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談-肯普夫在Cascavelle
我一直對於歷史錄音再版發行保持著強烈的期待,因為身為愛樂者的我們永遠不知道唱片公司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 但在陸陸續續被發行的錄音版本,也隨著演出者的過世,會被大幅製作挖掘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肯普夫 (Wilhelm Kempff)就是這麼一位會被樂迷期待的鋼琴家. 他的演奏不僅僅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也有著如歌般的柔美流暢; 與巴克豪斯 (Wilhelm Backhaus)相比,我更喜歡肯普夫賦予作品的輕盈靈巧,那是在眾多的德國鋼琴家之中相當少見的. 肯普夫大部分的錄音皆見於DG與Decca的發行,過去曾經有過Tahra和Dante等已關閉的歷史錄音公司轉錄他早年的錄音紀錄或是廣播錄音演出,這些錄音版本如今在市面上已經相當難尋獲. 在數年前,我曾經很主觀的認為像Cascavelle這類的廠牌,雖然規模不算最大,名聲也不是特別響亮,但至少他們除了歷史錄音之外,還發行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新錄音. 像這類的公司,在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倒閉才是; 但是事與願違,Cascavelle在數年前就已經掛了,讓許多喜愛法系或是西歐其他地區的錄音廠牌樂迷唏噓不已. 而在眾多的歷史錄音發行之中,Cascavelle也曾經前前後後發行過一些肯普夫的錄音紀錄.
嚴格來說,該公司所發行的肯普夫相關錄音並不算多,數來數去也就是那幾張,如今更不可能會期待他們有更多優秀的有關肯普夫演奏的歷史錄音發行. 在這些為數不多的錄音當中,其中來自於RSR的正規授權音源錄製於1955年與1956年蒙特勒 (Montreux)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和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為單獨發行 (加上其他音樂會紀錄); 而與安賽美於1959年合作演出的舒曼鋼琴協奏曲為Cascavelle發行的舒曼紀念套裝,也是該公司最後的幾項重要發行之一 (但這個與安賽美合作的版本似乎沒有被單獨發行. 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與肯普夫合作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為舒李希特 (Carl Schuricht)指揮巴黎國家交響樂團 (Orchestre National De Paris); 至於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則為凱爾伯特 (Joseph Keilberth)指揮科隆交響樂團的演出.
這三份錄音主要提供給我們的意義是除了DG所發行的協奏曲錄音的其他可能性,其中肯普夫在現場音樂的表現所散發出來的氣質,是略為保守的錄音室作品裡所缺乏的. 這些細微的差別並不難發現. 雖然Cascavelle的這些錄音夾雜著手指上的失誤,但肯普夫展現出來的音色卻也是當時德奧派系的鋼琴家較為缺乏的美感. 老實說,我一直不認為肯普夫的技巧有出現過任何”毀滅性”的問題,可是許多排斥肯普夫的樂評及樂迷往往會拿這些失誤與他的音色和技巧”紮實性”大作文章 (甚至有些人的文字把肯普夫的演奏形容到誇張差勁的地步); 我認為這根本的問題是在於風格上的演奏. 我們在聽這三份現場錄音時,我們不難聽到全盛時期的肯普夫最為輕盈巧妙的一面,而正也是因為如此,他的演奏中並沒有德奧鋼琴家為主線的”厚重聲響”; 加上肯普夫為了彈奏出透明音色的意圖,他對於踏板的使用有著相當嚴格的控制,在許多錄音當中我們不難聽到肯普夫刻意避免的使用過多的踏板. 在這種情形之下,肯普夫的”delicate”或是”smooth”會造成給人一種不夠厚實的感受,但實際上肯普夫的手指技術獨立性相當強,這點我們不難從他的巴赫錄音裡發現到他對於聲部間微妙的處理. 試想一下,要是技巧存在著問題的鋼琴家,是如何在年逾80高齡之時,帶給我們那麼多美好且有著極高困難度的巴赫詮釋以及流暢自如的莫札特呢? 言歸正傳,在這三份錄音之中,我個人最為喜愛的演奏則是與凱爾伯特在1956年合作的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肯普夫此時61歲,是一位鋼琴家在身心以及藝術造詣上達到巔峰的年紀,成熟的單聲道錄音技術幸運地捕捉了肯普夫在高音部分的美妙彈奏.
原本我個人期待的是Cascavelle在往後的年月裡能夠發行更多關於肯普夫的現場錄音及廣播錄音紀錄,因為據說肯普夫在瑞士以及法國的現場音樂會留下了不少有聲檔案資料,而這三份的協奏曲錄音只是”引子”罷了. 但隨著如Cascavelle或Tahra這類的歷史錄音公司離開了市場,我們在這方面的期待或許會面臨著更多嚴峻的挑戰.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三份經由Cascavelle精心轉錄製作的發行,已經足夠讓我們了解肯普夫在錄音室外的另一面風采,是肯普夫有別於其他德奧鋼琴家的迷人之處.
Cascavelle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1 Op.15 (1955, Montreaux)
Orchestre National de Paris/Carl Schuricht
Piano concerto No.4 Op.58 (1956, Montreaux)
Orchestre du Gurzenich de Cologne/Joseph Keilberth
Schumann: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1959)
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Ernest Ansermet
嚴格來說,該公司所發行的肯普夫相關錄音並不算多,數來數去也就是那幾張,如今更不可能會期待他們有更多優秀的有關肯普夫演奏的歷史錄音發行. 在這些為數不多的錄音當中,其中來自於RSR的正規授權音源錄製於1955年與1956年蒙特勒 (Montreux)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和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為單獨發行 (加上其他音樂會紀錄); 而與安賽美於1959年合作演出的舒曼鋼琴協奏曲為Cascavelle發行的舒曼紀念套裝,也是該公司最後的幾項重要發行之一 (但這個與安賽美合作的版本似乎沒有被單獨發行. 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與肯普夫合作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為舒李希特 (Carl Schuricht)指揮巴黎國家交響樂團 (Orchestre National De Paris); 至於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則為凱爾伯特 (Joseph Keilberth)指揮科隆交響樂團的演出.
這三份錄音主要提供給我們的意義是除了DG所發行的協奏曲錄音的其他可能性,其中肯普夫在現場音樂的表現所散發出來的氣質,是略為保守的錄音室作品裡所缺乏的. 這些細微的差別並不難發現. 雖然Cascavelle的這些錄音夾雜著手指上的失誤,但肯普夫展現出來的音色卻也是當時德奧派系的鋼琴家較為缺乏的美感. 老實說,我一直不認為肯普夫的技巧有出現過任何”毀滅性”的問題,可是許多排斥肯普夫的樂評及樂迷往往會拿這些失誤與他的音色和技巧”紮實性”大作文章 (甚至有些人的文字把肯普夫的演奏形容到誇張差勁的地步); 我認為這根本的問題是在於風格上的演奏. 我們在聽這三份現場錄音時,我們不難聽到全盛時期的肯普夫最為輕盈巧妙的一面,而正也是因為如此,他的演奏中並沒有德奧鋼琴家為主線的”厚重聲響”; 加上肯普夫為了彈奏出透明音色的意圖,他對於踏板的使用有著相當嚴格的控制,在許多錄音當中我們不難聽到肯普夫刻意避免的使用過多的踏板. 在這種情形之下,肯普夫的”delicate”或是”smooth”會造成給人一種不夠厚實的感受,但實際上肯普夫的手指技術獨立性相當強,這點我們不難從他的巴赫錄音裡發現到他對於聲部間微妙的處理. 試想一下,要是技巧存在著問題的鋼琴家,是如何在年逾80高齡之時,帶給我們那麼多美好且有著極高困難度的巴赫詮釋以及流暢自如的莫札特呢? 言歸正傳,在這三份錄音之中,我個人最為喜愛的演奏則是與凱爾伯特在1956年合作的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肯普夫此時61歲,是一位鋼琴家在身心以及藝術造詣上達到巔峰的年紀,成熟的單聲道錄音技術幸運地捕捉了肯普夫在高音部分的美妙彈奏.
原本我個人期待的是Cascavelle在往後的年月裡能夠發行更多關於肯普夫的現場錄音及廣播錄音紀錄,因為據說肯普夫在瑞士以及法國的現場音樂會留下了不少有聲檔案資料,而這三份的協奏曲錄音只是”引子”罷了. 但隨著如Cascavelle或Tahra這類的歷史錄音公司離開了市場,我們在這方面的期待或許會面臨著更多嚴峻的挑戰.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三份經由Cascavelle精心轉錄製作的發行,已經足夠讓我們了解肯普夫在錄音室外的另一面風采,是肯普夫有別於其他德奧鋼琴家的迷人之處.
Cascavelle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1 Op.15 (1955, Montreaux)
Orchestre National de Paris/Carl Schuricht
Piano concerto No.4 Op.58 (1956, Montreaux)
Orchestre du Gurzenich de Cologne/Joseph Keilberth
Schumann: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1959)
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Ernest Ansermet
![]() |
圖為與Schuricht的合作 |
![]() |
圖為舒曼套裝錄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