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一點心得
點讀《禮記注疏》有月餘,頗覺自己讀書方式和呂思勉先生相類。讀書是一長時間的事情,需要分別很多階段,每個階段的重點亦是不同。加上每個人自身的差異,所以讀書方法各有所異,現在就我自身的情況做個小小的讀書總結。
第一階段:打基礎。這時期需要讀的書太多,為自己制定一個相對較長的讀書週期(比如3年,以自己的具體情況為定),把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書讀一遍(這個基本和重要針對不同專業的人,所需要看的書目是不一樣的。就我來說以文獻學為看家。)這個讀在第一階段切記不要死摳,以讀完,通讀為要。日有定程,即每日需要規定讀多少葉,或者多少卷,多少時候。這個階段要控制時間和速度,以博為主,因為初讀書沒有什麼見識和判斷能力,只能吸收。其實好多時候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本來讀書讀到一個難點,當時很難解,卻停下來花費幾天去翻書查閱,後來讀書漸通了,豁然開朗了。這就是說讀書不要畢功於一役,開始問題多,我們不要太理會,就為讀而。比如《十三經注疏》我們開始讀就當是書,不要太帶有什麼明顯的研究目的,就是以熟悉文獻文本為目的去讀,講究一點速度,又不是不打算重讀了。當然打基礎的書目要嚴格控制,不能漫天都是,就我來說《十三經注疏》《說文》《史記》《漢書》《文選》《楚辭補注》是我打基礎的書,也是反復要讀的書。
第二階段:如果第一階段比較順利的結束(主要是有恒心和毅力),那麼必定會產生自己所偏愛和想細研的地方,在對基本書不斷反復熟悉的基礎上(我一直以反復讀代替強行記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專書進行很細緻的閱讀,即不放一字的讀,無一字無來歷。由博返約,有所定主。
附:讀書需擇版本,本是不錯。我這裡想說明下關於整理本(或者叫校點本)的問題。我看過很多的整理本前言都談到過他們選擇的底本是什麼,用什麼本子參校,引文核對用什麼本子。但我是反對用整理本即現代的校點本作為版本校勘的依據的。怎麼說呢,現代的整理本從版本的角度來看,沒有學術上的版本價值,整理古籍的目的或者說整理本本身的使命不是提供校勘的依據,而是作為研究某項專業的學問而用,比如中華本《史記》,我們就是透過中華本所提供的文字本身去研究歷史,但如果要用中華本去校勘其他版本《史記》則大可不必,因為沒有作為文獻學上的版本價值,他是個學術性的讀本,他只是把金陵書局的版本轉成了現代的讀本。整理本的底本現在都還在,不然沒有底本怎麼整理呢,所以整理本本身沒有版本價值(注意,是文獻上的專業術語版本),只有讀的價值。
第一階段:打基礎。這時期需要讀的書太多,為自己制定一個相對較長的讀書週期(比如3年,以自己的具體情況為定),把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書讀一遍(這個基本和重要針對不同專業的人,所需要看的書目是不一樣的。就我來說以文獻學為看家。)這個讀在第一階段切記不要死摳,以讀完,通讀為要。日有定程,即每日需要規定讀多少葉,或者多少卷,多少時候。這個階段要控制時間和速度,以博為主,因為初讀書沒有什麼見識和判斷能力,只能吸收。其實好多時候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本來讀書讀到一個難點,當時很難解,卻停下來花費幾天去翻書查閱,後來讀書漸通了,豁然開朗了。這就是說讀書不要畢功於一役,開始問題多,我們不要太理會,就為讀而。比如《十三經注疏》我們開始讀就當是書,不要太帶有什麼明顯的研究目的,就是以熟悉文獻文本為目的去讀,講究一點速度,又不是不打算重讀了。當然打基礎的書目要嚴格控制,不能漫天都是,就我來說《十三經注疏》《說文》《史記》《漢書》《文選》《楚辭補注》是我打基礎的書,也是反復要讀的書。
第二階段:如果第一階段比較順利的結束(主要是有恒心和毅力),那麼必定會產生自己所偏愛和想細研的地方,在對基本書不斷反復熟悉的基礎上(我一直以反復讀代替強行記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專書進行很細緻的閱讀,即不放一字的讀,無一字無來歷。由博返約,有所定主。
附:讀書需擇版本,本是不錯。我這裡想說明下關於整理本(或者叫校點本)的問題。我看過很多的整理本前言都談到過他們選擇的底本是什麼,用什麼本子參校,引文核對用什麼本子。但我是反對用整理本即現代的校點本作為版本校勘的依據的。怎麼說呢,現代的整理本從版本的角度來看,沒有學術上的版本價值,整理古籍的目的或者說整理本本身的使命不是提供校勘的依據,而是作為研究某項專業的學問而用,比如中華本《史記》,我們就是透過中華本所提供的文字本身去研究歷史,但如果要用中華本去校勘其他版本《史記》則大可不必,因為沒有作為文獻學上的版本價值,他是個學術性的讀本,他只是把金陵書局的版本轉成了現代的讀本。整理本的底本現在都還在,不然沒有底本怎麼整理呢,所以整理本本身沒有版本價值(注意,是文獻上的專業術語版本),只有讀的價值。