损。第二天一早,雨停了,大家望着坍塌的土坯房却久久不肯离去,我们开始帮村民把坍塌的土块坯一铲一铲的从宿舍里铲出来,齐整有序的排成一队,在大太阳地下挥汗如雨,直到暮色深沉,才依依不舍的向村民们挥手作别。
那是生命最好的好时光,那是青春里最大的一场大雨。
后来的后来,
我再不会因为一点“有失颜面”小事和父亲争吵,也不会荒唐而固执地在雨夜飞奔。
后来的后来,
我的初恋告诉我,我们究竟不合适,还是分了吧。此后无数次的雨中,我依然撑伞漫步,但身边的女孩却永远再不会是她。
后来的的后来,
小琴老师终究也考研离去,渐渐的没有了任何消息。那些当年一起下乡助老,说好一起打闹、永不分离的同学们,也如在雨水中泛起的水泡一样,起初打着旋儿地聚拢在一起,又在风乍起时,散向各自的远方。
此后的时间,我在本土生活,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大雨,像无数的稳健持重的成年人一样,撑伞在雨中疾步,没有幻想,也不带情绪。直到有一天,我看到电影《重庆森林》里的金城武,在雨中狂奔的情景,方觉得那应该就是青春特有的荒唐、生涩又肆无忌惮的本来面目。这时,我想到了一首激扬悦耳的《California Dreaming》挤进耳朵里,歌里唱到:
树叶转黄,
天空灰蓝,
我散着步,
在一个冬日里,
感到安全又温暧。
不知怎么,我的眼眶竟然红热起来,恍然间我又一次扬起大步穿越雨帘的冲动,树叶、天空和夏日的艳阳,和一切一切在许多年前被大雨打湿的记忆,在冰冷的都市水泥森林里破土发芽,抽条疯长,青春从未因经历雨季而褪色,我们走着,在向上生长着的虬枝条叶里,仍珍藏着最晶莹的水滴。
1:
初三那年的下午,有一天,忽然的起了风。接着,闷雷从遥远的天际滚来,像一大包袱似的,猝不及防地被一道闪电劈开,将漫天的雨滴抖落。一瞬间,雨帘哗哗哗密布了整个校园。
放学后,我和几个没有带伞的同学,躲在校门口门卫室的屋檐下,看着大雨在积水面上,敲出一个又一个水泡,打着旋地聚拢又散开,近乎有点绝望的等待雨停。
不久,我看见父亲骑着自行车,穿了一件长款的旧式帆布雨衣,远远的从雨雾中骑过来,雨很大,他骑得却分外急促。我近乎有点骄傲的叫了一声:“爸爸!”,便跑向他。父亲看到我,停下车,从自行车后架上抽出一柄黑色长柄伞,迅速撑开,遮在我的头顶。
“快拿着!”
“哦!”
我急切的应了一声,准备向屋檐下躲雨的同学挥手作别, 就在转身的一刹那,我看到那柄黑色的帆布伞,竟然有两根伞骨是断的:圆形的伞面,因为伞骨的损坏,突兀的耷拉下一条长舌头,像一个讽刺的笑话。
我忽然觉得在同学面前丢尽颜面,一时恼怒,故意加大音调,用近乎质问的语气对父亲嚷道:
“家里有好几把伞,为什么单挑一把破的?”
“怕你淋雨,来得急了点。”
父亲一副满不在意的语气,一下激怒了年少敏感的我。
“谁要用这把破伞?!”
我丢下雨伞,将书包夹在腋下,愤怒地冲进雨帘。积水迅速倒灌进我的鞋子,如大地伸出沁凉的爪子,一次次攥紧我的裤管和双脚。我不顾一切的向前奔跑,任雨水打在脸上,打湿全身。远处花花绿绿的霓虹,从密布的雨帘中生长出来,像五彩斑斓的眼睛,风声呼啸,又仿佛有人在为这躁动的青春,鼓出掌声。
2:
高三的那年的暑假,我参加了一个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农村进行义务助老活动。
我们在一个黄昏到达了彭家庄,中学里已经放了暑假,校长把我们安顿在学生寄宿的土坯房里。查看了地形以后,我和带队的小琴老师商量,最终选择到“小瓦房”的教室里睡觉。教室里没有床铺,我们就把课桌、凳子拼成一张大通铺,男生、女生各睡一间,各滚一床。于是所谓“助老”,变成了“支桌睡觉”,白天我们没心没肺的从庄家地里踩过麦秆,偷雪花梨到集市上换西瓜;夜里集体出动去扣白杨树上的“知了猴”,然后一边在操场上烧烤“知了猴”,一边得瑟耸人听闻的鬼故事。
那年我们18岁,青春茂密而葱郁,像施了钾肥的植物一般跳窜。
临行前的最后一晚,带队的小琴老师决定带我们去村口的一家小饭馆里解馋。小饭馆里刚炖了一锅排骨,香的能把我们的十二指肠勾出来。
天气闷热得厉害,男生在里屋,剥光了上衣,大块大块的啃起排骨。女生在外屋,一样大块大块的啃起排骨来。一锅排骨瞬间见底。
小琴老师善良而美丽,只大我四岁。我和她一起找到了同样善良而美丽的饭店老板娘,苦口婆心的谈了半天,最后把他们一家人用作晚饭的排骨也买了过来,总算让同学们解了馋。
晚饭没吃完,妖风大作,黑云压城,花生米大小的雨点砸下来,瞬间就把村里的黄土路浇得稀软。由于抢了东家的排骨,实在没脸继续赖下去避雨,小琴老师买单后,我们便一起冲进雨帘。
男生在前,女生在后,黄泥路像一条湿滑而粘稠的舌头,舔一下脚板便能吸住它。没跑几步,就陆续有同学把鞋子陷进泥水里。这之后,有几个女同学迅速的爬上了男生的后背,再之后,男生把鞋子别在腰间或攥在手里,一路转移妇女儿童似的,滚回了根据地。
回到教室,衣服已经完全湿透。由于一场暴雨迅速拉近了苦逼而矜持的男女关系,大家各自换好衣服,又意犹未尽的坐到了一起。
我们在教室中央用破书本和烂凳子升起一对篝火,湿衣服晾在篝火的一侧。女同学拿出最后珍藏的零食和男同学围坐在一起,没有知了猴,也不讲鬼故事,那天夜里,我清楚的记得,我们一直在教室里唱歌:唱破了喉咙,唱跑了调,唱得心里直痒痒。大雨就在窗外不知疲倦的下着,“哗哗哗”的声音仿佛从亘古地平线走来,传向遥不可及的天际。
火光里,我问小琴老师:你有什么理想?
小琴老师说,我想找个像你一样的男人。你呢?
我说,我想永远活在这个下雨的夜里。
彭家庄的最后一个清晨,中学宿舍的土坯房在暴雨中坍塌。我们睡在小瓦房的教室里,幸运的毫发无损。第二天一早,雨停了,大家望着坍塌的土坯房却久久不肯离去,我们开始帮村民把坍塌的土块坯一铲一铲的从宿舍里铲出来,齐整有序的排成一队,在大太阳地下挥汗如雨,直到暮色深沉,才依依不舍的向村民们挥手作别。
那是生命最好的好时光,那是青春里最大的一场大雨。
后来的后来,
我再不会因为一点“有失颜面”小事和父亲争吵,也不会荒唐而固执地在雨夜飞奔。
后来的后来,
我的初恋告诉我,我们究竟不合适,还是分了吧。此后无数次的雨中,我依然撑伞漫步,但身边的女孩却永远再不会是她。
后来的的后来,
小琴老师终究也考研离去,渐渐的没有了任何消息。那些当年一起下乡助老,说好一起打闹、永不分离的同学们,也如在雨水中泛起的水泡一样,起初打着旋儿地聚拢在一起,又在风乍起时,散向各自的远方。
此后的时间,我在本土生活,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大雨,像无数的稳健持重的成年人一样,撑伞在雨中疾步,没有幻想,也不带情绪。直到有一天,我看到电影《重庆森林》里的金城武,在雨中狂奔的情景,方觉得那应该就是青春特有的荒唐、生涩又肆无忌惮的本来面目。这时,我想到了一首激扬悦耳的《California Dreaming》挤进耳朵里,歌里唱到:
树叶转黄,
天空灰蓝,
我散着步,
在一个冬日里,
感到安全又温暧。
不知怎么,我的眼眶竟然红热起来,恍然间我又一次扬起大步穿越雨帘的冲动,树叶、天空和夏日的艳阳,和一切一切在许多年前被大雨打湿的记忆,在冰冷的都市水泥森林里破土发芽,抽条疯长,青春从未因经历雨季而褪色,我们走着,在向上生长着的虬枝条叶里,仍珍藏着最晶莹的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