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个二本大学的体验
今天早上上了知乎,看了一个问题“上一所烂大学的坏处?”问题下面当然是置顶回答,答案里写的东西有点激起我的回忆,但是感觉不丰满,片面化,估计可能还是个学生党给出的吧!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想拿出来写写,但一直没有成型。原因有二:一,内容细节太多,不知道何从下笔;二,情绪得酝酿到刚刚好,才能客观的写出,毕竟是涉及到自身经历,稍微偏差一点那就成了一篇无病呻吟或者撒泼打滚的情绪宣泄日记。但是今天机会来了,明天要出国,昨晚睡的好,午饭晚饭不用做,所以心情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正好在27岁的时候把我的大学经验写出来,抑或自我总结者供人娱乐吧!
先说说坏处吧。知乎上的回答其实提到了一个坏处,那就是学习动力,“能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情况,没有付出绝对不可能有回报。一个烂大学毁掉的不仅是你的学习热情,而是你整个积极向上的品质。换句话说你的意志若是被消磨或者自己流失,你不学习,去当官去做生意,都一样不可能有戏。”这个答主一定是和当年的我一样,处在愤愤不平的状态还未走出。具体说说吧,答主觉得上至老师下至同学没有人重视学习和自我教育,都是得过且过的态度,一个好朋友对他正在发表的SCI嗤之以鼻。“他们会在你觉得不该翘课的时候告诉你学习顶个屁,看看比尔盖茨看看马云。你考完一门交卷了以后看见地上全扔的是小抄,你一拍脑袋“妈蛋我怎么这么老实”。”这是答主的经验,那就看看姐的经验吧。对于一个18以前没有接触过知识分子以下的社会阶层的乖乖女来说,那绝对是刷新怀疑否定自己世界观的一种新生活。
首先,你要交朋友,可以,先要学会规则,那就是不要出头,要随大溜。也就是说在大家都去网吧包夜的时候你也要现身一二回,在大家都逗比的时候要显得最逗比,不要质疑“有了男友我牛叉,有了备胎我最牛”的价值观。寝室里曾经对一个论题展开了严肃的探讨“对一个女人来说,男人的质量重要还是男人的数量重要”,结论我忘记了,但是不难看出,我大学的女生圈的价值观就建立在一个青春年少的女生能够利用自己的美貌占多大便宜的基础上。其实氛围有时候也挺温馨的,大家会时不时互相鼓励“你真美”,然后期待从别人那里也听到一句“你真美”,这样从别人的称赞里找到外貌自信,因为除了会打扮之外,这些女孩还真没什么别的闪光点。在这种环境下你努力学习就是装逼,你与众不同就是叛逆,寝室的一个绿茶婊曾经和我说过“一个女人想要成功,必须有两样东西,要么皮肤白,要么身材好”,我特别傻×的接了一句“那么一个女人事业上的成功就不算了吗?”她用无线同情(鄙视)的眼神看着我120斤的身材,没涂化妆品的脸说“不知道”。
写到这里,不难看出,总体就是这么一个氛围,考试前也会K书,但是对做历年试题和打小抄更加感兴趣,没有人会在乎这门课学了什么,只在乎能不能混毕业。女生如此,男生亦然,想改变初始命运(他们父母的社会阶层)的人凤毛麟角,当然白日梦还是天天做,幻想自己能嫁高富帅,万千宠爱的过一生,5年过去了,比较下,能嫁到二线城市的女生都不多,而那个只会给她们当陪衬垫底的我已经年薪14w了。
另一方面,老师的质量之差,教学资源的贫乏有时候真的让人想得过且过就算了。我的专业是计算机,大部分的课是由连代码都没码过自己都没弄明白的女老师教的,学校曾经还给我们断了半年的网,那半年我只去过两次网吧(网吧在市区,坐车要单程1.5个小时)。图书馆一次只让借五本书,书很多都是旧的,这个行业必须与时俱进,但是我经常借02年出版的专业书。课程开的多,大部分是面子工程浅尝辄止,课堂课下都没什么营养,动手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你能不能傍大牛,还有你能不能卖萌或者颜值高。考研的时候我们考研党就像瘟疫一样,到哪里就被哪里驱赶,学校后来“仁慈”的配了个考研自习室,但那里连热开水都能冻成冰,我就是每天抱着两个热水袋在那里完成了考研之路。有时候我的高中小伙伴们在抱怨985,211大学城的小吃街味道不好之类的,我只能说我们二本唯一赖以生存的食堂中,天价的酸菜里唯一的荤腥是那没退毛的猪皮。更别提没有那历史悠久的图书馆和毕业于海外名校的强大导师了。
吐槽就到此为止了,事情总有两面性,那就说说我在这里得到的好处。
1 8岁的我是一个娇生惯养的乖乖女。没有离开家住过校,没有洗过一次衣服,自己买过一次衣服,不食人间烟火,可以这样说我起步的状态。刚到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肯定融入感很差,加上南北文化冲突,把我的自信心凉城粉碎。到了20岁,因为没有和初恋上床而被甩(这在一个理工科专业里是一件比较丢人的事情),体重飙升,不会打扮,成绩中等(因为以前的教育太好了?结果不适应二本的教学氛围?),没有闺蜜(前面也提到了,想找闺蜜我必须变得和我中产阶级价值观格格不入才行)。反正是要啥没啥的状态。不过这个时候,我反而学会了不在乎外界的评价,经常慎独,思考自己的失败,思考逆袭的方案,观察,交流,尝试。可以说我变了一个人,从一个被动的乖乖女变成了一个主动出击的女汉子,虽然当时没有这个形容。我确定了我之为我,不融合于环境已成事实,那就辛苦的做自己,让别人看笑话去。正是那时候的情景迫使我成熟,独立,不拘一格。后来工作了,遇到了很多名校毕业乃至清华北大毕业的硕士博士,他们身上带着名校的优越感,很多时候不愿意放下身段来面对困难,而我,草根出身的二本工科女,却对艰苦严峻的环境坦然面对。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天能完成艰辛万苦的辞职而远赴海外求学的原因,许多名校的朋友们对我羡慕又钦佩!
逆境给了我独立的灵魂,也更让我了解了人性。
以前我的朋友关系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兴趣相投就聚在一起,有事没事比个成绩,家家住的方便近,没事串个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虽然小,但是朋友们基本上是从出生就认识的,所以可以说是发小级别的老友。到了新地方,我还是很单纯的对待他人,不想利用和伤害别人,结果往往是自己吃亏。知道我准备笔和纸,周围的女生就不准备,只问我拿。没事就在公开场合抖落我的丑事给男生听,上传照片只选我最丑的传到校内(人人),有好事从来没我的份,逛街只有我落单。唉,不说伤心事,言归正传。恶劣的人际关系让我重新从她们的价值观学习到一个适用于任何环境的万能定律:人性本为自私,只是为了共处协作才隐藏本性,一旦利益冲突或者有利可图,才不会把所谓的友情放在眼里,虚伪的人在伤你之后还会补充“我本意不是这样,可以原谅我吗”之类的,其实骨子里还不如大奸大恶之人。完全接受了这个事实,对于以后在工作上的人际交往我心理也有了很多的准备,并且更加珍惜我的“同类人”的交情并且和她们培养出了真正的友谊!
当然这也和出身有关,农村,小县城,三线城市本身和大城市的文化又千差万别,有句话叫“穷山恶水出刁民”,而我亲爱的姐妹们,百分之八十是来自这里,那么就算她们有心对你好,你也未必能得到你想要的友情。当然也有一些例外,那都是有见识能读书有个性的人,在那种环境里很多事情才能圆滑处之,不会随大流做些恶心我的事情。今天为止,还是有少部分大学同学还在联系,这些人我就把她们归于“青出于蓝”的范畴内。
此外,这个地方的贫瘠的教学资源让我学会了自学这一项神技能。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对于想学的知识,就像鲨鱼对待鲜血一样渴求着,拼劲全力的去争取哪怕一点点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不像很多名校出身的学生,老师啊实验室啊会双手奉上你们想要的材料,只留下你们爱学不学的犹豫。此处不是指名校所有人,只是我的原工作单位里出现了太多眼高手低的名校生而已。
话说到这里,我就用一句话总结下对于二本大学的所有体会吧!那就是“杀不死我的只能让我更加强大”。
先说说坏处吧。知乎上的回答其实提到了一个坏处,那就是学习动力,“能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情况,没有付出绝对不可能有回报。一个烂大学毁掉的不仅是你的学习热情,而是你整个积极向上的品质。换句话说你的意志若是被消磨或者自己流失,你不学习,去当官去做生意,都一样不可能有戏。”这个答主一定是和当年的我一样,处在愤愤不平的状态还未走出。具体说说吧,答主觉得上至老师下至同学没有人重视学习和自我教育,都是得过且过的态度,一个好朋友对他正在发表的SCI嗤之以鼻。“他们会在你觉得不该翘课的时候告诉你学习顶个屁,看看比尔盖茨看看马云。你考完一门交卷了以后看见地上全扔的是小抄,你一拍脑袋“妈蛋我怎么这么老实”。”这是答主的经验,那就看看姐的经验吧。对于一个18以前没有接触过知识分子以下的社会阶层的乖乖女来说,那绝对是刷新怀疑否定自己世界观的一种新生活。
首先,你要交朋友,可以,先要学会规则,那就是不要出头,要随大溜。也就是说在大家都去网吧包夜的时候你也要现身一二回,在大家都逗比的时候要显得最逗比,不要质疑“有了男友我牛叉,有了备胎我最牛”的价值观。寝室里曾经对一个论题展开了严肃的探讨“对一个女人来说,男人的质量重要还是男人的数量重要”,结论我忘记了,但是不难看出,我大学的女生圈的价值观就建立在一个青春年少的女生能够利用自己的美貌占多大便宜的基础上。其实氛围有时候也挺温馨的,大家会时不时互相鼓励“你真美”,然后期待从别人那里也听到一句“你真美”,这样从别人的称赞里找到外貌自信,因为除了会打扮之外,这些女孩还真没什么别的闪光点。在这种环境下你努力学习就是装逼,你与众不同就是叛逆,寝室的一个绿茶婊曾经和我说过“一个女人想要成功,必须有两样东西,要么皮肤白,要么身材好”,我特别傻×的接了一句“那么一个女人事业上的成功就不算了吗?”她用无线同情(鄙视)的眼神看着我120斤的身材,没涂化妆品的脸说“不知道”。
写到这里,不难看出,总体就是这么一个氛围,考试前也会K书,但是对做历年试题和打小抄更加感兴趣,没有人会在乎这门课学了什么,只在乎能不能混毕业。女生如此,男生亦然,想改变初始命运(他们父母的社会阶层)的人凤毛麟角,当然白日梦还是天天做,幻想自己能嫁高富帅,万千宠爱的过一生,5年过去了,比较下,能嫁到二线城市的女生都不多,而那个只会给她们当陪衬垫底的我已经年薪14w了。
另一方面,老师的质量之差,教学资源的贫乏有时候真的让人想得过且过就算了。我的专业是计算机,大部分的课是由连代码都没码过自己都没弄明白的女老师教的,学校曾经还给我们断了半年的网,那半年我只去过两次网吧(网吧在市区,坐车要单程1.5个小时)。图书馆一次只让借五本书,书很多都是旧的,这个行业必须与时俱进,但是我经常借02年出版的专业书。课程开的多,大部分是面子工程浅尝辄止,课堂课下都没什么营养,动手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你能不能傍大牛,还有你能不能卖萌或者颜值高。考研的时候我们考研党就像瘟疫一样,到哪里就被哪里驱赶,学校后来“仁慈”的配了个考研自习室,但那里连热开水都能冻成冰,我就是每天抱着两个热水袋在那里完成了考研之路。有时候我的高中小伙伴们在抱怨985,211大学城的小吃街味道不好之类的,我只能说我们二本唯一赖以生存的食堂中,天价的酸菜里唯一的荤腥是那没退毛的猪皮。更别提没有那历史悠久的图书馆和毕业于海外名校的强大导师了。
吐槽就到此为止了,事情总有两面性,那就说说我在这里得到的好处。
1 8岁的我是一个娇生惯养的乖乖女。没有离开家住过校,没有洗过一次衣服,自己买过一次衣服,不食人间烟火,可以这样说我起步的状态。刚到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肯定融入感很差,加上南北文化冲突,把我的自信心凉城粉碎。到了20岁,因为没有和初恋上床而被甩(这在一个理工科专业里是一件比较丢人的事情),体重飙升,不会打扮,成绩中等(因为以前的教育太好了?结果不适应二本的教学氛围?),没有闺蜜(前面也提到了,想找闺蜜我必须变得和我中产阶级价值观格格不入才行)。反正是要啥没啥的状态。不过这个时候,我反而学会了不在乎外界的评价,经常慎独,思考自己的失败,思考逆袭的方案,观察,交流,尝试。可以说我变了一个人,从一个被动的乖乖女变成了一个主动出击的女汉子,虽然当时没有这个形容。我确定了我之为我,不融合于环境已成事实,那就辛苦的做自己,让别人看笑话去。正是那时候的情景迫使我成熟,独立,不拘一格。后来工作了,遇到了很多名校毕业乃至清华北大毕业的硕士博士,他们身上带着名校的优越感,很多时候不愿意放下身段来面对困难,而我,草根出身的二本工科女,却对艰苦严峻的环境坦然面对。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天能完成艰辛万苦的辞职而远赴海外求学的原因,许多名校的朋友们对我羡慕又钦佩!
逆境给了我独立的灵魂,也更让我了解了人性。
以前我的朋友关系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兴趣相投就聚在一起,有事没事比个成绩,家家住的方便近,没事串个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虽然小,但是朋友们基本上是从出生就认识的,所以可以说是发小级别的老友。到了新地方,我还是很单纯的对待他人,不想利用和伤害别人,结果往往是自己吃亏。知道我准备笔和纸,周围的女生就不准备,只问我拿。没事就在公开场合抖落我的丑事给男生听,上传照片只选我最丑的传到校内(人人),有好事从来没我的份,逛街只有我落单。唉,不说伤心事,言归正传。恶劣的人际关系让我重新从她们的价值观学习到一个适用于任何环境的万能定律:人性本为自私,只是为了共处协作才隐藏本性,一旦利益冲突或者有利可图,才不会把所谓的友情放在眼里,虚伪的人在伤你之后还会补充“我本意不是这样,可以原谅我吗”之类的,其实骨子里还不如大奸大恶之人。完全接受了这个事实,对于以后在工作上的人际交往我心理也有了很多的准备,并且更加珍惜我的“同类人”的交情并且和她们培养出了真正的友谊!
当然这也和出身有关,农村,小县城,三线城市本身和大城市的文化又千差万别,有句话叫“穷山恶水出刁民”,而我亲爱的姐妹们,百分之八十是来自这里,那么就算她们有心对你好,你也未必能得到你想要的友情。当然也有一些例外,那都是有见识能读书有个性的人,在那种环境里很多事情才能圆滑处之,不会随大流做些恶心我的事情。今天为止,还是有少部分大学同学还在联系,这些人我就把她们归于“青出于蓝”的范畴内。
此外,这个地方的贫瘠的教学资源让我学会了自学这一项神技能。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对于想学的知识,就像鲨鱼对待鲜血一样渴求着,拼劲全力的去争取哪怕一点点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不像很多名校出身的学生,老师啊实验室啊会双手奉上你们想要的材料,只留下你们爱学不学的犹豫。此处不是指名校所有人,只是我的原工作单位里出现了太多眼高手低的名校生而已。
话说到这里,我就用一句话总结下对于二本大学的所有体会吧!那就是“杀不死我的只能让我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